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自己的原因
人们具有将世界简化和秩序化的基本需要,随之而来的是一堆精简了的概念,包括桌子、计算机,也包括爱情、正义等。也正是因共同概念的出现才使得深层交流成为了一种可能。但在共享概念的过程中,概念不是完全相同的,你说的桌子和我理解的桌子不会完全重合,甚至于概念本身也存在分歧。很少有人困惑于桌子的定义,却很少有人不迷茫于爱情是什么。可以从结构的角度定义桌子,桌子是一个上有平面、下有支柱的家具;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定义桌子,桌子可以用来吃饭、写字等等。但是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功能,又或是两者都考虑,你仍然能轻而易举地举出反例质疑定义。椅子也满足上述关于桌子的定义,但椅子不是桌子。计算机的定义也类似,有小如指甲的,也有大过房子的,有只能计算加减乘除,也有能击败顶级国际象棋手的深蓝。现实是,几乎没有人因不能定义桌子或是计算机而怅然若失。
但涉及到爱情或是正义的时候,情况就显得不一样了。所有的人多多少少会花点时间思考于此,且百思不得其解。爱情不计其数,有相敬如宾,也有缠绵似胶,有心跳不止,也有安静恬然。典型的爱情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谢霆锋与张柏芝也曾是。很难说出“什么是爱情”,却并不难地说出“这就是爱情”。这多少与桌子相像,不过没人把爱情等同与桌子。如果我说,我可以抛弃爱情这个概念,那么听上去会像极端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既然意识不能直接被观察到,那么就可以抛弃意识这个概念。自然不会得出爱情可有可无的结论,但与其试图去概括“什么是爱情”,倒不如指着一份感情说“这就是爱情”。自相矛盾的是我仍然热衷于概括爱情之类。而正义的悖论更是时时刻刻发生着,几乎不可能存在唯一原则来判定是否正义,而诸多的原则也极易彼此纠缠不清。
概念的产生是一种范畴化过程,人们看到一辆车以后不需要特别去注意车有几个轮子,几扇门。车的概念保证了人们花费相对少的代价获取相对多的信息。世界之所以有条不紊井井有序也有依赖于概念的形成。稍微极端地来说,即使是刻板化印象甚至是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认识世界,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
当人们被要求写一份自我说明的时候,大概会频繁用到诚实、善良、正直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高度概括化的,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自我介绍,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让别人获得较多的信息。我已经强调了概括,也承认归纳与演绎在生活或是科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是否有必要执着于我是否诚实、善良、正直?与人交流使用的是一套语言,与自己沟通使用的是另一套语言,虽然有交叉,但各自也拥有各自的特点。
与人交流时诸多的概念倘若完全运用到自我沟通的语系中,那么出现举步维艰也就正常不过。有这么句话无数遍地被说起:做自己。前提自然是人们要知道自己是谁。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人们顺势会使用与人交流时的语系,像诚实、善良、正直等。当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且乐意诚实,那么很有可能的是,他会在“我是谁”的答案里放入诚实,以此类推,也会出现善良与正直。他把诚实、善良与正直当做原则,但生活不会简单到因此而一路顺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时刻,诚实与正直或善良出现矛盾,困惑由此出现。面对各类矛盾,得与失确实是难以抉择。
事实是,人们混淆了诚实与诚实行为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个诚实的人。“做自己”的同时却不断概括定义“我是谁”,在回答“我是谁”时又频繁使用高度概括简化的词语——简洁方便却模糊不清,也因此“做自己”变成谁都知道却又没有多少实践意义的口号。诚实、善良,还是正直都是对个别行为的片面概括,人们不会找到一劳永逸的原则。
对于“我是谁”,在自我沟通中,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矛盾源于人们习惯先确定自己诚实,再依照该原则行事。然而行事的原则是从行事中概括而来,为诚实、善良、正直所累大可不必。你不必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地去诚实、去善良、去正直,做好身边的事就足够了。
但涉及到爱情或是正义的时候,情况就显得不一样了。所有的人多多少少会花点时间思考于此,且百思不得其解。爱情不计其数,有相敬如宾,也有缠绵似胶,有心跳不止,也有安静恬然。典型的爱情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谢霆锋与张柏芝也曾是。很难说出“什么是爱情”,却并不难地说出“这就是爱情”。这多少与桌子相像,不过没人把爱情等同与桌子。如果我说,我可以抛弃爱情这个概念,那么听上去会像极端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既然意识不能直接被观察到,那么就可以抛弃意识这个概念。自然不会得出爱情可有可无的结论,但与其试图去概括“什么是爱情”,倒不如指着一份感情说“这就是爱情”。自相矛盾的是我仍然热衷于概括爱情之类。而正义的悖论更是时时刻刻发生着,几乎不可能存在唯一原则来判定是否正义,而诸多的原则也极易彼此纠缠不清。
概念的产生是一种范畴化过程,人们看到一辆车以后不需要特别去注意车有几个轮子,几扇门。车的概念保证了人们花费相对少的代价获取相对多的信息。世界之所以有条不紊井井有序也有依赖于概念的形成。稍微极端地来说,即使是刻板化印象甚至是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认识世界,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
当人们被要求写一份自我说明的时候,大概会频繁用到诚实、善良、正直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高度概括化的,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自我介绍,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让别人获得较多的信息。我已经强调了概括,也承认归纳与演绎在生活或是科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是否有必要执着于我是否诚实、善良、正直?与人交流使用的是一套语言,与自己沟通使用的是另一套语言,虽然有交叉,但各自也拥有各自的特点。
与人交流时诸多的概念倘若完全运用到自我沟通的语系中,那么出现举步维艰也就正常不过。有这么句话无数遍地被说起:做自己。前提自然是人们要知道自己是谁。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人们顺势会使用与人交流时的语系,像诚实、善良、正直等。当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且乐意诚实,那么很有可能的是,他会在“我是谁”的答案里放入诚实,以此类推,也会出现善良与正直。他把诚实、善良与正直当做原则,但生活不会简单到因此而一路顺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时刻,诚实与正直或善良出现矛盾,困惑由此出现。面对各类矛盾,得与失确实是难以抉择。
事实是,人们混淆了诚实与诚实行为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个诚实的人。“做自己”的同时却不断概括定义“我是谁”,在回答“我是谁”时又频繁使用高度概括简化的词语——简洁方便却模糊不清,也因此“做自己”变成谁都知道却又没有多少实践意义的口号。诚实、善良,还是正直都是对个别行为的片面概括,人们不会找到一劳永逸的原则。
对于“我是谁”,在自我沟通中,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矛盾源于人们习惯先确定自己诚实,再依照该原则行事。然而行事的原则是从行事中概括而来,为诚实、善良、正直所累大可不必。你不必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地去诚实、去善良、去正直,做好身边的事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