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五届酷儿影展的记忆
2011-6-23
毫不夸张的说,酷儿影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原来以为自己了解同性恋,了解LGBT文化,可是实际上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影展持续了六天,由于政治的干扰,我们不停变换地点,但仍然没有妨碍我们欣赏好的电影,认识到厉害的导演、策展人,结交到圈内有意思的好朋友,甚至找到心仪的人。
到目前为止,LGBT文化在我眼里看来是一种近似于精英主义的文化,圈内的人对自己有强烈的自我认知,他们倾向于对自己的人生更为负责和成熟的态度。我如何能不喜爱LGBT和Queer culture呢,这是对异性恋文化,对墨守成规的规则和框架的挑战。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在政治、宗教、文化的约束下,我们的潜能部分地被压迫,甚至会迷失自我。如果在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中讨论自我认识自我,也许结果与今天的世界将大大不同。但可能性太多会导致秩序紊乱,在不断探索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设立一种良性的机制呢?这样的机制会不会到头来又成为一种约束的框架和规则呢?但是我总是愿意做在制度外的那一个,而不是在体制内暗自无奈哀愁的人。
我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为了同志运动不懈的努力,希望得到世人的了解和尊重,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做同运的基本上都是同志,因为他们本身是,所以才深受其害希望现状得到改变。我更敬佩的是本身不是同志,但信仰平等自由和欣赏LGBT文化的人,他们投身于同运,顶着社会的误解和压力,实为勇气可嘉。
酷儿影展放映了海内外的一些影片,有小制作,也有大制作,除了本土影片可能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面不够成熟,其他片子都可以说是精品。何为精品,就是看完片子有种想大声拍手叫好的感觉,或者,看完片子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下面是每日看的片子的观后感。
第二日
《T婆工厂》讲述的是在台湾的菲律宾拉拉在对抗劳资冲突时候发生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她们的感情很真挚感人,抗争的故事和情感连结交错得很好,故事性很强,尽管她们在回到菲律宾或者离开台湾之后都分手了,不禁让人感慨,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呢。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安稳度日是最为重要的,爱情?也许只是一味调味剂而已。但它的确能让我们有勇气度过艰难险阻。
《美丽少年》是我这几日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了。台湾导演陈俊志1998年的作品,虽然年代久远,可对于今日之大陆,仍然新鲜可看。我喜欢台湾片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片子里总会洋溢着一种欢快的市民气息,一种对生活真挚的热烈的爱。而他们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洁和打动人心。《美丽少年》讲述了三个同性恋少年的故事,他们的自我认同,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父母朋友,知道他们与社会规则有所出入,没有古板的责骂,而是宽容的接受,只是希望他们快乐。是啊,我们活着,快乐不就是最重要的吗,如果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喜欢异性,只是为了世俗的压力,庸庸碌碌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人生就失去于自己的意义了。
第三日
《XXWHY》是印度导演Sridhar Rangayan的作品。记录了一个叫做Nandu的跨性别者的故事。Nandu有着女儿身,却认为自己是男人,爱着心爱的女人。他在过去的日子里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为自己的身份呐喊,他遭遇的绝望和痛苦难以想象。试想,如果自己身处于的社会,对自己全然不认同,这该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纪录片就是要记录这样边缘的人,让世人看到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从而试着都去了解它和包容。
《Pind Mirror》依然是SR导演的作品。这是采用电影的形式讲述的关于易装皇后的故事。易装皇后和他好友的侍从同时喜欢上他的司机引发的故事,里面穿插了宝莱坞的音乐剧形式,很有意思。在印度同性恋文化,或者在世界的同性恋文化里,同性恋可能会对反串的角色反感,他们会和一个像男人的男人约会,而不会认真对待一个像女人的男人。最后,司机果然选择了好友的侍从。这里面也提到了艾滋病的问题,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沙哑的春天》是管盛盛的作品。电影很短,只有八分钟,讲一个男人骑了很远的自行车来到朋友的店里,聊天、跳舞,只是为了告诉他一个笑话。作品里音乐的运用很有意思,多次按下暂停键继续讲话,又多次开启暂停键开始跳舞,让我感到一种都市特有的情结和小调,一种可爱不失温存的自省。
本土作品里面,我只喜欢《沙哑的春天》。其他的片子,都不够成熟,不是故事挖掘的不够,就是演员演得不入戏无法带出电影的精神,对此我表示非常遗憾。希望以后能在酷儿影展看到更多本土成熟的酷儿电影。
第四日(海外专场)
第四日是最最精彩的一日,看到了太多的好电影。
《生日礼物》讲印尼女孩因为收到前女友的礼物而被现任可爱女友分手的幽默故事,故事很轻淡,但是很扣人心弦,恋爱关系本身就是复杂和深刻啊。
《一个女孩名叫凯》是一个在加拿大的台湾女孩通过影片与父母对话,宣示她的态度和生活,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和接受她。她的态度是强硬的,与其说对话,不如说是一次宣战,说,这就是我,我就是要我喜欢的生活。
《咸湿》实在是太令我喜欢了!里面是海外华裔用粤语和英语对酷儿名词的解读,非常有意思。让我捧腹大笑的就是“中途转机/基”,实在是妙不可言啊!什么“薯仔皇后”“米饭皇后”都让我觉得新鲜,其实,一个名词后面,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和问题,这部短片非常妙,拍摄的手法也很棒。
《Yellow Fever》讲一个华裔gay经过重重心里纠结终于放下了华裔不和华裔交往的想法,与来自台湾的他在一起了。中国人对自己都有成见,无论是同性爱还是异性爱,在外国,都是危险的事情。
《Motherland》是Doris Yeung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Doris用这种半自传的电影讲述故事,非常打动我。她已经跳出了酷儿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讲的是一个已经认同身份的华裔les在墨西哥得知母亲被害的消息后回美国与谋杀母亲的父亲进行抗争的故事。电影是阴暗的冷色的,它冷静的反映了曾经,演员的演技特别好。
《只爱陌生人》讲的是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一家人在国外逐渐异化的故事,主角是Eric与众多男人的故事。不仅在异性恋,在同性恋情中,爱谁才是好的,永远都得不错答案,放手去爱又怕受到伤害,我们只能自求多福了。这部电影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多线式发展的故事情节,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变化,电影内涵非常丰富。
晚上是Wayne Yung的电影短片专场,我们又赶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看,同时在放的还有Barbara Hammer的作品,不过我们分身无术所以看不了。Wayne的六个短片,由于镜头尺度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心跳加速啊。Wayne真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我也喜欢他浓郁的西方气息,他拍摄的手法,讲故事的方式,我从他的电影里看到了他。《Wayne fucking Peter fucking Wayne》就是他和男友的做爱录影,旁白很精彩,Peter是HIV 阳性,但并不防止Wayne去爱他,这不是爱是什么!我尤为喜欢的还有《my German boyfriend》,在搬去德国前,他在幻想中制造了三个男朋友,把他们美化得天花乱坠,结果去到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想象的那回事,后来跟一个非德国人在一起。到了影片最后,似乎一切都只是幻想。在这里,他想表达的也许是,对爱情的幻想,和对身份的追寻,在他的世界里,都是充满着飘忽的美感和思绪。
那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高兴的唱了Beatles的’let me hold your hand’,大家都显得很高兴,深深的被感动,这就是酷儿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好。
第五日
放映的第五日是本土长片。比本土短片相对来说好。
《流浪爱人》的故事非常好,可惜演员演技不行,给电影打了折扣。《Gay那话儿》尺度非常大,通过对gay的记录访谈展现给我们在下层群体中中国gay的现实和故事。
《无偶之城,往事之家》又是陈俊志导演的作品。讲的是老年gay的故事,Mickey的专注和优秀的表现方法又一次让我折服。
《花为眉》是闭幕的片子,我非常之喜欢。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三个故事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电影中美丽悠长的北京里,我在想,能把北京拍得这么美,导演是多么的爱北京啊。故事情节细腻、逻辑性似乎发散却又紧紧抓住主题,看得人心满意足。电影后还见到了导演和男女主角,更是心满意足了。
短短的一个星期,与大家聚在一起,了解那么多不同的人生,感受到不曾感受的感情,对我的震动很大。也见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谈起天来热乎热乎的,因为在这里的人,带的都是一颗真心,一颗坦坦荡荡有理想会奋斗的心,这样的聚会,这样的人在一起,能不让人感动,能不让人振奋吗?
希望酷儿影展的影响可以越来越大,直到实现我们的目标。
毫不夸张的说,酷儿影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原来以为自己了解同性恋,了解LGBT文化,可是实际上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影展持续了六天,由于政治的干扰,我们不停变换地点,但仍然没有妨碍我们欣赏好的电影,认识到厉害的导演、策展人,结交到圈内有意思的好朋友,甚至找到心仪的人。
到目前为止,LGBT文化在我眼里看来是一种近似于精英主义的文化,圈内的人对自己有强烈的自我认知,他们倾向于对自己的人生更为负责和成熟的态度。我如何能不喜爱LGBT和Queer culture呢,这是对异性恋文化,对墨守成规的规则和框架的挑战。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在政治、宗教、文化的约束下,我们的潜能部分地被压迫,甚至会迷失自我。如果在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中讨论自我认识自我,也许结果与今天的世界将大大不同。但可能性太多会导致秩序紊乱,在不断探索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设立一种良性的机制呢?这样的机制会不会到头来又成为一种约束的框架和规则呢?但是我总是愿意做在制度外的那一个,而不是在体制内暗自无奈哀愁的人。
我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为了同志运动不懈的努力,希望得到世人的了解和尊重,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做同运的基本上都是同志,因为他们本身是,所以才深受其害希望现状得到改变。我更敬佩的是本身不是同志,但信仰平等自由和欣赏LGBT文化的人,他们投身于同运,顶着社会的误解和压力,实为勇气可嘉。
酷儿影展放映了海内外的一些影片,有小制作,也有大制作,除了本土影片可能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面不够成熟,其他片子都可以说是精品。何为精品,就是看完片子有种想大声拍手叫好的感觉,或者,看完片子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下面是每日看的片子的观后感。
第二日
《T婆工厂》讲述的是在台湾的菲律宾拉拉在对抗劳资冲突时候发生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她们的感情很真挚感人,抗争的故事和情感连结交错得很好,故事性很强,尽管她们在回到菲律宾或者离开台湾之后都分手了,不禁让人感慨,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呢。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安稳度日是最为重要的,爱情?也许只是一味调味剂而已。但它的确能让我们有勇气度过艰难险阻。
《美丽少年》是我这几日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了。台湾导演陈俊志1998年的作品,虽然年代久远,可对于今日之大陆,仍然新鲜可看。我喜欢台湾片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片子里总会洋溢着一种欢快的市民气息,一种对生活真挚的热烈的爱。而他们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洁和打动人心。《美丽少年》讲述了三个同性恋少年的故事,他们的自我认同,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父母朋友,知道他们与社会规则有所出入,没有古板的责骂,而是宽容的接受,只是希望他们快乐。是啊,我们活着,快乐不就是最重要的吗,如果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喜欢异性,只是为了世俗的压力,庸庸碌碌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人生就失去于自己的意义了。
第三日
《XXWHY》是印度导演Sridhar Rangayan的作品。记录了一个叫做Nandu的跨性别者的故事。Nandu有着女儿身,却认为自己是男人,爱着心爱的女人。他在过去的日子里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为自己的身份呐喊,他遭遇的绝望和痛苦难以想象。试想,如果自己身处于的社会,对自己全然不认同,这该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纪录片就是要记录这样边缘的人,让世人看到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从而试着都去了解它和包容。
《Pind Mirror》依然是SR导演的作品。这是采用电影的形式讲述的关于易装皇后的故事。易装皇后和他好友的侍从同时喜欢上他的司机引发的故事,里面穿插了宝莱坞的音乐剧形式,很有意思。在印度同性恋文化,或者在世界的同性恋文化里,同性恋可能会对反串的角色反感,他们会和一个像男人的男人约会,而不会认真对待一个像女人的男人。最后,司机果然选择了好友的侍从。这里面也提到了艾滋病的问题,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沙哑的春天》是管盛盛的作品。电影很短,只有八分钟,讲一个男人骑了很远的自行车来到朋友的店里,聊天、跳舞,只是为了告诉他一个笑话。作品里音乐的运用很有意思,多次按下暂停键继续讲话,又多次开启暂停键开始跳舞,让我感到一种都市特有的情结和小调,一种可爱不失温存的自省。
本土作品里面,我只喜欢《沙哑的春天》。其他的片子,都不够成熟,不是故事挖掘的不够,就是演员演得不入戏无法带出电影的精神,对此我表示非常遗憾。希望以后能在酷儿影展看到更多本土成熟的酷儿电影。
第四日(海外专场)
第四日是最最精彩的一日,看到了太多的好电影。
《生日礼物》讲印尼女孩因为收到前女友的礼物而被现任可爱女友分手的幽默故事,故事很轻淡,但是很扣人心弦,恋爱关系本身就是复杂和深刻啊。
《一个女孩名叫凯》是一个在加拿大的台湾女孩通过影片与父母对话,宣示她的态度和生活,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和接受她。她的态度是强硬的,与其说对话,不如说是一次宣战,说,这就是我,我就是要我喜欢的生活。
《咸湿》实在是太令我喜欢了!里面是海外华裔用粤语和英语对酷儿名词的解读,非常有意思。让我捧腹大笑的就是“中途转机/基”,实在是妙不可言啊!什么“薯仔皇后”“米饭皇后”都让我觉得新鲜,其实,一个名词后面,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和问题,这部短片非常妙,拍摄的手法也很棒。
《Yellow Fever》讲一个华裔gay经过重重心里纠结终于放下了华裔不和华裔交往的想法,与来自台湾的他在一起了。中国人对自己都有成见,无论是同性爱还是异性爱,在外国,都是危险的事情。
《Motherland》是Doris Yeung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Doris用这种半自传的电影讲述故事,非常打动我。她已经跳出了酷儿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讲的是一个已经认同身份的华裔les在墨西哥得知母亲被害的消息后回美国与谋杀母亲的父亲进行抗争的故事。电影是阴暗的冷色的,它冷静的反映了曾经,演员的演技特别好。
《只爱陌生人》讲的是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一家人在国外逐渐异化的故事,主角是Eric与众多男人的故事。不仅在异性恋,在同性恋情中,爱谁才是好的,永远都得不错答案,放手去爱又怕受到伤害,我们只能自求多福了。这部电影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多线式发展的故事情节,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变化,电影内涵非常丰富。
晚上是Wayne Yung的电影短片专场,我们又赶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看,同时在放的还有Barbara Hammer的作品,不过我们分身无术所以看不了。Wayne的六个短片,由于镜头尺度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心跳加速啊。Wayne真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我也喜欢他浓郁的西方气息,他拍摄的手法,讲故事的方式,我从他的电影里看到了他。《Wayne fucking Peter fucking Wayne》就是他和男友的做爱录影,旁白很精彩,Peter是HIV 阳性,但并不防止Wayne去爱他,这不是爱是什么!我尤为喜欢的还有《my German boyfriend》,在搬去德国前,他在幻想中制造了三个男朋友,把他们美化得天花乱坠,结果去到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想象的那回事,后来跟一个非德国人在一起。到了影片最后,似乎一切都只是幻想。在这里,他想表达的也许是,对爱情的幻想,和对身份的追寻,在他的世界里,都是充满着飘忽的美感和思绪。
那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高兴的唱了Beatles的’let me hold your hand’,大家都显得很高兴,深深的被感动,这就是酷儿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好。
第五日
放映的第五日是本土长片。比本土短片相对来说好。
《流浪爱人》的故事非常好,可惜演员演技不行,给电影打了折扣。《Gay那话儿》尺度非常大,通过对gay的记录访谈展现给我们在下层群体中中国gay的现实和故事。
《无偶之城,往事之家》又是陈俊志导演的作品。讲的是老年gay的故事,Mickey的专注和优秀的表现方法又一次让我折服。
《花为眉》是闭幕的片子,我非常之喜欢。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三个故事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电影中美丽悠长的北京里,我在想,能把北京拍得这么美,导演是多么的爱北京啊。故事情节细腻、逻辑性似乎发散却又紧紧抓住主题,看得人心满意足。电影后还见到了导演和男女主角,更是心满意足了。
短短的一个星期,与大家聚在一起,了解那么多不同的人生,感受到不曾感受的感情,对我的震动很大。也见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谈起天来热乎热乎的,因为在这里的人,带的都是一颗真心,一颗坦坦荡荡有理想会奋斗的心,这样的聚会,这样的人在一起,能不让人感动,能不让人振奋吗?
希望酷儿影展的影响可以越来越大,直到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