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姆尼克论13棋王——从斯坦尼茨到卡斯帕罗夫part1(CKLG译)
翻译:CKLG 弗拉迪米尔•巴斯基,2005年5月15日 第14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弗拉迪米尔•克拉姆尼克,在跟记者弗拉迪米尔•巴斯基谈话中,分享了他对13位棋王的看法……

克:小时候我没有机会学习国际象棋经典。我出生在俄罗斯的偏僻小城图阿普谢,在那里很难获得国际象棋的图书;能见到的书籍都是有关现代棋手的,比如卡尔波夫、彼得罗辛等。当然,在后来我填补了国际象棋教育上的这个空缺。然而,对我来说要谈论那些我在棋盘上遇到的棋手要更容易些,比如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 记者:如你所说,年轻的国象棋手们应该学习经典么? 克:在我看来,如果你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你就需要学习整个国际象棋历史。对此我无法给出清楚而有逻辑性的解释,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从整个国际象棋历史中吸收养分。 记者:从焦阿基诺•格列柯开始么? 克:我认为没有必要从古时候那些棋手开始,因为那只是国际象棋的开始。但是菲力道尔的棋局应该过一遍,安德森和摩菲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棋局一定要研究一下。这些知识对于自我完善将会很有帮助。 01.试验者的威尔海姆•斯坦尼茨

克:斯坦尼茨第一个认识到尽管国际象棋是一种复杂的游戏,它却遵循着一些普适的原则。在他之前国象棋手只懂得个别的主题。例如,菲力道尔提出并力挺如下的观点:“兵是国际象棋的灵魂”。 我对斯坦尼茨以及19世纪的其他棋手的印象是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我对他们棋局的看法的原因。我细心研究了斯坦尼茨对阵奇戈林及拉斯克的比赛...... 斯坦尼茨用一种全面的方式来研究国际象棋,并开始从个别的结论中得到一个普遍基础原则,然而,有时候他下的棋与他自己的原则并不一致。斯坦尼茨是发现这些观点的第一人,但是距离建立起理论的基础还很远。 他似乎对动态理解的不是很好;动态是他的弱点。在他与奇戈林的对局中,当他执黑时会经常性的走入困难的局面。比如,在伊万斯弃兵中他会吃掉弃兵,而后将他所有的棋子转移到第8行……

虽然大多数棋手在这样的局面中会觉得快要认输了,斯坦尼茨却在比赛中两度顽强防守,分别是第15、17局,并取得了1.5分,其中一局他甚至还获得了胜利。但是图示局面对于黑方来说实在是希望渺茫。 斯坦尼茨实战能力很强,他的见解深刻且充满想象力。例如,他声称王是很强的子力,能够保护自己。这个见解非常有想象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正确的,但是它并非 棋局基本原则的的一部分。 在他之前人们只是单纯的玩国际象棋,斯坦尼茨则开始研究国际象棋。但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第一次只是个尝试。带着对第一位世界冠军应有的敬意,我无法说他是国际象棋理论的创建者。他是一个试验者,并且指出了国际象棋遵循着法则,这些法则在下棋时是需要考虑的。 02.不守教条的伊曼纽尔•拉斯克

克:在我看来,拉斯克是现代国际象棋的先驱。当你看斯坦尼茨的棋时你会意识到它们是在19世纪下出来的,而拉斯克的很多盘棋却可以在现代棋手的比赛中出现。拉斯克是“全局性”国际象棋链中的第一环,他将各种不同的战斗要素都考虑了进来。斯坦尼茨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个别的局面因素上,例如,如果他有不错的兵形,同时还能对敌王发动强有力的攻击,那么他会认为自己已然胜券在握。但是拉斯克却明白不同的局面因素可能会相互抵消,他意识到不同种类的优势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战术优势可以变换为局面优势,反之亦然。 我认为与斯坦尼茨相比,拉斯克的国际象棋知识更为广博。顺便要说一句,很显然的是1894年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更不用说回敬赛了)完全是一场双方力量悬殊的比赛。 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在洞察力上完全不同的棋手于棋盘上遭遇,放到今天就好比一个埃洛分2700的棋手对战另一个2400的棋手。那就是为何拉斯克的胜利如此令人十分信服:他几乎将对手拆的七零八落。我曾以为斯坦尼茨是一个很厉害的棋手,但是在那次较量中他却遭到了惨败,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我从未见过世界冠军赛的双方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表演赛而非冠军头衔的争霸赛。那时斯坦尼茨一定是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但是我从未想过他是那么不堪一击,因为他在锦标赛中一直取得着不错的成绩。 拉斯克是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人。他设法明白了国际象棋的很多东西。不久前我又一次温习他的棋局并且感到吃惊:对于他的时代来说,他的国际象棋知识是难以置信的丰富!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心理因素重要性的人,并开始重视它们。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的战略和风格来适应不同的对手。反之,斯坦尼茨却信守着一个观念,因为他认为: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 拉斯克领悟到了这个思想,这对于一个人们对国际象棋的看法还是非好即坏的时代来说,是相当难以理解的。国际象棋是一个复杂的游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能是完全不明朗的,它可能会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拉斯克非常灵活,不守教条,他是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个不守教条的棋手。他不用“这是好的,这是坏的”的方式来思考,比如说,“如果你设法占领了中心,那是好的,如果没有,就是坏的”。对于国际象棋发展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 在我看来,当拉斯克在从斯坦尼茨手中夺取头衔时,他远远超出了所有其他的人。从那时起,国际象棋历史就再也没出现过如此大的实力差距。拉斯克超过所有人,一直到新的一代成长起来,而他那个名叫塔拉什的对手也变得越来越强。 记者:我们不能说塔拉什代表了新的一代,因为他比拉斯克还要大6岁…… 克:我认为塔拉什在后来也开始棋下的越来越好,那时拉斯克在为头衔而战斗,塔拉什的比赛给人的印象并不深。 记者:塔拉什将拉斯克视为 “暴发户”,因为当时塔拉什已然是“德国的老师”,而拉斯克却是小人物。斯坦尼茨向拉斯卡提出过挑战,后者却回避了。 克:我对塔拉什的棋印象不太深,他有富于想象的想法但是像同时期的所有棋手一样,他易于陷入僵化教条。然而拉斯克却不是这样,那就是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记者:拉斯克在1894年成为世界冠军,而皮尔斯伯里则赢得了1895年著名的黑斯廷锦标赛,奇戈林在那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拉斯克只得了个第三名。他有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 克:我不想争吵。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并且我认为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拉斯克在对国际象棋的理解、才能和棋力上是远远超出其他人的。那个时期持续的并不太长,只有2到3年时间,而后其他人已经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并开始赶了上来。 同时拉斯克在某种程度上是个被低估的人。传统观点认为斯坦尼茨是一个超级战略型棋手,而拉斯克主要是个心理学家……我想要消除这个没有根据的说法。 记者:另外,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拉斯克曾经否认过在对手身上运用“心理影响”,因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对棋力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对手的个性”。 克:我认为是由于他的灵活性,他能够对国际象棋有更深的理解。他打破了教条,而每个人都认为他是考虑到他对手的个性才这样做的。但是拉斯克却开始将教条变成怀疑。让我们想一下他与卡巴布兰卡对局中著名的那一着f4-f5的棋。

拉斯克认识到e5格应该被削弱,因为此处很难被利用。而后人们开始说这是他的心理手段!这和心理没有任何关系,拉斯克掌握了一个深刻的观念,今天人们常常不自觉的应用到这一观念:他放弃了e5格来“围困”c8格的象。那就是它与心理无关的原因;拉斯克对于局面有着更深的理解。 当然了,他有和他实力相当的对手,我们不该忘了鲁宾斯坦,那个天赋异禀又很了不起的棋手。很可惜虽然他有广博的国际象棋知识,却未成为世界冠军。有时他创作出惊世的杰作,并领先于他的时代。要明白这一点,你只需将他的最佳对局过一遍。为什么他没能成为世界冠军呢?对我来说这真是个谜。他的精神紧张可能影响了他的发挥,或是他不太善长于实战。无论怎样,他是一个有非凡天赋的人。 拉斯克将冠军头衔保持了27年之久,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国象棋手。然而在当时并非所有有实力的挑战者都能参与争夺头衔的比赛,而参加世界冠军争霸赛的并不总是最强的棋手。 03. 壮丽华美的约瑟•劳尔•卡巴布兰卡

记者:但是卡巴布兰卡的确值得参加这场比赛。 克:卡巴布兰卡是个天才。他是个特例,不遵循任何的规则。我无法说他在国际象棋发展上贡献了什么……这样一个人物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就像摩菲一样:在20世纪的中期甚至19世纪。卡巴布兰卡对优雅的棋局有着天生的感觉。我小时候非常喜欢他的书《卡巴布兰卡教你下国际象棋》,因为他用一种简单、精确的方式来解释某些原则,让人很容易理解。(然而现在我并不觉得他的某些说法是正确的) 他有着天赋的才能,遗憾的是,他的才能并不源自于辛苦的训练。假设,我们可以说如果卡巴布兰卡像阿廖欣和拉斯克那样花费同样多的时间致力于国际象棋,他会获得更多的进步。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是彼此独有的:辛苦训练并不符合他的才能,他不需要努力训练。我们可以将卡巴布兰卡比作莫扎特,后者的迷人音乐就宛若平滑的水流。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卡巴布兰卡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他选择下这步棋或是那步棋,他只是用手移动了棋子。如果他在国际象棋上很是用功,也许他会下的很差,因为他将开始努力理解很多东西。但是卡巴布兰卡不需要理解任何事情,他仅仅需要移动棋子。 人们说他输给阿廖欣是由于他的准备不充分,我不赞同这一点。他做了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否则,他可能会破坏他那独一无二的才能。他远远超出了其他人。 1921年卡巴布兰卡击败了拉斯克。顺便说一下,拉斯克在比赛中下的并不坏,他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棋力。在我看来,这是第一次在世界冠军争霸赛中双方棋手的实力都很强。卡巴布兰卡年轻一些,更为主动且实力略胜一筹。在最后一局中拉斯克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但是之前的棋局都是势均力敌、引人入胜的战斗。 在拉斯克参加的其他比赛中,我们看到的或是大获全胜或是很多败着,正如他与施勒希特的对阵中所出现的一样。而卡巴布兰卡——拉斯克的比赛则很少出现错误,这些比赛是真正的战斗。拉斯克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国象棋手,而卡巴布兰卡则是个天生的天才。说实话,很难置信阿廖欣是怎么击败卡巴布兰卡的。 04.精于动态的亚历山大•阿廖欣

记者:人们认为阿廖欣的勤勉用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克:还有他的天性和强大的意志力……当然,阿廖欣也是一个有才华的棋手,具备很好的天赋。但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他赢了卡巴布兰卡,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仿佛自然而然一样。我同意卡斯帕罗夫的观点,即卡巴布兰卡无法承受战斗的紧张。在他对阵拉斯克的比赛中,卡巴布兰卡在给对手施加压力,而对方处于防御状态。拉斯克一次次的“回嘴”但是主要还是防御。阿廖欣则设法处理了压力,甚至尝试自己来增加紧张。卡巴布兰卡也许没能对付那么猛烈的压力,他习惯于轻松的参加锦标赛,凭借他的才能和棋和赢得几局,得个第1名、第2名然后放松放松,品一品美酒…他在享受生活!…但是在这里他必须要面对剧烈的紧张。比赛很长;对局很严肃,火药味十足。在世界冠军赛的每一局棋中,阿廖欣都在制造麻烦。 记者:阿廖欣是对开局进行现代性分析的第一个棋手么? 克:阿廖欣是个工作狂,他有着战略才能,也是第一位对动态有着敏锐感觉的棋手。拉斯克开始意识到动态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并没有成为他比赛的基础,他只是将其记在心中并偶尔运用到这一点。但是阿廖欣却在动态上压下了赌注,也确确实实发现了国际象棋中的这片新天地。他证实了通过遵循主要的局面原则来利用动态是可行的;从最初几步开始织网,在每一步施展威胁和进攻,而不寻求长远的优势。 记者:在20世纪20代末与30年代初,阿廖欣给了他的对手们喘息的机会,或者说在阿廖欣的时代他是无法与拉斯克那种绝对优势地位相比的么? 克:我认为碰巧是因为某些“混乱的日子”。卡巴布兰卡参加比赛不多。卡巴布兰卡和拉斯克没有参与那些阿廖欣获胜的锦标赛。鲍特维尼克和凯列斯还没开始显露出他们的实力,老一辈的棋手们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阿廖欣显然是一名杰出的世界冠军,但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可以用这些原因来很好的解释。我不能说他在之前的锦标赛和对卡巴布兰卡的比赛中表现了什么不同,他以同样的水准在下棋。当然,阿廖欣丰富了他的比赛,变得更有经验,但是我不能说他是一个革新者。为什么这个差距在比赛之前不存在而只在比赛后出现呢?我不认为它和国际象棋有任何关系。他对尤伟的对局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05.八面玲珑的马克思•尤伟

记者:荷兰人马克思•尤伟是第五位世界冠军。有人说他并没有实力获得冠军头衔,单纯是依靠运气的缘故。 克:尤伟是一个很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人们说是鲍特维尼克建立了国际象棋赛前准备综合系统的基础,但是我认为这要归功于尤伟。他意识到开局是多么的重要并且出色的准备开局。此外,他对开局准备的方向有着敏锐的感觉。尽管阿廖欣很用功,但是他经常会尝试有问题的开局,他甚至会在重要的对局中这么做,这在我看来很是诧异。这意味着要么是他觉得开局并没有什么问题,要么是他希望开局能够起到作用。尤伟会从根本上有理性的准备开局,开局总是他的强项,他总是很善长于开局。 记者:此外,尤伟也是第一个获得第一流国际象棋大师帮助的人。比如,富洛尔…… 克:尤伟采用专业的方法来研究国际象棋。他是一名八面玲珑的国际象棋棋手,那就是为什么他很难形容并被低估的原因。他是那种“难下定义”的棋手,而且他的风格很难概括出来,我还没能充分的掌握其风格。它也许包含了不同要素的组合,再加上钢铁般的意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沉着而协调的人。这些是他成功的关键,通过击败阿廖欣他也无愧于世界冠军的称号。 的确,阿廖欣有点略失水准,但是在整个比赛中他却并非状态不佳。他展开了残酷的战斗,在开始时他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我们不能说他在开始比赛时状态不佳。从某个时候开始,尤伟开始超过了阿廖欣,后者则逐渐沉湎于杯中物……其他一些说法也盛行于世:有可能是心理上的因素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并非是表现不佳的问题。在开局阶段,尤伟维持着紧张,而非“赶上”他的对手。卡巴布兰卡第一个在开局阶段击退了阿廖欣的进攻。阿廖欣被公认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棋手,而尤伟却经常在开局战斗中成功的取得优势,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具体的线路上。例如,他们两人都曾执黑棋和白棋用过斯拉夫防御。而尤伟赢得了比赛。 我浏览了描写他们二人1937年回敬赛的书,然后再次看到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人们认为阿廖欣轻松的重新获得冠军头衔。有谣言称他是因为酗酒才失去了冠军,然后他摒弃了恶习并取得了胜利,而这和真实情况却没什么关系。首先,尤伟在他们冠军赛和之后的回敬赛期间对阿廖欣的比赛取得正分(在决定性的棋局中取得3-1的比分),这意味着即便阿廖欣在冠军赛后马上就放弃了他的喝酒习惯,尤伟却继续在击败他。回敬赛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在他们的第一次对抗赛中是阿廖欣崩溃了,而在回竞赛中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尤伟的身上,他接连不断的输掉了几局棋。为什么发生了这种情况?尤伟也许没有想着要保住世界冠军,对于他来说头衔也许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无论如何,我认为这与单纯的运气无关,回敬赛对于阿廖欣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个没有根据的说法应该被消除。 06.概念至上的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

记者: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鲍特维尼克,你亲身见过的第一位世界冠军。 克:可以肯定的说,鲍特维尼克代表了国际象棋的新纪元。我可以将他称之为第一位真正的专业人士。他第一个认识到下国际象棋并不只取决于技巧。为了竞赛他建立了一套综合准备,准备包括了开局研究以及健康睡眠、每日训练和体育锻炼。他是这个领域的先驱者。 对于现代国象棋手来说,读关于阿廖欣——尤伟对抗赛的书会觉得有点可笑:比赛被延期了,一个棋手喝了点酒,另外那个则在比赛开始前还在开商务会议……这类事情是不会发生在鲍特维尼克身上的。 听起来也许很奇怪,我认为他是一个相当不一致的棋手。他的最佳对局有着很高的水平,然而有时候他也会遭遇失败,我不知道原因何在。我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在每局棋中他都倾尽了全力。他好像一次又一次的因为巨大的压力而输棋。尽管事实上他被称为“钢铁意志”的人…… 记者:这样的失败在鲍特维尼克的年轻时代也同样发生么,还是只是在他长时间不下棋的年长后才出现的呢? 克:我认为这种失败出现在他的任何年纪。我不是指锦标赛的失败(然而它们也同样发生了),而是说个人比赛的失败。甚至当你看他的世界冠军赛的比赛,你可以看到在1到2局,有时候是3局棋中,他兵败如山倒。我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却没有找到该如何解释它。我只是想把你们的注意力拉到这个事实上来,这是记者们所没有关注到的。无论怎样,与他下出的大量精彩棋局相比,这一点并没有那么重要。鲍特维尼克领会到了国际象棋很多概念性的思想。 记者:你是否听说过这个说法,就是说鲍特维尼克赢得比赛是因为他的性格和强大的意志,尽管他的一些对手更有国际象棋才能。 克: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这个说法。另一方面,才能是不会脱离其他元素而单独存在的。才能是几乎无法感觉到的东西。一些棋手没有取得出色的成绩,但是他们却被认为是天才。但是我认为就像在其他活动中一样,在国际象棋中才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会比性格更重要。那也是为何常见的说法如“他是个天才,但是却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敏感的个性”是说不通的原因。我同意卡巴布兰卡比鲍特维尼克在纯国际象棋上更有才能,而后者则设法在其他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性格、准备,那也并非易事。他在这些领域很有才华。所以,上述说法并没有贬低鲍特维尼克作为一名国象棋手的功绩和重要性,因为潜力是一回事,而要实现它又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鲍特维尼克的国际象棋生涯走的是天才路线,虽然在我的心中他并不是一个天才。 记者:与他的前辈相比,鲍特维尼克是否在国际象棋发展上做出了贡献呢? 克:他掌握了很多概念上的东西。听起来也许会觉得可耻,我认为他没有推动国际象棋的发展,也没有对比赛贡献什么完全新鲜的东西。但是,他却对赛前准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儿人们又一次出现了分歧:有人觉得准备是比赛的一部分,其他人则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在我看来,准备是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将鲍特维尼克与卡巴布兰卡相比,卡巴布兰卡是个更富天才、更宏大的棋手,然而鲍特维尼克对国际象棋的贡献却更大一些。 记者:与这位元老人物的个人会面给年轻时的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克:印象非常好。我明白他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同行们都对他有点意见。我听说过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不想就它们发表评论。我不是在回避这个话题,但是我和他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没有亲眼见到这些事情。所以我不能轻率的给出“深刻”结论。我在鲍特维尼克的晚年认识了他,他给了我很好的印象。 我想再提一件在我看来比较奇怪的事情。我指的是他的信仰与性格间的某种不一致。鲍特维尼克全心全意的信仰C。另外,他无疑花了大量时间来思考理想并信仰理想。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睿智的人,带着与后革命时代的俄国毫无关系圣彼得堡教授的规矩。他是如何将共产主义信念与极为智慧的个性结合起来的,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谜。这种不一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通常说来,这是苏联知识分子以歌颂C为牺牲来投机取巧、获得机会的游戏规则。 当然了,鲍特维尼克非常的固执。那是他的长处。我认为他天生就是一个绝对的人。但是这个特质在他与别人的合作中却是个不利因素,那就是他常常与别人发生争论的原因所在。 下接 克拉姆尼克论13棋王——从斯坦尼茨到卡斯帕罗夫part2 CKLG注: 1.译文中所有图片来自于www.chessgames.com。 2.采访原文见Kramnik个人网站,翻译基本忠实于原文,如有错漏处请指出。 3.转载请告知,并请于转载处附加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