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un Also Rises——纪念海明威逝世50周年
今天早上打开饭否,惊见右边的“热门话题”中赫然列着“海明威”,我疑心海明威是从地底下跳出来大唱《东方红》了,但一细看才知道,原来就在50年前的今天,这个倔强而脆弱的老头儿用猎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恩,今天是海明威逝世50周年纪念日。
海明威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认识他,但实际上我们离他还很远。
海明威是个硬汉,没错,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时时刻刻被“死亡”这个鬼影所纠缠;他的小说显得强硬有力,但却又虚弱模糊——海明威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爱情锻造了他那正面硬实而背面柔软脆弱的心灵之魂,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让人难以用两三个词语定框。他孤独,他始终为死亡的阴影所追逐,在炮火连天中感受爱情的起伏。
世人皆爱海明威的几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或《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而我却独爱他那些精致的短篇小说,我甚至固执地认为海明威最出色的就是他的那些短篇作品。我自己最最喜欢的几篇是:《在异乡》《没有被斗败的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乞力马扎罗的雪》《桥边的老人》《白象似的群山》和《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的短篇爆发力更足,隐藏的部分也更多更精妙,细节的描写亦十分精彩,这些短篇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可能比他的长篇更加深远吧。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和《没有被斗败的人》里我们看到的是海明威的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缓慢的叙事节奏独具美感;在《杀人者》和《白象似的群山》中,近似枯槁的对话正是典型的海明威风格;《在异乡》的开头描写让人难忘,结尾一句具有无限张力;《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那著名的连用28个“虚无缥缈”让人叹为观止……
海明威的小说中充满了异国形象,如西班牙、意大利和非洲,这一方面和海明威的经历有关,另外,可能也正像王志耕先生所说,当时美国的文化体系“已无法产生更新和复活的元素,它需要的是对异质文化的输入”,而海明威小说中异国形象的共同核心在于“现代人如何面对传统价值崩塌的世界并通过行动重新确立健全而完整的个体人格。”
也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使得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听见海明威这个名字都会想起那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的确,《老人与海》是部杰作,但它的涵义既不像“名著导读”中宣称的那样是表现无畏的英雄主义,也绝非复杂得甚至难以捉摸的象征小说,海明威自己就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我自己倒是觉得海明威只是写了一个平凡的渔夫的传奇故事,他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已,这就是全部,任何的评论都是后来者在《老人与海》身上附加的自我理解。一个成熟的小说家若是在写作时总是想着要把小说中的什么什么塑造成什么什么的象征物,那么这注定无疑会是部失败之作。所以,与其猜测海明威想表达什么深意,还不如把这本薄薄的小说当成一个纯粹的故事去读,去将自己投身于小说描述的世界中,感受老人的情绪和内心。
最后想想自己,和海明威相识竟也有十二年了。我是小学时开始看海明威的小说,那时候我也只知道《老人与海》和《永别了,武器》而已,对于海明威全然没有感觉,完全凭着一种直觉去读。那是两本黄色书皮的海明威文集,现在看来必定是盗版无疑,而且翻译也很可疑。但从那时起,海明威就成为了我的favorite writers中的一员。然而直到大学,我才又一次走近海明威,把他看得更清晰,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还是迷茫,对于这个我最喜爱的作家不知道该作何评价。而且我时常感到内疚,因为我是通过海明威才去读福克纳的,结果福克纳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而有超越海明威的趋势,我觉得对不起海明威。
只是太阳依旧每天升起,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0年,就这样过去了,100年,200年,会很快的。海明威,祝你一切安好。
最后,我觉得在我看过的所有关于海明威的中文专著和博士论文中,写得最好的无疑是张薇的《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下边这段出自《老人与海》,我觉得这描写真是excellent——
They walked up the road together to the old man's shack and went in through its
open door. The old man leaned the mast with its wrapped sail against the wall and the
boy put the box and the other gear beside it. The mast was nearly as long as the one
room of the shack. The shack was made of the tough bud-shields of the royal palm
which are called guano and in it there was a bed, a table, one chair, and a place on the
dirt floor to cook with charcoal. On the brown walls of the flattened, overlapping
leaves of the sturdy fibered guano there was a picture in color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and another of the Virgin of Cobre. These were relics of his wife. Once there
had been 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on the wall but he had taken it down because
it made him too lonely to see it and it was on the shelf in the corner under his clean
shirt.
海明威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认识他,但实际上我们离他还很远。
海明威是个硬汉,没错,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时时刻刻被“死亡”这个鬼影所纠缠;他的小说显得强硬有力,但却又虚弱模糊——海明威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爱情锻造了他那正面硬实而背面柔软脆弱的心灵之魂,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让人难以用两三个词语定框。他孤独,他始终为死亡的阴影所追逐,在炮火连天中感受爱情的起伏。
世人皆爱海明威的几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或《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而我却独爱他那些精致的短篇小说,我甚至固执地认为海明威最出色的就是他的那些短篇作品。我自己最最喜欢的几篇是:《在异乡》《没有被斗败的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乞力马扎罗的雪》《桥边的老人》《白象似的群山》和《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的短篇爆发力更足,隐藏的部分也更多更精妙,细节的描写亦十分精彩,这些短篇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可能比他的长篇更加深远吧。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和《没有被斗败的人》里我们看到的是海明威的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缓慢的叙事节奏独具美感;在《杀人者》和《白象似的群山》中,近似枯槁的对话正是典型的海明威风格;《在异乡》的开头描写让人难忘,结尾一句具有无限张力;《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那著名的连用28个“虚无缥缈”让人叹为观止……
海明威的小说中充满了异国形象,如西班牙、意大利和非洲,这一方面和海明威的经历有关,另外,可能也正像王志耕先生所说,当时美国的文化体系“已无法产生更新和复活的元素,它需要的是对异质文化的输入”,而海明威小说中异国形象的共同核心在于“现代人如何面对传统价值崩塌的世界并通过行动重新确立健全而完整的个体人格。”
也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使得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听见海明威这个名字都会想起那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的确,《老人与海》是部杰作,但它的涵义既不像“名著导读”中宣称的那样是表现无畏的英雄主义,也绝非复杂得甚至难以捉摸的象征小说,海明威自己就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我自己倒是觉得海明威只是写了一个平凡的渔夫的传奇故事,他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已,这就是全部,任何的评论都是后来者在《老人与海》身上附加的自我理解。一个成熟的小说家若是在写作时总是想着要把小说中的什么什么塑造成什么什么的象征物,那么这注定无疑会是部失败之作。所以,与其猜测海明威想表达什么深意,还不如把这本薄薄的小说当成一个纯粹的故事去读,去将自己投身于小说描述的世界中,感受老人的情绪和内心。
最后想想自己,和海明威相识竟也有十二年了。我是小学时开始看海明威的小说,那时候我也只知道《老人与海》和《永别了,武器》而已,对于海明威全然没有感觉,完全凭着一种直觉去读。那是两本黄色书皮的海明威文集,现在看来必定是盗版无疑,而且翻译也很可疑。但从那时起,海明威就成为了我的favorite writers中的一员。然而直到大学,我才又一次走近海明威,把他看得更清晰,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还是迷茫,对于这个我最喜爱的作家不知道该作何评价。而且我时常感到内疚,因为我是通过海明威才去读福克纳的,结果福克纳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而有超越海明威的趋势,我觉得对不起海明威。
只是太阳依旧每天升起,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0年,就这样过去了,100年,200年,会很快的。海明威,祝你一切安好。
最后,我觉得在我看过的所有关于海明威的中文专著和博士论文中,写得最好的无疑是张薇的《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下边这段出自《老人与海》,我觉得这描写真是excellent——
They walked up the road together to the old man's shack and went in through its
open door. The old man leaned the mast with its wrapped sail against the wall and the
boy put the box and the other gear beside it. The mast was nearly as long as the one
room of the shack. The shack was made of the tough bud-shields of the royal palm
which are called guano and in it there was a bed, a table, one chair, and a place on the
dirt floor to cook with charcoal. On the brown walls of the flattened, overlapping
leaves of the sturdy fibered guano there was a picture in color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and another of the Virgin of Cobre. These were relics of his wife. Once there
had been 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on the wall but he had taken it down because
it made him too lonely to see it and it was on the shelf in the corner under his clean
shirt.
-
parkour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8 11:00:16
-
fio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3 19:52:13
-
williamba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2 1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