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看建筑
今天坐公交上班,站在车上摇摇晃晃之中想到了建筑和人的关系,觉得很有趣,于是有了以下图片和文字(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建筑最本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吵了很长时间了。如果与人体联系起来,或许就简单了,就像人体摄影一样。人体摄影所要表现的就是人体最纯粹、最本质的那种美。当然这其中存在着“艺术”和“色情”的区别。我曾经给次下过一个界定:艺术,就是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的皈依的元素,或者成分;色情,就是激发人们过分的动物性的元素,或者成分。
如果与此对应起来,建筑设计大概是在做来两个东西吧,一个是“人体”,一个是“人体的包装”。如果仅仅是做其本质的东西,那就相当于是只做了第一个工作——创造“人体”。只做“人体”几乎等同于只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如果只做“人体”并且还要达到人体摄影的艺术效果,这很难,目前为止没几个建筑师能达到,或许日本有一两个,或许得益于日本文化历来对某些成分的包容?当然,做得好那是艺术,做不好就成了AV了。
<图片一>已经被豆瓣删除,是一张黑白的挺有意境的人体摄影照片
以前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说,外行看表面,内行看空间。还有个别喜欢卖弄的老师每节课都要把《道德经》里面那句话拿出来说一说。我想大概整部《道德经》他就知道那句话吧。如果简单地把空间等同于建筑的本质似乎也不尽然,但能占到绝大多数是可以肯定的。好的建筑空间总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最终会使这个建筑在人们心里的形象真正完善。相较于古代,现在建筑的空间已经要温和得多。就好像曾经崇尚力量和肌肉,而如今没多少人喜欢肌肉男一样。
在说第二个工作以前,我们看看另一个东西吧:结构表现。在这里面,结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作用了,同时也成为了形式表达的语言。这一点上来看,它是比第一个工作多了一点,但又不足以达到第二个工作的地步,于是这是介于第一和第二之间的。我很难找到好的图片进行说明,或许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居然一下想到的是木乃伊。下面这张照片实在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是作为一种说明而已。
关于第二个工作——“人体的包装”,说得明白点就是给人体穿上一件外衣。外衣穿成什么样,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近些年来非常盛行的表皮做法,就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这一做法一旦没运用好,很可能就会剑走偏锋,直接激起过分的“动物性”,即是说,使人们将视线更多的放在它的观感和由此产生的暧昧感受上面去了,忽略了这一实体是作为建筑物而存在的。
如同各历史时期人们穿衣样式的不同一样,这第二个工作所做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下大体分而述之:
西方:
中国:
“衣服”穿到现在,西方因为经历了“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形式上变化很大,但也算是一脉相承。中国却是直接断掉了。很多人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希望能重新接续,不过目前看来希望很渺茫。以我个人看法,如果没有满清对中华文明破坏性的摧残,随着明末思想解放以及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可能从木结构直接转变为钢结构。很多繁复的构造会被摈弃,比如斗拱,可能被类似板凳挑的结构代替。
在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中,诞生了“现代主义”。这可以作为那一时期的代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烙下了工业化的烙印。
而极简主义则更向本质的东西迈了去。它在第二个工作上做的功夫,不比其他的少。但它没有其他的那么喧嚣,而近似于冷酷。
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less is bore”反抗着现代主义“less is more”的主张。其实任何主张,过分了都会是有坏处的。过分的现代主义带来的是冰冷,而过分的后现代主义将会带来癫狂。相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对建筑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带来坏处,甚至于有所增益;而后现代主义却有向“动物性”妥协的倾向,这是危险的。
这之后,受哲学家以及其他一些运动思潮的影响,诞生了“解构主义”建筑。
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吧。曾经前辈们尝试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然而这一尝试是失败的,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中最后专门论及此。而李先生在最后也说道:“为传统而去继承传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离开传统而去盲目地创新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可是,这一尝试的影响依然及于现在,我们可以在中国大地上看到很多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
也有人做出了另一种尝试,这是比较少见的。它不是为了传统而传统,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合一。我所亲见的是已故的冯纪忠先生所做的方塔园何陋轩,我曾和两个组员亲自测绘过。传统的材料,结构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看似传统建筑,却又体现着现代的气质。如果要找相类似的人物形象,我只能想到穿着汉服且具有古典美的现代人。
除了这些尝试,更多的还是走的另一条路。曾经老旧的居民楼,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曾经那个中国一样,灰暗暗的。改革开放至于如今,似乎又带来了在那片灰暗之后的一种爆发式的反动。厌倦了那种灰暗的中国人很生猛,希望把世界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都搬到中国来,以示如今中国的缤纷多彩。这股恶俗的浪潮泛滥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也只能默默坚持,期望有转机的那一天。
相关的建筑照片我就不放了。以上就是自己想到的关于人体和建筑的一些小东西。
建筑最本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吵了很长时间了。如果与人体联系起来,或许就简单了,就像人体摄影一样。人体摄影所要表现的就是人体最纯粹、最本质的那种美。当然这其中存在着“艺术”和“色情”的区别。我曾经给次下过一个界定:艺术,就是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的皈依的元素,或者成分;色情,就是激发人们过分的动物性的元素,或者成分。
如果与此对应起来,建筑设计大概是在做来两个东西吧,一个是“人体”,一个是“人体的包装”。如果仅仅是做其本质的东西,那就相当于是只做了第一个工作——创造“人体”。只做“人体”几乎等同于只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如果只做“人体”并且还要达到人体摄影的艺术效果,这很难,目前为止没几个建筑师能达到,或许日本有一两个,或许得益于日本文化历来对某些成分的包容?当然,做得好那是艺术,做不好就成了AV了。
<图片一>已经被豆瓣删除,是一张黑白的挺有意境的人体摄影照片
![]() |
中国台湾日月潭畔向山游客服务中心 |
以前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说,外行看表面,内行看空间。还有个别喜欢卖弄的老师每节课都要把《道德经》里面那句话拿出来说一说。我想大概整部《道德经》他就知道那句话吧。如果简单地把空间等同于建筑的本质似乎也不尽然,但能占到绝大多数是可以肯定的。好的建筑空间总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最终会使这个建筑在人们心里的形象真正完善。相较于古代,现在建筑的空间已经要温和得多。就好像曾经崇尚力量和肌肉,而如今没多少人喜欢肌肉男一样。
![]() |
发达的肌肉给人们力量、震撼和恐惧的感觉 |
![]() |
意大利罗马万神庙,就像此后很多的教堂一样,通过空间的塑造给人以敬畏感 |
在说第二个工作以前,我们看看另一个东西吧:结构表现。在这里面,结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作用了,同时也成为了形式表达的语言。这一点上来看,它是比第一个工作多了一点,但又不足以达到第二个工作的地步,于是这是介于第一和第二之间的。我很难找到好的图片进行说明,或许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居然一下想到的是木乃伊。下面这张照片实在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是作为一种说明而已。
![]() |
骨瘦如柴 |
![]() |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 |
关于第二个工作——“人体的包装”,说得明白点就是给人体穿上一件外衣。外衣穿成什么样,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近些年来非常盛行的表皮做法,就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这一做法一旦没运用好,很可能就会剑走偏锋,直接激起过分的“动物性”,即是说,使人们将视线更多的放在它的观感和由此产生的暧昧感受上面去了,忽略了这一实体是作为建筑物而存在的。
![]() |
在透与不透之间 |
![]() |
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图书馆 |
如同各历史时期人们穿衣样式的不同一样,这第二个工作所做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下大体分而述之:
西方:
![]() |
古典的雍容华贵 |
![]() |
法国凡尔赛宫 |
中国:
![]() |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服饰 |
![]() |
唐大明宫-想象图 |
“衣服”穿到现在,西方因为经历了“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形式上变化很大,但也算是一脉相承。中国却是直接断掉了。很多人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希望能重新接续,不过目前看来希望很渺茫。以我个人看法,如果没有满清对中华文明破坏性的摧残,随着明末思想解放以及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可能从木结构直接转变为钢结构。很多繁复的构造会被摈弃,比如斗拱,可能被类似板凳挑的结构代替。
在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中,诞生了“现代主义”。这可以作为那一时期的代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烙下了工业化的烙印。
![]() |
简洁干净,却带有工业化的痕迹 |
![]() |
法国萨伏伊别墅 |
而极简主义则更向本质的东西迈了去。它在第二个工作上做的功夫,不比其他的少。但它没有其他的那么喧嚣,而近似于冷酷。
![]() |
简单干净中体现设计感 |
![]() |
美国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扩建新馆 |
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less is bore”反抗着现代主义“less is more”的主张。其实任何主张,过分了都会是有坏处的。过分的现代主义带来的是冰冷,而过分的后现代主义将会带来癫狂。相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对建筑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带来坏处,甚至于有所增益;而后现代主义却有向“动物性”妥协的倾向,这是危险的。
![]() |
对“less is more”的一次反抗 |
![]() |
美国母亲之家 |
这之后,受哲学家以及其他一些运动思潮的影响,诞生了“解构主义”建筑。
![]() |
分解的观念,叠加与重组 |
![]() |
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
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吧。曾经前辈们尝试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然而这一尝试是失败的,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中最后专门论及此。而李先生在最后也说道:“为传统而去继承传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离开传统而去盲目地创新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可是,这一尝试的影响依然及于现在,我们可以在中国大地上看到很多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
![]() |
纵然洋装在身,头部依然可以看出中国 |
![]() |
中国南京中山陵 |
![]() |
中国北京大学图书馆 |
也有人做出了另一种尝试,这是比较少见的。它不是为了传统而传统,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合一。我所亲见的是已故的冯纪忠先生所做的方塔园何陋轩,我曾和两个组员亲自测绘过。传统的材料,结构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看似传统建筑,却又体现着现代的气质。如果要找相类似的人物形象,我只能想到穿着汉服且具有古典美的现代人。
![]() |
古典的美与现代的气质 |
![]() |
中国上海何陋轩 |
除了这些尝试,更多的还是走的另一条路。曾经老旧的居民楼,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曾经那个中国一样,灰暗暗的。改革开放至于如今,似乎又带来了在那片灰暗之后的一种爆发式的反动。厌倦了那种灰暗的中国人很生猛,希望把世界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都搬到中国来,以示如今中国的缤纷多彩。这股恶俗的浪潮泛滥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也只能默默坚持,期望有转机的那一天。
![]() |
一片灰蒙蒙 |
![]() |
浮躁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哗众取宠 |
相关的建筑照片我就不放了。以上就是自己想到的关于人体和建筑的一些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