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二):水巷、评弹、老人和狗
如果说,来苏州前,向往的是精致的园林,那么,来苏州后,喜欢上的却是这里的水巷、摇船、青瓦、石路、评弹、老人与狗。
苏州有东方的威尼斯之称,恐怕要归功于纵横的水巷。这样的宣传,自然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没有去过威尼斯,并不能比较。苏州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期,而威尼斯的历史开始于公元452年,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处在南北朝后期,年龄上就相差了一千年之久。
看过威尼斯的照片,大多是眩目的暖色。可能暖色生命力太强,过于跳跃,总不免让人浮躁。所以,我更偏爱平江路上朴实甚至略有些破败的青瓦白墙,总会留给人一片褪去铅华的淡泊。
在老苏州人的心目中,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于是,认识苏州,要从平江路开始。平江路最早出现在宋代《平江图》中,是苏州城的主干道,平江路这一条路,串起了苏州老城大大小小的水路。
并不是周末,游人很少。午后的平江路,并没有灼热的太阳,暖阳洒在水边的白墙上,染上了一层金黄。青石板,碎石子,宽的地方还能挤进一辆汽车,窄的地方骑车的人见了面都要侧过身去避让,小巷中时不时传出的自行车的丁丁当当。
路挨着水,水绕着路,水边的绿树结成荫,倒映在水中。隔几十米就能见一座石拱桥,沟通起河两岸的人们。远处划过一只小船,钻过桥洞,船夫顶着草帽,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摇着橹,驶过一条条垂下的枝叶。
背着包,走在坑坑洼洼的石径上,深一脚浅一脚,却也自在,不禁对照白居易诗中的苏州来寻找一处处的景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平江路上只有老房子,一栋挨着一栋,浸在水里的石基长满了青苔。屋门外,小河边,一些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石桌边下棋,一些独自坐在小凳上靠着房门,脚边趴着懒洋洋的大狗,土黄的,灰不溜秋的,耷拉着耳朵,四仰八叉地,一动不动。
年轻人大都去了新开发区奔事业去了,只剩下家中的老人留在苏州老城区,老城和老人,年迈而缓慢。这样的节奏正适合我们这样的背包客。这时候,如果身边响起许巍的《漫步》,恰恰应景这闲散,外带些许流浪的味道。
平江路上不怎么见到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偶尔看到一对拍婚纱照的小年轻,或是一枚婀娜的拍艺术照的女子,总算给迟暮的苏州老城增添了丝丝生气。
走着走着,不觉已近黄昏,街角处传来动听的评弹,婉转缠绵。不仅探头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家客栈。小院依着园林的布局而建,但远没有园林主人的审美意趣。随便弄个石头放在门口,再插些竹子,摆个石桌,挂上几盏红灯笼,草草了事。循着评弹的音乐,往院里走,原来是个喇叭在唱,只好扭头走开,再去寻真正的演出了。
我们住在老城的中心观前街,只和平江路一巷之隔,一座醋坊桥守着街口。如今的桥,露着翻修过的明显痕迹。桥边的三轮车夫们趴着活,只顾坐在各自的车上聊着天,并不吆喝,等着生意上门。这倒是与苏州的老城的生活节奏很和谐,慢吞吞,懒洋洋。
到苏州不能不装一下雅客,听一听评弹。抬头看见采芝斋的招牌,便挪步上了茶楼。茶楼布置很古朴,凉亭藤椅,藤蔓绕梁。沏两杯碧螺春,饶有兴致地点了两首红楼梦的小调《黛玉焚稿》和《潇湘夜雨》,琴声悠长,女声凄婉,一边打着拍子,竟觉得随着入了戏,感叹起黛玉的身世飘零。苏州,宛若一名唱评弹的女子,小家碧玉,温婉纤柔。
逛留园的时候,也有几个唱评弹的青年男女,大概还是打工的学生,表演不免僵硬了一些,歌声总不能让人感动。采芝斋台上的演员是名角,自然技巧上要高超许多,但总觉得还是欠了火候。这个火候大抵上说就是感情。茶楼是交钱点唱的,理论上这种方式是对演唱者付出劳动的正常回报,可是却仍然让人担心,演唱一旦成了一种商品交易,就给艺术加上了功利的标签,使其易流于世俗。但反过来,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支持,小众的艺术又很难生存和传承。或许当物质世界达到了相对平均,艺术才能无忧无虑地生长吧。
苏州有东方的威尼斯之称,恐怕要归功于纵横的水巷。这样的宣传,自然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没有去过威尼斯,并不能比较。苏州城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期,而威尼斯的历史开始于公元452年,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处在南北朝后期,年龄上就相差了一千年之久。
看过威尼斯的照片,大多是眩目的暖色。可能暖色生命力太强,过于跳跃,总不免让人浮躁。所以,我更偏爱平江路上朴实甚至略有些破败的青瓦白墙,总会留给人一片褪去铅华的淡泊。
在老苏州人的心目中,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于是,认识苏州,要从平江路开始。平江路最早出现在宋代《平江图》中,是苏州城的主干道,平江路这一条路,串起了苏州老城大大小小的水路。
并不是周末,游人很少。午后的平江路,并没有灼热的太阳,暖阳洒在水边的白墙上,染上了一层金黄。青石板,碎石子,宽的地方还能挤进一辆汽车,窄的地方骑车的人见了面都要侧过身去避让,小巷中时不时传出的自行车的丁丁当当。
路挨着水,水绕着路,水边的绿树结成荫,倒映在水中。隔几十米就能见一座石拱桥,沟通起河两岸的人们。远处划过一只小船,钻过桥洞,船夫顶着草帽,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摇着橹,驶过一条条垂下的枝叶。
背着包,走在坑坑洼洼的石径上,深一脚浅一脚,却也自在,不禁对照白居易诗中的苏州来寻找一处处的景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平江路上只有老房子,一栋挨着一栋,浸在水里的石基长满了青苔。屋门外,小河边,一些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石桌边下棋,一些独自坐在小凳上靠着房门,脚边趴着懒洋洋的大狗,土黄的,灰不溜秋的,耷拉着耳朵,四仰八叉地,一动不动。
年轻人大都去了新开发区奔事业去了,只剩下家中的老人留在苏州老城区,老城和老人,年迈而缓慢。这样的节奏正适合我们这样的背包客。这时候,如果身边响起许巍的《漫步》,恰恰应景这闲散,外带些许流浪的味道。
平江路上不怎么见到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偶尔看到一对拍婚纱照的小年轻,或是一枚婀娜的拍艺术照的女子,总算给迟暮的苏州老城增添了丝丝生气。
走着走着,不觉已近黄昏,街角处传来动听的评弹,婉转缠绵。不仅探头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家客栈。小院依着园林的布局而建,但远没有园林主人的审美意趣。随便弄个石头放在门口,再插些竹子,摆个石桌,挂上几盏红灯笼,草草了事。循着评弹的音乐,往院里走,原来是个喇叭在唱,只好扭头走开,再去寻真正的演出了。
我们住在老城的中心观前街,只和平江路一巷之隔,一座醋坊桥守着街口。如今的桥,露着翻修过的明显痕迹。桥边的三轮车夫们趴着活,只顾坐在各自的车上聊着天,并不吆喝,等着生意上门。这倒是与苏州的老城的生活节奏很和谐,慢吞吞,懒洋洋。
到苏州不能不装一下雅客,听一听评弹。抬头看见采芝斋的招牌,便挪步上了茶楼。茶楼布置很古朴,凉亭藤椅,藤蔓绕梁。沏两杯碧螺春,饶有兴致地点了两首红楼梦的小调《黛玉焚稿》和《潇湘夜雨》,琴声悠长,女声凄婉,一边打着拍子,竟觉得随着入了戏,感叹起黛玉的身世飘零。苏州,宛若一名唱评弹的女子,小家碧玉,温婉纤柔。
逛留园的时候,也有几个唱评弹的青年男女,大概还是打工的学生,表演不免僵硬了一些,歌声总不能让人感动。采芝斋台上的演员是名角,自然技巧上要高超许多,但总觉得还是欠了火候。这个火候大抵上说就是感情。茶楼是交钱点唱的,理论上这种方式是对演唱者付出劳动的正常回报,可是却仍然让人担心,演唱一旦成了一种商品交易,就给艺术加上了功利的标签,使其易流于世俗。但反过来,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支持,小众的艺术又很难生存和传承。或许当物质世界达到了相对平均,艺术才能无忧无虑地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