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目的之合目的性
清晨醒来,宿舍阳台外依然是一片翠绿,雨如同透明的刺绣针一般落下,打在满眼的竹叶上,渗进了我的瞳孔。
依然是没课的早晨,咖啡加摇滚,安静中的喧闹,寒热夹杂的感觉让人回味。
我想我是喜欢下雨的,情愿冒着雨爬山也不愿意顶着烈日逛街。
回家几天,跑了一趟书城,一头栽进书海,全然不觉地呆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抱着四本厚重的书骑车回家。其中,一本是藏地指点,这个是花了我最长时间挑的。不知道为什么,西藏的游记总是比指南多,里面是一大堆的人生感悟,我很受不了。要感悟的话,还是留给自己亲身经历的好。摄影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卡片机的摄影书,虽然看了几本单反的书,对单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始终不会用自己的卡片机,这是多么讽刺啊。虽然,还是注重当下,把自己的也价值不菲的卡片机学好,等有钱买单反了再重新学吧。另外,还有一本是摄影构图的,这个翻了一下,觉得可以作为某些环境专题的指导,虽然买了下来备用。还有一本是心理学的,不贵却很厚重,里面有一块是关于自我催眠的,我试了一下减肥的催眠,在睡前录了一遍引导语,再回放,睡醒以后没胃口了,后面连续几天直到今天,我依然胃口不佳。你说是说那催眠这么神奇呢,还是我回家几天暴饮暴食,把胃搞坏了呢?事实上,我似乎真有点胃痛。
说回摄影,为什么最近学起摄影来,这个我真的搞不懂。要知道,我这个人从来都对摄影无感,不能说讨厌,只是很不喜欢而已。不是说摄影装B什么的,自从我遇见了那个摄影大师以后,我就觉得摄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那时还决心为了进地理杂志而学好摄影呢。后来,我去江南,就信誓旦旦地跟我父母说我要学好摄影,并主动拿相机。结果了,我还是只顾自己一边玩,把相机扔给我在后面咕哝的父母了。再后来,因为好奇吧,就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摄影的书看,没想到看上瘾了,只用了两门课的时间就书看完了,扫盲的感觉真好了,从此就对摄影学习上瘾了,之后就一本一本地借摄影书籍来看。那个时候项目总监始终没给我回邮件,我心知肚明自己是进步了地理杂志,而且思想上也放下了,可是我还是很认真地学习摄影。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感动了,真像个痴心的女子,被抛弃了还死心不息,顿时自己的情操也升华了不少。但是,我只是对摄影学习上瘾而已,而非摄影本身,也许要实操的时候,我还是会把相机扔给别人吧。总觉得,既然是外出,当然要把景物留给眼睛,眼睛都还没看够,就要交给镜头了,多可惜啊,更何况,除了眼睛以外,还有心呢,心都还没享受够,就要全身贯注地思索取景捕光,很不爽啊。
上星期上外国文学史,老师在讲唯美主义的时候提到了康德的“无目的之合目的”理论,从唯美主义来说,就是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并非用艺术来反映现实,但是,当艺术创造出来,它得到的其它意义会更加非凡。从生活来说,没有出发前提地去做一件事,收获会让人更加喜悦。这个理论,我是深有体会,于是我也反省自己“偶遇”地理杂志的事情,虽然出发的时候是有目的的,但是后来就转变为无目的了。我给项目总监发邮件是有目的的,所以他的不回复使我沉浸在悲伤中。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才发现,目的性太强,往往是弄巧成拙。后来,我再次给项目总监发了封邮件,朋友问我“既然他都不回你,为什么还要给他发邮件?”我说:“我也没想要他回复,只是多一个期待,顺便加强自己进藏的信念而已。”一天之后,项目总监给我回了邮件,语气很亲切,这次,虽然还是有点激动,但是得到的慰藉比喜悦更多。
无目的之合目的,对于这个理论,我的理解并不深。我在网上搜索过相关资料,里面大堆的哲学让我没看几眼就关掉。但是,我愿意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指导。毕竟,目的单纯的人,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都能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能够平淡地生活思考,这已经足够了。
依然是没课的早晨,咖啡加摇滚,安静中的喧闹,寒热夹杂的感觉让人回味。
我想我是喜欢下雨的,情愿冒着雨爬山也不愿意顶着烈日逛街。
回家几天,跑了一趟书城,一头栽进书海,全然不觉地呆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抱着四本厚重的书骑车回家。其中,一本是藏地指点,这个是花了我最长时间挑的。不知道为什么,西藏的游记总是比指南多,里面是一大堆的人生感悟,我很受不了。要感悟的话,还是留给自己亲身经历的好。摄影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卡片机的摄影书,虽然看了几本单反的书,对单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始终不会用自己的卡片机,这是多么讽刺啊。虽然,还是注重当下,把自己的也价值不菲的卡片机学好,等有钱买单反了再重新学吧。另外,还有一本是摄影构图的,这个翻了一下,觉得可以作为某些环境专题的指导,虽然买了下来备用。还有一本是心理学的,不贵却很厚重,里面有一块是关于自我催眠的,我试了一下减肥的催眠,在睡前录了一遍引导语,再回放,睡醒以后没胃口了,后面连续几天直到今天,我依然胃口不佳。你说是说那催眠这么神奇呢,还是我回家几天暴饮暴食,把胃搞坏了呢?事实上,我似乎真有点胃痛。
说回摄影,为什么最近学起摄影来,这个我真的搞不懂。要知道,我这个人从来都对摄影无感,不能说讨厌,只是很不喜欢而已。不是说摄影装B什么的,自从我遇见了那个摄影大师以后,我就觉得摄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那时还决心为了进地理杂志而学好摄影呢。后来,我去江南,就信誓旦旦地跟我父母说我要学好摄影,并主动拿相机。结果了,我还是只顾自己一边玩,把相机扔给我在后面咕哝的父母了。再后来,因为好奇吧,就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摄影的书看,没想到看上瘾了,只用了两门课的时间就书看完了,扫盲的感觉真好了,从此就对摄影学习上瘾了,之后就一本一本地借摄影书籍来看。那个时候项目总监始终没给我回邮件,我心知肚明自己是进步了地理杂志,而且思想上也放下了,可是我还是很认真地学习摄影。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感动了,真像个痴心的女子,被抛弃了还死心不息,顿时自己的情操也升华了不少。但是,我只是对摄影学习上瘾而已,而非摄影本身,也许要实操的时候,我还是会把相机扔给别人吧。总觉得,既然是外出,当然要把景物留给眼睛,眼睛都还没看够,就要交给镜头了,多可惜啊,更何况,除了眼睛以外,还有心呢,心都还没享受够,就要全身贯注地思索取景捕光,很不爽啊。
上星期上外国文学史,老师在讲唯美主义的时候提到了康德的“无目的之合目的”理论,从唯美主义来说,就是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并非用艺术来反映现实,但是,当艺术创造出来,它得到的其它意义会更加非凡。从生活来说,没有出发前提地去做一件事,收获会让人更加喜悦。这个理论,我是深有体会,于是我也反省自己“偶遇”地理杂志的事情,虽然出发的时候是有目的的,但是后来就转变为无目的了。我给项目总监发邮件是有目的的,所以他的不回复使我沉浸在悲伤中。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才发现,目的性太强,往往是弄巧成拙。后来,我再次给项目总监发了封邮件,朋友问我“既然他都不回你,为什么还要给他发邮件?”我说:“我也没想要他回复,只是多一个期待,顺便加强自己进藏的信念而已。”一天之后,项目总监给我回了邮件,语气很亲切,这次,虽然还是有点激动,但是得到的慰藉比喜悦更多。
无目的之合目的,对于这个理论,我的理解并不深。我在网上搜索过相关资料,里面大堆的哲学让我没看几眼就关掉。但是,我愿意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指导。毕竟,目的单纯的人,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都能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能够平淡地生活思考,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