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记(一)
无论从资历、观片量、电影知识抑或是最基本的热情来看,我都不太好意思称自己迷影。但说成喜欢电影又太累赘,写个文章总不能题目是《喜欢电影记》吧,而《喜影记》又有点叫人摸不着头脑。鉴于此,我只好厚着一张老脸扮一回影迷。
先说说电影的启蒙,vcd港片时代吧。
港片的启蒙来自于vcd。七岁时从村里搬到镇上,楼高路阔,商铺林立,现代化的距离更近,对于小孩子而言应当是更具色彩更富趣味的。然而那时是好学生,性情乖僻内向,父亲的家教又甚严,外面世界的娱乐活动与我基本无关。在整个小学时代,即90年代末20世纪初,电子游戏厅以及更后来的网吧遍地开花,逐渐长大的男孩子们混迹其中,令家长老师们头痛不已,班主任和教务主任不得不实行突击逮人的政策,其后许许多多的名字都被钉在了墙上的通报批评栏。但录像厅对我来说却陌生得很,想来那时的录像厅大概已趋于式微,难觅踪影,也可能是小孩子不懂其中门路。很多年后,我在许多文章中读到那个混乱年代的缤纷色彩和气味,神往不已只恨自己晚生这许多年又生作女儿身。
那时,许多人家都装起vcd,哪怕是农村。我家也不甘人后,买了两件做摆设停灰尘,只在刚买来时开过几次放一些怀旧金曲的碟唱卡拉ok。家里的父母于娱乐方面是鲜少追求的,对子女也严格约束着。当年的苦逼孩子没钱没胆,惟有寒暑假放纵一把。这也是那时候那么喜欢回老家的原因之一。
农村小,很容易形成风气,一种行为和一件事不当心就会争相模仿流行起来。村头的木根装了电话,第二天村尾的二舜、春凤就急匆匆乘车赶到镇上去,生怕赶不上潮流。农村里的潮流虽然始终慢上一拍,却更汹涌热烈一些。我不在老家,不知谁引领了这股风潮,等某个寒假回家时,已经见家家户户都放着音乐播着电影,电视柜上摞着一叠叠五颜六色或狰狞或艳情的vcd。而去镇上采购碟片,也不知不觉成为村民们例行的事务。
那么便有这么一个堂哥,他爹也就是我堂叔,豪爽开明,常常会买很多碟回来。其中几乎全部都是港产片。那时几个堂哥、表姐都还待在村子里,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漫长的夏天里,我们每天聚在一起。下午在堂哥家看电影,傍晚组队去水潭洗澡,吃完晚饭在爷爷家门口乘凉聊天喂蚊子,然后各自回家睡觉。日子过得很容易。
21寸电视机前,咬着棒冰消耗掉多少炎热的午后。看完一张立刻放下一张。武侠片、黑帮片、警匪片、僵尸片、赌片、……周星驰、李连杰、郑伊健、林青霞、王祖贤、舒淇……许多电影只记得依稀情节,直到现在也未能知道名字;许多名字到日后才对上号,惊喜一声“哦,原来是他!”港片的情结是在那时种在血液里的。
小p孩们似懂非懂地看着,时不时啧啧称奇,遇到限制性的情节便故作镇定地默不吭声。也有捣蛋的小孩儿会起一声哄,或者做作地咳一声,大家也便笑开。租来的片子经常有刮痕,放到精彩处卡住,这是小观众们最深恶痛绝的一件事,逢着便怨声载道抓耳挠腮一片,那些个不耐烦的就会站起来猛拍机子,有时也真管用。
左右双声道也是个纠结事。左声道、右声道,那时还是个新鲜名词,初买者往往困惑与此。即使调了国语声道以后,粤语声道也还是不甘消失在旁窃窃私语。更有劣质碟简直是怎么调两个声音都不分彼此不相上下,严重影响注意力。而字幕也是粤语字幕,我那时对那些罕见的字很是好奇了一阵,比如“冇”,很容易猜到它的意思,但却一心想知道它的读音,凭着那含糊的粤语声道我也实在无法将它分辨出来,问遍所有人大家也都表示不认识。直到大学以后,才懂得原声的重要,配音的滑稽,并在长年累月的港剧和港片浸淫下,逐渐练出一身听声辨字的本领。
先说说电影的启蒙,vcd港片时代吧。
港片的启蒙来自于vcd。七岁时从村里搬到镇上,楼高路阔,商铺林立,现代化的距离更近,对于小孩子而言应当是更具色彩更富趣味的。然而那时是好学生,性情乖僻内向,父亲的家教又甚严,外面世界的娱乐活动与我基本无关。在整个小学时代,即90年代末20世纪初,电子游戏厅以及更后来的网吧遍地开花,逐渐长大的男孩子们混迹其中,令家长老师们头痛不已,班主任和教务主任不得不实行突击逮人的政策,其后许许多多的名字都被钉在了墙上的通报批评栏。但录像厅对我来说却陌生得很,想来那时的录像厅大概已趋于式微,难觅踪影,也可能是小孩子不懂其中门路。很多年后,我在许多文章中读到那个混乱年代的缤纷色彩和气味,神往不已只恨自己晚生这许多年又生作女儿身。
那时,许多人家都装起vcd,哪怕是农村。我家也不甘人后,买了两件做摆设停灰尘,只在刚买来时开过几次放一些怀旧金曲的碟唱卡拉ok。家里的父母于娱乐方面是鲜少追求的,对子女也严格约束着。当年的苦逼孩子没钱没胆,惟有寒暑假放纵一把。这也是那时候那么喜欢回老家的原因之一。
农村小,很容易形成风气,一种行为和一件事不当心就会争相模仿流行起来。村头的木根装了电话,第二天村尾的二舜、春凤就急匆匆乘车赶到镇上去,生怕赶不上潮流。农村里的潮流虽然始终慢上一拍,却更汹涌热烈一些。我不在老家,不知谁引领了这股风潮,等某个寒假回家时,已经见家家户户都放着音乐播着电影,电视柜上摞着一叠叠五颜六色或狰狞或艳情的vcd。而去镇上采购碟片,也不知不觉成为村民们例行的事务。
那么便有这么一个堂哥,他爹也就是我堂叔,豪爽开明,常常会买很多碟回来。其中几乎全部都是港产片。那时几个堂哥、表姐都还待在村子里,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漫长的夏天里,我们每天聚在一起。下午在堂哥家看电影,傍晚组队去水潭洗澡,吃完晚饭在爷爷家门口乘凉聊天喂蚊子,然后各自回家睡觉。日子过得很容易。
21寸电视机前,咬着棒冰消耗掉多少炎热的午后。看完一张立刻放下一张。武侠片、黑帮片、警匪片、僵尸片、赌片、……周星驰、李连杰、郑伊健、林青霞、王祖贤、舒淇……许多电影只记得依稀情节,直到现在也未能知道名字;许多名字到日后才对上号,惊喜一声“哦,原来是他!”港片的情结是在那时种在血液里的。
小p孩们似懂非懂地看着,时不时啧啧称奇,遇到限制性的情节便故作镇定地默不吭声。也有捣蛋的小孩儿会起一声哄,或者做作地咳一声,大家也便笑开。租来的片子经常有刮痕,放到精彩处卡住,这是小观众们最深恶痛绝的一件事,逢着便怨声载道抓耳挠腮一片,那些个不耐烦的就会站起来猛拍机子,有时也真管用。
左右双声道也是个纠结事。左声道、右声道,那时还是个新鲜名词,初买者往往困惑与此。即使调了国语声道以后,粤语声道也还是不甘消失在旁窃窃私语。更有劣质碟简直是怎么调两个声音都不分彼此不相上下,严重影响注意力。而字幕也是粤语字幕,我那时对那些罕见的字很是好奇了一阵,比如“冇”,很容易猜到它的意思,但却一心想知道它的读音,凭着那含糊的粤语声道我也实在无法将它分辨出来,问遍所有人大家也都表示不认识。直到大学以后,才懂得原声的重要,配音的滑稽,并在长年累月的港剧和港片浸淫下,逐渐练出一身听声辨字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