电影节随想
我的eiff正式开始,今天看了三个片子:贾木许的《天堂陌影》,他女朋友莎拉×司机的《你不是我》和阿彼察邦的《正午显影》。
原本我的注意力在第二部影片。这部电影在树立邪典经典的名声后不久,保存电影的仓库事故,胶片被毁,只剩一个电影节拷贝已不堪放映。二十年之后,有遗珠拷贝从摩洛哥出现,去年修复后重新问世(其中曲折容日后再叙)。三部影片看完后,忽然意识到都是独立电影的传奇。贾木许和阿彼察邦不必说,莎拉电影从制作到演员亦汇集了美国独立电影风潮里的七七八八和私人爱恨情仇。在莎拉电影之前,还有一个彼得格林纳威的短片作bonus。这些电影的重映都标志着今年爱丁堡电影节的风格大变。
连任eiff多年艺术总监的汉娜去年卸任,电影节本身也失去大笔基金。新的艺术总监在批评爱丁堡电影节--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电影节失去“provocative”的青春活力同时,砍掉了红地毯、商业影院的放映、评奖和将近一半的放映,增加了影迷和电影创作人员一起讨论电影评论价值意义的论坛(both on-line and in theatre)、电影科学的workshop等。相比前两年比较温和、中产阶级的选片口味,今年的电影也更加偏向“独立”和“小众”。去年当然也有比较小众的电影,但是学院化的那种经典,比如英国黑白片时代著名导演的重新挖掘。今年的片目中有很多撕裂,更有批判的锐度,更“草根”。除去艺术总监性别和背景的差异,我想社会经济环境和气氛也是影响电影节口味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官方支持减少的情况下,影迷是电影节生存下去的根本力量,也是电影节存在的目的。电影节的主场地filmhouse里一个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影迷俱乐部也象征了eiff的意义。
最近魔都的小盆友们都在赶siff,虽然我没有参加过,但这几年都一直在旁观。Chris Berry说那是一个官方力撑的商业化电影节,比如红火的电影交易与星光黯淡但是排场堂皇的红毯。而本地的cinephile则不断失望和抱怨。这两年siff的片目开始让影迷们有所期待,我知道这其中少不了许多影迷和影迷工作室(比如妖大)的努力。无论如何,我觉得电影节都应该是影迷的。评奖当然重要,交易当然重要,但是一切的初衷都必须是为电影着迷的那些人,否则电影节就失去意义。明星,资金,记者等都可以不要,电影最根本的是表达,和观看。
eiff的国际电影节定位还是比较尴尬,它肯定不是一个本地电影节,也许是一个“glocal”(本地化国际化的)电影节,于是向经典indie电影致敬,成为本地影迷的狂欢。但它的世界首映片目才能决定目前国际电影节定位的合理性。在这点上,eiff和siff一样尴尬。拭目以待这两个面临同样身份危机、却有不同外部环境,又有同样热情影迷的电影节将会怎样走下去。
原本我的注意力在第二部影片。这部电影在树立邪典经典的名声后不久,保存电影的仓库事故,胶片被毁,只剩一个电影节拷贝已不堪放映。二十年之后,有遗珠拷贝从摩洛哥出现,去年修复后重新问世(其中曲折容日后再叙)。三部影片看完后,忽然意识到都是独立电影的传奇。贾木许和阿彼察邦不必说,莎拉电影从制作到演员亦汇集了美国独立电影风潮里的七七八八和私人爱恨情仇。在莎拉电影之前,还有一个彼得格林纳威的短片作bonus。这些电影的重映都标志着今年爱丁堡电影节的风格大变。
连任eiff多年艺术总监的汉娜去年卸任,电影节本身也失去大笔基金。新的艺术总监在批评爱丁堡电影节--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电影节失去“provocative”的青春活力同时,砍掉了红地毯、商业影院的放映、评奖和将近一半的放映,增加了影迷和电影创作人员一起讨论电影评论价值意义的论坛(both on-line and in theatre)、电影科学的workshop等。相比前两年比较温和、中产阶级的选片口味,今年的电影也更加偏向“独立”和“小众”。去年当然也有比较小众的电影,但是学院化的那种经典,比如英国黑白片时代著名导演的重新挖掘。今年的片目中有很多撕裂,更有批判的锐度,更“草根”。除去艺术总监性别和背景的差异,我想社会经济环境和气氛也是影响电影节口味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官方支持减少的情况下,影迷是电影节生存下去的根本力量,也是电影节存在的目的。电影节的主场地filmhouse里一个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影迷俱乐部也象征了eiff的意义。
最近魔都的小盆友们都在赶siff,虽然我没有参加过,但这几年都一直在旁观。Chris Berry说那是一个官方力撑的商业化电影节,比如红火的电影交易与星光黯淡但是排场堂皇的红毯。而本地的cinephile则不断失望和抱怨。这两年siff的片目开始让影迷们有所期待,我知道这其中少不了许多影迷和影迷工作室(比如妖大)的努力。无论如何,我觉得电影节都应该是影迷的。评奖当然重要,交易当然重要,但是一切的初衷都必须是为电影着迷的那些人,否则电影节就失去意义。明星,资金,记者等都可以不要,电影最根本的是表达,和观看。
eiff的国际电影节定位还是比较尴尬,它肯定不是一个本地电影节,也许是一个“glocal”(本地化国际化的)电影节,于是向经典indie电影致敬,成为本地影迷的狂欢。但它的世界首映片目才能决定目前国际电影节定位的合理性。在这点上,eiff和siff一样尴尬。拭目以待这两个面临同样身份危机、却有不同外部环境,又有同样热情影迷的电影节将会怎样走下去。
-
royju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21:33:32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20:02:54
-
夜舞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5:58:18
-
尹҉衣҉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5:52:57
-
factory pupp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41:15
-
徐习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26: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27:24
-
meoh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8:25
-
汽车大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0:46:38
-
仁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0:27:38
-
FANTIANS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0:21:15
-
木卫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0:19:34
-
甲龙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09:37:16
-
musec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09:18:03
-
Tyger Ty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08: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