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语诗人
读德语诗人
毫无疑问,在现代诗中,最大的那份荣誉是属于他们的。
本文不旨在为诗人们作肖像,而只是为了探寻其大致的位置。
我们将对他们及其诗歌做一定介绍,并以它们最美妙的诗歌作为有力佐证。我们已将再次愉悦,怀着景仰之情。当然我们也会力图作出客观的评价,当然因为主观或客观条件的过失或不足而至不能达到目的那也且如此了,譬如译本太烂、阅读不够深入全面,难免会做出错误的评价。诗歌,尤其是哲思之诗的翻译难度最大,因为哲思诗不能翻译出思、美、感动等方面就不能还原其理所当然的全貌。否则我们会把没译好误解为没写好。调节词语的精准搭配(它代表着心对词的表达),这是哲学和诗的基础。
毫无疑问,近三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诗歌是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光荣是属于他们的。不是法语,尽管法国常常是艺术的先声和聚集地。不是英语,这条绳子不足够结实以捆住最优秀的诗歌。
而德语诗歌最为突出,他们掌握了诗的最有效的真理。似乎最优秀的现代诗起于德语也止于德语。止的意义不是说现在的德语诗歌在今天是最优秀的,而是说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还未被超越。学生才浅不能看出近几十年全球诗歌的情形,只是主观的感觉许多国家的诗在下滑,当然这一方面也与主观品位有关。而唯一能言的是本国的,近几十年中国的现代诗一句话并没下滑,而是在缓慢进步,尤其近几年由于网络的兴起,优秀诗歌的翻译,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中国现代诗极有希望。在我看来这不是没有分寸的话。不必过分离题了,因为现在我们谈的是德语诗歌。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932)
歌德是个有意义的起点,他的成就是卓著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书信体小说他用了四周时间就写成了,它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细腻,它成功道出了少男少女的心灵世界。这和巴尔扎克全然不同。另一个杰作《浮士德》,是歌德一生心血的结晶。六十年写一部诗剧,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卓识!其中的故事与内涵也是了不起的。
“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歌德一生爱过很多女人,几乎都转化成了诗篇。浪漫主义诗人大抵是这般多情、滥情。这也是聪明之处与必要之处。当然一个绝对性的女神也大可能成就“一”。一般而言,哲倾向于“一”,而情则必“多”。
歌德是令人敬佩的,他凭着自己的天才、勤奋、坚韧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且最终抵达。他表现出的诸多优秀品质也供后人借鉴。这就是他的丰富性,既文艺,也科学。因此,科学素养,并且使之助长诗文的品性,这是我国诗人们不可忽视的。每个诗人都应有各自应对科学(即自然之一角度)的态度。
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倒不是说他的诗文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更多的是说他以其全部丰富性给了后辈以引领,一起切实的作品给后辈一个可视的参照物,甚至也供后人超越。因为真正的大师往往不是横空出世的,而在邻近他的前面往往还有一个给他指引并供他超越的大师。
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
荷尔德林之所以伟大,绝不是因为海德格尔,相反,因为荷尔德林,一定程度上才促成了海德格尔伟大之可能性。荷尔德林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词语和灵感的来源。海海德格尔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荷尔德林也是海子生前喜爱的诗人。我也相信,荷尔德林是德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关于荷尔德林,我们诚然有太多话要说。他的杰作是那么多: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那么多的长诗和短诗,还有一部终于未成的诗剧,还有理论和书信。荷尔德林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折,是思的全新起航。自他身上,很容易想到三个词:自然,人性,神圣的。
哲学是不可替代的前提!而这哲学首先与希腊相连,此种哲学是爱、美、神的哲学。其次,他也学习过费希特的哲学。
她的女性呢?笛奥玛系谁?是苏赛特夫人吗?她在荷尔德林眼中乃希腊美的化身。应当还有其他女性吧,我暂时不得而知。
你的心太向着光明和和平!他追问过“神是什么”“人是什么”,他在追求人神沟通之道!他在追求精神的生成!我虽不能体验他的高拔的精神,却似乎懂得他之所想。
他是最具神性的一个,美爱哲是神性的三个元素。一切在他身上闪现,他在高峰上望着另一个高峰,他在向神走近。
1806年9月荷尔德林被送入疯人院,1807年由木工齐黙尔夫妇接回家照顾,在幽冥之中度过了36年。他疯了,却并没完全丧失言思,还留下了一小册以歌咏四季为主的《塔楼之诗》,人们都谓之仿若习作,似乎也是,不过其中两首却不一般,《精神的生成》《人》,尤其那句“精神超绝的时分亦如宝藏”。
你患精神病了。一个诗人,一个精神病?一个更迷人的归宿?人们相信即便是练功走火入魔,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们大多数却只能在城外观望,即便是出于好奇或带着尝试而不得的沮丧。我们这群暂时清醒者却无法趋近他的运行。我们是因为太轻而被抛出,还是因为太重而坠沉?毕竟他进入梦幻,和我们来时颇有些相似。
分裂,是兼得还是尽失?分裂,可能吗?他仿佛活在人间也活在众神之中。啊,如神亦如魔的精神,有一个人如此向往着你,你并没有完全将他吞没,你诚然也是他的收获。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
诺瓦利斯的浪漫不是一般的浪漫,多么博大精深的浪漫啊。拜伦、雪莱等不过是学点古希腊的小调子罢了。
最开始就应提出诗人的那位重要的女性。索菲sophie。1794年11月17日,诺瓦利斯与十二岁半的她相识,1795年3月15日订婚,同年11月,索菲重病不起,1797年3月19日,少女索菲去世。
索菲让诺瓦利斯深刻体验着爱和死,还有基督。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索菲的影子在。索菲成就了诺瓦利斯。或者诺瓦利斯在成就索菲的同时更成就了自己。“索菲永远是心灵的祭司。”
《夜颂》最为有名,他是对索菲的体验和来自索菲的启示。
其次是《虔诚之歌》,这也是非一般的宗教,一种“灵性宗教”,“激发神圣的直觉”。基督的意义也是一种使诗人得以诉说的你。对话的本质便是诉说,这种对话使你的形象得到充盈,也使诗人完善了自己的倾听。
无独有偶,里尔克也有这种练习或经历,那便是《祈祷书》。但是里尔克那里不存在一个吃他的肉饮他的血的基督。且不言二者优劣。况且于诺瓦利斯基督实则是索菲,起码那个基督只是一个小小的陪衬,还有二人都改信天主教。
关于诸位大诗人是如何影响后辈,后辈受了前辈哪些影响,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题目,甚至对一个诗人而言,做这件工作也有不小的价值。但是我天性无意做极富严格意义的研究工作:我不想做一个研究员。我更在意他们如何影响我。
诺瓦利斯的诗中,爱和情欲总在不断出现。人们没注意到“性欲、宗教和残忍之间的联系”。但是他把性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性爱是神圣的,性爱乃是通往奥秘的一种方式。
《奥夫特尔丁根》是一部了比起的小说。一部几可与《红楼梦》相媲美的小说。《奥夫特尔丁根》的隐微是因为“浪漫化”,以“为中世纪正名”。《红楼梦》的隐微的重要原因是“文字狱”,因为小说的本事很近。这两部小说的理解都是多层面的,任何一面都令人震惊。总之,对着两部小说可做不少比较。比如:诗,梦,叙事手法。
《奥夫特尔丁根》构筑了一个多么晶莹的世界。我被其小说精妙、奇幻、博大的构思所震撼。
他有足够的科学品性和神秘性,在他的诗和小说都能窥见。而更直观的了解他的思想,则是那丰富的《片段》。他的《片段》、见解对我而言是是真正的哲学和理论。
诺瓦利斯是先知,而荷尔德林则是一个疯狂于内的酒神,他和荷尔德林一起超越时代。
诺瓦利斯,你更让我扼腕。我之所想最与你接近。放心,我可不像小施勒格尔那样做你的跟屁虫。
“诸神恰恰让自己的宠儿早死”,1800年10月,诺瓦利斯病情加重,不得不放弃小说的写作,1801年3月25日死于肺结核。
诺瓦利斯只活了不到29岁,他却滋养了许多人。诺瓦利斯是个巨大的矿藏,他给人的启示远胜过歌德。年青的诗人不可不读诺瓦利斯。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12.29)
里尔克是所有德语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也许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他也是我最景仰的一位。这和没得诺贝尔奖无关。就凭着那两部长诗,就足于确立他在诗歌中的至高地位。
里尔克一生都在漂泊,像诗人应该做的那样。
1897年,里尔克结识了他的女性,莎乐美,一个长他十多岁的俄罗斯女性,他对里尔克初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2年,里尔克去巴黎担任罗丹的秘书。提出了“诗不是感情,——诗是经验”,开始了“学习观看”的时期。
“事物诗”是其中之一。1903年到1908年的《新诗集》和《新诗集续》。
再就是长篇《布里格随笔》,写的是一个丹麦诗人漂泊到巴黎目睹贫穷、疾病、饥饿、丑恶、凶残、死亡、恐怖等现象,重新思考人生、历史、社会、上帝、爱和死等问题。
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22年2月,里尔克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此是思与心灵的作品。
其中,爱与死再一次被思考。在里尔克看来,死是生的一部分,是生的盈余,并且追求一种“无对象的”、“无占有的”爱,以获得“敞开”。在《十四行诗》中,里尔克唱出了赞美。“歌唱即存在”。
是的,最令人兴奋的还是这55首十四行诗。多么优美、神奇的诗歌,给人以极致的体验。反复诵读它们是我的乐趣。仿佛奥尔弗斯的歌声,一切都在倾听。它如一束光,我们被引入一片森林。
里尔克是二十世纪的王,他是惟一可与荷马(如其存在,即是两部史诗的作者)匹敌的诗人。而荷马被荷尔德林称为“所有诗人的诗人”,而茨维塔耶娃称里尔克“大于诗人”。
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
特拉克尔有他独特而强大的魅力。他是魔鬼,是死亡,他几乎是我们最易接近的。
但是我又得承认,我难以进入他。先刚译的《特拉克尔诗集》还是不错的。这一本诗集难了我好几个月,每次总是被卡住,无法深入,除了那首《年轻的处女》。诺瓦利斯神秘,里尔克坚实,读他们我都被卡过,但很快我就通过了。是的,特拉克尔的诗翻译难度不大,看上去似乎也很明了。秋,夜,黑暗,蓝色,死亡,不厌其烦的出现。“妹妹的嘴唇在黑色的枝头轻声低语”、“一只野兽在田埂上流尽了鲜血”这些诗句都是很内心很情绪的,竟然化成了一幅幅图像。意象很繁杂,而且“跳跃”得太快了,根本就不是一般的跳跃!这难道就是我无法靠近他的理由?难道他的死亡拒绝我?多么轻佻的死亡呀!诺瓦利斯无视死亡,里尔克也飞越过死亡,特拉克尔与死亡的周旋终于得到一个失败的结局。或者这就是他想要的?“受诅咒的家族”?失败当然有对一个英年早逝的诗人的可惜,尽管诗人是没有年龄的,更主要的是他没能跳出死亡去尝试完成其他风格的作品。绝对地投向死亡和魔鬼诚然是危险的,尽管诚挚更应得到赞许。执迷也是没有退路的挑战。执迷啊,精神将寻得它的归宿,还是遭受迷误!
他也有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妹妹,一个不幸进入他梦幻的妹妹。她追寻死亡而去,从尘世的死亡。无须多说什么了。
那么他就没有阳光的一面?“母亲们多么虚弱。......吮吸牛奶和星星的孙子”、“瘦骨嶙峋的手在蓝光中摸索童话”,这也许算不上,但是我们却能看见那昂头看星星的孩子睁大的澄澈的眼睛,和绝望中摸索童话的手的渴望。
附:
1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一丝儿风影;
林中鸟儿们静默无声。
等着吧,你也快
得到安宁。
2荷尔德林《诗人何为》(摘自《面包与美酒7)
可是朋友!我们来得太迟。虽然诸神尚存,
却超拔于顶端云霄在另一世界中。
它们在那里无休无止地运作,似乎很少关注
我们生存与否,其实天神多么垂顾我们。
因为一个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把它们装盛,
只是偶尔,人能承受全部神性。
于是生活就是对诸神的梦想。但迷乱
就像微睡一样有益,困顿和黑夜使人强壮,
直至英雄在铁制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心灵一如往常,具有类似天神的力量。
然后诸神隆隆而来。这期间我常常觉得
沉睡更佳,胜于这样孤独无伴,
胜于这样苦苦期待,而我又能做什么说什么
我全然不知,在这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暗夜里迁徙,浪迹各方。
3诺瓦利斯
如果数字和图形不再是
一切造物的钥匙,
如果歌唱或亲吻的人们
学识比大师还精深,
如果有一天世界必定
归回到自由的生命,
如果那时光和影重新
合为纯粹的澄明,
如果人们从童话和诗句
认识真实的世界历史,
于是整个颠倒的存在
随一句密语飞逝。
4格奥尔格《圣礼》
5霍夫曼斯塔尔《疑问》
6里尔克《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第2首》
几乎还是一个少女,就已从从琴与歌
和谐如一的幸福中走来
透过春天的薄纱放射出楚楚动人的光彩
并在我的耳中为自己铺一张床。
她睡在的我体内。而一切都化为她的睡眠。
我总是赞叹的树木,可觉察的
远方,被感觉的草地
以及触动我的每一次惊奇。
她使世界入睡。歌唱的神,你如何
造就了他的完美,使她不再欲求
只是醒着?看哪,她醒来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亡?哦,在你的歌声
枯竭之前,你还会发现这个主题吗?——
从我内心,她向何处沉没?……几乎还是一个少女……
7特拉克尔《年轻的处女-第4章》
铁匠铺里噹噹敲响的锤子
她飞快地飘过大门。
仆人在火光中挥舞锤子
而她木然观望,宛若死人。
仿佛在梦中听到一阵笑声;
陶醉的她耽迷于铁匠铺,
羞涩地依从于他的笑声,
如锤子般坚硬而粗鲁。
房间的明净里喷射火花
无助的神情
她急急追逐野地的火花
晕眩中摔倒在田地。
8黑塞《玻璃球游戏》
9策兰《数数杏仁》
毫无疑问,在现代诗中,最大的那份荣誉是属于他们的。
本文不旨在为诗人们作肖像,而只是为了探寻其大致的位置。
我们将对他们及其诗歌做一定介绍,并以它们最美妙的诗歌作为有力佐证。我们已将再次愉悦,怀着景仰之情。当然我们也会力图作出客观的评价,当然因为主观或客观条件的过失或不足而至不能达到目的那也且如此了,譬如译本太烂、阅读不够深入全面,难免会做出错误的评价。诗歌,尤其是哲思之诗的翻译难度最大,因为哲思诗不能翻译出思、美、感动等方面就不能还原其理所当然的全貌。否则我们会把没译好误解为没写好。调节词语的精准搭配(它代表着心对词的表达),这是哲学和诗的基础。
毫无疑问,近三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诗歌是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光荣是属于他们的。不是法语,尽管法国常常是艺术的先声和聚集地。不是英语,这条绳子不足够结实以捆住最优秀的诗歌。
而德语诗歌最为突出,他们掌握了诗的最有效的真理。似乎最优秀的现代诗起于德语也止于德语。止的意义不是说现在的德语诗歌在今天是最优秀的,而是说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还未被超越。学生才浅不能看出近几十年全球诗歌的情形,只是主观的感觉许多国家的诗在下滑,当然这一方面也与主观品位有关。而唯一能言的是本国的,近几十年中国的现代诗一句话并没下滑,而是在缓慢进步,尤其近几年由于网络的兴起,优秀诗歌的翻译,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中国现代诗极有希望。在我看来这不是没有分寸的话。不必过分离题了,因为现在我们谈的是德语诗歌。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932)
歌德是个有意义的起点,他的成就是卓著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书信体小说他用了四周时间就写成了,它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细腻,它成功道出了少男少女的心灵世界。这和巴尔扎克全然不同。另一个杰作《浮士德》,是歌德一生心血的结晶。六十年写一部诗剧,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卓识!其中的故事与内涵也是了不起的。
“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歌德一生爱过很多女人,几乎都转化成了诗篇。浪漫主义诗人大抵是这般多情、滥情。这也是聪明之处与必要之处。当然一个绝对性的女神也大可能成就“一”。一般而言,哲倾向于“一”,而情则必“多”。
歌德是令人敬佩的,他凭着自己的天才、勤奋、坚韧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且最终抵达。他表现出的诸多优秀品质也供后人借鉴。这就是他的丰富性,既文艺,也科学。因此,科学素养,并且使之助长诗文的品性,这是我国诗人们不可忽视的。每个诗人都应有各自应对科学(即自然之一角度)的态度。
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倒不是说他的诗文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更多的是说他以其全部丰富性给了后辈以引领,一起切实的作品给后辈一个可视的参照物,甚至也供后人超越。因为真正的大师往往不是横空出世的,而在邻近他的前面往往还有一个给他指引并供他超越的大师。
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
荷尔德林之所以伟大,绝不是因为海德格尔,相反,因为荷尔德林,一定程度上才促成了海德格尔伟大之可能性。荷尔德林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词语和灵感的来源。海海德格尔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荷尔德林也是海子生前喜爱的诗人。我也相信,荷尔德林是德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关于荷尔德林,我们诚然有太多话要说。他的杰作是那么多: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那么多的长诗和短诗,还有一部终于未成的诗剧,还有理论和书信。荷尔德林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折,是思的全新起航。自他身上,很容易想到三个词:自然,人性,神圣的。
哲学是不可替代的前提!而这哲学首先与希腊相连,此种哲学是爱、美、神的哲学。其次,他也学习过费希特的哲学。
她的女性呢?笛奥玛系谁?是苏赛特夫人吗?她在荷尔德林眼中乃希腊美的化身。应当还有其他女性吧,我暂时不得而知。
你的心太向着光明和和平!他追问过“神是什么”“人是什么”,他在追求人神沟通之道!他在追求精神的生成!我虽不能体验他的高拔的精神,却似乎懂得他之所想。
他是最具神性的一个,美爱哲是神性的三个元素。一切在他身上闪现,他在高峰上望着另一个高峰,他在向神走近。
1806年9月荷尔德林被送入疯人院,1807年由木工齐黙尔夫妇接回家照顾,在幽冥之中度过了36年。他疯了,却并没完全丧失言思,还留下了一小册以歌咏四季为主的《塔楼之诗》,人们都谓之仿若习作,似乎也是,不过其中两首却不一般,《精神的生成》《人》,尤其那句“精神超绝的时分亦如宝藏”。
你患精神病了。一个诗人,一个精神病?一个更迷人的归宿?人们相信即便是练功走火入魔,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们大多数却只能在城外观望,即便是出于好奇或带着尝试而不得的沮丧。我们这群暂时清醒者却无法趋近他的运行。我们是因为太轻而被抛出,还是因为太重而坠沉?毕竟他进入梦幻,和我们来时颇有些相似。
分裂,是兼得还是尽失?分裂,可能吗?他仿佛活在人间也活在众神之中。啊,如神亦如魔的精神,有一个人如此向往着你,你并没有完全将他吞没,你诚然也是他的收获。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
诺瓦利斯的浪漫不是一般的浪漫,多么博大精深的浪漫啊。拜伦、雪莱等不过是学点古希腊的小调子罢了。
最开始就应提出诗人的那位重要的女性。索菲sophie。1794年11月17日,诺瓦利斯与十二岁半的她相识,1795年3月15日订婚,同年11月,索菲重病不起,1797年3月19日,少女索菲去世。
索菲让诺瓦利斯深刻体验着爱和死,还有基督。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索菲的影子在。索菲成就了诺瓦利斯。或者诺瓦利斯在成就索菲的同时更成就了自己。“索菲永远是心灵的祭司。”
《夜颂》最为有名,他是对索菲的体验和来自索菲的启示。
其次是《虔诚之歌》,这也是非一般的宗教,一种“灵性宗教”,“激发神圣的直觉”。基督的意义也是一种使诗人得以诉说的你。对话的本质便是诉说,这种对话使你的形象得到充盈,也使诗人完善了自己的倾听。
无独有偶,里尔克也有这种练习或经历,那便是《祈祷书》。但是里尔克那里不存在一个吃他的肉饮他的血的基督。且不言二者优劣。况且于诺瓦利斯基督实则是索菲,起码那个基督只是一个小小的陪衬,还有二人都改信天主教。
关于诸位大诗人是如何影响后辈,后辈受了前辈哪些影响,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题目,甚至对一个诗人而言,做这件工作也有不小的价值。但是我天性无意做极富严格意义的研究工作:我不想做一个研究员。我更在意他们如何影响我。
诺瓦利斯的诗中,爱和情欲总在不断出现。人们没注意到“性欲、宗教和残忍之间的联系”。但是他把性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性爱是神圣的,性爱乃是通往奥秘的一种方式。
《奥夫特尔丁根》是一部了比起的小说。一部几可与《红楼梦》相媲美的小说。《奥夫特尔丁根》的隐微是因为“浪漫化”,以“为中世纪正名”。《红楼梦》的隐微的重要原因是“文字狱”,因为小说的本事很近。这两部小说的理解都是多层面的,任何一面都令人震惊。总之,对着两部小说可做不少比较。比如:诗,梦,叙事手法。
《奥夫特尔丁根》构筑了一个多么晶莹的世界。我被其小说精妙、奇幻、博大的构思所震撼。
他有足够的科学品性和神秘性,在他的诗和小说都能窥见。而更直观的了解他的思想,则是那丰富的《片段》。他的《片段》、见解对我而言是是真正的哲学和理论。
诺瓦利斯是先知,而荷尔德林则是一个疯狂于内的酒神,他和荷尔德林一起超越时代。
诺瓦利斯,你更让我扼腕。我之所想最与你接近。放心,我可不像小施勒格尔那样做你的跟屁虫。
“诸神恰恰让自己的宠儿早死”,1800年10月,诺瓦利斯病情加重,不得不放弃小说的写作,1801年3月25日死于肺结核。
诺瓦利斯只活了不到29岁,他却滋养了许多人。诺瓦利斯是个巨大的矿藏,他给人的启示远胜过歌德。年青的诗人不可不读诺瓦利斯。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12.29)
里尔克是所有德语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也许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他也是我最景仰的一位。这和没得诺贝尔奖无关。就凭着那两部长诗,就足于确立他在诗歌中的至高地位。
里尔克一生都在漂泊,像诗人应该做的那样。
1897年,里尔克结识了他的女性,莎乐美,一个长他十多岁的俄罗斯女性,他对里尔克初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2年,里尔克去巴黎担任罗丹的秘书。提出了“诗不是感情,——诗是经验”,开始了“学习观看”的时期。
“事物诗”是其中之一。1903年到1908年的《新诗集》和《新诗集续》。
再就是长篇《布里格随笔》,写的是一个丹麦诗人漂泊到巴黎目睹贫穷、疾病、饥饿、丑恶、凶残、死亡、恐怖等现象,重新思考人生、历史、社会、上帝、爱和死等问题。
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22年2月,里尔克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此是思与心灵的作品。
其中,爱与死再一次被思考。在里尔克看来,死是生的一部分,是生的盈余,并且追求一种“无对象的”、“无占有的”爱,以获得“敞开”。在《十四行诗》中,里尔克唱出了赞美。“歌唱即存在”。
是的,最令人兴奋的还是这55首十四行诗。多么优美、神奇的诗歌,给人以极致的体验。反复诵读它们是我的乐趣。仿佛奥尔弗斯的歌声,一切都在倾听。它如一束光,我们被引入一片森林。
里尔克是二十世纪的王,他是惟一可与荷马(如其存在,即是两部史诗的作者)匹敌的诗人。而荷马被荷尔德林称为“所有诗人的诗人”,而茨维塔耶娃称里尔克“大于诗人”。
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
特拉克尔有他独特而强大的魅力。他是魔鬼,是死亡,他几乎是我们最易接近的。
但是我又得承认,我难以进入他。先刚译的《特拉克尔诗集》还是不错的。这一本诗集难了我好几个月,每次总是被卡住,无法深入,除了那首《年轻的处女》。诺瓦利斯神秘,里尔克坚实,读他们我都被卡过,但很快我就通过了。是的,特拉克尔的诗翻译难度不大,看上去似乎也很明了。秋,夜,黑暗,蓝色,死亡,不厌其烦的出现。“妹妹的嘴唇在黑色的枝头轻声低语”、“一只野兽在田埂上流尽了鲜血”这些诗句都是很内心很情绪的,竟然化成了一幅幅图像。意象很繁杂,而且“跳跃”得太快了,根本就不是一般的跳跃!这难道就是我无法靠近他的理由?难道他的死亡拒绝我?多么轻佻的死亡呀!诺瓦利斯无视死亡,里尔克也飞越过死亡,特拉克尔与死亡的周旋终于得到一个失败的结局。或者这就是他想要的?“受诅咒的家族”?失败当然有对一个英年早逝的诗人的可惜,尽管诗人是没有年龄的,更主要的是他没能跳出死亡去尝试完成其他风格的作品。绝对地投向死亡和魔鬼诚然是危险的,尽管诚挚更应得到赞许。执迷也是没有退路的挑战。执迷啊,精神将寻得它的归宿,还是遭受迷误!
他也有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妹妹,一个不幸进入他梦幻的妹妹。她追寻死亡而去,从尘世的死亡。无须多说什么了。
那么他就没有阳光的一面?“母亲们多么虚弱。......吮吸牛奶和星星的孙子”、“瘦骨嶙峋的手在蓝光中摸索童话”,这也许算不上,但是我们却能看见那昂头看星星的孩子睁大的澄澈的眼睛,和绝望中摸索童话的手的渴望。
附:
1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一丝儿风影;
林中鸟儿们静默无声。
等着吧,你也快
得到安宁。
2荷尔德林《诗人何为》(摘自《面包与美酒7)
可是朋友!我们来得太迟。虽然诸神尚存,
却超拔于顶端云霄在另一世界中。
它们在那里无休无止地运作,似乎很少关注
我们生存与否,其实天神多么垂顾我们。
因为一个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把它们装盛,
只是偶尔,人能承受全部神性。
于是生活就是对诸神的梦想。但迷乱
就像微睡一样有益,困顿和黑夜使人强壮,
直至英雄在铁制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心灵一如往常,具有类似天神的力量。
然后诸神隆隆而来。这期间我常常觉得
沉睡更佳,胜于这样孤独无伴,
胜于这样苦苦期待,而我又能做什么说什么
我全然不知,在这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暗夜里迁徙,浪迹各方。
3诺瓦利斯
如果数字和图形不再是
一切造物的钥匙,
如果歌唱或亲吻的人们
学识比大师还精深,
如果有一天世界必定
归回到自由的生命,
如果那时光和影重新
合为纯粹的澄明,
如果人们从童话和诗句
认识真实的世界历史,
于是整个颠倒的存在
随一句密语飞逝。
4格奥尔格《圣礼》
5霍夫曼斯塔尔《疑问》
6里尔克《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第2首》
几乎还是一个少女,就已从从琴与歌
和谐如一的幸福中走来
透过春天的薄纱放射出楚楚动人的光彩
并在我的耳中为自己铺一张床。
她睡在的我体内。而一切都化为她的睡眠。
我总是赞叹的树木,可觉察的
远方,被感觉的草地
以及触动我的每一次惊奇。
她使世界入睡。歌唱的神,你如何
造就了他的完美,使她不再欲求
只是醒着?看哪,她醒来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亡?哦,在你的歌声
枯竭之前,你还会发现这个主题吗?——
从我内心,她向何处沉没?……几乎还是一个少女……
7特拉克尔《年轻的处女-第4章》
铁匠铺里噹噹敲响的锤子
她飞快地飘过大门。
仆人在火光中挥舞锤子
而她木然观望,宛若死人。
仿佛在梦中听到一阵笑声;
陶醉的她耽迷于铁匠铺,
羞涩地依从于他的笑声,
如锤子般坚硬而粗鲁。
房间的明净里喷射火花
无助的神情
她急急追逐野地的火花
晕眩中摔倒在田地。
8黑塞《玻璃球游戏》
9策兰《数数杏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