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会有这一天
吴亮:在《多余的素材》中你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七十年代初,你骑一部自行车在上海冷冷清清的马路到处乱窜,其中你几次提到了一条叫新康里的弄堂,在淮海中路常熟路一带。
陈丹青:对,那里有颜文梁的家。
吴亮:我1983年冬天去过颜文梁的家,那时候你在哪里?
陈丹青:1983年我已离开了,去了美国。
吴亮:我总是慢一步,我很晚才看到你的那个《西藏组画》,还是印刷品,当时我在厂里做工人,陈丹青,一个陌生的名字。许多年之后王安忆去美国回来,问我有一个人你认识吗,他叫陈丹青。她说她和你通信,都好多年了。
陈丹青:对的,我跟安忆通信一直到九十年代。
吴亮:她说陈丹青很有自己的看法,后来你的一些信刊登在杂志上了。
陈丹青:好像只有一封吧,发表了。
吴亮:我们第一次见面,不知你是否还记得——1998年,你背一只书包跑到罗阳新村来找我,当时我就奇怪你怎么会有我的新地址,那儿地铁刚通,不好找。
陈丹青:我也忘记了,让我想想……噢,起因是,我看到你的文章,批评“政治波普”,你写得太精彩了。我那时候回来不久,很想了解国内正在发生什么,所以我到处问,有谁认识吴亮?我想去找他……后来就弄到了你的地址。
吴亮:那天见到你站在我家门口,特别惊讶
陈丹青:我跑进来,你们中饭刚吃到一半,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吃,但没好意思讲……那次我被他们叫回来代课,在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时间比较从容,所以我说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你。后来我听中央美院做史论的宋晓霞说起你,她也非常喜欢你的文章,那段时间我就经常跟她谈你,然后我就来看你了,算殷殷求友吧。
吴亮:2000年我在顶层画廊,你和王安忆陆星儿一起过来玩,那天我正在口述一篇文章,我对你说,你的《纽约琐记》我看到好几篇了。
陈丹青:是一些零碎稿子,发在《艺术世界》,《今天》上也有,王瑞芸拿去了几篇。
吴亮:你这次回来给我一个印象——陈丹青,以写作者的身份出现了。
陈丹青:写作容易传播,容易被人知道。画好一幅画,不可能立刻拎出去展览。
吴亮:可是不久之后,上海美术馆有你一个回顾展,还记得吗?
陈丹青:那是清华给我操办的。
吴亮:那天很多观众排队,让你在那个画册上签名,我也混在签名队伍里。
陈丹青:那天并没有画册,是签《纽约琐记》吧,它刚出版。
吴亮:对,那就是这本书了……你给我签的时候,朝我看了一眼,好像不认识。
陈丹青:会吗?
吴亮:你头一抬,看一眼面前这个人,再机械地低头签一本,目光却是茫然的……那次展览上我没机会和你说话,一直想有个机会对你谈谈我当时的感觉——你当时画了一排毛泽东头像,表情都很古怪,甚至阴森森的,很诡异的表情,这些头像挂了一堵墙,大概有十来幅吧。
陈丹青:十五幅。
吴亮:十五幅……后来,可能过了两年还是三年,在上海我们又碰头了,我问过你画毛泽东头像这个事,但那天饭桌上人太多,我们没机会深入,我很注意你的行踪,留意你的言论,你总是使我产生好奇心,我很想当面问你,但一直错过。今天我们也许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看上去你那么忙,心不定的样子,我不指望所有的问题我都能在今天搞个一清二楚。
陈丹青:你问吧。
吴亮:你画的,你说的,你写的,你做的,我都感兴趣。我觉得你骨子里并不像你所说的,是他们叫我写我就写他们叫我弄我就弄,你其实都有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想法,你对鲁迅,对胡兰成,对木心,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民国,民国气象,民国风范,对,你还画了一幅画,民国时期的清华四君子。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吴宓,画了五个人。吴宓是加进去的。
吴亮:你怎么会画他们的呢,这些人你了解吗?
陈丹青:是他们叫我画的……我回国的第二年碰上了清华九十周年,正好清华又把中国工艺美院合并进去了,很多画家要分任务,这个命题是袁运甫先生给我的,他说当年国学研究院那几个人物你来画,我就画了。袁运甫是袁运生的哥哥,当时我们学校最权威的一个老师。我无知到这个地步,虽然我也知道梁启超王国维这些人,但我不知道清华有个国学研究院……最近,那个原来的国学研究院烧掉了。
吴亮:啊,真的?
陈丹青:11月13号,一把大火,就清华学堂那栋老的法式建筑,从前的国学研究院就在这个建筑里面。
吴亮:是人为事故吗?
陈丹青:还不知道,反正烧掉了,具体情况不了解。差不多烧空了,房架子还留着,救了三个多钟头才勉强扑灭。
吴亮:没见媒体有报道。
陈丹青:清华嘛!
吴亮:你哪一年正式离开清华的?
陈丹青:2006年。
吴亮:这个导师今后绝对不做了?
陈丹青:绝对不做了。
吴亮:据说他们对你的一个很大不满是,你主张一个英语不要考,一个政治不要考?
陈丹青:对,因为我招不到学生。许多学生都卡在这两个分数上,进不来,这叫什么教育?我是所谓的导师,可我却没有权力选择我的学生。
吴亮:在清华期间,你毕竟还是带了几个学生的。
陈丹青:没办法,凡是英文通得过就可以进来,就是这样规定的。
吴亮:在你的学生里,有没有你自己还满意的?
陈丹青:学生都蛮好的,我并不要求学生有多好,他们进来就是为了学习嘛,但是这种关卡设在那儿,完全是荒谬的……这个咱们今天不谈。
吴亮:换一个问题,毛的肖像,你为什么这么感兴趣……这个问题和我后来读你的文章有关,你有一篇文章写1976年,你听到毛去世的讣告,你说我们都在期待这一天,我周围几个朋友不相信,丹青当初会这么想吗?还是事后才这么想?
陈丹青:你这些朋友是什么年龄很重要,他如果跟我是同岁……
吴亮:和我们差不多同代人,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
陈丹青:同岁的,那我就要看具体这个人,有这个疑惑的人是谁,反正我当时周围的人,其实都这么想,不敢说出来,我们都在等这一天,大家都在等,更不要说我们的长辈了,全都在等。
吴亮:你好像知道他肯定要死了。
陈丹青:对啊,因为新闻纪录片经常看,他的样子越看越老。
吴亮:已经不像样子了,肯定快要死了,我们都在期待这一天。我记得你好像是用了“期待”这样一个词?
陈丹青:绝对是在期待这一天,绝对是。问这个话的人非常奇怪,他如果跟我同代的话。当然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愚民可能觉得这是个罪恶的念头,那时候有点脑子的人都在等,国家太不象话了,就知道都是因为他的缘故……大家也不知道他死了以后国家会怎么样,但总想他死了以后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吴亮:坦率跟你说,我没这么想过,我当时我有个错觉,觉得他好像不会死。
陈丹青:那你还是一个好孩子,那就是奏效了,你相信他就是这么一个超人。但是我想,我们年龄只差一点点,就是当时,有大量的人对整个这一切的怀疑,那些再比我大一点,真正的老三届那儿,也就是红卫兵那一代人,他们很早就知道文革里面是有阴谋的,主谋就是他。到后来,没有其他办法了,就只有等了,尤其林彪事件出来以后,这个可以做个调查,一定蛮有意思的。就是从1971年接班人出事到1976年他的死这五年的期间。当时大部分的成年人是怎么想的,哪怕是非常信仰这一套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吴亮:我在想我自己,我从来没有问过我自己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家里,在那个年代,我的祖父祖母都还活着,我还没有目击过一个老人在我身边死亡,可能有关系,
陈丹青:你这么说也有道理。
吴亮:不过这也不足以解释,我为什么没有将他和死联系在一起,在他以前,朱德死了,周恩来也死了,很多很多人都死了,刘少奇林彪更不用说了,死了那么多人,是人都会死,但确实我没有你的那种念头,就是企盼他死。
陈丹青:对,至少我是这样。
吴亮:但我也没有企盼他一直活着,我完全没想过这个事。我比你小两岁,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好像还没有思考这样一个人的生与死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陈丹青:我当初最惊讶的反应就是这个消息一来,我们互相不敢看,一看就要笑出来。
吴亮:真的?
陈丹青:嗯,一看就要笑出来。那段时间我正在西藏,我们三个男的,一个我老师,一个老红卫兵,都是画家,在帮西藏那边画画,说是下午四点钟有重要广播,我们就知道肯定是关于他的,当时大家都明白,就是迟早会有这一天的,我们知道会是什么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部节目停下来,就肯定是这个消息了。但是这一天真的来了的时候,第一,这个笑绝不是快乐的笑,或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非常不合时宜,不知道为什么忍不住就要笑,所以一直不敢互相看。第二个,晚上开始做灵堂,又哭不出来,这是好难受的一件事情,你知道那时候不哭,是大不敬,是政治问题。
吴亮:那天我在厂里,集体停下工作听广播,没有人哭,大家都沉默了。
陈丹青:嗯,沉默……还有一个是恐惧,其实主要是恐惧,也不知道恐惧什么,就是最严重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可是这件事情发生对我会发生怎么样的影响,没有人会知道,此前的恐惧常常是毛又有新的指示,然后就有一、两件事情或什么运动发生。我们年纪还小,知道这跟大人有关,不会跟我们有关——除了上山下乡。但是毛死了,大家还是会有一种恐惧,就是国家出大事了,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吴亮:回过去讲讲文革前后的事吧,你父亲也曾经是右派?
陈丹青:当然。
吴亮:他是哪一年摘帽子的呢?
陈丹青:他是到最后才摘的帽子,一直到1977年。没有,一直没有摘,一直到1977年才摘帽,1979年平反。我父亲是二类右派,工资从八十几块降到三十几块,三十几块拿了二十年。右派一共分六类,他是第二类,第一类右派只有十五块钱一个月,所以我父亲算是比较严重的,他是上海当时财政系统最大的一个右派。当时在天蟾舞台斗他,他说那个时候比文革批斗要文明,斗他,他居然迟到,还坐在那里,用不着站起来。批,就是大家批评他,骂他,但没有人身侵犯。
吴亮:你父亲没有被开除公职?
陈丹青:那时候右派开除公职的,大多是那些地方上的右派,大城市的还好,饭碗和工作都给你留着。到了文革,因为这个右派帽子他又被批斗了,隔离审查就不能回家了,关在普陀区税务局。嗯,刚才你看到他们拿走的一张就是我十五岁的自画像(指谈话之前,有两个某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借走了一幅画),我就放在书包里,骑自行车到他单位里去看他,我们找个地方躲起来,就拿出来给他,爸爸,我画了一张自画像。
吴亮:你这个画画是自学的吧,有老师吗?
陈丹青:对,当时我们有一帮人,上海的小青年,临摹,画写生。
吴亮:彼此画肖像写生?
陈丹青:到襄阳公园,复兴公园画风景,找个什么女孩,男孩,或者画自己爹妈,还有画自己。就是这样,一天到晚骑部自行车看来看去,从1967年开始,一直到我下乡插队。
吴亮:最近在浦东张江美术馆,有一个油雕院回顾展,你不是油雕院的人,是他们借了你的画吧,我看到了你当年画的两幅肖像,农民打扮。
陈丹青:那个是1977年画的,我在苏北插队。
吴亮:你不是在江西吗?
陈丹青:我先在江西,实在混不下去了,再流窜到江苏,后来我就到那边去插队了,你看到的那两张画,是在1977年,文革已经结束了,我打算考中央美院,所以画了一些农民。
吴亮:记得你那时候有一幅画,很主旋律。
陈丹青:我画过好多主旋律的。
吴亮:是吧,那时候你是为谁而画呢?
陈丹青:很简单,就是为全国美展画,各省,各市,县文化馆,当时集中了好多那种业余画家,
吴亮:但是你心里的政治倾向已经很清楚,在那个时候,可你还画主旋律。
陈丹青:我们那时都说两套话,全部说两套话。
吴亮:我理解,先不管它,那么你要参加全国美展,对你自己会带来一些什么好处呢?
陈丹青:离开农村,非常简单。你的画如果选上了,哪怕省美展,甚至县里的美展,你就可以不要在村里呆着了。
吴亮:那就是说,你1977年还没有回城?
陈丹青:1977年我已经在县文化馆了,江苏,江浦县文化馆。
吴亮:那还是农村。
陈丹青:对,所以就想离开农村,能进入城市,如果再作非分之想,就是能够进入一个文艺单位。我当时的一个梦想是,有一度南京商业局需要装卸工,到我们那个县来招工,我的资格够了,我插队快七年了,是资深知青。当时邓小平主政,为了可以回城,情愿去当装卸工,我报了名,拼命想挤进去,最后体验都过了,大概二十几个人就要走了,我最后一分钟被刷了下来,就因为我是上海知青,多收一个上海知青名额,就挤掉一个南京知青的名额,被刷下来后我就发高烧,简直就完蛋了都。
吴亮:不就是装卸工吗?
陈丹青:机会没有了……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去当装卸工吗,我知道我如果进了南京商业局,扛了几个月的包,马上就会被调到商业局去画橱窗。我当时的最高理想,一个是画橱窗,一个是在电影院画海报。那马上就有饭吃了,哪怕就是临时工大集体这类编制都没关系。
吴亮:毕竟画画你还是喜欢的。
陈丹青:不但喜欢,而且我已经出名了,我1976年画毛主席逝世,那个画已经在全国美展展出了。参加全国美展,按照后来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协了,你只要有一张画被选进了全国美展。当时作为知青我能够选入全国美展,我作为文革最后的一批画家之一已经出名了,可是并没有一个制度说,就可以把我从农村调出来,人事调动还没有恢复,我还在农村。到了1977年,听说第二年中央美院要去江苏招生,我就蠢蠢欲动。装卸工招工黄了以后,江浦县文化馆有几个美工早就认识我,他们说那你到我们这儿来吧,不知怎么就说服了县里面,让文化馆招收了我。我很高兴,起码我可以离开那个村子了,我在县文化馆搭个铺,晚上睡乒乓桌,白天就给他们画宣传画,其中就有你看到的那两张画,那是同一批画中的……第二年我考上了中央美院,一下子命运改变了。
吴亮:那我们再回到前面,你回忆1976年听到毛去世的消息,在一瞬间大家的心里反应,不管是几个人这么说,或者我怎么看,我觉得都有一个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用写作来回忆这件事发生在当下时间,然后再追溯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天你们感觉。这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时的感觉,你记住了;另一部份是写作与想象所赋予的,毕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尤其对毛这样一个人,对文革,对于好多历史问题与秘密的披露,或者否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刻骨,这些都是在1976年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生的。当时我们很混沌,我们不知道很多事情,当时的判断和今天的判断有很大的区别,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才会惊奇,而你则为我的惊奇而觉得惊讶。
陈丹青:是有点。
吴亮:你而且说有那么多大人都在谈这件事情,在那个年头,都那样的意思,不能说仇恨吧,最起码是盼望他早死,因为一些灾难都是由来而来。
陈丹青:很简单,所有的人都怕他。只有他死了,这个恐惧的来源才会终结。
吴亮:然后你自己呢,一方面怀着复杂的感情,一种恨或一种恐惧,同时你又在画他,而你之所以画他也只不过为了,很简单,就是既然大家都在这么画,我也只有通过这个唯一的路途,离开农村,有一碗饭吃。
陈丹青:这个事情是这样——当时大家对毛的看法是一件事情,毛在所有的视觉文本上出现,又是一件事情,最后我再要去画他,再是一件事情。这分别是三件事情,但这三件事情有联系。第一,当时我们很难说是恨毛,因为你知道他太庞大了,他不是个一般的人,我可以说恨某个具体的人,恨哪一个局长,或者哪一个公社书记……庞大的恐惧真是非常不容易描绘,因为你被这个恐惧支配了,而这个恐惧最终来自他,而他又几乎是一个非人化的形象,这个很难描述,或许我们可以跟苏联人沟通,在他们的斯大林时期。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他的视觉形象对我们来说太有支配性了,从我懂事情开始,到处都看到毛主席像。
吴亮:学校教室黑板上面就是一幅。
陈丹青:对的,我上课的时候发呆我就看这张脸,还有一个渊源,我14岁进初中,就跟着我的老师画毛主席像,我最早的油画作品是毛主席像,最大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六米高的毛主席像,我15岁就画过了。6米高,那个脸就跟这张墙这么大,嘴就一米多长。我对他脸部的所有肌理,五官,等于整个下载了,以后就很难忘记。我甚至可以默写他的脸,不用看照片。
吴亮:现在还能这么做?
陈丹青:还能做到,小时候会的事情,现在就会,所以他的这个脸的下载储存是太久的一件事情,此外没有任何明星,连文革前的像赵丹、张瑞芳、田华这些明星,以前在电影院都有他们黑白照片的——他们都远远没法同他比。
吴亮:你的意思是,被你下载的除了他的脸没有别的脸。
陈丹青:到现在也没有,文革是我们记忆力密度最高的年代,整整十年,反复被下载储存的就是这张脸,它代替了所有一切流动图像和明星视觉效应,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我为什么会画这个?你看到的那一组,是1993年的一件事,1993年是毛泽东……
吴亮:诞辰一百周年。
陈丹青:毛诞辰一百周年,世界范围纪念他,英国BBC,还有纽约的各种电视台推出一些纪录片。有的拍得很早,冷战时候就拍的,有新拍的,有的是组合。你想我在纽约,纽约的电视节目,忽然之间频番遭遇毛的脸,转台,还是毛,然后周恩来这些。我忽然,那个时候你想,离1976年快三十年了,我已经,1993年我正好是四十岁,我十几岁画他的像,二、三十年后,在另外一个国家,纽约,我忽然又遭遇了这个脸,他对我来说,是一个还没有过去的脸,我才知道,原来我把他储存了这么久,我下载了这个文件,它唤起我太多,我非常惊讶,我怎么会对这张脸记得这么清楚,这么对我有作用,我说不清是什么作用。它可以让我怀旧,我如果回想那个年代,好几个文件档案可以让我回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档案就是毛的脸。好,那么,我忽然起念要再画毛主席,我是画毛主席起家的,现在我要画不一样的毛主席,同时你要知道,就是你被批评的那个“政治波普”,就是那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毛,上海李山在画,还有其他几个政治波普画家都在画毛,但是他们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有的是调侃,或画得很滑稽,叼一朵花,或者怎么样,还有把他卡通化。那我是一个写实的画家,我还是很在乎一张真实的脸,很真实的表情。于是我就去把那些录像带租来,关于毛的传记片录像带,我开始看,我发现在迅速的画面闪动当中,他有很多表情是我当年下载的文件里没有的,就是愤怒啊,那种滑稽的,或者说很冷酷的那种表情。我就用快照把他拍下来,拍了一、两百张。因为纪录片画面太快了,拍得不好,一会儿倒回去再拍一次,就这样,在那些多少分之一秒的照片里面,寻找那些表情差异,最后选出了十五张,但十五张里,其实有一半是官方照片,就是我们通常被告知的那种正式的毛的照片。遵义会议,开国大典啊,等等什么这些。再加上一半左右我们以前没有见过,是毛瞬间的表情。但是我相信瞬间的表情最是那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瞬间表情。画完后,我把那套画叫“毛润之”,我想把他和被我们集体下载的毛分开,或一个面相学上的毛。
吴亮:那是在纽约画的吧?
陈丹青:对,1994、1995年开始画,画到1996年。这套画后来我送给了我的画廊老板,一个女的香港人,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拜毛。她说她很想要这套画,我就给她了。
吴亮:以后呢,有没有再画过毛?
陈丹青:没有,再没有画过。
吴亮:你对他那张脸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为什么不再画呢?
陈丹青:就没有欲望了,奇怪。我有一个经验,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一篇文章,一幅画,如果是你很早就想说的,想画的,一旦你写完了,画掉了,你就卸掉了,等于这个文件被删除了。
吴亮:你的意思是说,这十五幅画已经完全把这个形象从你心里面排掉了?
陈丹青:排掉了。我回头看它们,觉得画得并不好,我如果现在画会比那个画得更好。但是一幅画得好,主要是靠你的激情,我现在没有这个激情了。
吴亮:激情没有了?
陈丹青:做过了这件事情,算了就。
吴亮:你后来画书,画画册,对印刷品的一个描绘,你画印刷品上面的画,照你的说法,这些画就是一个静物画?
陈丹青:静物画,对。
吴亮:你不认为这是一个临摹吗,当然这里面有临摹的意思。
陈丹青:是临摹,是临摹。
吴亮:是临摹,但是呢你画的确实又是一个特殊静物,一本打开的画册,并不对画本身的一个临摹,这里面既有平面性,又有三维性……这批作品,好像你已经画了很长时间了?
陈丹青:对,那有十几年了,那个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快感,因为画册是没有底的,有些画册在我的眼睛里非常入画。我每年都会买一些新的画册,我还特别喜欢买旧版画册,它很入画。后来只要有新的画册出来,我又会买,我曾经以为我大概没有热情再画这种题材了,但等到有新画册一来,我还是会想画。
吴亮:你不会仅仅把它们作为一个静物去画吗,肯定不那么简单。
陈丹青:是这样,当然它牵涉到一些观念,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关于再现和复制之间的一个悖论,英文这两个词很接近,一个叫reappear就是再现,一个叫copy就是复制。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复制的时代,而我手上画的油画呢,被假定为一个再现的时代,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印象派,它是再现。现在,这个再现和复制变成一个错位的事情,复制比你再现得好,这个完全是准确的。然后呢,我用手工再现的方式把这个机器复制的东西重新再现一遍,但其实它还是复制品,这里面就 产生悖论了,而我们正生活在这个悖论当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件事情。所以这是个观念,但是呢,我又不喜欢太想让人看出来你的概念,那种概念的当代艺术,这样“书”就给了我一个最好的,最自然的借口,我们谁都看见书,它放在那儿,它真的像静物一样,跟一个杯子,一堆苹果,一束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去画它了……再有一个,我特别喜欢临摹,就像你说的。
吴亮:真的吗?
陈丹青:就是,我特别喜欢临摹别人的东西,我从来不追求风格,我没有一个野心说,有一天我要树立一个属于我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我,我好像从小就没有这个这样的野心,临摹满足了我,就是很私人的一种偏好。
吴亮:是不是你画画就是从临摹开始,而不是从涂鸦开始?
陈丹青:对啊,就是,就是。对。
吴亮:慢慢的临摹就变成了你很喜欢的一件事情?
陈丹青:对,当然,临摹在另一个立场看也是
吴亮:你是不是把写生也看成是一种临摹呢?
陈丹青:差不多,临摹通常是指一个已经变成画的平面,一个现成品,你把它再现。那么写生嘛,当然它是一个活的对象,一个三维对象了。难也是写生难,临摹要方便得多。临摹,用中国话叫依样画葫芦,那要好一点。写生不一样,写生是一种寻找,你等于从头开始寻找到这张画。你临摹,是这张画已经在你跟前了,你把它再说一遍。两者还是有区别,但是从模仿这个词来说,写生和临摹可以说它没有太大差异,是一回事情,就是一个反射动作。
吴亮:所谓创作性的,有主题的那种画,你也就《西藏组画》算是一个系列?
陈丹青:不止,第一个是文革当中的主题画,现在看起来是很教条的;那第二个就是《西藏组画》,第三个就是〇〇系列,第四个才是我的静物。这些画严格说来可以算是我的创作,此外都是为了画这些创作的一种习作和游戏,没多大意思。但我不是经常有创作热情。你看我,回来的这十年,主要的热情都用于写作。他们就说你为什么不创作了。我就问我自己,其实最诚实的回答是,就是一件让我非常激动的事,一定要把它画出来的那样一种激动,目前还没有出现,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如果它有,它迟早有一天会到来,某件事情,某个图像,某一个想象,让我很难摆脱——这个时候,我可能就会进入新的创作;既然没有,我就一直在东画画,西画画,就这个样子。
吴亮:我另有个问题,也是一直想要问你的,你去美国以后写过很多随笔,包括通讯,看了许许多多博物馆,画展,慕名已久的大师作品,你的眼界迅速扩张,宽容也滋长了。艺术家有必要这么宽容,你为什么没有偏见呢?
陈丹青:我是没有偏见的。
吴亮:……比起你在美国的一些国内朋友,比方说像蔡国强,徐冰这样的,与你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你都能做出很欣赏他们的样子,
陈丹青:我很佩服他们啊。
吴亮:在你的随笔、谈话和讲演中,你给予多种不同的艺术以理解,那些对立的艺术,你都找出各自的合理性,你接受一切材料,观念,风格,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艺术,你的开放态度不像是艺术家,而像一个美术馆馆长。所以你虽然坚持写实,坚持再现与临摹,但在写实性的再现绘画之外,那么宽广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领域当中,你的消化能力,你的理解幅度,都非常强大和宽广,但你恰恰完全不做这种当代的尝试。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以前也是画写实的,后来他们完全改变了,当然我不是要求你和他们一样……
陈丹青:我知道你的意思。
吴亮:是什么原因,使你的画总是那样一个面貌,你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人,你能够理解当代一切新作品,并且耳熟能详,装置,行为,图片,拼贴,我想对你而言做起来也不会太难,你从来没有想去尝试?
陈丹青:没有……
吴亮:至少我们没有看见,为什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陈丹青:想过,想过,我被问起过。我想也是好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我本能地相信一个人最好做一件事情,类似像我正在画的这种写实油画,它几乎得花一生的时间去做还未必能够做好。我不是一个非常善于转移投资方向的人,而是既然我决定做这件事情,我就把它做好的一个人,再说画画这件事情是一种最古老的手工业,它砸的就是时间,就是生命。第二个呢,同时我又很本能地知道,尤其是到了美国以后,我就知道了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绘画的世纪,这是一个影像的世纪,这是一个由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构成的文化。我想我有足够的好奇感,倒谈不上你说的理解,或者怎么样;我不过就是有足够的好奇感,同时这些作品也确实有足够的魅力,你一看就会喜欢,就像杜尚。或者你刚才所说的这些装置也好,观念,身体,行为也好,立刻就会吸引你,所以我说我不会有障碍,不能因为我是画传统写实油画的,就一定要说这些东西算什么。这对我没有问题,我也有点奇怪,我怎么会这样。因为我的很多同行都非常排斥这些东西,排斥这个,怨恨那个,连毕加索他们都看不懂。但是我也理解,人的天性里头有很多不一样的结构,像电脑设置一样,有些文件、文档、功能特别多,有些人的文件、功能就很少。这不能强求一律。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要不要做?我也有点奇怪,就是我画这一路画,好像有足够的定力,不会被我同时喜欢的别的事情带走。这是一。第二,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我心里蛮尊重那些做各种艺术的人,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他们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他付过他的代价,就是他阅读,他的勇气,他做、做出了选择,同时他去找新的材料。上海的那位陈箴,去世了,他付出过他的勇气,他跟我一样到马路上去画像,要生存,他也有过挣扎,据说他在出国以前也画过西藏。所以,他已经付过那个代价。并不是说,我今天下午把画具收起来,明天我就开始做另一件事情,我就能做,当然它一定有快感,这个我相信。我觉得既然他们已经在做了,这个我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我现在不必赶时髦了,我赶过文革的时髦,那是没办法。当时如果我不赶这个时髦,我离不开农村。
吴亮:为了生存嘛。
陈丹青:文革后我可能给自己下了一个无形的决心,我再也不要赶时髦了,就是说,所谓大家着急要去做的事情,我不要做。而我后半生遇到的最大的时髦到今天还没有完,就是几乎所有画画的年轻人,都非常想要变成一个当代艺术家,我看得好累,他想爬过去,混到这个名分上。我不要这样,那么代价就是,自我边缘化,这个对我来说好像一点也没有问题,所以我就想为什么,可能这里面有个虚荣心的问题。我真的出名蛮早的,我大概刚过20岁,小圈子里就都知道我了;到我画西藏组画的时候,我还只是27岁,据说这就算出名了。我的虚荣心很快过了关,出名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看着你的名字印在上面。然后人家会来找你,问你是不是谁,他们已经知道你了。出名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很早过了这一关,如果我今天,都快60岁了,还没有人知道我,我画了这么多画,那我可能会很不安,我不想装得很清高,一个艺术家绝对是要出名的,绝对是个虚荣家,张爱玲真厉害,她说出名要早,我不知道她怎么会这么早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吴亮:因为她出名早。
陈丹青:可是我出名也不晚啊,我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这一句话。
吴亮:你和她出名时差不多年纪吧。她25岁,你27岁。
陈丹青:她比我要早……你现在去做当代艺术,和在文革中做革命艺术,其实它的驱动力是一样的,就是你想证明自己,证明这个方面我有才华。我能做这件事情,然后我被承认,被关注,这是每个艺术家一定会有的心理。你不要告诉我一个艺术家只是为自己画画。如果我今天还非常渴望被承认,或者渴望出名,我也许还会去争取。但这个冲动,这个资源,在我心里很早就没有了。
吴亮: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写作,你把那些剩下的虚荣冲动,新的表达资源,大部分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了?
陈丹青:写作在我还算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我身边发生当代艺术非常早,差不多在我上清华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虽然那时候……
吴亮:你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从来没有?
陈丹青:没有,没有。我是,真的不太会,我一方面确实很好奇,接受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我很难被一些太兴奋的事情,就轻易被带出去,好像我从来就不太会。我蛮坐得住的,就是做我自己,就是这样。
吴亮:对,你坐得住,你写作就是。
陈丹青:后来我写作了,它给了我一大部分,就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一种快感。它真的可以把我平常胡思乱想的很多东西,或者跟人聊的,它真的可以全部说出来,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人家是写作以后,慢慢去找经验说;我是有了好多经验没有想到要说,结果媒体找、找、找,我发现我可以把它说出来,就这样。
吴亮:实际上你的写作早就开始了,人们称它潜写作,你很早的时候,八十年代在纽约你就听木心讲课,你喜欢通过书信表达想法。
陈丹青:照木心的说法,你会写信就会写作,知青那一代基本上是靠信生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内容,他们只是要说……木心还有一句很好的话,“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真的很实在。那我们,我的年轻时代,只有写日记,写信,那是一个没有媒体的社会,没有交际的社会。
吴亮:你在文革当中也写日记吗?
陈丹青:写啊,写日记。
吴亮:写些什么呢?写一些犯忌的内容?
陈丹青:倒也没有,没有,我现在看起来很难为情,就是很文艺的日记。看到的风景,感想什么,大多就是这种。
吴亮:到纽约以后呢?
陈丹青:你说日记啊?
吴亮:嗯,日记。
陈丹青:就中断了,好久了。
吴亮:写信是你一直保持的习惯?
陈丹青:现在发e-mail,写得短了,年轻时候喜欢写长信,好几页纸。
陈丹青:对,那里有颜文梁的家。
吴亮:我1983年冬天去过颜文梁的家,那时候你在哪里?
陈丹青:1983年我已离开了,去了美国。
吴亮:我总是慢一步,我很晚才看到你的那个《西藏组画》,还是印刷品,当时我在厂里做工人,陈丹青,一个陌生的名字。许多年之后王安忆去美国回来,问我有一个人你认识吗,他叫陈丹青。她说她和你通信,都好多年了。
陈丹青:对的,我跟安忆通信一直到九十年代。
吴亮:她说陈丹青很有自己的看法,后来你的一些信刊登在杂志上了。
陈丹青:好像只有一封吧,发表了。
吴亮:我们第一次见面,不知你是否还记得——1998年,你背一只书包跑到罗阳新村来找我,当时我就奇怪你怎么会有我的新地址,那儿地铁刚通,不好找。
陈丹青:我也忘记了,让我想想……噢,起因是,我看到你的文章,批评“政治波普”,你写得太精彩了。我那时候回来不久,很想了解国内正在发生什么,所以我到处问,有谁认识吴亮?我想去找他……后来就弄到了你的地址。
吴亮:那天见到你站在我家门口,特别惊讶
陈丹青:我跑进来,你们中饭刚吃到一半,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吃,但没好意思讲……那次我被他们叫回来代课,在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时间比较从容,所以我说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你。后来我听中央美院做史论的宋晓霞说起你,她也非常喜欢你的文章,那段时间我就经常跟她谈你,然后我就来看你了,算殷殷求友吧。
吴亮:2000年我在顶层画廊,你和王安忆陆星儿一起过来玩,那天我正在口述一篇文章,我对你说,你的《纽约琐记》我看到好几篇了。
陈丹青:是一些零碎稿子,发在《艺术世界》,《今天》上也有,王瑞芸拿去了几篇。
吴亮:你这次回来给我一个印象——陈丹青,以写作者的身份出现了。
陈丹青:写作容易传播,容易被人知道。画好一幅画,不可能立刻拎出去展览。
吴亮:可是不久之后,上海美术馆有你一个回顾展,还记得吗?
陈丹青:那是清华给我操办的。
吴亮:那天很多观众排队,让你在那个画册上签名,我也混在签名队伍里。
陈丹青:那天并没有画册,是签《纽约琐记》吧,它刚出版。
吴亮:对,那就是这本书了……你给我签的时候,朝我看了一眼,好像不认识。
陈丹青:会吗?
吴亮:你头一抬,看一眼面前这个人,再机械地低头签一本,目光却是茫然的……那次展览上我没机会和你说话,一直想有个机会对你谈谈我当时的感觉——你当时画了一排毛泽东头像,表情都很古怪,甚至阴森森的,很诡异的表情,这些头像挂了一堵墙,大概有十来幅吧。
陈丹青:十五幅。
吴亮:十五幅……后来,可能过了两年还是三年,在上海我们又碰头了,我问过你画毛泽东头像这个事,但那天饭桌上人太多,我们没机会深入,我很注意你的行踪,留意你的言论,你总是使我产生好奇心,我很想当面问你,但一直错过。今天我们也许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看上去你那么忙,心不定的样子,我不指望所有的问题我都能在今天搞个一清二楚。
陈丹青:你问吧。
吴亮:你画的,你说的,你写的,你做的,我都感兴趣。我觉得你骨子里并不像你所说的,是他们叫我写我就写他们叫我弄我就弄,你其实都有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想法,你对鲁迅,对胡兰成,对木心,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民国,民国气象,民国风范,对,你还画了一幅画,民国时期的清华四君子。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吴宓,画了五个人。吴宓是加进去的。
吴亮:你怎么会画他们的呢,这些人你了解吗?
陈丹青:是他们叫我画的……我回国的第二年碰上了清华九十周年,正好清华又把中国工艺美院合并进去了,很多画家要分任务,这个命题是袁运甫先生给我的,他说当年国学研究院那几个人物你来画,我就画了。袁运甫是袁运生的哥哥,当时我们学校最权威的一个老师。我无知到这个地步,虽然我也知道梁启超王国维这些人,但我不知道清华有个国学研究院……最近,那个原来的国学研究院烧掉了。
吴亮:啊,真的?
陈丹青:11月13号,一把大火,就清华学堂那栋老的法式建筑,从前的国学研究院就在这个建筑里面。
吴亮:是人为事故吗?
陈丹青:还不知道,反正烧掉了,具体情况不了解。差不多烧空了,房架子还留着,救了三个多钟头才勉强扑灭。
吴亮:没见媒体有报道。
陈丹青:清华嘛!
吴亮:你哪一年正式离开清华的?
陈丹青:2006年。
吴亮:这个导师今后绝对不做了?
陈丹青:绝对不做了。
吴亮:据说他们对你的一个很大不满是,你主张一个英语不要考,一个政治不要考?
陈丹青:对,因为我招不到学生。许多学生都卡在这两个分数上,进不来,这叫什么教育?我是所谓的导师,可我却没有权力选择我的学生。
吴亮:在清华期间,你毕竟还是带了几个学生的。
陈丹青:没办法,凡是英文通得过就可以进来,就是这样规定的。
吴亮:在你的学生里,有没有你自己还满意的?
陈丹青:学生都蛮好的,我并不要求学生有多好,他们进来就是为了学习嘛,但是这种关卡设在那儿,完全是荒谬的……这个咱们今天不谈。
吴亮:换一个问题,毛的肖像,你为什么这么感兴趣……这个问题和我后来读你的文章有关,你有一篇文章写1976年,你听到毛去世的讣告,你说我们都在期待这一天,我周围几个朋友不相信,丹青当初会这么想吗?还是事后才这么想?
陈丹青:你这些朋友是什么年龄很重要,他如果跟我是同岁……
吴亮:和我们差不多同代人,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
陈丹青:同岁的,那我就要看具体这个人,有这个疑惑的人是谁,反正我当时周围的人,其实都这么想,不敢说出来,我们都在等这一天,大家都在等,更不要说我们的长辈了,全都在等。
吴亮:你好像知道他肯定要死了。
陈丹青:对啊,因为新闻纪录片经常看,他的样子越看越老。
吴亮:已经不像样子了,肯定快要死了,我们都在期待这一天。我记得你好像是用了“期待”这样一个词?
陈丹青:绝对是在期待这一天,绝对是。问这个话的人非常奇怪,他如果跟我同代的话。当然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愚民可能觉得这是个罪恶的念头,那时候有点脑子的人都在等,国家太不象话了,就知道都是因为他的缘故……大家也不知道他死了以后国家会怎么样,但总想他死了以后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吴亮:坦率跟你说,我没这么想过,我当时我有个错觉,觉得他好像不会死。
陈丹青:那你还是一个好孩子,那就是奏效了,你相信他就是这么一个超人。但是我想,我们年龄只差一点点,就是当时,有大量的人对整个这一切的怀疑,那些再比我大一点,真正的老三届那儿,也就是红卫兵那一代人,他们很早就知道文革里面是有阴谋的,主谋就是他。到后来,没有其他办法了,就只有等了,尤其林彪事件出来以后,这个可以做个调查,一定蛮有意思的。就是从1971年接班人出事到1976年他的死这五年的期间。当时大部分的成年人是怎么想的,哪怕是非常信仰这一套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吴亮:我在想我自己,我从来没有问过我自己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家里,在那个年代,我的祖父祖母都还活着,我还没有目击过一个老人在我身边死亡,可能有关系,
陈丹青:你这么说也有道理。
吴亮:不过这也不足以解释,我为什么没有将他和死联系在一起,在他以前,朱德死了,周恩来也死了,很多很多人都死了,刘少奇林彪更不用说了,死了那么多人,是人都会死,但确实我没有你的那种念头,就是企盼他死。
陈丹青:对,至少我是这样。
吴亮:但我也没有企盼他一直活着,我完全没想过这个事。我比你小两岁,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好像还没有思考这样一个人的生与死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陈丹青:我当初最惊讶的反应就是这个消息一来,我们互相不敢看,一看就要笑出来。
吴亮:真的?
陈丹青:嗯,一看就要笑出来。那段时间我正在西藏,我们三个男的,一个我老师,一个老红卫兵,都是画家,在帮西藏那边画画,说是下午四点钟有重要广播,我们就知道肯定是关于他的,当时大家都明白,就是迟早会有这一天的,我们知道会是什么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部节目停下来,就肯定是这个消息了。但是这一天真的来了的时候,第一,这个笑绝不是快乐的笑,或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非常不合时宜,不知道为什么忍不住就要笑,所以一直不敢互相看。第二个,晚上开始做灵堂,又哭不出来,这是好难受的一件事情,你知道那时候不哭,是大不敬,是政治问题。
吴亮:那天我在厂里,集体停下工作听广播,没有人哭,大家都沉默了。
陈丹青:嗯,沉默……还有一个是恐惧,其实主要是恐惧,也不知道恐惧什么,就是最严重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可是这件事情发生对我会发生怎么样的影响,没有人会知道,此前的恐惧常常是毛又有新的指示,然后就有一、两件事情或什么运动发生。我们年纪还小,知道这跟大人有关,不会跟我们有关——除了上山下乡。但是毛死了,大家还是会有一种恐惧,就是国家出大事了,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吴亮:回过去讲讲文革前后的事吧,你父亲也曾经是右派?
陈丹青:当然。
吴亮:他是哪一年摘帽子的呢?
陈丹青:他是到最后才摘的帽子,一直到1977年。没有,一直没有摘,一直到1977年才摘帽,1979年平反。我父亲是二类右派,工资从八十几块降到三十几块,三十几块拿了二十年。右派一共分六类,他是第二类,第一类右派只有十五块钱一个月,所以我父亲算是比较严重的,他是上海当时财政系统最大的一个右派。当时在天蟾舞台斗他,他说那个时候比文革批斗要文明,斗他,他居然迟到,还坐在那里,用不着站起来。批,就是大家批评他,骂他,但没有人身侵犯。
吴亮:你父亲没有被开除公职?
陈丹青:那时候右派开除公职的,大多是那些地方上的右派,大城市的还好,饭碗和工作都给你留着。到了文革,因为这个右派帽子他又被批斗了,隔离审查就不能回家了,关在普陀区税务局。嗯,刚才你看到他们拿走的一张就是我十五岁的自画像(指谈话之前,有两个某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借走了一幅画),我就放在书包里,骑自行车到他单位里去看他,我们找个地方躲起来,就拿出来给他,爸爸,我画了一张自画像。
吴亮:你这个画画是自学的吧,有老师吗?
陈丹青:对,当时我们有一帮人,上海的小青年,临摹,画写生。
吴亮:彼此画肖像写生?
陈丹青:到襄阳公园,复兴公园画风景,找个什么女孩,男孩,或者画自己爹妈,还有画自己。就是这样,一天到晚骑部自行车看来看去,从1967年开始,一直到我下乡插队。
吴亮:最近在浦东张江美术馆,有一个油雕院回顾展,你不是油雕院的人,是他们借了你的画吧,我看到了你当年画的两幅肖像,农民打扮。
陈丹青:那个是1977年画的,我在苏北插队。
吴亮:你不是在江西吗?
陈丹青:我先在江西,实在混不下去了,再流窜到江苏,后来我就到那边去插队了,你看到的那两张画,是在1977年,文革已经结束了,我打算考中央美院,所以画了一些农民。
吴亮:记得你那时候有一幅画,很主旋律。
陈丹青:我画过好多主旋律的。
吴亮:是吧,那时候你是为谁而画呢?
陈丹青:很简单,就是为全国美展画,各省,各市,县文化馆,当时集中了好多那种业余画家,
吴亮:但是你心里的政治倾向已经很清楚,在那个时候,可你还画主旋律。
陈丹青:我们那时都说两套话,全部说两套话。
吴亮:我理解,先不管它,那么你要参加全国美展,对你自己会带来一些什么好处呢?
陈丹青:离开农村,非常简单。你的画如果选上了,哪怕省美展,甚至县里的美展,你就可以不要在村里呆着了。
吴亮:那就是说,你1977年还没有回城?
陈丹青:1977年我已经在县文化馆了,江苏,江浦县文化馆。
吴亮:那还是农村。
陈丹青:对,所以就想离开农村,能进入城市,如果再作非分之想,就是能够进入一个文艺单位。我当时的一个梦想是,有一度南京商业局需要装卸工,到我们那个县来招工,我的资格够了,我插队快七年了,是资深知青。当时邓小平主政,为了可以回城,情愿去当装卸工,我报了名,拼命想挤进去,最后体验都过了,大概二十几个人就要走了,我最后一分钟被刷了下来,就因为我是上海知青,多收一个上海知青名额,就挤掉一个南京知青的名额,被刷下来后我就发高烧,简直就完蛋了都。
吴亮:不就是装卸工吗?
陈丹青:机会没有了……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去当装卸工吗,我知道我如果进了南京商业局,扛了几个月的包,马上就会被调到商业局去画橱窗。我当时的最高理想,一个是画橱窗,一个是在电影院画海报。那马上就有饭吃了,哪怕就是临时工大集体这类编制都没关系。
吴亮:毕竟画画你还是喜欢的。
陈丹青:不但喜欢,而且我已经出名了,我1976年画毛主席逝世,那个画已经在全国美展展出了。参加全国美展,按照后来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协了,你只要有一张画被选进了全国美展。当时作为知青我能够选入全国美展,我作为文革最后的一批画家之一已经出名了,可是并没有一个制度说,就可以把我从农村调出来,人事调动还没有恢复,我还在农村。到了1977年,听说第二年中央美院要去江苏招生,我就蠢蠢欲动。装卸工招工黄了以后,江浦县文化馆有几个美工早就认识我,他们说那你到我们这儿来吧,不知怎么就说服了县里面,让文化馆招收了我。我很高兴,起码我可以离开那个村子了,我在县文化馆搭个铺,晚上睡乒乓桌,白天就给他们画宣传画,其中就有你看到的那两张画,那是同一批画中的……第二年我考上了中央美院,一下子命运改变了。
吴亮:那我们再回到前面,你回忆1976年听到毛去世的消息,在一瞬间大家的心里反应,不管是几个人这么说,或者我怎么看,我觉得都有一个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用写作来回忆这件事发生在当下时间,然后再追溯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天你们感觉。这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时的感觉,你记住了;另一部份是写作与想象所赋予的,毕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尤其对毛这样一个人,对文革,对于好多历史问题与秘密的披露,或者否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刻骨,这些都是在1976年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生的。当时我们很混沌,我们不知道很多事情,当时的判断和今天的判断有很大的区别,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才会惊奇,而你则为我的惊奇而觉得惊讶。
陈丹青:是有点。
吴亮:你而且说有那么多大人都在谈这件事情,在那个年头,都那样的意思,不能说仇恨吧,最起码是盼望他早死,因为一些灾难都是由来而来。
陈丹青:很简单,所有的人都怕他。只有他死了,这个恐惧的来源才会终结。
吴亮:然后你自己呢,一方面怀着复杂的感情,一种恨或一种恐惧,同时你又在画他,而你之所以画他也只不过为了,很简单,就是既然大家都在这么画,我也只有通过这个唯一的路途,离开农村,有一碗饭吃。
陈丹青:这个事情是这样——当时大家对毛的看法是一件事情,毛在所有的视觉文本上出现,又是一件事情,最后我再要去画他,再是一件事情。这分别是三件事情,但这三件事情有联系。第一,当时我们很难说是恨毛,因为你知道他太庞大了,他不是个一般的人,我可以说恨某个具体的人,恨哪一个局长,或者哪一个公社书记……庞大的恐惧真是非常不容易描绘,因为你被这个恐惧支配了,而这个恐惧最终来自他,而他又几乎是一个非人化的形象,这个很难描述,或许我们可以跟苏联人沟通,在他们的斯大林时期。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他的视觉形象对我们来说太有支配性了,从我懂事情开始,到处都看到毛主席像。
吴亮:学校教室黑板上面就是一幅。
陈丹青:对的,我上课的时候发呆我就看这张脸,还有一个渊源,我14岁进初中,就跟着我的老师画毛主席像,我最早的油画作品是毛主席像,最大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六米高的毛主席像,我15岁就画过了。6米高,那个脸就跟这张墙这么大,嘴就一米多长。我对他脸部的所有肌理,五官,等于整个下载了,以后就很难忘记。我甚至可以默写他的脸,不用看照片。
吴亮:现在还能这么做?
陈丹青:还能做到,小时候会的事情,现在就会,所以他的这个脸的下载储存是太久的一件事情,此外没有任何明星,连文革前的像赵丹、张瑞芳、田华这些明星,以前在电影院都有他们黑白照片的——他们都远远没法同他比。
吴亮:你的意思是,被你下载的除了他的脸没有别的脸。
陈丹青:到现在也没有,文革是我们记忆力密度最高的年代,整整十年,反复被下载储存的就是这张脸,它代替了所有一切流动图像和明星视觉效应,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我为什么会画这个?你看到的那一组,是1993年的一件事,1993年是毛泽东……
吴亮:诞辰一百周年。
陈丹青:毛诞辰一百周年,世界范围纪念他,英国BBC,还有纽约的各种电视台推出一些纪录片。有的拍得很早,冷战时候就拍的,有新拍的,有的是组合。你想我在纽约,纽约的电视节目,忽然之间频番遭遇毛的脸,转台,还是毛,然后周恩来这些。我忽然,那个时候你想,离1976年快三十年了,我已经,1993年我正好是四十岁,我十几岁画他的像,二、三十年后,在另外一个国家,纽约,我忽然又遭遇了这个脸,他对我来说,是一个还没有过去的脸,我才知道,原来我把他储存了这么久,我下载了这个文件,它唤起我太多,我非常惊讶,我怎么会对这张脸记得这么清楚,这么对我有作用,我说不清是什么作用。它可以让我怀旧,我如果回想那个年代,好几个文件档案可以让我回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档案就是毛的脸。好,那么,我忽然起念要再画毛主席,我是画毛主席起家的,现在我要画不一样的毛主席,同时你要知道,就是你被批评的那个“政治波普”,就是那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毛,上海李山在画,还有其他几个政治波普画家都在画毛,但是他们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有的是调侃,或画得很滑稽,叼一朵花,或者怎么样,还有把他卡通化。那我是一个写实的画家,我还是很在乎一张真实的脸,很真实的表情。于是我就去把那些录像带租来,关于毛的传记片录像带,我开始看,我发现在迅速的画面闪动当中,他有很多表情是我当年下载的文件里没有的,就是愤怒啊,那种滑稽的,或者说很冷酷的那种表情。我就用快照把他拍下来,拍了一、两百张。因为纪录片画面太快了,拍得不好,一会儿倒回去再拍一次,就这样,在那些多少分之一秒的照片里面,寻找那些表情差异,最后选出了十五张,但十五张里,其实有一半是官方照片,就是我们通常被告知的那种正式的毛的照片。遵义会议,开国大典啊,等等什么这些。再加上一半左右我们以前没有见过,是毛瞬间的表情。但是我相信瞬间的表情最是那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瞬间表情。画完后,我把那套画叫“毛润之”,我想把他和被我们集体下载的毛分开,或一个面相学上的毛。
吴亮:那是在纽约画的吧?
陈丹青:对,1994、1995年开始画,画到1996年。这套画后来我送给了我的画廊老板,一个女的香港人,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拜毛。她说她很想要这套画,我就给她了。
吴亮:以后呢,有没有再画过毛?
陈丹青:没有,再没有画过。
吴亮:你对他那张脸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为什么不再画呢?
陈丹青:就没有欲望了,奇怪。我有一个经验,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一篇文章,一幅画,如果是你很早就想说的,想画的,一旦你写完了,画掉了,你就卸掉了,等于这个文件被删除了。
吴亮:你的意思是说,这十五幅画已经完全把这个形象从你心里面排掉了?
陈丹青:排掉了。我回头看它们,觉得画得并不好,我如果现在画会比那个画得更好。但是一幅画得好,主要是靠你的激情,我现在没有这个激情了。
吴亮:激情没有了?
陈丹青:做过了这件事情,算了就。
吴亮:你后来画书,画画册,对印刷品的一个描绘,你画印刷品上面的画,照你的说法,这些画就是一个静物画?
陈丹青:静物画,对。
吴亮:你不认为这是一个临摹吗,当然这里面有临摹的意思。
陈丹青:是临摹,是临摹。
吴亮:是临摹,但是呢你画的确实又是一个特殊静物,一本打开的画册,并不对画本身的一个临摹,这里面既有平面性,又有三维性……这批作品,好像你已经画了很长时间了?
陈丹青:对,那有十几年了,那个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快感,因为画册是没有底的,有些画册在我的眼睛里非常入画。我每年都会买一些新的画册,我还特别喜欢买旧版画册,它很入画。后来只要有新的画册出来,我又会买,我曾经以为我大概没有热情再画这种题材了,但等到有新画册一来,我还是会想画。
吴亮:你不会仅仅把它们作为一个静物去画吗,肯定不那么简单。
陈丹青:是这样,当然它牵涉到一些观念,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关于再现和复制之间的一个悖论,英文这两个词很接近,一个叫reappear就是再现,一个叫copy就是复制。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复制的时代,而我手上画的油画呢,被假定为一个再现的时代,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印象派,它是再现。现在,这个再现和复制变成一个错位的事情,复制比你再现得好,这个完全是准确的。然后呢,我用手工再现的方式把这个机器复制的东西重新再现一遍,但其实它还是复制品,这里面就 产生悖论了,而我们正生活在这个悖论当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件事情。所以这是个观念,但是呢,我又不喜欢太想让人看出来你的概念,那种概念的当代艺术,这样“书”就给了我一个最好的,最自然的借口,我们谁都看见书,它放在那儿,它真的像静物一样,跟一个杯子,一堆苹果,一束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去画它了……再有一个,我特别喜欢临摹,就像你说的。
吴亮:真的吗?
陈丹青:就是,我特别喜欢临摹别人的东西,我从来不追求风格,我没有一个野心说,有一天我要树立一个属于我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我,我好像从小就没有这个这样的野心,临摹满足了我,就是很私人的一种偏好。
吴亮:是不是你画画就是从临摹开始,而不是从涂鸦开始?
陈丹青:对啊,就是,就是。对。
吴亮:慢慢的临摹就变成了你很喜欢的一件事情?
陈丹青:对,当然,临摹在另一个立场看也是
吴亮:你是不是把写生也看成是一种临摹呢?
陈丹青:差不多,临摹通常是指一个已经变成画的平面,一个现成品,你把它再现。那么写生嘛,当然它是一个活的对象,一个三维对象了。难也是写生难,临摹要方便得多。临摹,用中国话叫依样画葫芦,那要好一点。写生不一样,写生是一种寻找,你等于从头开始寻找到这张画。你临摹,是这张画已经在你跟前了,你把它再说一遍。两者还是有区别,但是从模仿这个词来说,写生和临摹可以说它没有太大差异,是一回事情,就是一个反射动作。
吴亮:所谓创作性的,有主题的那种画,你也就《西藏组画》算是一个系列?
陈丹青:不止,第一个是文革当中的主题画,现在看起来是很教条的;那第二个就是《西藏组画》,第三个就是〇〇系列,第四个才是我的静物。这些画严格说来可以算是我的创作,此外都是为了画这些创作的一种习作和游戏,没多大意思。但我不是经常有创作热情。你看我,回来的这十年,主要的热情都用于写作。他们就说你为什么不创作了。我就问我自己,其实最诚实的回答是,就是一件让我非常激动的事,一定要把它画出来的那样一种激动,目前还没有出现,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如果它有,它迟早有一天会到来,某件事情,某个图像,某一个想象,让我很难摆脱——这个时候,我可能就会进入新的创作;既然没有,我就一直在东画画,西画画,就这个样子。
吴亮:我另有个问题,也是一直想要问你的,你去美国以后写过很多随笔,包括通讯,看了许许多多博物馆,画展,慕名已久的大师作品,你的眼界迅速扩张,宽容也滋长了。艺术家有必要这么宽容,你为什么没有偏见呢?
陈丹青:我是没有偏见的。
吴亮:……比起你在美国的一些国内朋友,比方说像蔡国强,徐冰这样的,与你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你都能做出很欣赏他们的样子,
陈丹青:我很佩服他们啊。
吴亮:在你的随笔、谈话和讲演中,你给予多种不同的艺术以理解,那些对立的艺术,你都找出各自的合理性,你接受一切材料,观念,风格,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艺术,你的开放态度不像是艺术家,而像一个美术馆馆长。所以你虽然坚持写实,坚持再现与临摹,但在写实性的再现绘画之外,那么宽广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领域当中,你的消化能力,你的理解幅度,都非常强大和宽广,但你恰恰完全不做这种当代的尝试。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以前也是画写实的,后来他们完全改变了,当然我不是要求你和他们一样……
陈丹青:我知道你的意思。
吴亮:是什么原因,使你的画总是那样一个面貌,你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人,你能够理解当代一切新作品,并且耳熟能详,装置,行为,图片,拼贴,我想对你而言做起来也不会太难,你从来没有想去尝试?
陈丹青:没有……
吴亮:至少我们没有看见,为什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陈丹青:想过,想过,我被问起过。我想也是好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我本能地相信一个人最好做一件事情,类似像我正在画的这种写实油画,它几乎得花一生的时间去做还未必能够做好。我不是一个非常善于转移投资方向的人,而是既然我决定做这件事情,我就把它做好的一个人,再说画画这件事情是一种最古老的手工业,它砸的就是时间,就是生命。第二个呢,同时我又很本能地知道,尤其是到了美国以后,我就知道了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绘画的世纪,这是一个影像的世纪,这是一个由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构成的文化。我想我有足够的好奇感,倒谈不上你说的理解,或者怎么样;我不过就是有足够的好奇感,同时这些作品也确实有足够的魅力,你一看就会喜欢,就像杜尚。或者你刚才所说的这些装置也好,观念,身体,行为也好,立刻就会吸引你,所以我说我不会有障碍,不能因为我是画传统写实油画的,就一定要说这些东西算什么。这对我没有问题,我也有点奇怪,我怎么会这样。因为我的很多同行都非常排斥这些东西,排斥这个,怨恨那个,连毕加索他们都看不懂。但是我也理解,人的天性里头有很多不一样的结构,像电脑设置一样,有些文件、文档、功能特别多,有些人的文件、功能就很少。这不能强求一律。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要不要做?我也有点奇怪,就是我画这一路画,好像有足够的定力,不会被我同时喜欢的别的事情带走。这是一。第二,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我心里蛮尊重那些做各种艺术的人,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他们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他付过他的代价,就是他阅读,他的勇气,他做、做出了选择,同时他去找新的材料。上海的那位陈箴,去世了,他付出过他的勇气,他跟我一样到马路上去画像,要生存,他也有过挣扎,据说他在出国以前也画过西藏。所以,他已经付过那个代价。并不是说,我今天下午把画具收起来,明天我就开始做另一件事情,我就能做,当然它一定有快感,这个我相信。我觉得既然他们已经在做了,这个我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我现在不必赶时髦了,我赶过文革的时髦,那是没办法。当时如果我不赶这个时髦,我离不开农村。
吴亮:为了生存嘛。
陈丹青:文革后我可能给自己下了一个无形的决心,我再也不要赶时髦了,就是说,所谓大家着急要去做的事情,我不要做。而我后半生遇到的最大的时髦到今天还没有完,就是几乎所有画画的年轻人,都非常想要变成一个当代艺术家,我看得好累,他想爬过去,混到这个名分上。我不要这样,那么代价就是,自我边缘化,这个对我来说好像一点也没有问题,所以我就想为什么,可能这里面有个虚荣心的问题。我真的出名蛮早的,我大概刚过20岁,小圈子里就都知道我了;到我画西藏组画的时候,我还只是27岁,据说这就算出名了。我的虚荣心很快过了关,出名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看着你的名字印在上面。然后人家会来找你,问你是不是谁,他们已经知道你了。出名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很早过了这一关,如果我今天,都快60岁了,还没有人知道我,我画了这么多画,那我可能会很不安,我不想装得很清高,一个艺术家绝对是要出名的,绝对是个虚荣家,张爱玲真厉害,她说出名要早,我不知道她怎么会这么早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吴亮:因为她出名早。
陈丹青:可是我出名也不晚啊,我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这一句话。
吴亮:你和她出名时差不多年纪吧。她25岁,你27岁。
陈丹青:她比我要早……你现在去做当代艺术,和在文革中做革命艺术,其实它的驱动力是一样的,就是你想证明自己,证明这个方面我有才华。我能做这件事情,然后我被承认,被关注,这是每个艺术家一定会有的心理。你不要告诉我一个艺术家只是为自己画画。如果我今天还非常渴望被承认,或者渴望出名,我也许还会去争取。但这个冲动,这个资源,在我心里很早就没有了。
吴亮: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写作,你把那些剩下的虚荣冲动,新的表达资源,大部分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了?
陈丹青:写作在我还算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我身边发生当代艺术非常早,差不多在我上清华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虽然那时候……
吴亮:你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从来没有?
陈丹青:没有,没有。我是,真的不太会,我一方面确实很好奇,接受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我很难被一些太兴奋的事情,就轻易被带出去,好像我从来就不太会。我蛮坐得住的,就是做我自己,就是这样。
吴亮:对,你坐得住,你写作就是。
陈丹青:后来我写作了,它给了我一大部分,就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一种快感。它真的可以把我平常胡思乱想的很多东西,或者跟人聊的,它真的可以全部说出来,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人家是写作以后,慢慢去找经验说;我是有了好多经验没有想到要说,结果媒体找、找、找,我发现我可以把它说出来,就这样。
吴亮:实际上你的写作早就开始了,人们称它潜写作,你很早的时候,八十年代在纽约你就听木心讲课,你喜欢通过书信表达想法。
陈丹青:照木心的说法,你会写信就会写作,知青那一代基本上是靠信生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内容,他们只是要说……木心还有一句很好的话,“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真的很实在。那我们,我的年轻时代,只有写日记,写信,那是一个没有媒体的社会,没有交际的社会。
吴亮:你在文革当中也写日记吗?
陈丹青:写啊,写日记。
吴亮:写些什么呢?写一些犯忌的内容?
陈丹青:倒也没有,没有,我现在看起来很难为情,就是很文艺的日记。看到的风景,感想什么,大多就是这种。
吴亮:到纽约以后呢?
陈丹青:你说日记啊?
吴亮:嗯,日记。
陈丹青:就中断了,好久了。
吴亮:写信是你一直保持的习惯?
陈丹青:现在发e-mail,写得短了,年轻时候喜欢写长信,好几页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