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丛集
第一丛:想象一份小册子
想象力能带领我们到何样的世界,究竟也是难以揣测的,但是在一份还没有实现的小册子面前,犹如在一个未曾降生的婴儿面前,我们只能去想象,哪怕是想象自己不去想象。在精神分析与文学之间,到底有着如何的关系,许多人都论述过了。而现在,应该对这样那样的论述同时报以厌恶的时候了。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天生的演说家,而有些人则是天生的病人,但是不管是天生的哪一种,我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天生的写作者。尤其在一个后博客时代,写作给予我们的,是一封始终没有铭写收件人的信件,我们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签收它,并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重新寄送出去。在这里,我无意称颂写作的伟大;哪怕在写作泛滥的时代,还是有许多保持沉默的“写作者”,他们在用每天无时无刻的呼吸,进行书写。他们书写过出生,还将书写死亡;他们书写过快乐,还将书写痛苦;他们书写过希望,还将书写绝望;他们书写过自己,还将书写别人。我甚至怀疑,我真正沉默过,一如我怀疑,我真正书写过。“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也许直到此时才明白,我是在了怎么的位置进行着想象。
第二丛:路东的小站
小站,顾名思义,就是小停留,小住,小憩。作者小站,因了一种稿本的介入,显得更像是谢格兰所谓的“路边之碑”。在我识字很长一段时间里,居然把所有的书,都认作已死之人的作品,甚至包括学习用的课本。对于像我这样的孩子来说,书,成了演示/掩饰死亡的阵地。直到多年以后,我仍然能够在阅读之中,浮想联翩到丛林墓地间、黑天暗夜下漫无目的的行游。路东在《马城》一诗中不断的发问:此刻是什么时刻?就好像,这个发问,有个答案似的。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吊诡。此刻根本不是一个时刻,而此刻却曾经作为一个时刻,毋宁说,此刻是一个虚构的标记,是一个假装的追踪,用孔子的话说,此刻是一个“不舍昼夜”的时刻。我们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阅读、写作、思考、无所事事乃至马里翁所谓的“深度无聊”。
第三丛:《诗经今译》
朱琺兄所谓尊严问题,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权力。即便《诗经》被认为是一部民歌总集,但是在最初编写之时,其实它已经发生在了一种“译写”的层面上,以至于我们似乎很难将《诗经》的语言归之于古代的方言,虽然它保留了地域差异在名物学上的体现。《诗经》的编写,经历了一个提炼语言的构成,这个过程深刻的匪夷所思,以致在荀子的时代,这种语言内核的深刻性,就已经式微了。我们通过《诗经》所能遭际的,有一种东西,我觉得始终如一,那就是看似在语言结构之中,其实却发生在语言结构之边缘的“物候诗学”。所以不必奇怪,葛兰言何以能够从《诗经》这部著作中读解出来古代男女的交互礼仪,我觉得,今天的人,完全可以读解出来更多的边缘的意义。正如张定浩兄所言,“译写”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本身的独一纹理的铭写。从整体上阅读朱琺兄的译作,有一种纵横交错的丛集之感,你会体验到《诗经》从一个貌似唯一的文本之中解散开来,分延出去,行游在不知其时、不知所在的处境之中,并于一种莫名的蓦然回首之际,你或许发觉,今人的译作非但没有被取消尊严,反而尤其显得别致、微妙而不可言传。
第四丛:乌青的诗
一直想说说乌青的诗,但又觉得多余。多余的话,自然不适合说给朋友听,但是欣喜之余的情况下,就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好像平常日子里,我们忌讳哭泣,而在喜极而泣之时,却又如此的开心并释然。一元一把的手枪,会不会是水枪?谁知道呢?水枪可没这么便宜。小时候,我买了好多枪:有水枪,专门用来捉弄别人的;有气枪,就是那种子弹是一个长柄的类似钉子的装置,头部还有吸盘,射击之后,可以吸附在玻璃上;有左轮手枪,这种手枪没有子弹,只是装上一种火药,借助撞击,发出响声,用的次数多了,还能闻到一股火药夹杂塑料手枪烧着的味道,很吸引人;有用报纸做的手工枪,这种枪需要技巧,我不会做,有同学会做,我就央求一只手枪来玩,发现一点也不好玩,跟别人游戏的时候,还得自己配音,而且配音随距离远近或者与“敌人”斗争的激烈程度起伏,响度不一……就这么多吧,没有别的了。而关于鸡蛋,我多少知道一点,那就是:会游泳的鸡蛋。似乎有种说法,在孵化之前,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要淘汰掉,而沉下去的鸡蛋被选中。也就是说,会游泳的鸡蛋,会被吃掉,而不会游泳的鸡蛋,要等它孵化出来,长大了之后,再吃掉。多么不同的生命经历啊。从这个角度说,乌青《童年的鸡蛋》最后所写,那个跳入了东海的鸡蛋,一定是沉了下去的,因为它至少还有童年,而别的鸡蛋,却从未有过。
第五丛:碎片整理者
做个碎片整理者,原来有如此的痛苦吗?我竟然丝毫不知道这样的痛苦。为什么罗兰·巴特却能有别样的快乐(《文之悦》)?或者他只是没有将那痛苦的一部分展示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巴特是个不会掩饰痛苦的人,这倒并非他的手段低劣,而是因为他将痛苦展示成了一种无以穷尽的哀悼(《哀悼日记》)。一个碎片整理者,会不会被碎片化,一如荣格所说,浮士德并非为歌德所创造,而是歌德被浮士德所创造。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提醒自己做笔记,却又总是迟疑于做笔记,以至于每次都没有任何进展。似乎,我在畏惧于笔记——确切的说碎片——的某种创造力。我好奇的地方是,碎片整理者,会不会成为德勒兹论福柯所谓的“档案考古者”,这种碎片化的创造力,其实真正创造的,是一种区别于历史编纂学的,散文化的历史。这种历史,巴特在论述米什莱的时候,曾为之痴迷。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期待一个碎片整理者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展示幼年史之中那个万花筒一样的物什,好让我们逃逸于自己的同时,迂回的、视而不见的返回自己的未知。
想象力能带领我们到何样的世界,究竟也是难以揣测的,但是在一份还没有实现的小册子面前,犹如在一个未曾降生的婴儿面前,我们只能去想象,哪怕是想象自己不去想象。在精神分析与文学之间,到底有着如何的关系,许多人都论述过了。而现在,应该对这样那样的论述同时报以厌恶的时候了。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天生的演说家,而有些人则是天生的病人,但是不管是天生的哪一种,我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天生的写作者。尤其在一个后博客时代,写作给予我们的,是一封始终没有铭写收件人的信件,我们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签收它,并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重新寄送出去。在这里,我无意称颂写作的伟大;哪怕在写作泛滥的时代,还是有许多保持沉默的“写作者”,他们在用每天无时无刻的呼吸,进行书写。他们书写过出生,还将书写死亡;他们书写过快乐,还将书写痛苦;他们书写过希望,还将书写绝望;他们书写过自己,还将书写别人。我甚至怀疑,我真正沉默过,一如我怀疑,我真正书写过。“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也许直到此时才明白,我是在了怎么的位置进行着想象。
第二丛:路东的小站
小站,顾名思义,就是小停留,小住,小憩。作者小站,因了一种稿本的介入,显得更像是谢格兰所谓的“路边之碑”。在我识字很长一段时间里,居然把所有的书,都认作已死之人的作品,甚至包括学习用的课本。对于像我这样的孩子来说,书,成了演示/掩饰死亡的阵地。直到多年以后,我仍然能够在阅读之中,浮想联翩到丛林墓地间、黑天暗夜下漫无目的的行游。路东在《马城》一诗中不断的发问:此刻是什么时刻?就好像,这个发问,有个答案似的。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吊诡。此刻根本不是一个时刻,而此刻却曾经作为一个时刻,毋宁说,此刻是一个虚构的标记,是一个假装的追踪,用孔子的话说,此刻是一个“不舍昼夜”的时刻。我们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阅读、写作、思考、无所事事乃至马里翁所谓的“深度无聊”。
第三丛:《诗经今译》
朱琺兄所谓尊严问题,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权力。即便《诗经》被认为是一部民歌总集,但是在最初编写之时,其实它已经发生在了一种“译写”的层面上,以至于我们似乎很难将《诗经》的语言归之于古代的方言,虽然它保留了地域差异在名物学上的体现。《诗经》的编写,经历了一个提炼语言的构成,这个过程深刻的匪夷所思,以致在荀子的时代,这种语言内核的深刻性,就已经式微了。我们通过《诗经》所能遭际的,有一种东西,我觉得始终如一,那就是看似在语言结构之中,其实却发生在语言结构之边缘的“物候诗学”。所以不必奇怪,葛兰言何以能够从《诗经》这部著作中读解出来古代男女的交互礼仪,我觉得,今天的人,完全可以读解出来更多的边缘的意义。正如张定浩兄所言,“译写”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本身的独一纹理的铭写。从整体上阅读朱琺兄的译作,有一种纵横交错的丛集之感,你会体验到《诗经》从一个貌似唯一的文本之中解散开来,分延出去,行游在不知其时、不知所在的处境之中,并于一种莫名的蓦然回首之际,你或许发觉,今人的译作非但没有被取消尊严,反而尤其显得别致、微妙而不可言传。
第四丛:乌青的诗
一直想说说乌青的诗,但又觉得多余。多余的话,自然不适合说给朋友听,但是欣喜之余的情况下,就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好像平常日子里,我们忌讳哭泣,而在喜极而泣之时,却又如此的开心并释然。一元一把的手枪,会不会是水枪?谁知道呢?水枪可没这么便宜。小时候,我买了好多枪:有水枪,专门用来捉弄别人的;有气枪,就是那种子弹是一个长柄的类似钉子的装置,头部还有吸盘,射击之后,可以吸附在玻璃上;有左轮手枪,这种手枪没有子弹,只是装上一种火药,借助撞击,发出响声,用的次数多了,还能闻到一股火药夹杂塑料手枪烧着的味道,很吸引人;有用报纸做的手工枪,这种枪需要技巧,我不会做,有同学会做,我就央求一只手枪来玩,发现一点也不好玩,跟别人游戏的时候,还得自己配音,而且配音随距离远近或者与“敌人”斗争的激烈程度起伏,响度不一……就这么多吧,没有别的了。而关于鸡蛋,我多少知道一点,那就是:会游泳的鸡蛋。似乎有种说法,在孵化之前,漂浮在水面上的鸡蛋要淘汰掉,而沉下去的鸡蛋被选中。也就是说,会游泳的鸡蛋,会被吃掉,而不会游泳的鸡蛋,要等它孵化出来,长大了之后,再吃掉。多么不同的生命经历啊。从这个角度说,乌青《童年的鸡蛋》最后所写,那个跳入了东海的鸡蛋,一定是沉了下去的,因为它至少还有童年,而别的鸡蛋,却从未有过。
第五丛:碎片整理者
做个碎片整理者,原来有如此的痛苦吗?我竟然丝毫不知道这样的痛苦。为什么罗兰·巴特却能有别样的快乐(《文之悦》)?或者他只是没有将那痛苦的一部分展示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巴特是个不会掩饰痛苦的人,这倒并非他的手段低劣,而是因为他将痛苦展示成了一种无以穷尽的哀悼(《哀悼日记》)。一个碎片整理者,会不会被碎片化,一如荣格所说,浮士德并非为歌德所创造,而是歌德被浮士德所创造。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提醒自己做笔记,却又总是迟疑于做笔记,以至于每次都没有任何进展。似乎,我在畏惧于笔记——确切的说碎片——的某种创造力。我好奇的地方是,碎片整理者,会不会成为德勒兹论福柯所谓的“档案考古者”,这种碎片化的创造力,其实真正创造的,是一种区别于历史编纂学的,散文化的历史。这种历史,巴特在论述米什莱的时候,曾为之痴迷。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期待一个碎片整理者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展示幼年史之中那个万花筒一样的物什,好让我们逃逸于自己的同时,迂回的、视而不见的返回自己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