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资料
名词解释(考两个)
1、语文课程的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2、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成刚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P38
简答题
一课程在实践中学习的必要性
1、基点:资源开发意识的强化
2、要点:资源开发功能的发挥
3、焦点:资源开发渠道的开掘
4、支点:资源开发技术的掌握
5、视点:资源开发价值的提升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并给课堂教学注入社会的热点和时代的活水堂教学向现代化、电教化、现实化方向发展;开放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改革目标
1)树立新的知识观 2)树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论述题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学生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协助者;教材的忠实遵守着转变为开发者;教学的执行者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
参考答案: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
1、 传统价值取向与现代语文教育:A“光宗耀祖”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追求和理想教育。B、“崇古唯上”与“师道尊严”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准则C、“读书做官”与“重贤、求贤、用贤”的价值选择和人才标准。
2、 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价值观人生观的借鉴:A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的人和人格价值标准的选择。B现代语文教学对教材中传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挖掘。C坚持“文道合一”的原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特点:A相涵性,指人生观教育内容在语文课文中的互相包涵和交叉。B情理性,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把感情熏陶与理性教育有机结合。C随时性,指语文学科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随时的,非系统的。D渗透性,由于语文教学大多是文学性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是用文学形式来弘扬真善美,鞭挞丑恶。
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即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任何人都给予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C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 “士”的标准是君子。君子应有智,仁德,勇,美,才的修养。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讲的是德,安人讲的是才。D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E孔子通过长期讲学实践,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诱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以保证实现培养目标。
5、 老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人文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率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悟道,认道,体道,崇道,成为一个惟道是从的敦愚的圣人,在教育内容上否定一切社会礼法,不提倡人类社会文明。三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二是立足当下。三是有名知止。六方法:一、观妙观徼。二、为道日损。三、反观内思。四、教于无言。五、困难于易。六、益损互用。
6、 孟子、墨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环境教育:一、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二、教育方法上,孟子特别重视培养和锻炼,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养心和养气。三、学习方法,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半途而废,内容上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技能。教学过程重视躬行实践,要求教师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学生要量力而行。
7、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创新教育:一、教育观念和方针的创新。二、教育内容的创新,注重科学教育,德智体并重。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做合一”
8、 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9、 自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作,强调养成团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较高模式,对培养出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10 现代语文教育在传统的精读中获得审美的突破与延伸
一 在传统的熟读 精思 顿悟 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 情在词外的模糊审美空间心领神驰
三 在 大美在内 的妙语中 进入自由创作的王国
11 语文老师是美的使者:审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的鉴赏能力 审美的创造能力
12 文教育教育过程是和谐互动的审美化过程
一 创设情境与审美体验相结合 二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致 三 共鸣与欣赏的默契 四 审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3 现代语文教育在传统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借鉴
一 因材施教,顺应个性,提倡兼收并蓄
二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行不言之教:
三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达到得意忘言:
四 教学相长,超越传统,鼓励自主创新.
1、语文课程的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2、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成刚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P38
简答题
一课程在实践中学习的必要性
1、基点:资源开发意识的强化
2、要点:资源开发功能的发挥
3、焦点:资源开发渠道的开掘
4、支点:资源开发技术的掌握
5、视点:资源开发价值的提升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并给课堂教学注入社会的热点和时代的活水堂教学向现代化、电教化、现实化方向发展;开放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改革目标
1)树立新的知识观 2)树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论述题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学生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协助者;教材的忠实遵守着转变为开发者;教学的执行者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
参考答案: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
1、 传统价值取向与现代语文教育:A“光宗耀祖”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追求和理想教育。B、“崇古唯上”与“师道尊严”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准则C、“读书做官”与“重贤、求贤、用贤”的价值选择和人才标准。
2、 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价值观人生观的借鉴:A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的人和人格价值标准的选择。B现代语文教学对教材中传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挖掘。C坚持“文道合一”的原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特点:A相涵性,指人生观教育内容在语文课文中的互相包涵和交叉。B情理性,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把感情熏陶与理性教育有机结合。C随时性,指语文学科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随时的,非系统的。D渗透性,由于语文教学大多是文学性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是用文学形式来弘扬真善美,鞭挞丑恶。
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即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任何人都给予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C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 “士”的标准是君子。君子应有智,仁德,勇,美,才的修养。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讲的是德,安人讲的是才。D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E孔子通过长期讲学实践,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诱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以保证实现培养目标。
5、 老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人文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率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悟道,认道,体道,崇道,成为一个惟道是从的敦愚的圣人,在教育内容上否定一切社会礼法,不提倡人类社会文明。三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二是立足当下。三是有名知止。六方法:一、观妙观徼。二、为道日损。三、反观内思。四、教于无言。五、困难于易。六、益损互用。
6、 孟子、墨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环境教育:一、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二、教育方法上,孟子特别重视培养和锻炼,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养心和养气。三、学习方法,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半途而废,内容上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技能。教学过程重视躬行实践,要求教师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学生要量力而行。
7、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创新教育:一、教育观念和方针的创新。二、教育内容的创新,注重科学教育,德智体并重。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做合一”
8、 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9、 自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作,强调养成团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较高模式,对培养出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10 现代语文教育在传统的精读中获得审美的突破与延伸
一 在传统的熟读 精思 顿悟 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 情在词外的模糊审美空间心领神驰
三 在 大美在内 的妙语中 进入自由创作的王国
11 语文老师是美的使者:审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的鉴赏能力 审美的创造能力
12 文教育教育过程是和谐互动的审美化过程
一 创设情境与审美体验相结合 二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致 三 共鸣与欣赏的默契 四 审美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3 现代语文教育在传统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借鉴
一 因材施教,顺应个性,提倡兼收并蓄
二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行不言之教:
三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达到得意忘言:
四 教学相长,超越传统,鼓励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