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初夏的华尔兹02:音乐之声萨尔斯堡
萨尔茨堡是进入奥地利的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百度知道
去萨尔斯堡最想去的地方一个是《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开场和《哆来咪》的那座山的大草坪,还有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古堡。同事回来之后,曾感叹:萨尔斯堡的确很适合居住,虽然是奥地利的几大城市,但人口不多,被绿树山脉环绕,精巧秀美,所谓闹中取静。萨尔兹河蜿蜒穿过城市中心,把城市划分成两半,左岸是老城,曾经是古罗马时期的定居地。一个城市但凡有水,就有了灵性。
今天的第一站是米拉贝尔花园,下车时竟然忘了带伞,淋了雨,很狼狈。幸好司机有库存,再次体会到欧洲天气的多变。出发前特意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里面就有米拉贝尔花园的场景。米拉贝尔宫殿建于1606年,1818年火灾后修复成今天的面貌。莫扎特一家曾在此演奏。米拉贝尔花园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于1606年为莎乐美•阿尔特在城墙之外建造了一座宫殿。莎乐美•阿尔特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大主教最钟情的情人。她为大主教生了15个孩子,其中10个活了下来。但莎乐美•阿尔特从不过问政治。大主教竟然能和情人那么恩爱,夫妻感情好得能生那么多娃,这也算一个美谈了,不过当时据说是政教合一的,放到今天,恐怕又是丑闻一桩了。
花园很小,正正好好面对着萨尔斯堡城堡。花园里种着玫瑰花,蔷薇之类的,正值盛开之际,草坪花卉被修剪得很精细。喷泉雕塑、铁门藤蔓。没有找到孩子们一起欢畅的原型喷泉,听说后面还有一个迷宫,是树木修剪成的,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在维也纳的美泉宫也有,可惜时间有限,没有亲眼看到这些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感受到迷宫的魔力。在这里有团友还践踏了草坪,被当地工作人员误认为是棒子,导致棒子的领队一阵谩骂。国人的素质啊,为了拍照真是什么都不管了。等待雨停的间歇,问杨导是否能上古堡看看,来都来了,不想把时间花在逛街上。杨导欣然同意,可以安排大约3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自行买票进入。心情立刻大号,忽然间,天空放晴,太阳出来了!
从米拉贝尔花园笔直走,穿过一条马路,就可以看到一座桥了,直通向城堡所在的老城区。萨尔兹河的颜色很不一样,甚至让我想起了小九寨沟什么的,我把它叫做“奶绿色”。河面不是很宽,少有游船驶过。河滨小道上有人散步,有人骑车。虽然太阳刚出来,但风还是很大,为了在桥上留影,大家只能抖抖嗦嗦地欣赏两岸美景。桥上人来人往,想来都是往景点去的。这里的人体雕塑也不少,扔个1、2欧,就能合影。我们团的大叔“戏弄”了模特一番,引来游人驻足大笑,这个市口,十分钟左右,赚的还不少,都快赶上买路财了。市中心人还是很多的。路上不管交通拥挤不拥挤,车速都是飞快,亏得刹车系统好,在行人面前都能停下来,礼让行人先行。从桥上远眺城堡,心情渐渐鸡冻鸟~~
过了桥之后,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粮食大街了。奥地利18世纪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就坐落在萨尔茨堡市粮食大街9号。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莫扎特生前最喜欢维也纳,最憎恶萨尔茨堡。莫扎特诞生后,萨尔茨堡没有一家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厅。但如今,萨尔茨堡已成为中欧的音乐之城,并且已成为莫扎特城。这是一座金黄色的6层楼建筑房子上下两层,楼上还有一条窄窄的楼梯通向阁楼,只容一人侧身通过。房子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毁。1917年,莫扎特音乐学院国际基金会出资修复,设立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亲笔写的乐谱、书信以及亲自设计的舞台剧蓝图等。那些小小的纪念品价格也是不菲,一刀五线谱信纸也卖到了9.9欧。我买了张明信片和小八音盒。
莫扎特是一位品格高洁的艺术家,他厌恶愚庸,酷爱自由,不肯在王公贵胄的殿堂里当奴仆式的乐师。1781 年,莫扎特向宫廷提出辞呈后,就被主教一脚踢出故乡。从此,他迁居维也纳,并完成了他成熟的器乐作品和歌剧作品。但他一直在贫困中挣扎,在维也纳不得不频换住处。1791 年12 月5 日,35 岁的莫扎特就在贫病交迫中逝世,死后连一块像样的墓地也买不起。杨导一直以为我们这个团是音乐之旅,所以特地飞回台湾拿了很多古典唱片来,可惜他发现问我们Amadeus 是谁,大多人都没有反应。亏得我之前看过Amadeus 这部电影,知道这是莫扎特的Middle Name,看来文化底蕴是的确需要加强。从萨尔斯堡可以开始强烈地感受到,奥地利这个国家其实就在卖两个人,Mozart和Sisi。不知道是喜是悲?!
粮食胡同要算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这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招牌是用金属打造出来的,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为粮食胡同增添了不少风采。中世纪保留下来房子,如今被整修得焕然一新,绿树成荫的幽静宅院,和院外人群熙攘的场景构成鲜明的对照。这条购物街上的商店,都非常有特色,名牌鞋帽、家乡服装、金银首饰,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在这里看到Zara和H&M,价格还跟国内差不多,人家什么工资水平,怪不得说这两个牌子是外国的班尼路呢!如果有时间在这里逛一个下午,应该也蛮有收获的。可惜我们要赶去登城堡。
所以说这里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街头有各种音乐表演。甚至连吉普赛人也会自己组个合唱,伴着吉他就来上一段。古典也好,民族也罢,你方唱罢我登场。音乐徜徉在这些建筑之间,让人一时忘却了身处何方,凝神屏气地静心欣赏一段。萨尔斯堡音乐节: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是莫扎特的故乡。1877—1910年举行过八次的莫扎特节,是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前身,从马勒在这里指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后闻名于世。1920年起年年举行。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但于1945年恢复后,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每年世界音乐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自五十年代后半期起,出生于萨尔斯堡的名指挥家卡拉扬一度成为这个音乐节最重要的音乐家。
萨尔茨堡老城如画般被僧侣山环抱,老城内各种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是如此赏心悦目,这也是该市法律严格保护的结果。 穿行在那些数不胜数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的建筑有中世纪的,罗马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及君主政制时期端庄古典的市民住宅。几乎没有那个时代没在萨尔茨堡留下建筑的印记。老城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步行区,且地方不大,是散步和逛商店的理想去处。萨尔茨堡最著名的广场包括拥有华丽的喷泉的主教官邸广场和毗邻的老市场广场,还有大学广场和矗立着该市天才神童的纪念碑的莫扎特广场。从城堡俯瞰老城区和萨尔兹河,漂亮的好像一张明信片。
萨尔茨堡城堡建于1077年Gebhard大主教时期,1495-1519年Leonhard von Keutschach大主教时期大规模扩建,是现今中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堡。自从1892年开始,人们就可以从Festungsgasse出发乘坐缆车直达到城堡。建造要塞的历史还是要追溯到900多年前萨尔茨堡大主教与拥有任免主教权力的教皇之间的争斗。萨尔茨堡大主教Gebhart在1077年在他的至高无上的领地上建造了萨尔茨堡城堡,霍亨威尔芬城堡(Hohenwerfen)和Friesach城堡。Gebhart防御工事的扩张直到Konrad I (1160 - 1147) 时期才暂时完成。在漫漫历史中,萨尔茨堡城堡从未被敌人攻陷过。在很多年被大主教作为防御工事和暂时住所后,萨尔茨堡城堡被作为了军营和监狱使用。大主教Archbishop Wolf Dietrich被他的侄子也是后来的统治者Markus Sittikus软禁在城堡中5年,直至1617年终死城堡中。
和布拉格城堡还不一样,这个古堡更朴实一点,我们在坐缆车的时候还遇到了东北同胞,差点把我们当成他们团的人。还遇到一家6口,4个小孩,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如果我有条件也能生这么多就开心了。主教的房间也没有想象中金碧辉煌,唯一出挑的大概就一个翡翠色的暖炉和一个专用的卫生间,多少显示了他高贵的身份。这里还有二战博物馆,想来这几百年来,世事变迁,城堡主人几度易手,只有建筑屹立不倒。虽然风有些大,还是在城堡上的露天咖啡座,喝了来欧洲以后第一杯下午茶。右手边就是萨尔斯堡如油画般的市容,在远处就是耸立在云端的阿尔卑斯山脉。卡布奇诺味道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这份感觉永远难忘。城堡脚下有一个画室,是个上海人开的,我用上海话问:侬寺上海人啊?诶!!到各的几年啦?87年出来额。登勒各德蛮好伐拉?蛮好额~~我心中暗想:多有远见的银啊!
![]() |
去萨尔斯堡最想去的地方一个是《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开场和《哆来咪》的那座山的大草坪,还有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古堡。同事回来之后,曾感叹:萨尔斯堡的确很适合居住,虽然是奥地利的几大城市,但人口不多,被绿树山脉环绕,精巧秀美,所谓闹中取静。萨尔兹河蜿蜒穿过城市中心,把城市划分成两半,左岸是老城,曾经是古罗马时期的定居地。一个城市但凡有水,就有了灵性。
![]() |
今天的第一站是米拉贝尔花园,下车时竟然忘了带伞,淋了雨,很狼狈。幸好司机有库存,再次体会到欧洲天气的多变。出发前特意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里面就有米拉贝尔花园的场景。米拉贝尔宫殿建于1606年,1818年火灾后修复成今天的面貌。莫扎特一家曾在此演奏。米拉贝尔花园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于1606年为莎乐美•阿尔特在城墙之外建造了一座宫殿。莎乐美•阿尔特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大主教最钟情的情人。她为大主教生了15个孩子,其中10个活了下来。但莎乐美•阿尔特从不过问政治。大主教竟然能和情人那么恩爱,夫妻感情好得能生那么多娃,这也算一个美谈了,不过当时据说是政教合一的,放到今天,恐怕又是丑闻一桩了。
![]() |
花园很小,正正好好面对着萨尔斯堡城堡。花园里种着玫瑰花,蔷薇之类的,正值盛开之际,草坪花卉被修剪得很精细。喷泉雕塑、铁门藤蔓。没有找到孩子们一起欢畅的原型喷泉,听说后面还有一个迷宫,是树木修剪成的,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在维也纳的美泉宫也有,可惜时间有限,没有亲眼看到这些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感受到迷宫的魔力。在这里有团友还践踏了草坪,被当地工作人员误认为是棒子,导致棒子的领队一阵谩骂。国人的素质啊,为了拍照真是什么都不管了。等待雨停的间歇,问杨导是否能上古堡看看,来都来了,不想把时间花在逛街上。杨导欣然同意,可以安排大约3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自行买票进入。心情立刻大号,忽然间,天空放晴,太阳出来了!
![]() |
从米拉贝尔花园笔直走,穿过一条马路,就可以看到一座桥了,直通向城堡所在的老城区。萨尔兹河的颜色很不一样,甚至让我想起了小九寨沟什么的,我把它叫做“奶绿色”。河面不是很宽,少有游船驶过。河滨小道上有人散步,有人骑车。虽然太阳刚出来,但风还是很大,为了在桥上留影,大家只能抖抖嗦嗦地欣赏两岸美景。桥上人来人往,想来都是往景点去的。这里的人体雕塑也不少,扔个1、2欧,就能合影。我们团的大叔“戏弄”了模特一番,引来游人驻足大笑,这个市口,十分钟左右,赚的还不少,都快赶上买路财了。市中心人还是很多的。路上不管交通拥挤不拥挤,车速都是飞快,亏得刹车系统好,在行人面前都能停下来,礼让行人先行。从桥上远眺城堡,心情渐渐鸡冻鸟~~
![]() |
过了桥之后,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粮食大街了。奥地利18世纪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就坐落在萨尔茨堡市粮食大街9号。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莫扎特生前最喜欢维也纳,最憎恶萨尔茨堡。莫扎特诞生后,萨尔茨堡没有一家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厅。但如今,萨尔茨堡已成为中欧的音乐之城,并且已成为莫扎特城。这是一座金黄色的6层楼建筑房子上下两层,楼上还有一条窄窄的楼梯通向阁楼,只容一人侧身通过。房子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毁。1917年,莫扎特音乐学院国际基金会出资修复,设立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亲笔写的乐谱、书信以及亲自设计的舞台剧蓝图等。那些小小的纪念品价格也是不菲,一刀五线谱信纸也卖到了9.9欧。我买了张明信片和小八音盒。
![]() |
莫扎特是一位品格高洁的艺术家,他厌恶愚庸,酷爱自由,不肯在王公贵胄的殿堂里当奴仆式的乐师。1781 年,莫扎特向宫廷提出辞呈后,就被主教一脚踢出故乡。从此,他迁居维也纳,并完成了他成熟的器乐作品和歌剧作品。但他一直在贫困中挣扎,在维也纳不得不频换住处。1791 年12 月5 日,35 岁的莫扎特就在贫病交迫中逝世,死后连一块像样的墓地也买不起。杨导一直以为我们这个团是音乐之旅,所以特地飞回台湾拿了很多古典唱片来,可惜他发现问我们Amadeus 是谁,大多人都没有反应。亏得我之前看过Amadeus 这部电影,知道这是莫扎特的Middle Name,看来文化底蕴是的确需要加强。从萨尔斯堡可以开始强烈地感受到,奥地利这个国家其实就在卖两个人,Mozart和Sisi。不知道是喜是悲?!
![]() |
粮食胡同要算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这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招牌是用金属打造出来的,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为粮食胡同增添了不少风采。中世纪保留下来房子,如今被整修得焕然一新,绿树成荫的幽静宅院,和院外人群熙攘的场景构成鲜明的对照。这条购物街上的商店,都非常有特色,名牌鞋帽、家乡服装、金银首饰,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在这里看到Zara和H&M,价格还跟国内差不多,人家什么工资水平,怪不得说这两个牌子是外国的班尼路呢!如果有时间在这里逛一个下午,应该也蛮有收获的。可惜我们要赶去登城堡。
![]() |
所以说这里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街头有各种音乐表演。甚至连吉普赛人也会自己组个合唱,伴着吉他就来上一段。古典也好,民族也罢,你方唱罢我登场。音乐徜徉在这些建筑之间,让人一时忘却了身处何方,凝神屏气地静心欣赏一段。萨尔斯堡音乐节: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是莫扎特的故乡。1877—1910年举行过八次的莫扎特节,是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前身,从马勒在这里指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后闻名于世。1920年起年年举行。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但于1945年恢复后,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每年世界音乐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自五十年代后半期起,出生于萨尔斯堡的名指挥家卡拉扬一度成为这个音乐节最重要的音乐家。
![]() |
萨尔茨堡老城如画般被僧侣山环抱,老城内各种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是如此赏心悦目,这也是该市法律严格保护的结果。 穿行在那些数不胜数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的建筑有中世纪的,罗马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及君主政制时期端庄古典的市民住宅。几乎没有那个时代没在萨尔茨堡留下建筑的印记。老城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步行区,且地方不大,是散步和逛商店的理想去处。萨尔茨堡最著名的广场包括拥有华丽的喷泉的主教官邸广场和毗邻的老市场广场,还有大学广场和矗立着该市天才神童的纪念碑的莫扎特广场。从城堡俯瞰老城区和萨尔兹河,漂亮的好像一张明信片。
![]() |
萨尔茨堡城堡建于1077年Gebhard大主教时期,1495-1519年Leonhard von Keutschach大主教时期大规模扩建,是现今中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堡。自从1892年开始,人们就可以从Festungsgasse出发乘坐缆车直达到城堡。建造要塞的历史还是要追溯到900多年前萨尔茨堡大主教与拥有任免主教权力的教皇之间的争斗。萨尔茨堡大主教Gebhart在1077年在他的至高无上的领地上建造了萨尔茨堡城堡,霍亨威尔芬城堡(Hohenwerfen)和Friesach城堡。Gebhart防御工事的扩张直到Konrad I (1160 - 1147) 时期才暂时完成。在漫漫历史中,萨尔茨堡城堡从未被敌人攻陷过。在很多年被大主教作为防御工事和暂时住所后,萨尔茨堡城堡被作为了军营和监狱使用。大主教Archbishop Wolf Dietrich被他的侄子也是后来的统治者Markus Sittikus软禁在城堡中5年,直至1617年终死城堡中。
![]() |
和布拉格城堡还不一样,这个古堡更朴实一点,我们在坐缆车的时候还遇到了东北同胞,差点把我们当成他们团的人。还遇到一家6口,4个小孩,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如果我有条件也能生这么多就开心了。主教的房间也没有想象中金碧辉煌,唯一出挑的大概就一个翡翠色的暖炉和一个专用的卫生间,多少显示了他高贵的身份。这里还有二战博物馆,想来这几百年来,世事变迁,城堡主人几度易手,只有建筑屹立不倒。虽然风有些大,还是在城堡上的露天咖啡座,喝了来欧洲以后第一杯下午茶。右手边就是萨尔斯堡如油画般的市容,在远处就是耸立在云端的阿尔卑斯山脉。卡布奇诺味道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这份感觉永远难忘。城堡脚下有一个画室,是个上海人开的,我用上海话问:侬寺上海人啊?诶!!到各的几年啦?87年出来额。登勒各德蛮好伐拉?蛮好额~~我心中暗想:多有远见的银啊!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