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漫记图影录(下)
金陵漫记图影录(上)
常和朋友们说,华夏古都中,南京最有古意,只是近年来也变了模样,不去说枝叶如伞盖的参天梧桐越来越少,拙劣丑陋的高楼越建越多,单是一些古迹的翻新,就让人觉得丧气,就说鸡鸣寺外的胭脂井,现在专辟了院落建造个新亭,周围又堆了不少湖石假山。
然而,以前并非如此,那时井似乎还在寺门之外,要拨草寻路找上好久才能找到。
寻路至此,在荒草丛生的小道边发现这样一口井, 明知道这断然不是南陈的古物,却能涌起真切的吊古之情。黄裳访南京阮大铖故居时有言:“在在荒秽不堪的后院里只剩下一弯池水,几株小树,春水鸭阑,荒凉而寂寞,却也使我满意,比看到那些金碧错彩的重修遗址还要满意。”说得正是这种意思。
不过南京的历史实在长久,李白至此即有言:“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千多年前就已是幽径古丘,如今又教人如何寻觅?!不过往往因此更能激发感想,明故宫不远处即清溪故道,当年曾引为明宫城护城河。
民国时修筑太平路中山路,清溪彻底没湮,可这清溪着实有名,旧有邀笛步,曾为白下著名胜迹。所谓的邀笛步,即王徽之邀桓伊奏笛之处。
东晋桓伊字叔夏,有武干,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豫洲刺史。前秦南侵,桓伊与谢玄,谢琰俱破苻坚于淝水,以功封永修县侯。然而这位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秒,为江左第一,传《梅花三弄》即为桓伊所作。
《晋书》记: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桓伊素不与微之相识,伊自岸上过,船中呼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即令人与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这样的言行举止,只有六朝人物才有,邀笛步也因此闻名,杜牧至此,才有《润州》一首: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清溪邀笛步现只存于遐想,真要寻访,难免大失望,可金陵古迹胜多,不怕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莫愁湖即是一例。
即使久居南京者,也未必去过莫愁湖,然我到南京,若是二三友人闲暇有空,总是建议游览莫愁湖。
马士图《莫愁湖序》有记:“莫愁湖在江宁省会石城门西,因六朝刘宋时卢莫愁居此,故名。”梁武帝萧衍有《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传说南朝洛阳女子十五岁原嫁金陵居此,后其夫远征戎边,一去不返,莫愁日夜思念,遂化为一泓清水,后人即以“莫愁湖”为纪念。
本来六朝时,此间还是长江故道,后江水改道,唐时淤塞成湖,到了明代才有莫愁湖之名,不过这无关紧要,一个城市有水才有气度,玄武湖未免大宽阔了些,莫愁湖则恰好,以前高楼未起之时,于湖滨远望,钟阜石城,横亘于前,山色湖光,辉映荡漾,少不了叫人留恋往返。
历来诗词多有歌莫愁湖,我以为《桃花扇》中那段“恋芳春”最好,其词云:“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有友人心情不佳,约之在湖边茗茶,忽然有人念白侯方域那句“莫愁,莫愁,教俺怎生不愁也!”众皆大笑,这种欢乐,如今想起,却满是黯然。
莫愁湖旁有胜棋楼,传朱洪武与徐达在此下棋,胜棋楼为新造,无甚可观,不过楼上一联颇有名,清末王闿运游此作联咏莫愁曰:
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
只一句“江南儿女无颜色”惹恼了当时江南文士,群情激动,抗议闿运出言不逊,王闿运得罪不起,遂改句云:“江南儿女生颜色。”骚客才善罢甘休,不过这一改,意思却是不通了,为什么莫愁乘舟东来,江南儿女生了颜色?!好在我们如今在胜棋楼下,看到的还是”江南儿女无颜色”,不然未免太扫兴。
莫愁湖不远处有清凉山,古时无清凉山之名,当即石头山,金陵城邑,传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置,东吴孙权即其地筑城曰石头城,现在的清凉山,就是六朝时的石头城,《秣陵集》记诸葛武侯至吴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中所言石城即清凉山,如今清凉山下有孙吴石头城旧迹,俗称鬼脸城是也。
清凉山因此间曾建有清凉寺而得名,寺内有井,相传寺僧饮此井水,虽老而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
清凉山另有南唐避暑行宫遗址及龚贤之扫叶楼,现辟为公园,清幽寂静,少有人至此,私以为也是可以悠然而游之地。
南京最有名得名胜当属秦淮河夫子庙王谢故居,可我却很是反感,绝少光顾,正如上篇所言,南京的城墙及几处大学校园才有意思。
游南京,若时间充裕,则可去城外诸景。诸多草木石砖,虽残败荒芜,但你若有一点历史知识或文化的熏陶,这些残石枯木也能让人有如火如荼之感。同时,金陵亦有气势撼人的胜迹,如阳山碑材。
南京东郊汤山西北之阳山,为古时采石场,明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称“靖难”起兵,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皇。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登基之后,决定为其父朱元璋树碑一座,以彰洪武功德,此碑材即在阳山采石场开采,是时征用全国万余工匠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这些纸面数字,我们有时颇感隔膜,但一旦化为实物,则叹为观止。
三块石材皆开凿出形,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仅有一端相连,若此碑树起,总高为73米(著名的应县木塔高67.31米),重31000吨,绝世之碑最终未树起,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和力量能使此碑移动,时至今日,同样没有一种技术和力量能将此碑竖起,尤其可见一代永乐大帝之好大喜功。如今碑材依然留存原地,游览者至此无不惊骇。
若是单赏风景,可至栖霞山。
南京有俗谚云:“春牛首,秋栖霞”,即春景首推牛首山(省篇幅,牛首山本篇从略。),秋色唯有栖霞山,其山素以枫叶著名,深秋之际,红叶如火,登高远望如霞,甚为壮观,不过栖霞山并不是只有红叶。
栖霞山在南京东北隅,因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故又名摄山。自南齐处士名僧绍隐居于此,永明七年(489年),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南朝时就已是著名珈蓝,琳宫梵宇,楼阁壮丽,隋吉藏在此创立“三论宗”,唐代改栖霞寺为功德寺,与山东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并称四大丛林。
山门外侧有唐上元三年(676年)所立“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阴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二字,为江南少有的唐碑,只是此碑锁于一室,不对游人开放。
现有的栖霞寺建筑为近世建造,无一可观,私以为“明征君碑”亦可忽略,因为寺后有著名之舍利塔及千佛岩。
栖霞寺舍利塔位为五层八面密檐式塔。通高18.04米,直径13米,海边长5.04米,是迄今所见密檐式石塔中体积最大的一座,塔基分上下两层,基座宽大,座上饰海水纹,其间浮沉着龙、风、鱼、虾、蟹、鳖等动物,基座之上,以施覆莲和千叶莲平座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八相图。
塔身第一层南北面皆雕版门,其他六面分别刻文殊、普贤菩萨像及四天王,转角倚柱上分别刻《楞严经》、《提谓经》、《金刚经四句偈》等经赞文字。
檐下阑额上雕飞天伎乐.二层以上高度骤减,每层每面均辟二浅龛,龛内雕坐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后附火焰形背光。层塔檐均作斜坡瓦顶,仿木结构雕出瓦垄、瓦当、角脊和脊兽,檐下还依样雕出檐椽和飞椽。塔刹为莲辦形,系1931年复原。
隋王劭《舍利感应记》载,隋文帝龙潜之际,有沙门送舍利一裹与之,后有感于神尼重兴佛法之言,杨坚于仁寿元年(601年)诏天下三十州起舍利塔,塔内作神尼之像,诸沙门共三十人送舍利传诣各州供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即三十座之一,然而,栖霞寺舍利塔为石构密檐式塔,以形制而言,其绝非隋文帝仁寿元年初创之塔,舍利塔展现出诸多晚唐塔幢风格,故学者多认定其为唐后五代所造。
建造年代到底是何时所建,对我等而言无关紧要,这座舍利塔上的“八相图”,才值得注意。所谓“八相图”,即释迦牟尼八相图,如连环画一般,记录了佛成道过程中八个重要佛传故事,是佛教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为江南仅见的中古时佛传图。
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为省篇幅,八中取三)选取了释迦成道过程中最有代表之片段,以最动人的场景雕刻而出,山水树木人物鸟兽楼阁无所不包,其中如建筑、衣饰、器具以至于人物的坐立,都是极宝贵的实物资料,只是世人很少了解罢了。
栖霞山千佛岩在舍利塔后,开凿于齐永明二年(484年)。此后梁朝萧氏诸王继续凿岩造像,现存大小佛龛294个,望之如峰房鸽舍,龛窟造像515尊,其“大佛阁”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只是1925年,这些佛像遭水泥涂缮,已失原貌,但其仍为南方重要的石刻遗迹,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栖霞山尚有其他风景,或自然风光,或历史古迹,早年游客少,现今大概一如往昔,不知何时再重游。
我游南京,最不能忘怀的一处是为祖堂山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是五代十国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李璟之陵。二陵皆依山为陵,相距约百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
李昪钦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木构建筑,石门楣上浮雕的双龙戏珠,神采飞动。门两侧石壁浮雕的武士披甲戴盔,足登祥云。
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
这些彩画现在多以褪色,1950年发掘出土时,却这些涂金彩绘还是光彩熠熠,如今从六十年前初版的考古报告中窥见一斑了。
虽然经早年盗掘,钦陵随葬品还算丰富,只是不在墓中陈列,陵墓主室只有棺床石。
中主李璟时,南唐国力已大为衰退,故而其顺陵规模略小,也没有浮雕石刻,然而,当我步入墓室,却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李璟为著名词人,其传世之词只有二三首,可都是无上神品!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眉头。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这就是写下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人的陵寝之地,此君之子更有名,千年前,后主李煜是否也曾来过此间呢?!
上篇中即有言,南京古迹众多,一两日的游玩只能有所选择,要访古,南京还有著名的六朝石刻,气象之宏大,即使大唐一些石刻,也无法企及。
假如你对名胜全无兴趣,那也自然有洪武路新街口等时尚之地可以闲逛,总统府旁还有夜店一条街,各种酒馆书店亦不少,若是要吃,可到湖南路。
或者到燕子矶去看长江,或者到汤山泡温泉,在我,喜欢的是南京的树南京的山水,有人说,在寻找往昔痕迹的时候,也在游旅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层叠的足迹,也将成为另一种痕迹,是否真是如此?!且不去管他,总之走笔至此,所谓金陵的漫记,也可告一段落了。
常和朋友们说,华夏古都中,南京最有古意,只是近年来也变了模样,不去说枝叶如伞盖的参天梧桐越来越少,拙劣丑陋的高楼越建越多,单是一些古迹的翻新,就让人觉得丧气,就说鸡鸣寺外的胭脂井,现在专辟了院落建造个新亭,周围又堆了不少湖石假山。
![]() |
今日之胭脂井 |
然而,以前并非如此,那时井似乎还在寺门之外,要拨草寻路找上好久才能找到。
![]() |
昔日之胭脂井 |
寻路至此,在荒草丛生的小道边发现这样一口井, 明知道这断然不是南陈的古物,却能涌起真切的吊古之情。黄裳访南京阮大铖故居时有言:“在在荒秽不堪的后院里只剩下一弯池水,几株小树,春水鸭阑,荒凉而寂寞,却也使我满意,比看到那些金碧错彩的重修遗址还要满意。”说得正是这种意思。
不过南京的历史实在长久,李白至此即有言:“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千多年前就已是幽径古丘,如今又教人如何寻觅?!不过往往因此更能激发感想,明故宫不远处即清溪故道,当年曾引为明宫城护城河。
![]() |
明故宫金水桥 |
民国时修筑太平路中山路,清溪彻底没湮,可这清溪着实有名,旧有邀笛步,曾为白下著名胜迹。所谓的邀笛步,即王徽之邀桓伊奏笛之处。
东晋桓伊字叔夏,有武干,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豫洲刺史。前秦南侵,桓伊与谢玄,谢琰俱破苻坚于淝水,以功封永修县侯。然而这位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秒,为江左第一,传《梅花三弄》即为桓伊所作。
《晋书》记: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桓伊素不与微之相识,伊自岸上过,船中呼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即令人与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这样的言行举止,只有六朝人物才有,邀笛步也因此闻名,杜牧至此,才有《润州》一首: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清溪邀笛步现只存于遐想,真要寻访,难免大失望,可金陵古迹胜多,不怕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莫愁湖即是一例。
即使久居南京者,也未必去过莫愁湖,然我到南京,若是二三友人闲暇有空,总是建议游览莫愁湖。
马士图《莫愁湖序》有记:“莫愁湖在江宁省会石城门西,因六朝刘宋时卢莫愁居此,故名。”梁武帝萧衍有《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传说南朝洛阳女子十五岁原嫁金陵居此,后其夫远征戎边,一去不返,莫愁日夜思念,遂化为一泓清水,后人即以“莫愁湖”为纪念。
![]() |
莫愁湖今景 |
本来六朝时,此间还是长江故道,后江水改道,唐时淤塞成湖,到了明代才有莫愁湖之名,不过这无关紧要,一个城市有水才有气度,玄武湖未免大宽阔了些,莫愁湖则恰好,以前高楼未起之时,于湖滨远望,钟阜石城,横亘于前,山色湖光,辉映荡漾,少不了叫人留恋往返。
![]() |
莫愁湖民国旧影,朱偰摄。 |
历来诗词多有歌莫愁湖,我以为《桃花扇》中那段“恋芳春”最好,其词云:“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有友人心情不佳,约之在湖边茗茶,忽然有人念白侯方域那句“莫愁,莫愁,教俺怎生不愁也!”众皆大笑,这种欢乐,如今想起,却满是黯然。
莫愁湖旁有胜棋楼,传朱洪武与徐达在此下棋,胜棋楼为新造,无甚可观,不过楼上一联颇有名,清末王闿运游此作联咏莫愁曰:
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
只一句“江南儿女无颜色”惹恼了当时江南文士,群情激动,抗议闿运出言不逊,王闿运得罪不起,遂改句云:“江南儿女生颜色。”骚客才善罢甘休,不过这一改,意思却是不通了,为什么莫愁乘舟东来,江南儿女生了颜色?!好在我们如今在胜棋楼下,看到的还是”江南儿女无颜色”,不然未免太扫兴。
莫愁湖不远处有清凉山,古时无清凉山之名,当即石头山,金陵城邑,传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置,东吴孙权即其地筑城曰石头城,现在的清凉山,就是六朝时的石头城,《秣陵集》记诸葛武侯至吴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中所言石城即清凉山,如今清凉山下有孙吴石头城旧迹,俗称鬼脸城是也。
![]() |
孙吴石头城遗迹 |
清凉山因此间曾建有清凉寺而得名,寺内有井,相传寺僧饮此井水,虽老而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
![]() |
清凉山还阳井 |
清凉山另有南唐避暑行宫遗址及龚贤之扫叶楼,现辟为公园,清幽寂静,少有人至此,私以为也是可以悠然而游之地。
南京最有名得名胜当属秦淮河夫子庙王谢故居,可我却很是反感,绝少光顾,正如上篇所言,南京的城墙及几处大学校园才有意思。
![]() |
东南大学六朝松 |
![]() |
中华门城墙雨日即景 |
游南京,若时间充裕,则可去城外诸景。诸多草木石砖,虽残败荒芜,但你若有一点历史知识或文化的熏陶,这些残石枯木也能让人有如火如荼之感。同时,金陵亦有气势撼人的胜迹,如阳山碑材。
南京东郊汤山西北之阳山,为古时采石场,明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称“靖难”起兵,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皇。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登基之后,决定为其父朱元璋树碑一座,以彰洪武功德,此碑材即在阳山采石场开采,是时征用全国万余工匠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这些纸面数字,我们有时颇感隔膜,但一旦化为实物,则叹为观止。
![]() |
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 |
![]() |
碑身横卧,长49.40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 |
![]() |
宽4.4米,仅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
![]() |
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 |
三块石材皆开凿出形,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仅有一端相连,若此碑树起,总高为73米(著名的应县木塔高67.31米),重31000吨,绝世之碑最终未树起,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和力量能使此碑移动,时至今日,同样没有一种技术和力量能将此碑竖起,尤其可见一代永乐大帝之好大喜功。如今碑材依然留存原地,游览者至此无不惊骇。
若是单赏风景,可至栖霞山。
南京有俗谚云:“春牛首,秋栖霞”,即春景首推牛首山(省篇幅,牛首山本篇从略。),秋色唯有栖霞山,其山素以枫叶著名,深秋之际,红叶如火,登高远望如霞,甚为壮观,不过栖霞山并不是只有红叶。
栖霞山在南京东北隅,因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故又名摄山。自南齐处士名僧绍隐居于此,永明七年(489年),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南朝时就已是著名珈蓝,琳宫梵宇,楼阁壮丽,隋吉藏在此创立“三论宗”,唐代改栖霞寺为功德寺,与山东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并称四大丛林。
![]() |
栖霞山栖霞寺 |
山门外侧有唐上元三年(676年)所立“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阴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二字,为江南少有的唐碑,只是此碑锁于一室,不对游人开放。
![]() |
栖霞寺山门外即唐“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 |
现有的栖霞寺建筑为近世建造,无一可观,私以为“明征君碑”亦可忽略,因为寺后有著名之舍利塔及千佛岩。
![]() |
舍利塔 |
栖霞寺舍利塔位为五层八面密檐式塔。通高18.04米,直径13米,海边长5.04米,是迄今所见密檐式石塔中体积最大的一座,塔基分上下两层,基座宽大,座上饰海水纹,其间浮沉着龙、风、鱼、虾、蟹、鳖等动物,基座之上,以施覆莲和千叶莲平座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八相图。
![]() |
舍利塔基座及须弥座束腰部位之八相图 |
塔身第一层南北面皆雕版门,其他六面分别刻文殊、普贤菩萨像及四天王,转角倚柱上分别刻《楞严经》、《提谓经》、《金刚经四句偈》等经赞文字。
![]() |
舍利塔第一层天王像 |
![]() |
舍利塔第一层普贤菩萨及转角倚柱上之经赞文字 |
檐下阑额上雕飞天伎乐.二层以上高度骤减,每层每面均辟二浅龛,龛内雕坐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后附火焰形背光。层塔檐均作斜坡瓦顶,仿木结构雕出瓦垄、瓦当、角脊和脊兽,檐下还依样雕出檐椽和飞椽。塔刹为莲辦形,系1931年复原。
![]() |
舍利塔上部及近世重修之塔刹 |
隋王劭《舍利感应记》载,隋文帝龙潜之际,有沙门送舍利一裹与之,后有感于神尼重兴佛法之言,杨坚于仁寿元年(601年)诏天下三十州起舍利塔,塔内作神尼之像,诸沙门共三十人送舍利传诣各州供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即三十座之一,然而,栖霞寺舍利塔为石构密檐式塔,以形制而言,其绝非隋文帝仁寿元年初创之塔,舍利塔展现出诸多晚唐塔幢风格,故学者多认定其为唐后五代所造。
建造年代到底是何时所建,对我等而言无关紧要,这座舍利塔上的“八相图”,才值得注意。所谓“八相图”,即释迦牟尼八相图,如连环画一般,记录了佛成道过程中八个重要佛传故事,是佛教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为江南仅见的中古时佛传图。
![]() |
释迦出游图 |
![]() |
释迦成道图 |
![]() |
释迦降魔图(为省篇幅,八相图中取三图) |
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为省篇幅,八中取三)选取了释迦成道过程中最有代表之片段,以最动人的场景雕刻而出,山水树木人物鸟兽楼阁无所不包,其中如建筑、衣饰、器具以至于人物的坐立,都是极宝贵的实物资料,只是世人很少了解罢了。
![]() |
栖霞山千佛崖 |
栖霞山千佛岩在舍利塔后,开凿于齐永明二年(484年)。此后梁朝萧氏诸王继续凿岩造像,现存大小佛龛294个,望之如峰房鸽舍,龛窟造像515尊,其“大佛阁”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只是1925年,这些佛像遭水泥涂缮,已失原貌,但其仍为南方重要的石刻遗迹,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栖霞山尚有其他风景,或自然风光,或历史古迹,早年游客少,现今大概一如往昔,不知何时再重游。
![]() |
栖霞山春景 |
![]() |
栖霞山之“彩虹明镜” |
我游南京,最不能忘怀的一处是为祖堂山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是五代十国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李璟之陵。二陵皆依山为陵,相距约百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
李昪钦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木构建筑,石门楣上浮雕的双龙戏珠,神采飞动。门两侧石壁浮雕的武士披甲戴盔,足登祥云。
![]() |
钦陵墓室石门楣上之双龙戏珠及门两石壁浮雕武士 |
![]() |
文物出版社1957年8开精装《南唐二陵》中钦陵门楣上双龙戏珠浮雕拓片插图 |
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
![]() |
现今钦陵中墓室壁面、梁、桥、柱子和斗拱之上的鲜艳的彩画插图基本皆已褪色。 |
这些彩画现在多以褪色,1950年发掘出土时,却这些涂金彩绘还是光彩熠熠,如今从六十年前初版的考古报告中窥见一斑了。
![]() |
《南唐二陵》钦陵发掘时候,壁面、梁、桥、柱子和斗拱之上的鲜艳的彩画插图。 |
虽然经早年盗掘,钦陵随葬品还算丰富,只是不在墓中陈列,陵墓主室只有棺床石。
![]() |
李昪之棺床石 |
中主李璟时,南唐国力已大为衰退,故而其顺陵规模略小,也没有浮雕石刻,然而,当我步入墓室,却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李璟为著名词人,其传世之词只有二三首,可都是无上神品!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眉头。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这就是写下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人的陵寝之地,此君之子更有名,千年前,后主李煜是否也曾来过此间呢?!
![]() |
中主李璟顺陵之棺床石 |
上篇中即有言,南京古迹众多,一两日的游玩只能有所选择,要访古,南京还有著名的六朝石刻,气象之宏大,即使大唐一些石刻,也无法企及。
![]() |
悦目赏心老师摄南朝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有关六朝石刻或待专篇,本篇从略。) |
假如你对名胜全无兴趣,那也自然有洪武路新街口等时尚之地可以闲逛,总统府旁还有夜店一条街,各种酒馆书店亦不少,若是要吃,可到湖南路。
![]() |
湖南路大排档,饭局之余还能听弹词演唱。 |
![]() |
某店特色之蟹粉生煎 |
![]() |
南京鸡汁汤包 |
或者到燕子矶去看长江,或者到汤山泡温泉,在我,喜欢的是南京的树南京的山水,有人说,在寻找往昔痕迹的时候,也在游旅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层叠的足迹,也将成为另一种痕迹,是否真是如此?!且不去管他,总之走笔至此,所谓金陵的漫记,也可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