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爱过的人》
![]() |
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始终在思考,并且尖锐的看到社会阴暗面,民族劣根性,并且能用最准确的文字简洁精炼的表达出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大师。他像一个神,身上贴了很多的光辉的标签,像墓志铭一样。而真实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呢,如果把光环放在家里,行进在人群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呢?《鲁迅爱过的人》打开了我们走进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大门。
这部作品很不起眼,以至于我拿到书的时候几乎没有打算去阅读。而恰恰在无心的时候翻阅,才发现好书原来是不需要太多包装的。因为好书的内容会发散着思想的光芒,力透纸背,吸引爱书人的眼睛。
这是一部讲述鲁迅先生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作品,有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萧红,许广平,周建人;有我们陌生的故事,比如朱安和许广平先生的交往,萧红和鲁迅情同父女情感等等。
作者用不加修饰的,很少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讲述着鲁迅先生在特殊年代的爱与恨。先生可以横眉冷对,也可以俯首甘为,这样的情感在他的生活中究竟怎样的存在,怎样的影响着周边的人呢。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写鲁迅和朱安的,一篇是写鲁迅和萧红的,前者读后令人振颤,感叹;后者读后让我心动,难忘。
作者开篇分析了胡适、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大大纛为何却心甘情愿的接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的原因,然后讲述了朱安和鲁迅的无爱婚姻中双方巨大的奉献。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于“先生知道,和朱安分开对自己意味着解放,而对于朱安则意味着万劫不复,彻底失去生活的机会,因为在绍兴被退婚的女子是要受耻辱的。”朱安对自己一生的婚姻则如此看“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朱安的隐忍和等待,令人唏嘘不已;鲁迅先生的责任和道义,也让人如此敬佩。
在萧红和鲁迅的父女之情中,鲁迅对一个文学新人的扶持,对于一个落魄女子的呵护,影响了萧红本人的一生。所以,萧红终生的笔触都在关注鲁迅,都在描述这一位父亲般慈爱的大师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想在此和大家分享的是,鲁迅先生辞世后,萧红为先生写下的悼诗:
跟著别人的脚迹,
我走进了墓地,
又跟著别人的脚迹,
来到了你的墓边。
那天是个半阴的天气,
你死后我第一次来拜访你。
我就在你的墓边竖了一棵小小的花草,
但,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
只说一声:久违。
我们踏著墓畔的小草,
听著附近的石匠钻著墓石的声音,
那一刻,胸中的肺叶跳跃了起来,
我哭著你,不是哭你,
而是哭著正义。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我们走出了墓门,那送著我们的
仍是铁钻击打石头的声音,
我不敢去问那石匠,将来他为著你
将刻成怎样的碑文?
假如鲁迅给人的印象是那么严峻,而严峻不免导致刻板,那么,这本书所示知于人的,却是鲁迅情感生活的丰富。作者通过十来篇文字,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爱,一种凝聚着人性情怀的博大的爱!这足以提醒那些以为鲁迅只有恨,没有爱,只有冷,没有热的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懂鲁迅的爱。在我看来,鲁迅的爱是滚动在岩石下面的岩浆,温暖着阴寒的大地。
《鲁迅爱过的人》中许多论题都是至今学界争论不休的,但蔡登山恰恰正是针对这些论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诸如鲁迅的婚姻,鲁迅的兄弟失和,鲁迅的死亡,鲁迅与萧红的关系,鲁迅与日本商人内山完造的交往,等等。
很难得的是,为破解这些谜团,蔡登山做了不少的实物考证工作,诸如鲁迅死后,周建人曾怀疑鲁迅被日本医生误诊,但后来由于诸多因素而被搁置了,在此书中,蔡登山通过对医治鲁迅的须藤医生的病历报告的阅读,比对鲁迅的日记,发现了须藤延误病情及篡改病历的事实。
作者很有节奏的把握着自己笔下的各个人物的出场,不紧不慢的把这些人和鲁迅的关系结构开来,剖析其矛盾产生的原因,探究当事人的所思所想,而且也非常注意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是因为作者的视角宽泛,态度包容,所以使得这部作品有了很强的文献价值,而这其中流畅的阅读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故事,则使我们的阅读充满了情感,也使得我们眼中的鲁迅变的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