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曲笑傲江湖
依稀记得第一次看笑傲江湖的时候,是小学一年级,妈妈从单位的图书室借来给我,像杂志一样厚厚的三本,那时候心智未开,阅历全无,情绪极易牵动,看着那江湖风波,英雄侠义,少不得跟着大起大落悲欣交集一番,只是心不留痕过后即忘,颇有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以后再想起也不过就剩下了热闹过瘾四个字。
第二次看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时期,比起幼时自然懂事了一些,但却处于懵懂年龄,凡事半知半解的阶段,读起来既没有了儿时的简单空明,也没有成人的感同身受,结果是不汤不水,反觉得不够好看了。那种感觉,就好像奔着一个阔别多年的挚交好友,本想秉烛促膝痛抒胸臆,结果却发现已经对不上路数,当真是尴尬扫兴的很。或许因为这个关系,对其内容选择性的忘记了十之八九。只剩下几个场面人名还未散去。
近来无事,心念一动,便三读了这部笑傲江湖。不得不说,这一遍才算是读出了味道。以前是用眼去读,读鲜读事读热闹,现在才算是用心去读,读人读意读江湖了。而对笑傲江湖这四个字的理解,自然也近了一层。
历数其中人物,最为喜欢的是魔教长老曲洋,也认为只有他方算得上是笑傲江湖了,这一点从文中明暗都不难看出。刘正风恶事当前,却依然口口为其分辨,说曲洋虽身在魔教,却非气量狭隘倒行逆施之人,反倒有一派霁月光风的气象。而曲非烟小小年纪就如此灵动多智,应对从容,自然也是受到了曲洋的影响。回雁楼上,曲洋就对曲非烟说道仪琳如果还俗是一定会愿意嫁给令狐冲的,爷孙之间如此说话的,只怕不多,可见其性格确实不拘俗礼。到后来戏弄青城派众人,如不是仗义伸头,他大可不必去管这闲事,出手相帮一位正派中人。
至后来刘正风灭门之际,曲洋方正面出场,却因曾应刘正风之请而重誓不伤侠义道一人而未及时出手,及至最后搭上自己性命也没破誓。等临终一曲奏完,言及刘正风隐存遗恨,只淡淡一句有气节没气节的,百年之后也没什么分别。见莫大出手,犹说其剑法精良,只是琴声一味凄苦,引人下泪,俗气的脱不了市井味儿。到最后托付琴曲,谈到钟会嵇康,则言前者心胸狭隘,后者刑场抚琴很有气度,不过说说广陵散绝矣,则“未免把天下人看的小了。”
纵观其言行,不解之人很容易觉得曲洋是有股子邪气的,身为魔教长老是邪门,和正派交好是邪行,为了曲谱去挖了二十多古墓,更是近乎邪僻了。但如仔细看来,却能发现这种邪,绝非那种嗜血成性的邪,更不是因一己情绪而恃强伤人的邪,相反却像是一种看透世情后不为世情所拘的邪,是一种相当高的心性修养。他谈到正派和魔教积怨不化,武林力量徒耗,也是无奈叹息。最重要的是,他行事始终对事不对人,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做事没有违过道义事理,这种心胸有多难得那是不须多说的了。
不难看出,曲洋是有见识的,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索性自成风格我行我素,颇有魏晋先贤那种清淡阔达,超然出尘的胸怀情致,却又不一味刻意避世脱俗,倒是雅俗浑然一体,隐隐是得道之相。这一点书中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在曲非烟面临不测时也为之牵挂,但之后便没再提过一个字。全不似刘正风那般还为幼子屈膝而意气难平,也不是风清扬那种带恨终身永闭华山,而令狐冲直到最后都是伴着任盈盈念着岳灵珊,并因此不断自我轻贱,比之曲洋,那更是错的远了。真正比较起来,倒觉得莫大和他心性最为相似,也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邪,任你谤满天下,我自有标准,不屑和你多言。只是境界上低了一层,音律多悱恻伤悲,不如曲洋那般天地开朗八面来风。
回过头去,想想令狐冲最大的机遇,不是武功盖世、不是名满天下,不是佳偶在侧,而是能有幸聆听到曲刘二人那一曲绝世箫琴,道以音传乐证,混混然自在其中,这是何等之幸福。可惜他竟不够识货,真是让人好生羡慕嫉妒恨。
看透江湖而不避江湖,只是自主纵横,不惜不恋,心之所向,笑傲其间,虽千万人而吾往矣,写到此处,脑海中不禁又想象起曲刘二人临终一曲的气度风采。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只是想到这等缘法福分,却不知要几辈子才能修来,不禁又让人黯然神伤了。
第二次看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时期,比起幼时自然懂事了一些,但却处于懵懂年龄,凡事半知半解的阶段,读起来既没有了儿时的简单空明,也没有成人的感同身受,结果是不汤不水,反觉得不够好看了。那种感觉,就好像奔着一个阔别多年的挚交好友,本想秉烛促膝痛抒胸臆,结果却发现已经对不上路数,当真是尴尬扫兴的很。或许因为这个关系,对其内容选择性的忘记了十之八九。只剩下几个场面人名还未散去。
近来无事,心念一动,便三读了这部笑傲江湖。不得不说,这一遍才算是读出了味道。以前是用眼去读,读鲜读事读热闹,现在才算是用心去读,读人读意读江湖了。而对笑傲江湖这四个字的理解,自然也近了一层。
历数其中人物,最为喜欢的是魔教长老曲洋,也认为只有他方算得上是笑傲江湖了,这一点从文中明暗都不难看出。刘正风恶事当前,却依然口口为其分辨,说曲洋虽身在魔教,却非气量狭隘倒行逆施之人,反倒有一派霁月光风的气象。而曲非烟小小年纪就如此灵动多智,应对从容,自然也是受到了曲洋的影响。回雁楼上,曲洋就对曲非烟说道仪琳如果还俗是一定会愿意嫁给令狐冲的,爷孙之间如此说话的,只怕不多,可见其性格确实不拘俗礼。到后来戏弄青城派众人,如不是仗义伸头,他大可不必去管这闲事,出手相帮一位正派中人。
至后来刘正风灭门之际,曲洋方正面出场,却因曾应刘正风之请而重誓不伤侠义道一人而未及时出手,及至最后搭上自己性命也没破誓。等临终一曲奏完,言及刘正风隐存遗恨,只淡淡一句有气节没气节的,百年之后也没什么分别。见莫大出手,犹说其剑法精良,只是琴声一味凄苦,引人下泪,俗气的脱不了市井味儿。到最后托付琴曲,谈到钟会嵇康,则言前者心胸狭隘,后者刑场抚琴很有气度,不过说说广陵散绝矣,则“未免把天下人看的小了。”
纵观其言行,不解之人很容易觉得曲洋是有股子邪气的,身为魔教长老是邪门,和正派交好是邪行,为了曲谱去挖了二十多古墓,更是近乎邪僻了。但如仔细看来,却能发现这种邪,绝非那种嗜血成性的邪,更不是因一己情绪而恃强伤人的邪,相反却像是一种看透世情后不为世情所拘的邪,是一种相当高的心性修养。他谈到正派和魔教积怨不化,武林力量徒耗,也是无奈叹息。最重要的是,他行事始终对事不对人,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做事没有违过道义事理,这种心胸有多难得那是不须多说的了。
不难看出,曲洋是有见识的,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索性自成风格我行我素,颇有魏晋先贤那种清淡阔达,超然出尘的胸怀情致,却又不一味刻意避世脱俗,倒是雅俗浑然一体,隐隐是得道之相。这一点书中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在曲非烟面临不测时也为之牵挂,但之后便没再提过一个字。全不似刘正风那般还为幼子屈膝而意气难平,也不是风清扬那种带恨终身永闭华山,而令狐冲直到最后都是伴着任盈盈念着岳灵珊,并因此不断自我轻贱,比之曲洋,那更是错的远了。真正比较起来,倒觉得莫大和他心性最为相似,也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邪,任你谤满天下,我自有标准,不屑和你多言。只是境界上低了一层,音律多悱恻伤悲,不如曲洋那般天地开朗八面来风。
回过头去,想想令狐冲最大的机遇,不是武功盖世、不是名满天下,不是佳偶在侧,而是能有幸聆听到曲刘二人那一曲绝世箫琴,道以音传乐证,混混然自在其中,这是何等之幸福。可惜他竟不够识货,真是让人好生羡慕嫉妒恨。
看透江湖而不避江湖,只是自主纵横,不惜不恋,心之所向,笑傲其间,虽千万人而吾往矣,写到此处,脑海中不禁又想象起曲刘二人临终一曲的气度风采。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只是想到这等缘法福分,却不知要几辈子才能修来,不禁又让人黯然神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