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桧书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
绍兴八年(1138),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二人作为“江南诏谕使”,携带国书在王伦的陪同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宋高宗和秦桧熟视无睹,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戊午上高宗封事》,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要求高宗斩奸佞秦桧、王伦、孙近的头。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
这篇被称为“斩桧书”的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花千金求购胡铨的奏疏,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称“南朝有人”。直到乾道(1165~1173年)初年,金国使臣来南宋,仍问胡铨现在何处。张浚说:秦桧专权十九年,只成就了一个胡邦衡。
因为这个奏疏,秦桧把胡铨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后又穷追猛打,再把胡铨发配到了海南岛。
绍兴八年(1138),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二人作为“江南诏谕使”,携带国书在王伦的陪同下,来到南宋都城临安进行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宋高宗和秦桧熟视无睹,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使议和。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戊午上高宗封事》,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要求高宗斩奸佞秦桧、王伦、孙近的头。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
这篇被称为“斩桧书”的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花千金求购胡铨的奏疏,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称“南朝有人”。直到乾道(1165~1173年)初年,金国使臣来南宋,仍问胡铨现在何处。张浚说:秦桧专权十九年,只成就了一个胡邦衡。
因为这个奏疏,秦桧把胡铨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后又穷追猛打,再把胡铨发配到了海南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