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1 宗谱序文
序文十七
国之修史,记兴亡之事,以鉴后世,为历朝之所重;家之续谱,录长幼之序,以明渊源,亦诸姓所乐为。
先贤商祖,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即公元前五○七年,迄今已两千五百零一年。明正德六年即公元一五一一年,五十三世坟祖携谱迁丰,又四百八十余载,传二十四世,子孙繁衍,今为丰之望族也。考家传祖谱,数千年间,一脉相承。遑论太平盛世,即或战乱兵燹、水旱荒年,历代先人於修谱之事从未懈怠,虽历尽艰辛,终使谱牒相传不替,使后世知其源流,功莫大焉!况谱之所载,非独一家之变迁,亦可见历史之一斑,由是知修谱之事,实属善举。
商祖作诗序,注尔雅,授易、礼、春秋,以文学名于世;为莒父宰、魏文侯师,因政声见於史。其道德文章,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千秋而不泯,垂万古而永存,后世苗裔当弘扬先祖之美德,继承历代之家传,唯读唯耕,克勤克俭,和睦相处,奋发图强,则於国於家,实无愧也。
今逢盛世,国家安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族人或工或农,或学或商,上蒙先祖之庇佑,下赖个人之努力,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且长幼有序,尊老敬贤,向为世人所称道,此乃吾族之幸事也。为发扬传统,教育后人,且鉴於庙堂自乙丑(公元一九八五年)春重修之后久未修缮,谱系亦有所混乱,今岁春节过后,族中热心公益者遂倡修祠续谱之议。一经提出,合族乐从,公推十余人当此重任。承办人及执笔者不辞劳苦,竭尽心力,奔走南北,联络族人,校勘原谱,续添新丁。又整修大殿,为先祖重著彩装,祠堂内外,焕然一新。前后历时一月有余。余寓居丰城,公务之暇,返乡瞻仰,见殿堂雄伟,先祖遗像熠熠生辉,不禁肃然起敬,观新谱工整,世系枝叶有条不紊,深感组织有方。由感而发,草撰是篇,上慰先祖,兼待俊才,并为修祠续谱告成之序。
公元一九九四年岁在甲戌三月上浣之吉
国之修史,记兴亡之事,以鉴后世,为历朝之所重;家之续谱,录长幼之序,以明渊源,亦诸姓所乐为。
先贤商祖,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即公元前五○七年,迄今已两千五百零一年。明正德六年即公元一五一一年,五十三世坟祖携谱迁丰,又四百八十余载,传二十四世,子孙繁衍,今为丰之望族也。考家传祖谱,数千年间,一脉相承。遑论太平盛世,即或战乱兵燹、水旱荒年,历代先人於修谱之事从未懈怠,虽历尽艰辛,终使谱牒相传不替,使后世知其源流,功莫大焉!况谱之所载,非独一家之变迁,亦可见历史之一斑,由是知修谱之事,实属善举。
商祖作诗序,注尔雅,授易、礼、春秋,以文学名于世;为莒父宰、魏文侯师,因政声见於史。其道德文章,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千秋而不泯,垂万古而永存,后世苗裔当弘扬先祖之美德,继承历代之家传,唯读唯耕,克勤克俭,和睦相处,奋发图强,则於国於家,实无愧也。
今逢盛世,国家安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族人或工或农,或学或商,上蒙先祖之庇佑,下赖个人之努力,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且长幼有序,尊老敬贤,向为世人所称道,此乃吾族之幸事也。为发扬传统,教育后人,且鉴於庙堂自乙丑(公元一九八五年)春重修之后久未修缮,谱系亦有所混乱,今岁春节过后,族中热心公益者遂倡修祠续谱之议。一经提出,合族乐从,公推十余人当此重任。承办人及执笔者不辞劳苦,竭尽心力,奔走南北,联络族人,校勘原谱,续添新丁。又整修大殿,为先祖重著彩装,祠堂内外,焕然一新。前后历时一月有余。余寓居丰城,公务之暇,返乡瞻仰,见殿堂雄伟,先祖遗像熠熠生辉,不禁肃然起敬,观新谱工整,世系枝叶有条不紊,深感组织有方。由感而发,草撰是篇,上慰先祖,兼待俊才,并为修祠续谱告成之序。
公元一九九四年岁在甲戌三月上浣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