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光 GR DIGITAL
对于潮流界来说,理光GR系列是经典的相机,大家知道藤原大叔喜欢这个。
其实GR除了外观经典之外,他的性能也非常不错;不谈是不是潮物,光从性能看我觉得很值得入手。
谈到潮流相机,很多人都会想到LOMO,确实LOMO相机特点拍出的照片很唯美,给人以记忆的感觉。而理光GR是专业的数码相机,以广角出名,成像质量很好,拍出的照片很清晰,而且现在出的相机像素在1000万以上。
换句换说,LOMO够艺术,GR够专业。
昨日重现 经典归来之理光GR DIGITAL深入评测前言篇
很多人都说数码时代,摄影器材与经典一词都肯定不搭界,像素一升级,原本再好的相机也会让人觉得落伍。其实不然,回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常用的IT产品,也是升级换代特别快,但还是会经常听到很多人将“经典”一词赋予某些产品。拿手机来说吧,有当年的摩托罗拉998、爱立信T28SC和诺基亚8250;笔记本电脑中的IBM 600;MP3中的iRiver铁三角等等不一而足。即使是数码相机,对DC关注时间稍长肯定也不会忘记像奥林巴斯C-2100UZ、佳能Pro 70这样著名的“爷爷”级产品。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究竟有多少所谓的新款数码相机能够真正令我们眼前一亮或是怦然心动呢?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各个厂商推出了太多太多的像素升级版和 LCD加大版,很多机型都用诸如“革命性”之类的辞藻来宣扬自己的新功能新特性,但实际上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笔者思来想去,近一两年来能称得上令人兴奋的恐怕只有一个爱普生R-D1了,为什么呢?恐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款相机是为“摄影者”,即photographer而设计的。
时至今日,成千上万台的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在使用者手中究竟有多少是摄影创作工具,又有多少仅仅只是留影记录工具或者干脆用来“亮骚”的呢?那些整天盯着像素是多少万、镜头光圈有多大的人又有多少能真正从摄影本身而不是简单的拍照中获得乐趣呢?
对很多不是很了解传统胶片相机的影友来说,理光的知名度确实不高,但那些年纪稍大或者是拍片历史稍长的影友都不会忘记,除了中低端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以及家用袖珍相机外,理光最引以为豪的机型莫过于1996年问世的GR1及其之后推出的衍生机型。GR1是一款高档全自动袖珍相机,并兼有光圈优先功能,一经推出就征服了不计其数的摄影人,得到从专业人士到普通发烧友的一致推崇,之后理光再接再厉,不断在GR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了数款GR系列机型,一时传为佳话。那么秉承GR血统的GR DIGITAL能够唤起人心中对于摄影和胶片的美好回忆吗?还是让我们从GR系列相机的历史说起。
时光回到十多年前,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单反相机逐步完成AF化的同时,为了满足高级摄影爱好者及专业用户对高素质便携式相机的需要,很多厂商都推出了采用高素质定焦镜头的袖珍相机,掀起了一股高档P&S(Point and Shoot)相机风潮。
首先是1990 年的康太时T2,采用38mm F2.8 Sonnar T*镜头,接着1991年柯尼卡发表了Hexar,即“巧思”,采用HEXANON 35mm F2.0镜头,然后尼康公司在1993年推出了采用钛为机身外壳材料的袖珍相机35Ti,采用Nikkor 35mm F2.8镜头,稍后又推出了姊妹机28Ti,复古的造型和优异的成像引得了一片喝彩;之后的1996年,美能达公司也推
出了采用钛机身的TC- 1,采用G-ROKKOR 28mm F3.5镜头,堪称体积最小的顶级袖珍相机,优雅的造型和出色的成像质量也博得了一致好评,成为收藏精品,后来值得一提的还有雅西卡T5(采用卡尔蔡司 35mm F3.5 T*镜头)、徕卡Minilux(采用徕卡40mmF2.4 Summarit镜头和钛金属机身)等,直到2001年初康太时推出T3(采用钛金属机身和35mm F2.8 Sonnar T*镜头)后,由于数码相机开始迅速普及,这股高档P&S胶片相机风潮才渐渐偃旗息鼓,但上面提到的这些机型绝大多数都成为了收藏家的宠儿,也代表着一个曾经辉煌的相机时代。
说了一大堆之后,还是让我们回到理光GR系列上来,而说到GR系列,还得从1988年说起。1988年3月,理光推出了一款型号为FF-9的的袖珍相机,也就是我们以前俗称的“傻瓜”相机,采用35mm F3.5(4片4组)定焦镜头,体积为121mm x 67mm x 47mm。1990年,FF-9的改进版FF-9s问世了,该机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加了全景(Panorama)模式,简单的操作加上适宜的售价,使得 FF-9s成为当时颇受欢迎的全自动袖珍相机。
1993 年3月,理光推出了一款型号为FF-8WR的袖珍相机,该机采用了视野更大的28mm F4.5定焦镜头,118mm x 67mm x 42mm的体积虽称不上小巧,但具有28mm广角镜头和全景(Panorama)功能以及生活防水能力却让FF-8WR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于是理光紧接着在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9月推出了当时世界上机身最薄的袖珍相机R1,通过镜头深入式设计和机身内部马达的微型化,R1的机身大部分都和胶卷盒一般厚(25mm)。R1采用30mm F3.5(4片4组结构)定焦镜头和铝制外壳,体积仅为117mm x 61mm x 25mm,纤细造型、朴素的操控和复古式设计在当时变焦袖珍相机流行的市场上无异于一股新鲜空气。除了超薄的机身外,R1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将以往变焦镜头的技术融入到镜头设计中,将30mm(F3.5)和24mm(F8)两支镜头都纳入到了袖珍的机身中,如此小巧的机身却拥有24mm超广角全景模式拍摄功能,不得不让你佩服理光的设计创意,该机后来获得了包括日本相机记者俱乐部特别奖在内的5项国内外大奖。1995年11月,理光在R1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推出了R1s,R1s外观和主要规格均与R1无异,但镜头采用新的MC多层镀膜工艺,提高了成像质量,随机还附赠一个皮套,而且机身颜色也增加到银色、灰色和绿褐色三种,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R1 虽然在便携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成像质量和可操控性方面与要求严格的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于是几乎与美能达推出 TC-1的同时,1996年10月,理光推出了采用28mm F2.8定焦镜头GR1。GR1镜头为7片4组结构,内含两片非球面镜片,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和特殊的研磨、MC多层镀膜工艺相结合,从而获得了优异的锐度和对比度效果,光圈叶片数为7片。理光在镜头装配中还采用了高精度粘合及校正技术,以确保镜片组件之间的距离和光轴精确无误,也就是说每一款GR1的镜头都是单独进行调校过的,拥有最佳的光学性能。由于GR1上的GR28mm F2.8镜头获得了包括专业摄影师在内的广泛人群的好评,于是理光在1997年限量生产了3000支徕卡L螺口的GR 28mm镜头,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素质卓越的镜头外,GR1在R1基础上对机身设计和操控做了小幅度修改,设计运用了更多的人体工程学原理,117mm x 61mm x 26.5mm的外形尺寸与180克的镁合金机身令持机手感更出色,而且有银色和黑色两种机身款式。GR1拥有完善的曝光控制系统,具有P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曝光补偿、中央重点测光、平均测光、快照模式等功能,而且通过机顶左右两个转盘,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曝光进行控制,而快照模式则深受经常需要即时抓拍的记者用户喜爱。在GR1的取景器里,可以看到包括对焦模式、焦距指示、快门速度等拍摄信息,非常符合“专业”要求。因为这些优异的特性,让GR1勇夺1997-1998年度 TIPA最佳便携相机大奖,同时GR1还获得了1997年日本工业设计促进会的“优秀设计奖”。
GR1的大获成功增强了理光继续开发高档袖珍相机的信心,一年半后的1998年4月,理光推出了GR1的“低价版”GR10和“改良版”GR1s。 GR10与GR1的主要区别在于取消了光圈优先模式,机顶设计也进行了简化,专门迎合那些希望获得与GR1同样高素质图像同时又喜欢操控便捷方便的消费者,圆润典雅的机身造型非常适合女性用户使用,同时价格也较GR1低了1000元人民币左右。GR1s则在GR1的基础上增加了LCD背光照片和一个酷酷的遮光罩,并对一些GR1上经常出现的小问题进行了改进。GR1s上市后,迅速成为了当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袖珍相机,在国内也深得新闻工作者、纪实摄影师的喜爱,至今仍是很多钟爱胶片袖珍相机用户的随身相机。
整整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4月,世界上首台式使用21mm广角镜头的袖珍相机GR21问世了。GR21使用的是一支9片6组结构的21mm F3.5镜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在1999年也曾像GR 28mm F2.8那样限量生产过1700支(也是徕卡L螺口),同样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嫁接”到了GR1s的机身上来,成为了 GR21。由于镜头的特殊性(厚度为27.69mm ,而GR 28mm镜头厚度为18.24mm),GR21的机身厚度增加了一点,整个尺为117mm x64mmx26.5mm,重量也增加到200克。而且在功能上,GR21在GR1s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动调节ISO和包围曝光功能,大大方面了专业摄影师和经常使用反转片用户使用。GR21堪称理光袖珍相机的颠峰之作,摄影者首次可以携带如此小巧同时又具有21mm广角视野的专业相机,画质也令人非常满意,在具有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却依旧保持了GR系列物美价廉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性价比突出,理光GR系列也成为了1990年代后期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专业袖珍相机之一。
进入新世纪之后,数码大潮已经渐渐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胶片相机的销售已经逐步显示出颓势,但理光仍然在2001年9月推出了GR系列的封笔之作—— GR1v。GR1v 在GR1s的基础上,除了集成了GR21上已经拥有的ISO手动调节和包围曝光功能,还根据以往GR用户的反馈,增加了五档距离的手动对焦功能。追求尽善尽美的GR1v自然成为了很多GR系列老用户的理想升级产品,也成为了GR系列在胶片时代最后的辉煌。
最后需要提一下的是在GR系列在市场上火爆的同时,理光在1997年至2002年间,还曾推出了多款采用定焦镜头的袖珍相机,如AF-80(1997 年,30mm F3.9镜头)、ELLE(2000年,30mm F3.5镜头)、RX-60(2000年,30mm F3.9镜头)、R100(2000年、30mm F4.5镜头)、MF-1(2001年、30mm F3.9镜头)和R10(2002年,实际上是ELLE的“马甲”版,30mm F3.5镜头)等,型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低价位的MF-1还具有手动对焦和手动设置光圈及快门功能,在当时也算是标新立异的设计。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其他理光定焦袖珍相机的开发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理光在定焦袖珍相机的研发上可谓是不遗余力,不断对外形、功能进行改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而在对成像至关重要的镜头方面更是尽心竭力,GR28mm和GR21mm两支镜头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公认,这也是GR系列大获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袖珍胶片相机流行年代,宾得、奥林巴斯、美能达占据了的变焦袖珍相机市场的主要份额,而理光以GR和R系列为代表的定焦镜头袖珍相机则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极高的性价比牢牢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GR1及其改进版为代表的GR系列,兼备出色的便携性、操控性和成像质量,成为众多新闻记者、纪实题材摄影爱好者的必备机型。当然,由于数量基数很大,有很多用户也反映GR1等机型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但我们也应该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些拿来与GR1相提并论的机型,要么价格高出很多(因而可能做工更好,或者用户可能使用时更爱惜),要么销售量本来就不大(因而可能意见反馈者更少)。市场是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最终决定者,从这一点来说,GR系列是非常成功,称之为高档袖珍胶片相机中的“经典”实至名归。
其实GR除了外观经典之外,他的性能也非常不错;不谈是不是潮物,光从性能看我觉得很值得入手。
谈到潮流相机,很多人都会想到LOMO,确实LOMO相机特点拍出的照片很唯美,给人以记忆的感觉。而理光GR是专业的数码相机,以广角出名,成像质量很好,拍出的照片很清晰,而且现在出的相机像素在1000万以上。
换句换说,LOMO够艺术,GR够专业。
昨日重现 经典归来之理光GR DIGITAL深入评测前言篇
很多人都说数码时代,摄影器材与经典一词都肯定不搭界,像素一升级,原本再好的相机也会让人觉得落伍。其实不然,回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常用的IT产品,也是升级换代特别快,但还是会经常听到很多人将“经典”一词赋予某些产品。拿手机来说吧,有当年的摩托罗拉998、爱立信T28SC和诺基亚8250;笔记本电脑中的IBM 600;MP3中的iRiver铁三角等等不一而足。即使是数码相机,对DC关注时间稍长肯定也不会忘记像奥林巴斯C-2100UZ、佳能Pro 70这样著名的“爷爷”级产品。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究竟有多少所谓的新款数码相机能够真正令我们眼前一亮或是怦然心动呢?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各个厂商推出了太多太多的像素升级版和 LCD加大版,很多机型都用诸如“革命性”之类的辞藻来宣扬自己的新功能新特性,但实际上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笔者思来想去,近一两年来能称得上令人兴奋的恐怕只有一个爱普生R-D1了,为什么呢?恐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款相机是为“摄影者”,即photographer而设计的。
时至今日,成千上万台的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在使用者手中究竟有多少是摄影创作工具,又有多少仅仅只是留影记录工具或者干脆用来“亮骚”的呢?那些整天盯着像素是多少万、镜头光圈有多大的人又有多少能真正从摄影本身而不是简单的拍照中获得乐趣呢?
对很多不是很了解传统胶片相机的影友来说,理光的知名度确实不高,但那些年纪稍大或者是拍片历史稍长的影友都不会忘记,除了中低端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以及家用袖珍相机外,理光最引以为豪的机型莫过于1996年问世的GR1及其之后推出的衍生机型。GR1是一款高档全自动袖珍相机,并兼有光圈优先功能,一经推出就征服了不计其数的摄影人,得到从专业人士到普通发烧友的一致推崇,之后理光再接再厉,不断在GR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了数款GR系列机型,一时传为佳话。那么秉承GR血统的GR DIGITAL能够唤起人心中对于摄影和胶片的美好回忆吗?还是让我们从GR系列相机的历史说起。
时光回到十多年前,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单反相机逐步完成AF化的同时,为了满足高级摄影爱好者及专业用户对高素质便携式相机的需要,很多厂商都推出了采用高素质定焦镜头的袖珍相机,掀起了一股高档P&S(Point and Shoot)相机风潮。
首先是1990 年的康太时T2,采用38mm F2.8 Sonnar T*镜头,接着1991年柯尼卡发表了Hexar,即“巧思”,采用HEXANON 35mm F2.0镜头,然后尼康公司在1993年推出了采用钛为机身外壳材料的袖珍相机35Ti,采用Nikkor 35mm F2.8镜头,稍后又推出了姊妹机28Ti,复古的造型和优异的成像引得了一片喝彩;之后的1996年,美能达公司也推
出了采用钛机身的TC- 1,采用G-ROKKOR 28mm F3.5镜头,堪称体积最小的顶级袖珍相机,优雅的造型和出色的成像质量也博得了一致好评,成为收藏精品,后来值得一提的还有雅西卡T5(采用卡尔蔡司 35mm F3.5 T*镜头)、徕卡Minilux(采用徕卡40mmF2.4 Summarit镜头和钛金属机身)等,直到2001年初康太时推出T3(采用钛金属机身和35mm F2.8 Sonnar T*镜头)后,由于数码相机开始迅速普及,这股高档P&S胶片相机风潮才渐渐偃旗息鼓,但上面提到的这些机型绝大多数都成为了收藏家的宠儿,也代表着一个曾经辉煌的相机时代。
说了一大堆之后,还是让我们回到理光GR系列上来,而说到GR系列,还得从1988年说起。1988年3月,理光推出了一款型号为FF-9的的袖珍相机,也就是我们以前俗称的“傻瓜”相机,采用35mm F3.5(4片4组)定焦镜头,体积为121mm x 67mm x 47mm。1990年,FF-9的改进版FF-9s问世了,该机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加了全景(Panorama)模式,简单的操作加上适宜的售价,使得 FF-9s成为当时颇受欢迎的全自动袖珍相机。
1993 年3月,理光推出了一款型号为FF-8WR的袖珍相机,该机采用了视野更大的28mm F4.5定焦镜头,118mm x 67mm x 42mm的体积虽称不上小巧,但具有28mm广角镜头和全景(Panorama)功能以及生活防水能力却让FF-8WR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于是理光紧接着在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9月推出了当时世界上机身最薄的袖珍相机R1,通过镜头深入式设计和机身内部马达的微型化,R1的机身大部分都和胶卷盒一般厚(25mm)。R1采用30mm F3.5(4片4组结构)定焦镜头和铝制外壳,体积仅为117mm x 61mm x 25mm,纤细造型、朴素的操控和复古式设计在当时变焦袖珍相机流行的市场上无异于一股新鲜空气。除了超薄的机身外,R1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将以往变焦镜头的技术融入到镜头设计中,将30mm(F3.5)和24mm(F8)两支镜头都纳入到了袖珍的机身中,如此小巧的机身却拥有24mm超广角全景模式拍摄功能,不得不让你佩服理光的设计创意,该机后来获得了包括日本相机记者俱乐部特别奖在内的5项国内外大奖。1995年11月,理光在R1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推出了R1s,R1s外观和主要规格均与R1无异,但镜头采用新的MC多层镀膜工艺,提高了成像质量,随机还附赠一个皮套,而且机身颜色也增加到银色、灰色和绿褐色三种,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R1 虽然在便携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成像质量和可操控性方面与要求严格的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于是几乎与美能达推出 TC-1的同时,1996年10月,理光推出了采用28mm F2.8定焦镜头GR1。GR1镜头为7片4组结构,内含两片非球面镜片,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和特殊的研磨、MC多层镀膜工艺相结合,从而获得了优异的锐度和对比度效果,光圈叶片数为7片。理光在镜头装配中还采用了高精度粘合及校正技术,以确保镜片组件之间的距离和光轴精确无误,也就是说每一款GR1的镜头都是单独进行调校过的,拥有最佳的光学性能。由于GR1上的GR28mm F2.8镜头获得了包括专业摄影师在内的广泛人群的好评,于是理光在1997年限量生产了3000支徕卡L螺口的GR 28mm镜头,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素质卓越的镜头外,GR1在R1基础上对机身设计和操控做了小幅度修改,设计运用了更多的人体工程学原理,117mm x 61mm x 26.5mm的外形尺寸与180克的镁合金机身令持机手感更出色,而且有银色和黑色两种机身款式。GR1拥有完善的曝光控制系统,具有P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曝光补偿、中央重点测光、平均测光、快照模式等功能,而且通过机顶左右两个转盘,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曝光进行控制,而快照模式则深受经常需要即时抓拍的记者用户喜爱。在GR1的取景器里,可以看到包括对焦模式、焦距指示、快门速度等拍摄信息,非常符合“专业”要求。因为这些优异的特性,让GR1勇夺1997-1998年度 TIPA最佳便携相机大奖,同时GR1还获得了1997年日本工业设计促进会的“优秀设计奖”。
GR1的大获成功增强了理光继续开发高档袖珍相机的信心,一年半后的1998年4月,理光推出了GR1的“低价版”GR10和“改良版”GR1s。 GR10与GR1的主要区别在于取消了光圈优先模式,机顶设计也进行了简化,专门迎合那些希望获得与GR1同样高素质图像同时又喜欢操控便捷方便的消费者,圆润典雅的机身造型非常适合女性用户使用,同时价格也较GR1低了1000元人民币左右。GR1s则在GR1的基础上增加了LCD背光照片和一个酷酷的遮光罩,并对一些GR1上经常出现的小问题进行了改进。GR1s上市后,迅速成为了当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袖珍相机,在国内也深得新闻工作者、纪实摄影师的喜爱,至今仍是很多钟爱胶片袖珍相机用户的随身相机。
整整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4月,世界上首台式使用21mm广角镜头的袖珍相机GR21问世了。GR21使用的是一支9片6组结构的21mm F3.5镜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在1999年也曾像GR 28mm F2.8那样限量生产过1700支(也是徕卡L螺口),同样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嫁接”到了GR1s的机身上来,成为了 GR21。由于镜头的特殊性(厚度为27.69mm ,而GR 28mm镜头厚度为18.24mm),GR21的机身厚度增加了一点,整个尺为117mm x64mmx26.5mm,重量也增加到200克。而且在功能上,GR21在GR1s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动调节ISO和包围曝光功能,大大方面了专业摄影师和经常使用反转片用户使用。GR21堪称理光袖珍相机的颠峰之作,摄影者首次可以携带如此小巧同时又具有21mm广角视野的专业相机,画质也令人非常满意,在具有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却依旧保持了GR系列物美价廉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性价比突出,理光GR系列也成为了1990年代后期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专业袖珍相机之一。
进入新世纪之后,数码大潮已经渐渐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胶片相机的销售已经逐步显示出颓势,但理光仍然在2001年9月推出了GR系列的封笔之作—— GR1v。GR1v 在GR1s的基础上,除了集成了GR21上已经拥有的ISO手动调节和包围曝光功能,还根据以往GR用户的反馈,增加了五档距离的手动对焦功能。追求尽善尽美的GR1v自然成为了很多GR系列老用户的理想升级产品,也成为了GR系列在胶片时代最后的辉煌。
最后需要提一下的是在GR系列在市场上火爆的同时,理光在1997年至2002年间,还曾推出了多款采用定焦镜头的袖珍相机,如AF-80(1997 年,30mm F3.9镜头)、ELLE(2000年,30mm F3.5镜头)、RX-60(2000年,30mm F3.9镜头)、R100(2000年、30mm F4.5镜头)、MF-1(2001年、30mm F3.9镜头)和R10(2002年,实际上是ELLE的“马甲”版,30mm F3.5镜头)等,型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低价位的MF-1还具有手动对焦和手动设置光圈及快门功能,在当时也算是标新立异的设计。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其他理光定焦袖珍相机的开发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理光在定焦袖珍相机的研发上可谓是不遗余力,不断对外形、功能进行改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而在对成像至关重要的镜头方面更是尽心竭力,GR28mm和GR21mm两支镜头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公认,这也是GR系列大获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袖珍胶片相机流行年代,宾得、奥林巴斯、美能达占据了的变焦袖珍相机市场的主要份额,而理光以GR和R系列为代表的定焦镜头袖珍相机则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极高的性价比牢牢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GR1及其改进版为代表的GR系列,兼备出色的便携性、操控性和成像质量,成为众多新闻记者、纪实题材摄影爱好者的必备机型。当然,由于数量基数很大,有很多用户也反映GR1等机型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但我们也应该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些拿来与GR1相提并论的机型,要么价格高出很多(因而可能做工更好,或者用户可能使用时更爱惜),要么销售量本来就不大(因而可能意见反馈者更少)。市场是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最终决定者,从这一点来说,GR系列是非常成功,称之为高档袖珍胶片相机中的“经典”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