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女作家·猴子
虹影《饥饿的女儿》,写得真好。读完激动,在MSN上逮人交流,逮了两位男士,第一句话居然不约而同是:“虹影?她的胸很大呀。o 《饥饿的女儿》……呃 ,没读过。”可见,一位女作家艳名太甚,不是什么好事。张爱玲写苏青时说,女人和女人是同行。那男人和女人呢?也许,并不存在“女同行”这回事。要么同行,要么女人。男人喜欢林徽因,是喜欢她的女人——她的风情、风趣、风雅。金岳霖晚年回忆,大赞他的徽因了不起,却连伊的代表篇名都记误了。哪需经营什么传世之作,经营一个摇曳生姿的太太客厅,就足够了。相比林的风光,同行而非女人的张爱玲,好不容易遇到个猥琐男胡兰成,却要低眉顺眼,“低到尘埃里去”。这是女作家的可悲,也是女人的可悲。
以前有阵子,喜欢尤瑟纳尔,被追问到底喜欢她什么,我说了句:尤瑟纳尔是作家,而不是女作家。话出了口,连自己都诧异。什么叫女作家呢?大抵就是女性意识,女性视角,比如杜拉斯,比如林白、陈染、海男。在各种当代文学史里,都会单单留一章给女作家,冠之大名:女性主义写作。可是可是,为什么没有“男性主义”?例如作家里的朱文、导演里的姜文,完完全全可被称为“男性主义”,前者骚动、意淫、准中年荷尔蒙,后者则故作大男人,打野鸭一打一个准,搞女人也一搞一个准。
我认为,更不偏见的二分法(如果有必要二分的话),应该是“性别意识模糊的写作”VS“性别意识强烈的写作”,而非“文学”VS“女性文学”。林白在文学成就上,把陈染和海男甩开不知几条横马路了,却因了“女性主义”的标签,和后两者在当代文学史里捆绑叫卖。标签,往往不是荣耀,而是不够荣耀。记得那时千岛湖,八零后们和老作家们吵架,八零后力争他们每个人都是风格独特的。老作家就发话了:你们猴子看猴子,会觉得这只那只地不同;我们人看你们猴子,却觉得差不多。女作家,大抵也是猴子。这只与那只的区别,并不见得重要,往“女性主义”的笼子里一关,就可以在笼子外面竖标牌了。
回到虹影。记得七八年前,第一次见朱老师大可,就听他大赞《饥饿的女儿》。可惜当时被卫慧之流的所谓女性倒足味道,因而搁置。前几天读了,激动得要死,觉得如果自己是男人,或许就爱上虹影了。女作家的作品,很少让我激动得要死的(或许因为是同行?),但这一本,真真切切地好。像我这样把自己裹得很严实的,突然见到一个人,掏心掏肺,还把那掏出的心肺,一一摆在我面前。那晕眩,真是受不了!《K》也好。有了《饥饿的女儿》和《K》的虹影,大可以歇笔去享受名声。可惜了她后来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王安忆和余华,也是差不多情况。除了名利考虑,也或许因为,一位状态职业的小说家,是无法忍受自己不写作的。写作,是职业小说家最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可又有多少人,能在晚年来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呢。
PS,非常奇怪法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虹影,难道他们没觉得,《饥饿的女儿》和杜拉斯的早期优秀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坻坝》,实在像得很嘛。
以前有阵子,喜欢尤瑟纳尔,被追问到底喜欢她什么,我说了句:尤瑟纳尔是作家,而不是女作家。话出了口,连自己都诧异。什么叫女作家呢?大抵就是女性意识,女性视角,比如杜拉斯,比如林白、陈染、海男。在各种当代文学史里,都会单单留一章给女作家,冠之大名:女性主义写作。可是可是,为什么没有“男性主义”?例如作家里的朱文、导演里的姜文,完完全全可被称为“男性主义”,前者骚动、意淫、准中年荷尔蒙,后者则故作大男人,打野鸭一打一个准,搞女人也一搞一个准。
我认为,更不偏见的二分法(如果有必要二分的话),应该是“性别意识模糊的写作”VS“性别意识强烈的写作”,而非“文学”VS“女性文学”。林白在文学成就上,把陈染和海男甩开不知几条横马路了,却因了“女性主义”的标签,和后两者在当代文学史里捆绑叫卖。标签,往往不是荣耀,而是不够荣耀。记得那时千岛湖,八零后们和老作家们吵架,八零后力争他们每个人都是风格独特的。老作家就发话了:你们猴子看猴子,会觉得这只那只地不同;我们人看你们猴子,却觉得差不多。女作家,大抵也是猴子。这只与那只的区别,并不见得重要,往“女性主义”的笼子里一关,就可以在笼子外面竖标牌了。
回到虹影。记得七八年前,第一次见朱老师大可,就听他大赞《饥饿的女儿》。可惜当时被卫慧之流的所谓女性倒足味道,因而搁置。前几天读了,激动得要死,觉得如果自己是男人,或许就爱上虹影了。女作家的作品,很少让我激动得要死的(或许因为是同行?),但这一本,真真切切地好。像我这样把自己裹得很严实的,突然见到一个人,掏心掏肺,还把那掏出的心肺,一一摆在我面前。那晕眩,真是受不了!《K》也好。有了《饥饿的女儿》和《K》的虹影,大可以歇笔去享受名声。可惜了她后来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王安忆和余华,也是差不多情况。除了名利考虑,也或许因为,一位状态职业的小说家,是无法忍受自己不写作的。写作,是职业小说家最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可又有多少人,能在晚年来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呢。
PS,非常奇怪法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虹影,难道他们没觉得,《饥饿的女儿》和杜拉斯的早期优秀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坻坝》,实在像得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