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易经与人格类型课后小思
做咨询最讲究倾听,申老师经常按照繁体字提起“聽”字,左边是个耳朵还不够,得加上右边的十目一心。而简写的听字据说从汉代就有了,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个斤,像是一个跪着的人字。意味一个人虔诚地跪着聆听上帝对他说话。这就涉及到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来访者。当你以很虔诚和谦卑的心态去面对来访者,面对一颗心灵,就能听到上帝在开口向你说话。所以想到这些我很感慨,也在反思我之前是怎么样的面对一个咨询。你抱着一颗什么样的心,你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当然除外投射,还有是否能有具备共鸣条件的那个调调。
所以很自然联系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古人语人有三魂七魄,尹立提出这个问题后,现场的几位高人就开始各抒己见。这自然也联系到易经,john bebee讲易经说的天地人似乎对应着人的三魂,而魄则更多的很身体的各种情绪和反应相连。他在治疗室中用心的倾听,听其魄,寻其魂。倾听来访者的诉苦,那是他的魄在向我们诉说。通过听气魄,我们就能感受到他魄的背后是一颗怎样的灵魂,他魄开始流淌的时候,他的灵魂也就更着出来开始工作了。
而易经基于感应的原理,人是天地之心,所以面对易经得有一种赤诚、虔诚的心态,所谓心诚则灵,这样我们就能听到易经向我们说的话。所以john bebee说我们怎样面对易经的态度,也就是我们怎么样面对来访者的心态。这或许就是易经和心理学的联系,也是荣格派特别强调的。回来在地铁上黄坚老师就向我们总结,我们有一颗诚的心,能够静,还有德,当我们这样时,我们与来访者的心灵容易和他所遇的事与物发生感应。而这时候按照易经的共时性原理,我们在恰当的时机感受到相应的线索,在诚的心,能够静,还有德这一刻,共鸣就发生了,来访者的转化也自然就出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