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菲在唱歌...
![]() |
我终于开始承认这已经是长沙最炎热的季节了。似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开始期望身边有一台空调。那就听听王菲的歌吧,那些天籁的音符是可以减温的呢!
在七月开始的第一天,我遇见了王菲。她当时坐在一台黑色的商务车,赶到演唱会现场彩排。做我们这行见明星如见路人,但见到王菲那刻,即便只是远远看着,也让人感到兴奋。有一次和朋友在国际会展酒店吃饭,有一位说他两次去北京玩都在商场碰到了王菲,情不自禁拿起手机就想拍。这位可是采访过四大天王、周星驰这类天王的大记者呀,见到王菲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我们了。第二天,王菲的演唱会如约上演。当现场唱起《红豆》时,那一刻的感触几乎触动全身。就像我在刘若英的演唱会上听《后来》、莫文蔚的演唱会听《他不爱我》一样,仿佛时光倒流在初次听这些歌曲的美丽时光。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了解这种情怀的。
我也曾厚颜无耻地自称自己也在流行音乐这条路上打酱油,亲身见证过很多大明星的一首歌从DEMO到参与填词到比稿失败到那首歌配上别人的词发表,最后大红到街道上皆在播放。流行音乐现在多半是快速消费品,现在听一听,哪怕你认为听到骨子里去了过一段时间就很快被另一首歌所代替。我们的消费音乐的本质都是随心情而定的,所以这对创作者的要求难度就大了,谁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歌曲呀!而另外一小部分则是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比如王菲的很多便是,这种歌的一个特征便是在演唱会的时候会很容易形成万人大合唱。
前不久听胡因梦的讲座,年过五十的她生活在一个和琼瑶、三毛同存的时代里。讲座设立在一个高档的会所,当我刚坐下时,会所里就开始播蔡琴的歌。当下那刻心都是软下来的,而我的背后则是宽大的书架和茶桌,那整个氛围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品质。那种感觉又和演唱会的感觉完全不同,但它们都殊途同归,直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后来的一个晚上,我和朋友去拜访一个专栏作家,看着他家藏的万余卷书,已把他的客厅和房间布置到随便在哪手都可以触到一本书的境地。当时房间的音乐是国外的电子乐,我觉得甚为不妥,不知是不是他写书需要这样的刺激。换成我的话,肯定还是要蔡琴、罗大佑或是齐秦的抒情缓慢歌曲吧。虽然音乐有些嘈杂,但其实是在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更为安静和舒心,当然也就更适合创作。
说回王菲吧。她在长沙的两场演唱会的票价创新高,而场外的黄牛也是我见过最多的一次,都直接跑到路上去挨车挨车推销。之前还有朋友给我打电话问能弄到票么?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于是只好说:给我两千吧,我帮你去买一张。王菲这一次演唱会也就两个小时左右,时间短而且没有安可返场一说,整场也就说了五句“谢谢”。天后的光环让她看上去神乎其神,其实我们都知道并不是王菲太好而是王菲太少。尤其是在长沙这一座誉为娱乐之都的地方,明星很多,演出很少,他们更像是快速消费品,被媒体消费一番之后又赶往下一处。
7月无演出。8月,刘若英会有一出林奕华的话剧在长沙上演。9月,张学友演唱会。当然,我也都会去。我们爱这种形式的演出,只是想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生活的选项。别再跟我提综艺节目这些养分不多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娱乐之后带给我们的感触、感动、思考和智慧。这个圈子,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至少它教会了我很多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