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岁月里的人物们——观《建党伟业》
![]() |
前几天领导安排去看了《建党伟业》,
大概因为是带了任务来的,我还真无比认真地看了这部电影。
还真因为其中的几个片段险些泪眼婆娑。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史实,
虽然一如《建国大业》那样是幻灯片式的诸多过场,
但着实提炼出了那几个光辉熠熠的历史转折点,
更深刻而鲜明地重现了那几个注定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深远的人物。
如此,我便也按捺不住一份感慨要在此叙说一二。
此番叙说说的是这片子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透过他们我又有千丝万缕的思索,
波澜壮阔的流金岁月纵是历史的热忱血液喷薄而出,
有批判有碰撞、有妥协有无奈,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美丑善恶的诸多片段。
它自不是某几个人就可以左右的,历史沧桑的车轮终归要无可阻挡地行使下去。
沉着冷静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剧中第一次出场是武昌起义胜利后正在招兵的街头,
刚剪了一半辫子的毛泽东飞也似地奔去报名。
本来我之前还思索着这刘烨的扮相怎么也不会像毛泽东,
但亮相后确实能在其眉宇间看出几分毛泽东的神韵,
刘烨扮演的青年毛泽东似乎一直都深谙一种深沉。
无论何时,他始终是一副思索着的成熟气韵,
即便是在北京、在湖南的学生和工人中间振臂高呼时亦是沉稳有力。
看过诸多表现毛泽东的电影、书籍,可并未深刻感受到他的真实心境。
那指挥若定的神情、不急不缓的语速、浓浓湘味的语调,
我看不透这人的心怀,看不透这人的思量。
只这青年时的毛泽东,散发着青年人独有的奔腾理想与沉着睿智。
此时的他,还隐藏着那即将辐射天下的光芒,
历史的这一刻,也是这个人人生的这一刻,纯粹而光明。
尖锐犀利的陈独秀
冯远征版的陈独秀虽然形貌不是那般肖似,
但只这份张扬犀利的个性确实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论其人,有人总结如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杰出人物,
那么陈独秀便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位杰出人物。
由此我又想到在剧中陈独秀到宣武门外的“新世纪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被营救出来时李大钊对他说的一句话,
他说:自你入狱,举国震动,人生辉煌,莫过如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令人由衷崇敬。
是怎样的民族气节、满腔抱负可以使这一些人挺身而出,
又是怎样的沉着睿智可以让他们力缆狂澜,催动伟业。
看着演讲台上激情澎湃的陈独秀和台下面露崇拜与豪情的莘莘学子,
不禁慨叹,每个时代都要有这样的人屹立于众人之中,
成为一抹无法掩藏的光辉,矢志不渝地带领人们走向或可辉煌的未来。
情种家国的蔡锷
蔡锷,这个名字为许多人所称道。
不仅是因为他满腔的爱国抱负,更似乎还不能缺了他与小凤仙的传闻。
他们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而真实的蔡锷与小凤仙之间或许毫无瓜葛。
只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这一份“既许国,难再许卿”的赤诚而深深感动。
刘德华扮演的蔡锷让人琢磨不透,因着他要解除袁世凯对他的戒备。
忍辱负重,终于可以远赴日本与孙中山先生会和。
护国讨袁战役打响时,蔡锷已经病的不轻,走路还要人搀扶。
但他苍白的脸上满是倔强。
这一场仗打得壮烈而振奋,那呼啸而下的战马激起层层尘土。
如果说蔡锷与小凤仙离别时的悲戚令人哽咽,
这撼动人心的战场厮杀正点燃了我身体里的热血,
“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这是蔡锷的夙愿,
讨袁战斗的胜利守住了他情种入骨的家国,
袁世凯望着悬挂在柜子里的锦绣龙袍,黯然辞世。
而久病不医的蔡锷也在半年后与世长辞,享年34岁,
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使之成为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
殊荣配国士,天地颂英魂。
清末怪才辜鸿铭
辜鸿铭是我看此影片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
上学时学历史,寥寥数语,我仅记住了这个名字。
刘佩琦饰演的辜鸿铭瘦削清明,微驼的背显出他的年纪,
可那清冷的眸子却透出肆无忌惮的凛冽,不愧是“狂儒”。
第一眼看到留着辫子的辜鸿铭时,脑子里就蹦出一个“学究”的词。
待他伸出那只“三寸不烂之舌”,便不得不赞叹他的机辩。
学贯中西的辜鸿铭,翻译宣传“四书”的辜鸿铭,
誓死传承中华文化的辜鸿铭,痛骂西方的辜鸿铭,
赞成一夫多妻的辜鸿铭,狂言演讲的辜鸿铭,
无论怎样的辜鸿铭,周身始终衬着的是一股执着和洞冥。
我虽不赞成他的一夫多妻、裹小脚主张,
只佩服这一份执着与不屈不挠,
20世纪初,外国人来中国,不看紫禁城,也要看辜鸿铭。
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辜鸿铭之言,字字犀利,句句刀锋,
到其实跟尖锐笔伐的鲁迅先生不相上下,
只是同时代的这几位大师,实则有着各种恩怨情仇,
但他们的狷狂、他们的才华以及他们的操守,
依然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而他们之间,也从不因对个人的喜恶而影响对彼此作品的评价。
这便是大师的风采,大师的作为。
自由主义斗士胡适
吴彦祖扮演的胡适无疑应该是最帅的胡适了吧,
当然胡适先生本人也是颇有气度的。
胡适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新文化运动,
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改革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颠覆。
当胡适将女学生提出的“无能为力”翻译成白话文“干不了”的时候,
他脸上是傲视一方的自负,还有学生们崇拜的目光。
一旁的辜鸿铭却是一脸的不屑,如此,两位学儒大家的梁子就算杠上了。
几乎一生都在争锋相对,互不相让。
辜鸿铭写《反对中国文学革丵命》指名道姓的反驳胡适,
他先将莎士比亚的诗用通俗英语写了一遍,再与原文比较,
证明了用通俗英语来描述莎士比亚的诗歌之后诗意全无。
而胡适又撰文反击认为通俗英语比莎士比亚的高雅英语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而中国之所以90%的人不识字是因为中国语言太难学。
辜鸿铭不甘示弱,就此批驳胡适,
你们这群留学生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得感谢那90%的文盲,
因为要是他们都识字,就要和你们这些人抢饭碗。
如此三番五次,最终以胡适一方胜出,文言文也不再作为书面语言。
我以为,凡事本不该绝对,
在本剧中辜鸿铭对于陈独秀等人批孔行为说了这么一句:
孔儒之道就好比乘法,三三得九,在两千年前是,两千年后亦是,
不会变成三三得八。
所以,无论东学西学,都有其精华之处,也有其不合当下之处,
不应是提倡这个就完全压制那个,
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又开始拾掇起传统文化的东西来学习,
如此反复也便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明之处,
有人说,日本真正继承了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听来我有些汗颜,
我们如今也习承古典,但我们又能真正领悟多少呢。
是否还能有辜鸿铭、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之深呢。
我们如今又觉得古文言简意赅,
一字便能说明一意,何其简练,何其智慧。
是因为我们用白话文说了太多的废话,自己也觉得烦了吗?
可是说古文又根本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
如此,我们继承的也不过只是几本典籍罢了。
综观这一时代的几位大家,无一不是个性张扬、百折不挠的性子,
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
因为他们这样的偏执,这样坚定的战斗,
才让历史充满了异样的光彩吧,如此,我们看历史要用辩证的眼光,
就如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样。
以上,是观《建党伟业》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也是我深为敬佩的人。
而深深为之震动的场景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刻。
学生们举着旗子高喊“还我青岛”的口号游行于街头巷尾。
那一刻,眼泪不由自主地在眼里打转,
是振奋、是激动、是久违的热血沸腾。
我为何会有如此这般的心境,
在我年轻的身体里也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无论我们被谁领导,祖国是我们自己的祖国,领土是我们自己的领土。
也许是因为这个场景再次感受到自己学生时代的那股子青春的气息吧。
影片在中共一大成员们低沉的《国际歌》中落下帷幕。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段历史早已告一段落,每一个时代都曾有一些人做了一些事,
然后有了后来的一切,一代又一代传承进步,
我们是这时代洪流中的一颗沙,也是见证者,
如此,我们也为这历史做一点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