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整理]之12-15
12
科塔萨尔在《跳房子》中用了一句阿根廷的隐语。“做死亡与牺牲的梦”,意思就是SY。如果把SY理解为梦,死亡和牺牲,是梦的形式;但它们同时是殒灭的两种形式,一个仅仅是殒灭,一个是主动的意志的殒灭。SY,就结果来讲,是“流逝”,流出后“逝”去。梦遗,仅仅是殒灭,SY,是主动的意志的殒灭。
13
达尔文,早期随小猎犬号出航的日子真是绚烂至极,他的航海日志也写得精彩无比;谁能想到这个天生的流浪者,开拓者,晚期会变成自己秘密花园里足不出户的园丁呢?这种对比也是极致的,如同他早年的人生。彷佛“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又不尽如此。比如,达尔文后来经常研究蚯蚓(国内有一本《植物土壤和蚯蚓》)。他曾说过,如果问蚯蚓和拿破仑三世比起来谁更伟大的话,他会选择蚯蚓之类的。他认识到蚯蚓的重要,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和保护,蚯蚓的基础作用(它或许有对整个生物系统的基础作用),但是,蚯蚓真的是很普遍以及微不足道的。
达尔文在拿破仑三世和蚯蚓之间,得出了他的价值观。吊诡的是,晚年的达尔文,足不出户,所有的研究标本全部来自他五湖四海的朋友,他的各类朋友借着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大旗在全世界为之搜集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这才是他晚年所以能足不出户的原因。比较于他自己(搜集的资料的主人)和他全世界的朋友(起到了新观念的基础的作用),这更像一个拿破仑三世和蚯蚓的翻版。不过,在这里,达尔文扮演了拿破仑三世的角色。
14
游双龙峡
(双龙峡在北京门头沟区,算不得著名景区,但所谓的著名景区往往名实不符。旅游本身已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当时确实写了几片小纸,回头是想把那几天的游玩同之前之后的一些感受连同阅读诸如《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这些书的一些想法,写个完整的东西的,但一直没有下笔。所以先把些片段放这里,有时间再说其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这句诗真是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东西,以致我不知该如何说了。来到双龙峡,主要还是爬山,你说山好玩吗,对于大部分的同事,都是农村的,从山里出来的,出来爬什么劳什子山,真是没劲透了。但是山本身是没有私心,没有意识,也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好像敬亭山,它是不会对我们厌倦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厌倦,有什么理由把自己一时的好恶转嫁到作为他者的“山”呢?
我想这种厌倦有两方面原因。一种,好比一个住在香格里拉的人,长时间的感觉疲劳,他也不见得对这些美丽还“有”动于衷;另一种是纯粹的厌倦(仅仅是厌恶或是由爱生恨)。我理解同事们的厌倦,而于我是无交集类(好比我只喜欢足球,对乒乓球既不懂也不感兴趣),说不上喜欢也不算讨厌,于是没有厌倦的理由了。我需要把自己的好恶暂放一边,沉浸其中就好了。(刚刚在Loop的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可以放在这里——我们的旅行应该如此:严肃,可以牢记。世界的七大奇迹让人生厌,而且一接触就太熟,另一些风景不计其数,却陌生,尽管同样让人遗憾。)
另外,看到独自的群山,苍茫而单调,我想寻找的风景是什么,或者我只是想寻找“景观”(柄谷行人的“风景”和居伊•波顿的“景观”,我需要重新读书和找碎片来整理)。
德富芦花《上州的山》:“根植于地,头顶于天,堂堂而立……总觉得群山在向我如此低语。”群山如此“低”语,群山一旦被感染了情绪,就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幽怨的宽容的女性,姿态从“相看两不厌”,变为“低到尘埃里”。人们面对群山低廉的温情,或许是更为厌倦了,但是人厌倦的只是廉价而已,温情是永远嫌不够的。
双龙,是因为有两条溪流顺山而下。山顶有块大冰(是否每个源头都是常年冰雪呢),融化而成双龙飞涌,殊途同归,山麓的湖面波澜不惊。
上山的路,虽有搬山工码好的阶石,但真正的路只有一种,即溯流而上。这并不是真实的路,却成了路的唯一依据。首先,人迹罕至——打破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谶语——而于鸟语花香流水叮咚有益;其次,有的地方实在无处下脚,只得脱下鞋子、卷起裤脚、淌着流水前行。水花清澈凉爽,沁入足底、沁入心脾。
行程之中,我想起了李永平的《大河尽头》(真是好想弄一套台版的,真真太昂贵也),大河的尽头是山,山与水在此意义上形成二元关系。山是存在(being),是源头,是一,是中心;水是生成(becoming),是现象,是多,是去中心化……
15
峰峦叠嶂,山峰(山锋,真的像刀锋一样的,坚毅的,突兀的,层层的山锋),一道道倾斜的、石头,以及石头上坚毅的生命,构成了这些倾斜的(千)高原上的风景。那些小山模样的小松们,也是倾斜的,散发的,试图构成,略显凌乱。
P.S.这两天住的地方,网线坏了,昨晚没有更新。现在单位,先把昨天的发来。看看有没有时间借单位电脑把今天的搞定。
科塔萨尔在《跳房子》中用了一句阿根廷的隐语。“做死亡与牺牲的梦”,意思就是SY。如果把SY理解为梦,死亡和牺牲,是梦的形式;但它们同时是殒灭的两种形式,一个仅仅是殒灭,一个是主动的意志的殒灭。SY,就结果来讲,是“流逝”,流出后“逝”去。梦遗,仅仅是殒灭,SY,是主动的意志的殒灭。
13
达尔文,早期随小猎犬号出航的日子真是绚烂至极,他的航海日志也写得精彩无比;谁能想到这个天生的流浪者,开拓者,晚期会变成自己秘密花园里足不出户的园丁呢?这种对比也是极致的,如同他早年的人生。彷佛“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又不尽如此。比如,达尔文后来经常研究蚯蚓(国内有一本《植物土壤和蚯蚓》)。他曾说过,如果问蚯蚓和拿破仑三世比起来谁更伟大的话,他会选择蚯蚓之类的。他认识到蚯蚓的重要,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和保护,蚯蚓的基础作用(它或许有对整个生物系统的基础作用),但是,蚯蚓真的是很普遍以及微不足道的。
达尔文在拿破仑三世和蚯蚓之间,得出了他的价值观。吊诡的是,晚年的达尔文,足不出户,所有的研究标本全部来自他五湖四海的朋友,他的各类朋友借着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大旗在全世界为之搜集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这才是他晚年所以能足不出户的原因。比较于他自己(搜集的资料的主人)和他全世界的朋友(起到了新观念的基础的作用),这更像一个拿破仑三世和蚯蚓的翻版。不过,在这里,达尔文扮演了拿破仑三世的角色。
14
游双龙峡
(双龙峡在北京门头沟区,算不得著名景区,但所谓的著名景区往往名实不符。旅游本身已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当时确实写了几片小纸,回头是想把那几天的游玩同之前之后的一些感受连同阅读诸如《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这些书的一些想法,写个完整的东西的,但一直没有下笔。所以先把些片段放这里,有时间再说其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这句诗真是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东西,以致我不知该如何说了。来到双龙峡,主要还是爬山,你说山好玩吗,对于大部分的同事,都是农村的,从山里出来的,出来爬什么劳什子山,真是没劲透了。但是山本身是没有私心,没有意识,也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好像敬亭山,它是不会对我们厌倦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厌倦,有什么理由把自己一时的好恶转嫁到作为他者的“山”呢?
我想这种厌倦有两方面原因。一种,好比一个住在香格里拉的人,长时间的感觉疲劳,他也不见得对这些美丽还“有”动于衷;另一种是纯粹的厌倦(仅仅是厌恶或是由爱生恨)。我理解同事们的厌倦,而于我是无交集类(好比我只喜欢足球,对乒乓球既不懂也不感兴趣),说不上喜欢也不算讨厌,于是没有厌倦的理由了。我需要把自己的好恶暂放一边,沉浸其中就好了。(刚刚在Loop的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可以放在这里——我们的旅行应该如此:严肃,可以牢记。世界的七大奇迹让人生厌,而且一接触就太熟,另一些风景不计其数,却陌生,尽管同样让人遗憾。)
另外,看到独自的群山,苍茫而单调,我想寻找的风景是什么,或者我只是想寻找“景观”(柄谷行人的“风景”和居伊•波顿的“景观”,我需要重新读书和找碎片来整理)。
德富芦花《上州的山》:“根植于地,头顶于天,堂堂而立……总觉得群山在向我如此低语。”群山如此“低”语,群山一旦被感染了情绪,就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幽怨的宽容的女性,姿态从“相看两不厌”,变为“低到尘埃里”。人们面对群山低廉的温情,或许是更为厌倦了,但是人厌倦的只是廉价而已,温情是永远嫌不够的。
双龙,是因为有两条溪流顺山而下。山顶有块大冰(是否每个源头都是常年冰雪呢),融化而成双龙飞涌,殊途同归,山麓的湖面波澜不惊。
上山的路,虽有搬山工码好的阶石,但真正的路只有一种,即溯流而上。这并不是真实的路,却成了路的唯一依据。首先,人迹罕至——打破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谶语——而于鸟语花香流水叮咚有益;其次,有的地方实在无处下脚,只得脱下鞋子、卷起裤脚、淌着流水前行。水花清澈凉爽,沁入足底、沁入心脾。
行程之中,我想起了李永平的《大河尽头》(真是好想弄一套台版的,真真太昂贵也),大河的尽头是山,山与水在此意义上形成二元关系。山是存在(being),是源头,是一,是中心;水是生成(becoming),是现象,是多,是去中心化……
15
峰峦叠嶂,山峰(山锋,真的像刀锋一样的,坚毅的,突兀的,层层的山锋),一道道倾斜的、石头,以及石头上坚毅的生命,构成了这些倾斜的(千)高原上的风景。那些小山模样的小松们,也是倾斜的,散发的,试图构成,略显凌乱。
P.S.这两天住的地方,网线坏了,昨晚没有更新。现在单位,先把昨天的发来。看看有没有时间借单位电脑把今天的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