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张五常经济学》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1)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2 7:44:00 | 访问量:714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
第一节 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缺陷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是五常对价格理论的重要创新1。
且让我先概括地说一下经济学传统上的市场和价格分析。它有几个基本公设:(1)个人在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2)个人自做决策。有几个基本理念:(1)边际理念。(2)生产者、消费者分开。(3)均衡理念。
从这几个要点出发,传统市场和价格分析有三个步骤:(1)消费者行为分析,即消费者均衡分析。(2)生产者行为分析,即生产者均衡分析。(3)消费者、生产者同时均衡,即一般均衡分析。
消费者资源一定(所谓预算约束或收入约束),消费者面临两个决策。其一是消费资源在不同物品或不同用途上的分配。其二是消费者选择购买每样物品,必定达到每样物品之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互之间完全相等。
生产者的资源一定(也是预算约束,或资本、资产约束),面临的决策也是两个。其一是在多种产品的生产上分配资源。若是自给自足经济,该决策与消费决策一致,但在交换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会选择专业生产,然后到市场交易图利。其二是生产者一旦选择了专业从事的行业,他会将生产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其原则必定是收益最大化,准确地说,是租值最大化,也就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代价)。
消费者、生产者各自为战,分别达到均衡。那么消费者、生产者如何同时达到均衡,即如何达到一般均衡呢?重点来了,这就是价格机制的核心。
传统分析是这样说的:消费者看着价格行事,决定其购买量或需求量,直到“边际用值(传统分析用的是效用,这里都改成用值吧)=价格“为止。每个消费者都这样做,最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每个消费者之边际效用均与价格相等。假若生产者也看着同样价格行事,让生产进行到边际成本=价格的程度,那么从社会角度看(注意:不是从生产者个人角度看),资源运用达到最优。因为产品对社会(全部消费者也)的边际用值=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市场均衡价格。
问题来了。“边际用值=边际成本=价格”,并不意味着生产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但“边际成本=价格”并不意味着“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因为价格完全可以不同于边际收益。只有在一个极其特殊情况下,才能始终同时满足生产者“边际成本=价格”和生产者“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那就是生产者无论卖多少数量产品,其价格总是一个常数。即生产者面对的、对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线。换句话说,生产者无可奈何、逆来顺受,唯市场价格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提价,更不会降价也!即所谓受价者(Piece-taker)是也。
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生产者之边际成本”,市场达到消费者、生产者的同时均衡,即所谓一般均衡也。
传统上,经济学者将这个极特殊的情况称之为“完美市场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认为是最理想、最有效率之经济状态,类似于宗教上的“天国”或“极乐世界”,完美无暇、通体舒泰。凡是偏离这个理想境界的情形,均冠之以“不完美市场”或“无效率”或“浪费”或“市场失败”或“外部性”或“非帕累托至善”等等,不一而足,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看得见的手”或政府)来纠正。正仿佛人世间与天国相比,到处充满着罪恶和不善,需要人世间以外的力量(上帝或上帝的代言人传教士)来加以纠正一样。将这种传统的经济学称有某种意义上的“神学”,将秉承这种传统的经济学者称为经济世界的“传教士”,的确有一点儿理由。
细想一下,经济学者真的是强人所难、岂有此理、且前后矛盾。既然承认个人自作决策,行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理所当然(二者是个人行为局限下最大化假设的基本推论),为什么非要强迫生产者“受价”(接受同一市场之价)呢?为什么强迫生产者按同一价格出售所有产量呢?生产者关心的唯一事项是收入或租值最大化,正如消费者唯一关心的是用值最大化或消费者盈余最大化一样。
如果生产者能够用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产品,或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或寻找多种不同的价格安排,而能够赢得最大租值,生产者一定会那样做的,怎么会理会经济学家要求“完美”、“完善”的要求呢?真实世界里,生产者实际上无时无地不在寻价,真正不得不“受价”的产品非常少,全世界也只有数十种而已,生产者无时无地不在寻价的产品何止千万!此外,传统上经济学者对生产者为什么要逆来顺受而“受价”的原因,即“受价”现象背后的局限条件,所提供的分析是错误的(后面详述)。
回头说上面那个著名的公式“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前半部分“边际用值=价格”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是那所谓消费者均衡,也是马歇尔剪刀分析中“需求曲线”的含义。后半部分“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生产者收入或租值最大化等等条件,是所谓生产者均衡。而“价格=边际成本”就是马歇尔剪刀分析中的“供给曲线”了。马歇尔剪刀分析中,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之交点满足“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成本”,却并不一定满足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所以该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一般均衡点。只有当该点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剪刀相交之点才是生产者、消费者同时均衡之点。这一点,一般课本并没有交代清楚。
大体而言,“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成本=生产者之边际收益”就是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全部内容。还须加上的就是消费者的边际替换定律和生产者的边际替换定律。是马歇尔和帕累托等前辈发展出来的,又经过希克斯、勒纳、萨缪尔森等大师的细心阐释(勒纳描述完美市场一般均衡用了七个边际恒等式),逻辑井然、数学优美。经济学者视之为完美的理想天国或帕累托至善之境也就不足为怪了,就是今天,大多数学者依然醉心于完美竞争的优美逻辑结构,而不管真实世界。萨缪尔森说得好:上帝创造了什么?帕累托至善点!
让我们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上面那个美丽的系列等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审查一番,我们就不难明白传统市场价格分析有多么严重的缺陷,也才能明白五常在价格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2)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3 8:09:00 | 访问量:569
第二节 从消费者或需求者的角度看价格
从消费者角度看价格。传统分析认为消费者行为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没有错。问题是消费者购买或消费某一物品或服务时,怎知道其边际用值?
市场物品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你出价100元买鞋一双,以为其用值至少等于100元(至少等于100元,是以一双鞋为一个单位,一单位的边际用值也就等于总用值),但你怎能知道回家穿后不到两天,鞋就露出一个大洞。你花5000元购买冰箱一台,预期使用3年,你以为3年的冰箱服务所值,贴现到今天,扣除使用过程中的其他耗费(耗电、清洗等),至少要等于购买时所支出的5000元,但你怎知道冰箱刚一抬回家就不制冷?从而使冰箱的用值下降为零甚至为负?
类似的例子数之不尽,而要点如一:消费者要准确判断或知道所购(或消费)物品或服务的用值,并非易事。让“边际用值=价格”并不简单,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局限条件是信息费用。消费者对所购物品的质量、效能、如何使用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他们于是要想办法、要寻价、寻质、要以质判价或以价判质。供应者也是各出奇谋,有的是帮助消费者,有的是欺骗消费者,如此等等,缤纷多彩。传统市场分析却并不注意消费者的各种“寻价”行为和与此有关的各种现象。
消费者衡量产品的边际用值非常不易,要寻价。给定价格,消费者总要尽可能寻找能带来最大用值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自助餐大吃特吃、自选超市总要挑最好的、果园自摘总是选上佳水果,等等。给定产品,消费者总是想尽可能降低价格。传统市场分析对此一带而过,忽略了绝大部分重要而有趣的市场现象。施蒂格勒是第一个认真研究消费者寻价的人,他的《信息经济学》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同样获诺奖的阿卡诺夫等人,贡献类似。但平心而论,在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上,真正有重大突破性贡献的是五常。以质判价、以价判质是五常的重要发现2。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3)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4 19:16:00 | 访问量:611
第三节 从生产者获供应者的角度看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价格。传统分析认为“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为生产者的均衡条件,也没有错。这不过是局限条件下,生产者利益最大化的逻辑表达,并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说生产者追求利益(租值)最大化,或生产者力图“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完全是一回事。
我们必须深入到“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背后去,探索生产者收入的变化规律和成本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生产的规律。传统上,经济学者最热衷、最喜欢的情况就是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价格,也就是生产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平线,生产者是一个被动的“受价者”(price-taker)。这样,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始终等于边际收入等于价格。那是说,生产者供应产品或服务,无论卖给哪个市场、哪个人,其价格都是一样。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任何非经济学者也知道,供应者(无论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完全为“受价者”的情况不多见。这就牵涉到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几个主要困难。
第一是生产者面临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平线,而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斜线。也就是说生产者不再是市场价格的“受价者”,而是一个“觅价者”(price seeker),是一个“垄断者”。传统分析上,凡是垄断必有所谓“死三角”的浪费,那是说,生产者索取的价格大于(生产者的边际收入=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从社会或消费者的角度看,生产者应当扩大生产、多供应社会才是。但生产者从自身角度(利益最大化)考虑,并不会这样做,于是被经济学者斥为“浪费”、“无效率”甚至“不公正”,严加谴责。大多数市场供应分析也就停留于此,没有深入下去问:究竟垄断是怎么一回事?所谓“死三角浪费”又是怎样一回事?垄断究竟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政府应不应当反对?
第二个困难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不一定向上倾斜。马歇尔的剪刀分析必须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供应曲线向右上倾斜”才能成事。需求曲线是不是真的一定向右下倾斜?换句话说,有没有需求定律这回事?曾经有非常大的争议,尤其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引入所谓“吉芬物品”之后,至令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需求曲线一定向右下倾斜。
但价格理论中比需求定律更困难的地方,是解释边际成本曲线最终一定向右上倾斜,这样才会有向右上倾斜的供应曲线。然而,所有传统的分析,对成本规律者说不清楚。一般公认成本曲线可以向上、向下或平线一条,但生产者真实的成本曲线(成本规律)究竟怎样,经济学者不大了了。各种混淆不堪的分析层出不穷。正如阿尔钦所说“尽管经济学关于成本的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们关于成本的概念依然模糊不清、混乱不堪。或许正是因为文献太多的缘故吧!”
如果成本曲线向右下倾斜,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原则上一个生产者可以尽可能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个市场的独占者(垄断者)。然而,此种情况下,经济学者经常奉为圭臬为圭皁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就被颠覆了。因为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必须下降,且边际成本必须小于平均成本,那么依照“价格=边际成本”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这个垄断者(市场独占者)必定血本无归!所有支持政府管制(或补贴、或建议政府亲力亲为)公用事业或其他产业的言论皆出自上述困境。究竟有没有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不断下降这回事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上一章已经说清楚了。
如果成本曲线始终是平线一条,既不右上也不右下,那么依照边际成本定价原则,无论需求如何变化,生产者无论产量多少,供应价格都是一样。该产品是由一家企业生产还是多家企业生产无从确定。真实世界显然没有完成这样奇哉怪也的现象。但生产的成本规律究竟如何呢?显而易见,从逻辑上假设成本曲线可以右上、右下、或平线一条完全等于没说什么!完全是一种文字游戏,与真实世界的成本规律无关,而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真实世界企业的生产成本规律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一般性的成本规律?这可以说是价格理论中最困难的问题。我想我们已经找到正确答案。这里旧话重提,是要读者知道传统市场价格分析是多么不足。
第三个困难是,传统分析完全忽视了交易费用,从而对“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以及“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复杂而精彩的过程缺乏认识。真实世界的“成本”局限条件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生产成本,而且包括交易费用,二者加起来才是真正的“成本”局限,由于完全漠视交易费用,传统上的“成本”分析就严重不足。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4)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5 8:48:00 | 访问量:630
第四节 从社会的角度看价格
从社会的角度看价格。“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不仅是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更是全社会资源利用最优状态的“一般均衡”,所谓帕累托最优或至善点也!
然而,经济学者老早就认识到两个严重问题:第一,在成本那一项,有供应者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从社会整体角度看的成本)之别,二者可能不相等。那是说,供应者的一项决策或行动(推而广之,可以看作任何人的行动),其私人成本(即从个人角度考量,他所放弃的最高代价),可能少于社会成本(即从社会整体角度看,整个社会为该行动所必须放弃的最高代价)。
这样,对生产者或行动者个人而言,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他个人达到了生产者均衡。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是“边际收入<社会整体的边际成本”。所以,以社会整体角度看,生产者或行动者的活动或生产量过大,应该减少产量(减少活动),虽然从他个人角度看,此时正好达到均衡产量或均衡活动水平。
第二,反过来,生产者或行动者所获得的收入(好处)可能小于社会整体从他的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这样,当生产者达到“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者均衡时,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是“社会整体之边际收入>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生产者或行动者应该扩大产量,虽然从他个人角度看,此时正好达到均衡产量。但是,若没有外力协助,生产者无法获得更多利益(收入),所以要让生产者扩大产量,政府就必须补贴。
这种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分离,是马歇尔的继承人、剑桥学派大师庇古毕生高举并发扬光大的问题,也是整个共用品理论的基础,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更激发了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即科斯定理。其演变复杂曲折、精彩纷呈,但逻辑出发点还是上述这个奇妙公式。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5)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6 9:00:00 | 访问量:639
第五节 从交易局限条件的角度看:为什么会有价格?
“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这个一般均衡等式里,哪个变量最重要呢?当然是价格。
从斯密开创经济学起始,这门学问就被称为价格理论,实在是恰当不过。没有“价格”的引导或中介,消费者、生产者各自为战,要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的一般均衡,即便不是完全不可能(完全消除价格机制的中央计划经济,有没有办法达到一般均衡,或所达到的是怎样一种均衡,是另一个有趣而困难的问题,尽管计划经济也有代价的概念),也是极其困难的:消费者的边际用值如何或偏好如何,由于没有价格的表达或传达,生产者无从知晓。由于没有资源运用的价格信号或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表达,生产者无法计算其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寻价过程就无从说起。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价格机制,是曾经让斯密兴奋不已的重大发现。
现代经济学公认价格有三大功能:(a)信息传达,即传达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2)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之一。社会如采用市场竞争,则价格就是决定胜负的准则。但社会也可以采取其他竞争形式,决定谁胜谁负的准则就不再是价格。(c)决定社会的收入分配,这项功能与第二项相同,但一般还是分开说,以强调价格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决定性。然而传统上,经济学者重视的只是第一项,即价格机制的信息传达功能。
然而,价格是什么?何谓价?这个问题经济学者几乎很少问。我们到自由市场、杂货店、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去买一件衣服、一斤水果、一台电视等等。明码标价,是一个数字,一目了然。但你去买栋房子、一栋别墅,每平方米多少钱也是一个数字,一目了然,但所买的内容就复杂很多,而一目了然的数字价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附加条件(权利或义务)。即使是买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你究竟买的是什么,往往要看说明书才能知道大概,而说明书往往技术名词多多,外行人不容易看得懂。你买公司的股票、债券或一个政府的债券,情况就更加复杂。你要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东西是不容易的。你要仔细阅读公司或政府的招股或发债说明书,往往非请专家咨询不能知道大概。
进一步推导下去,你租别人的房子(也是买),就不是按日按时付钱那样简单。房东会和你签合约,说明你住进来之后,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项由你负责,哪些事项由房东负责。就是说,你和房东之间需要一纸合约来界定权利、义务、责任、利益、违约赔偿等等。同理,你租的土地、厂房、专利、资金、智力、劳力等等,都需要一纸合约来写明有关的期限,权利、义务、责任、利益、违约赔偿等等。
换句话说,从最简单的商店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到土地、房产出租,价格安排从一目了然的数字价格就演变成一种合约安排,而且是有结构性的合约安排。
任何价格都是一种合约,任何合约安排都是价格安排。这个角度一转换,我们对价格的理解就有了天壤之别。许多交易虽没有一目了然的数字之价,但既然是市场交易,就必定有价格安排。没有一目了然的数字之价,则一定是比较复杂的合约安排。
问题的重心一下子就改变了,我们必须问: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如此千变万化的价格安排或合约安排呢?这就引发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也就是五常的合约理论。所以我们说,五常的合约理论也就是价格理论的发展,是转换一个角度看价格,转换一个角度看市场,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制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格安排是合约安排,合约安排也就是价格安排,这只是我们看价格的第一个角度。
如何衡量价格?或者说,价格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经济学对价格的定义是:为获得某物品,在边际上必须且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一瓶矿泉水,当你口渴难耐、需要水救命却又别无选择时,你可能愿意支付一万元来购买这瓶矿泉水。这是你在边际上愿意为这瓶矿泉水所付的最高价。如果我是一个垄断者,周围绝无第二个供水的人,我肯定会向你索要一万元甚至更高。你可能选择支付一万元购买这瓶水,或者无钱支付而选择死亡。当然,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你同样口渴难耐,你可能只需付几元钱,轻而易举地买到任意数量的矿泉水。这可不是你运气好,也不是卖水的人比较善良,而是供水者众,没有人敢肆意叫高价,否则会吓退所有顾客,自己也只好关门大吉。
本来在独家垄断情况下,一瓶水最高你愿意付1万元,但现在只需几元钱,其巨大差额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何其大也!近20年来,中国经济解除管制,消除政府权力垄断而推动市场竞争,各种消费品层出不穷,价格一降再降,消费者的享受上升何止百倍千倍!
价格的定义与成本的定义并无二致。经济学给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与价格的定义一样,任何一样物品,你要想获得,原则上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自己开张生产,二是出价购买。选择哪一种方法,要看哪种办法成本低。你需要一部汽车,市场价30万元,自己生产可能要花上百万元,付出毕生精力还造不出来,便宜的办法当然是到市场选购。
如此角度看价格,我们就明白:价格所包含的内容,通常不是明码标价的那个数字那样简单。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购买一件物品所花的代价除了明码标出的金钱之价外,当然还包括找寻商品的时间成本。除非马上消费掉的物品,大多数商品,在今后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消费服务时,还需要支付其他成本,(所有电器需要支付电费、汽车需要支付油费、房子需要维修费等等)。将所有今后时间将要发生的成本,用一个适当的利率贴现,所得到的现值加上今天付出的成本,才是你购买一件物品的全部真实成本。同样,物品未来时间提供的全部消费服务,用同样的利率贴现,所得到的是该物品的全部真实用值。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决策,是将全部真实成本与全部真实用值相比较来决定。同样用值,必定选成本低的,同样成本,必定选用值高的。
广义而言,我们可以将任何商品的价格区分为两部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是成本!)。举个例子,市场零售价为30元的一盒治疗头痛发烧的阿司匹林药片,出厂价只5元不到,真正的生产成本当然更低。假若生产商获毛利10%,生产成本只有4.5元左右,除此之外的费用高达25元之多!包括运输费用、各个环节的税费和层层批发商的利润!当然你也可以将其中某部分(比如运输费用)归纳为生产成本。马歇尔老早就说,从生产效用的意义上说,运输费用也是生产成本,没有错。其实一切产品,小到鸡蛋白菜,大到飞机坦克,莫不如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解释市场上触目皆是的讨价还价行为,和多如天上星的价格安排,有两大类交易费用非常关键:一是鉴别商品质量的费用,二是讨价还价的费用和履行合约的费用。从这个局限条件出发,我们可以解释各种复杂有趣的价格安排。解释了价格安排,当然也就解释了市场结构。
一样物品为什么会有价格?听起来像是小孩子问的一样,但并不是那么肤浅的问题。
比如古典经济学家一直争论为什么会有地租或应不应该有地租,其实就是争论土地为什么会有价格。古典经济学家有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地租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是价格决定地租的大小。是李嘉图首先提出这个命题的,将这个命题一般化就是:租值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是价格决定租值的大小。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中是这样表述的:“rents are price-determined rather than price-determining3。
什么土地会有价?或一般而言,为什么样物品会有价?在两个相端情形下,物品是没有价的。一是毫无用途的物品。你想破脑筋,很难想像出真正毫无用处的物品,但放宽一点儿想,许多东西没有用途,没有什么人为它们竞争,也就没有人为它们出价,比如我的歌声就是无价之宝也!
二是用途极大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品,像苏东坡所讲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日。”你到偏僻的山野农村,空气是无价的,水好些时也是无价,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新鲜空气价格不菲,水的价格就更不用说了。
概而言之,只要是稀缺物品、有竞争,就必然有人出价。愈稀缺竞争愈激烈,出价形式就会愈多样,而价格往往会愈高。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6)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7 9:02:00 | 访问量:612
第六节 价格决定什么和价格怎样被决定
有市场竞争必有价格,没有市场竞争则没有价格,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说,价格是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一个准则,又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将价格(或一般的代价)与竞争胜负准则联系起来,是阿尔钦发扬光大的思想。五常顺着这个思想路线,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通常的市场价格被管制,甚至被取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换句话说,既然价格是决定胜负的准则,这个准则一旦被取消,而竞争却依然存在,究竟哪样的决定胜负的准则会代替市场价格而出现呢?
前面已经指出:五常的著名论文《价格管制理论》解答了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使是美国那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许多市场价格被管制、被取缔的情况,更不用说中国这样管制触目皆是的国家了。许多重要的现象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得到解释。
决定价格的局限条件是什么?或者说,价格是怎样被决定的?
差不多所有古典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和许多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精力都是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主旨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价格的因素或局限条件究竟是什么?用数学语言表述,价格是因变量,决定价格的因素是自变量,而自变量何其多也!究竟哪些是关键变量呢?或关键局限条件?
单以市场价格而论,其前提是先有市场交易(竞争性交易)才有市场价格。大名鼎鼎的科斯定律指出:明确界定的产权(也就是私有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当然也就是市场价格的局限条件了,这是市场价格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局限条件。
没有私有产权,就没有市场交易,也不会有市场价格。虽然竞争仍会存在,但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已不再是市价了,而是别的准则。当年五常读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体会到科斯论文的实质是讲合约的局限条件,当然也就是价格的局限条件了。管制、削弱乃至取消了私有产权,市场受到影响以至完全消失,市场价格这个竞争准则就相应地被削弱、被管制以至被取消。这样,非私产资源的使用和价格管制,本质上就属于同一个问题。五常的“非私产理论”、“租值消散学说”、“价格管制理论”乃是一脉相承,说的是同一个主题。
决定价格的第二个局限条件当然就是需求,这是历代经济学大师费神费力最多的局限条件,大体上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费雪的《利息理论》、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和《价格理论》、五常的《经济解释》对需求这一面都有精彩的贡献。
决定价格的第三个局限条件则是供给(或成本),也是历代经济学大师费神费力最多的一个局限条件,上述几部经典著作各有独到之处。当然,不能不提阿尔钦和科斯的伟大著作,二人对成本的理解高人一筹。两位大师的著作,任何想透彻理解经济学的人不能不仔细拜读。
最后一个重要局限条件是交易费用。本来也属于成本,属于第三个局限条件,没有必要分开,但经济学传统上长期忽视交易费用,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至今仍有许多人不重视),一般人倒把交易费用看成与生产成本完全不同的局限了。
有趣的是,经济学历史上,一会儿过于重视某个局限条件,一会儿又过度重视另外一个局限条件,完全忽视其他重要的局限条件,从而搞出许多奇奇怪怪的理论,让后人误认为是秘笈真理而坠五里云雾之中。
最著名的莫过于“劳动价值论”。它起源于李嘉图(尽管施蒂格勒曾经辩称李嘉图并不主张劳动价值论),原因是李嘉图这一学派过度重视价格的供给方面(即成本方面),后来有人将劳动价值论称为成本价值论。李嘉图学派处理成本局限时,又过度重视劳动力成本。李嘉图不承认地租是成本,不承认利息是成本,所有成本就只剩下劳动力成本了,遂有劳动价值论之说。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者发觉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有很大问题,转而开始过分强调价格的需求层面,遂又有主观价值论或需求价值论。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以前,由于决定价格的两大最重要局限条件――产权和交易费用――被完全忽视,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乏善可陈。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2 7:44:00 | 访问量:714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
第一节 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缺陷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是五常对价格理论的重要创新1。
且让我先概括地说一下经济学传统上的市场和价格分析。它有几个基本公设:(1)个人在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2)个人自做决策。有几个基本理念:(1)边际理念。(2)生产者、消费者分开。(3)均衡理念。
从这几个要点出发,传统市场和价格分析有三个步骤:(1)消费者行为分析,即消费者均衡分析。(2)生产者行为分析,即生产者均衡分析。(3)消费者、生产者同时均衡,即一般均衡分析。
消费者资源一定(所谓预算约束或收入约束),消费者面临两个决策。其一是消费资源在不同物品或不同用途上的分配。其二是消费者选择购买每样物品,必定达到每样物品之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互之间完全相等。
生产者的资源一定(也是预算约束,或资本、资产约束),面临的决策也是两个。其一是在多种产品的生产上分配资源。若是自给自足经济,该决策与消费决策一致,但在交换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会选择专业生产,然后到市场交易图利。其二是生产者一旦选择了专业从事的行业,他会将生产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其原则必定是收益最大化,准确地说,是租值最大化,也就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代价)。
消费者、生产者各自为战,分别达到均衡。那么消费者、生产者如何同时达到均衡,即如何达到一般均衡呢?重点来了,这就是价格机制的核心。
传统分析是这样说的:消费者看着价格行事,决定其购买量或需求量,直到“边际用值(传统分析用的是效用,这里都改成用值吧)=价格“为止。每个消费者都这样做,最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每个消费者之边际效用均与价格相等。假若生产者也看着同样价格行事,让生产进行到边际成本=价格的程度,那么从社会角度看(注意:不是从生产者个人角度看),资源运用达到最优。因为产品对社会(全部消费者也)的边际用值=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市场均衡价格。
问题来了。“边际用值=边际成本=价格”,并不意味着生产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但“边际成本=价格”并不意味着“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因为价格完全可以不同于边际收益。只有在一个极其特殊情况下,才能始终同时满足生产者“边际成本=价格”和生产者“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那就是生产者无论卖多少数量产品,其价格总是一个常数。即生产者面对的、对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线。换句话说,生产者无可奈何、逆来顺受,唯市场价格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提价,更不会降价也!即所谓受价者(Piece-taker)是也。
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生产者之边际成本”,市场达到消费者、生产者的同时均衡,即所谓一般均衡也。
传统上,经济学者将这个极特殊的情况称之为“完美市场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认为是最理想、最有效率之经济状态,类似于宗教上的“天国”或“极乐世界”,完美无暇、通体舒泰。凡是偏离这个理想境界的情形,均冠之以“不完美市场”或“无效率”或“浪费”或“市场失败”或“外部性”或“非帕累托至善”等等,不一而足,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看得见的手”或政府)来纠正。正仿佛人世间与天国相比,到处充满着罪恶和不善,需要人世间以外的力量(上帝或上帝的代言人传教士)来加以纠正一样。将这种传统的经济学称有某种意义上的“神学”,将秉承这种传统的经济学者称为经济世界的“传教士”,的确有一点儿理由。
细想一下,经济学者真的是强人所难、岂有此理、且前后矛盾。既然承认个人自作决策,行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理所当然(二者是个人行为局限下最大化假设的基本推论),为什么非要强迫生产者“受价”(接受同一市场之价)呢?为什么强迫生产者按同一价格出售所有产量呢?生产者关心的唯一事项是收入或租值最大化,正如消费者唯一关心的是用值最大化或消费者盈余最大化一样。
如果生产者能够用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产品,或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或寻找多种不同的价格安排,而能够赢得最大租值,生产者一定会那样做的,怎么会理会经济学家要求“完美”、“完善”的要求呢?真实世界里,生产者实际上无时无地不在寻价,真正不得不“受价”的产品非常少,全世界也只有数十种而已,生产者无时无地不在寻价的产品何止千万!此外,传统上经济学者对生产者为什么要逆来顺受而“受价”的原因,即“受价”现象背后的局限条件,所提供的分析是错误的(后面详述)。
回头说上面那个著名的公式“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前半部分“边际用值=价格”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是那所谓消费者均衡,也是马歇尔剪刀分析中“需求曲线”的含义。后半部分“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生产者收入或租值最大化等等条件,是所谓生产者均衡。而“价格=边际成本”就是马歇尔剪刀分析中的“供给曲线”了。马歇尔剪刀分析中,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之交点满足“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成本”,却并不一定满足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所以该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一般均衡点。只有当该点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剪刀相交之点才是生产者、消费者同时均衡之点。这一点,一般课本并没有交代清楚。
大体而言,“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生产者之边际成本=生产者之边际收益”就是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全部内容。还须加上的就是消费者的边际替换定律和生产者的边际替换定律。是马歇尔和帕累托等前辈发展出来的,又经过希克斯、勒纳、萨缪尔森等大师的细心阐释(勒纳描述完美市场一般均衡用了七个边际恒等式),逻辑井然、数学优美。经济学者视之为完美的理想天国或帕累托至善之境也就不足为怪了,就是今天,大多数学者依然醉心于完美竞争的优美逻辑结构,而不管真实世界。萨缪尔森说得好:上帝创造了什么?帕累托至善点!
让我们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上面那个美丽的系列等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审查一番,我们就不难明白传统市场价格分析有多么严重的缺陷,也才能明白五常在价格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2)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3 8:09:00 | 访问量:569
第二节 从消费者或需求者的角度看价格
从消费者角度看价格。传统分析认为消费者行为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之边际用值=价格”,没有错。问题是消费者购买或消费某一物品或服务时,怎知道其边际用值?
市场物品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你出价100元买鞋一双,以为其用值至少等于100元(至少等于100元,是以一双鞋为一个单位,一单位的边际用值也就等于总用值),但你怎能知道回家穿后不到两天,鞋就露出一个大洞。你花5000元购买冰箱一台,预期使用3年,你以为3年的冰箱服务所值,贴现到今天,扣除使用过程中的其他耗费(耗电、清洗等),至少要等于购买时所支出的5000元,但你怎知道冰箱刚一抬回家就不制冷?从而使冰箱的用值下降为零甚至为负?
类似的例子数之不尽,而要点如一:消费者要准确判断或知道所购(或消费)物品或服务的用值,并非易事。让“边际用值=价格”并不简单,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局限条件是信息费用。消费者对所购物品的质量、效能、如何使用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他们于是要想办法、要寻价、寻质、要以质判价或以价判质。供应者也是各出奇谋,有的是帮助消费者,有的是欺骗消费者,如此等等,缤纷多彩。传统市场分析却并不注意消费者的各种“寻价”行为和与此有关的各种现象。
消费者衡量产品的边际用值非常不易,要寻价。给定价格,消费者总要尽可能寻找能带来最大用值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自助餐大吃特吃、自选超市总要挑最好的、果园自摘总是选上佳水果,等等。给定产品,消费者总是想尽可能降低价格。传统市场分析对此一带而过,忽略了绝大部分重要而有趣的市场现象。施蒂格勒是第一个认真研究消费者寻价的人,他的《信息经济学》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同样获诺奖的阿卡诺夫等人,贡献类似。但平心而论,在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上,真正有重大突破性贡献的是五常。以质判价、以价判质是五常的重要发现2。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3)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4 19:16:00 | 访问量:611
第三节 从生产者获供应者的角度看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价格。传统分析认为“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为生产者的均衡条件,也没有错。这不过是局限条件下,生产者利益最大化的逻辑表达,并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说生产者追求利益(租值)最大化,或生产者力图“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完全是一回事。
我们必须深入到“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背后去,探索生产者收入的变化规律和成本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生产的规律。传统上,经济学者最热衷、最喜欢的情况就是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价格,也就是生产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平线,生产者是一个被动的“受价者”(price-taker)。这样,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始终等于边际收入等于价格。那是说,生产者供应产品或服务,无论卖给哪个市场、哪个人,其价格都是一样。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任何非经济学者也知道,供应者(无论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完全为“受价者”的情况不多见。这就牵涉到传统市场价格分析的几个主要困难。
第一是生产者面临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平线,而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斜线。也就是说生产者不再是市场价格的“受价者”,而是一个“觅价者”(price seeker),是一个“垄断者”。传统分析上,凡是垄断必有所谓“死三角”的浪费,那是说,生产者索取的价格大于(生产者的边际收入=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从社会或消费者的角度看,生产者应当扩大生产、多供应社会才是。但生产者从自身角度(利益最大化)考虑,并不会这样做,于是被经济学者斥为“浪费”、“无效率”甚至“不公正”,严加谴责。大多数市场供应分析也就停留于此,没有深入下去问:究竟垄断是怎么一回事?所谓“死三角浪费”又是怎样一回事?垄断究竟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政府应不应当反对?
第二个困难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不一定向上倾斜。马歇尔的剪刀分析必须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供应曲线向右上倾斜”才能成事。需求曲线是不是真的一定向右下倾斜?换句话说,有没有需求定律这回事?曾经有非常大的争议,尤其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引入所谓“吉芬物品”之后,至令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需求曲线一定向右下倾斜。
但价格理论中比需求定律更困难的地方,是解释边际成本曲线最终一定向右上倾斜,这样才会有向右上倾斜的供应曲线。然而,所有传统的分析,对成本规律者说不清楚。一般公认成本曲线可以向上、向下或平线一条,但生产者真实的成本曲线(成本规律)究竟怎样,经济学者不大了了。各种混淆不堪的分析层出不穷。正如阿尔钦所说“尽管经济学关于成本的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们关于成本的概念依然模糊不清、混乱不堪。或许正是因为文献太多的缘故吧!”
如果成本曲线向右下倾斜,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原则上一个生产者可以尽可能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个市场的独占者(垄断者)。然而,此种情况下,经济学者经常奉为圭臬为圭皁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就被颠覆了。因为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必须下降,且边际成本必须小于平均成本,那么依照“价格=边际成本”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这个垄断者(市场独占者)必定血本无归!所有支持政府管制(或补贴、或建议政府亲力亲为)公用事业或其他产业的言论皆出自上述困境。究竟有没有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不断下降这回事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上一章已经说清楚了。
如果成本曲线始终是平线一条,既不右上也不右下,那么依照边际成本定价原则,无论需求如何变化,生产者无论产量多少,供应价格都是一样。该产品是由一家企业生产还是多家企业生产无从确定。真实世界显然没有完成这样奇哉怪也的现象。但生产的成本规律究竟如何呢?显而易见,从逻辑上假设成本曲线可以右上、右下、或平线一条完全等于没说什么!完全是一种文字游戏,与真实世界的成本规律无关,而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真实世界企业的生产成本规律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一般性的成本规律?这可以说是价格理论中最困难的问题。我想我们已经找到正确答案。这里旧话重提,是要读者知道传统市场价格分析是多么不足。
第三个困难是,传统分析完全忽视了交易费用,从而对“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以及“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复杂而精彩的过程缺乏认识。真实世界的“成本”局限条件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生产成本,而且包括交易费用,二者加起来才是真正的“成本”局限,由于完全漠视交易费用,传统上的“成本”分析就严重不足。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4)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5 8:48:00 | 访问量:630
第四节 从社会的角度看价格
从社会的角度看价格。“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不仅是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更是全社会资源利用最优状态的“一般均衡”,所谓帕累托最优或至善点也!
然而,经济学者老早就认识到两个严重问题:第一,在成本那一项,有供应者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从社会整体角度看的成本)之别,二者可能不相等。那是说,供应者的一项决策或行动(推而广之,可以看作任何人的行动),其私人成本(即从个人角度考量,他所放弃的最高代价),可能少于社会成本(即从社会整体角度看,整个社会为该行动所必须放弃的最高代价)。
这样,对生产者或行动者个人而言,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他个人达到了生产者均衡。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是“边际收入<社会整体的边际成本”。所以,以社会整体角度看,生产者或行动者的活动或生产量过大,应该减少产量(减少活动),虽然从他个人角度看,此时正好达到均衡产量或均衡活动水平。
第二,反过来,生产者或行动者所获得的收入(好处)可能小于社会整体从他的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这样,当生产者达到“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者均衡时,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是“社会整体之边际收入>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生产者或行动者应该扩大产量,虽然从他个人角度看,此时正好达到均衡产量。但是,若没有外力协助,生产者无法获得更多利益(收入),所以要让生产者扩大产量,政府就必须补贴。
这种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分离,是马歇尔的继承人、剑桥学派大师庇古毕生高举并发扬光大的问题,也是整个共用品理论的基础,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更激发了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即科斯定理。其演变复杂曲折、精彩纷呈,但逻辑出发点还是上述这个奇妙公式。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5)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6 9:00:00 | 访问量:639
第五节 从交易局限条件的角度看:为什么会有价格?
“边际用值=价格=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这个一般均衡等式里,哪个变量最重要呢?当然是价格。
从斯密开创经济学起始,这门学问就被称为价格理论,实在是恰当不过。没有“价格”的引导或中介,消费者、生产者各自为战,要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的一般均衡,即便不是完全不可能(完全消除价格机制的中央计划经济,有没有办法达到一般均衡,或所达到的是怎样一种均衡,是另一个有趣而困难的问题,尽管计划经济也有代价的概念),也是极其困难的:消费者的边际用值如何或偏好如何,由于没有价格的表达或传达,生产者无从知晓。由于没有资源运用的价格信号或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表达,生产者无法计算其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的寻价过程就无从说起。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价格机制,是曾经让斯密兴奋不已的重大发现。
现代经济学公认价格有三大功能:(a)信息传达,即传达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2)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之一。社会如采用市场竞争,则价格就是决定胜负的准则。但社会也可以采取其他竞争形式,决定谁胜谁负的准则就不再是价格。(c)决定社会的收入分配,这项功能与第二项相同,但一般还是分开说,以强调价格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决定性。然而传统上,经济学者重视的只是第一项,即价格机制的信息传达功能。
然而,价格是什么?何谓价?这个问题经济学者几乎很少问。我们到自由市场、杂货店、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去买一件衣服、一斤水果、一台电视等等。明码标价,是一个数字,一目了然。但你去买栋房子、一栋别墅,每平方米多少钱也是一个数字,一目了然,但所买的内容就复杂很多,而一目了然的数字价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附加条件(权利或义务)。即使是买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你究竟买的是什么,往往要看说明书才能知道大概,而说明书往往技术名词多多,外行人不容易看得懂。你买公司的股票、债券或一个政府的债券,情况就更加复杂。你要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东西是不容易的。你要仔细阅读公司或政府的招股或发债说明书,往往非请专家咨询不能知道大概。
进一步推导下去,你租别人的房子(也是买),就不是按日按时付钱那样简单。房东会和你签合约,说明你住进来之后,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项由你负责,哪些事项由房东负责。就是说,你和房东之间需要一纸合约来界定权利、义务、责任、利益、违约赔偿等等。同理,你租的土地、厂房、专利、资金、智力、劳力等等,都需要一纸合约来写明有关的期限,权利、义务、责任、利益、违约赔偿等等。
换句话说,从最简单的商店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到土地、房产出租,价格安排从一目了然的数字价格就演变成一种合约安排,而且是有结构性的合约安排。
任何价格都是一种合约,任何合约安排都是价格安排。这个角度一转换,我们对价格的理解就有了天壤之别。许多交易虽没有一目了然的数字之价,但既然是市场交易,就必定有价格安排。没有一目了然的数字之价,则一定是比较复杂的合约安排。
问题的重心一下子就改变了,我们必须问: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如此千变万化的价格安排或合约安排呢?这就引发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也就是五常的合约理论。所以我们说,五常的合约理论也就是价格理论的发展,是转换一个角度看价格,转换一个角度看市场,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制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格安排是合约安排,合约安排也就是价格安排,这只是我们看价格的第一个角度。
如何衡量价格?或者说,价格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经济学对价格的定义是:为获得某物品,在边际上必须且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一瓶矿泉水,当你口渴难耐、需要水救命却又别无选择时,你可能愿意支付一万元来购买这瓶矿泉水。这是你在边际上愿意为这瓶矿泉水所付的最高价。如果我是一个垄断者,周围绝无第二个供水的人,我肯定会向你索要一万元甚至更高。你可能选择支付一万元购买这瓶水,或者无钱支付而选择死亡。当然,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你同样口渴难耐,你可能只需付几元钱,轻而易举地买到任意数量的矿泉水。这可不是你运气好,也不是卖水的人比较善良,而是供水者众,没有人敢肆意叫高价,否则会吓退所有顾客,自己也只好关门大吉。
本来在独家垄断情况下,一瓶水最高你愿意付1万元,但现在只需几元钱,其巨大差额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何其大也!近20年来,中国经济解除管制,消除政府权力垄断而推动市场竞争,各种消费品层出不穷,价格一降再降,消费者的享受上升何止百倍千倍!
价格的定义与成本的定义并无二致。经济学给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与价格的定义一样,任何一样物品,你要想获得,原则上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自己开张生产,二是出价购买。选择哪一种方法,要看哪种办法成本低。你需要一部汽车,市场价30万元,自己生产可能要花上百万元,付出毕生精力还造不出来,便宜的办法当然是到市场选购。
如此角度看价格,我们就明白:价格所包含的内容,通常不是明码标价的那个数字那样简单。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购买一件物品所花的代价除了明码标出的金钱之价外,当然还包括找寻商品的时间成本。除非马上消费掉的物品,大多数商品,在今后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消费服务时,还需要支付其他成本,(所有电器需要支付电费、汽车需要支付油费、房子需要维修费等等)。将所有今后时间将要发生的成本,用一个适当的利率贴现,所得到的现值加上今天付出的成本,才是你购买一件物品的全部真实成本。同样,物品未来时间提供的全部消费服务,用同样的利率贴现,所得到的是该物品的全部真实用值。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决策,是将全部真实成本与全部真实用值相比较来决定。同样用值,必定选成本低的,同样成本,必定选用值高的。
广义而言,我们可以将任何商品的价格区分为两部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是成本!)。举个例子,市场零售价为30元的一盒治疗头痛发烧的阿司匹林药片,出厂价只5元不到,真正的生产成本当然更低。假若生产商获毛利10%,生产成本只有4.5元左右,除此之外的费用高达25元之多!包括运输费用、各个环节的税费和层层批发商的利润!当然你也可以将其中某部分(比如运输费用)归纳为生产成本。马歇尔老早就说,从生产效用的意义上说,运输费用也是生产成本,没有错。其实一切产品,小到鸡蛋白菜,大到飞机坦克,莫不如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解释市场上触目皆是的讨价还价行为,和多如天上星的价格安排,有两大类交易费用非常关键:一是鉴别商品质量的费用,二是讨价还价的费用和履行合约的费用。从这个局限条件出发,我们可以解释各种复杂有趣的价格安排。解释了价格安排,当然也就解释了市场结构。
一样物品为什么会有价格?听起来像是小孩子问的一样,但并不是那么肤浅的问题。
比如古典经济学家一直争论为什么会有地租或应不应该有地租,其实就是争论土地为什么会有价格。古典经济学家有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地租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是价格决定地租的大小。是李嘉图首先提出这个命题的,将这个命题一般化就是:租值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是价格决定租值的大小。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中是这样表述的:“rents are price-determined rather than price-determining3。
什么土地会有价?或一般而言,为什么样物品会有价?在两个相端情形下,物品是没有价的。一是毫无用途的物品。你想破脑筋,很难想像出真正毫无用处的物品,但放宽一点儿想,许多东西没有用途,没有什么人为它们竞争,也就没有人为它们出价,比如我的歌声就是无价之宝也!
二是用途极大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品,像苏东坡所讲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日。”你到偏僻的山野农村,空气是无价的,水好些时也是无价,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新鲜空气价格不菲,水的价格就更不用说了。
概而言之,只要是稀缺物品、有竞争,就必然有人出价。愈稀缺竞争愈激烈,出价形式就会愈多样,而价格往往会愈高。
第五章 不同的角度看价格(5.6)
作者:张五常作品 提交日期:2006-7-17 9:02:00 | 访问量:612
第六节 价格决定什么和价格怎样被决定
有市场竞争必有价格,没有市场竞争则没有价格,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说,价格是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一个准则,又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将价格(或一般的代价)与竞争胜负准则联系起来,是阿尔钦发扬光大的思想。五常顺着这个思想路线,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通常的市场价格被管制,甚至被取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换句话说,既然价格是决定胜负的准则,这个准则一旦被取消,而竞争却依然存在,究竟哪样的决定胜负的准则会代替市场价格而出现呢?
前面已经指出:五常的著名论文《价格管制理论》解答了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使是美国那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许多市场价格被管制、被取缔的情况,更不用说中国这样管制触目皆是的国家了。许多重要的现象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得到解释。
决定价格的局限条件是什么?或者说,价格是怎样被决定的?
差不多所有古典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家和许多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精力都是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主旨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价格的因素或局限条件究竟是什么?用数学语言表述,价格是因变量,决定价格的因素是自变量,而自变量何其多也!究竟哪些是关键变量呢?或关键局限条件?
单以市场价格而论,其前提是先有市场交易(竞争性交易)才有市场价格。大名鼎鼎的科斯定律指出:明确界定的产权(也就是私有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当然也就是市场价格的局限条件了,这是市场价格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局限条件。
没有私有产权,就没有市场交易,也不会有市场价格。虽然竞争仍会存在,但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已不再是市价了,而是别的准则。当年五常读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体会到科斯论文的实质是讲合约的局限条件,当然也就是价格的局限条件了。管制、削弱乃至取消了私有产权,市场受到影响以至完全消失,市场价格这个竞争准则就相应地被削弱、被管制以至被取消。这样,非私产资源的使用和价格管制,本质上就属于同一个问题。五常的“非私产理论”、“租值消散学说”、“价格管制理论”乃是一脉相承,说的是同一个主题。
决定价格的第二个局限条件当然就是需求,这是历代经济学大师费神费力最多的局限条件,大体上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费雪的《利息理论》、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和《价格理论》、五常的《经济解释》对需求这一面都有精彩的贡献。
决定价格的第三个局限条件则是供给(或成本),也是历代经济学大师费神费力最多的一个局限条件,上述几部经典著作各有独到之处。当然,不能不提阿尔钦和科斯的伟大著作,二人对成本的理解高人一筹。两位大师的著作,任何想透彻理解经济学的人不能不仔细拜读。
最后一个重要局限条件是交易费用。本来也属于成本,属于第三个局限条件,没有必要分开,但经济学传统上长期忽视交易费用,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至今仍有许多人不重视),一般人倒把交易费用看成与生产成本完全不同的局限了。
有趣的是,经济学历史上,一会儿过于重视某个局限条件,一会儿又过度重视另外一个局限条件,完全忽视其他重要的局限条件,从而搞出许多奇奇怪怪的理论,让后人误认为是秘笈真理而坠五里云雾之中。
最著名的莫过于“劳动价值论”。它起源于李嘉图(尽管施蒂格勒曾经辩称李嘉图并不主张劳动价值论),原因是李嘉图这一学派过度重视价格的供给方面(即成本方面),后来有人将劳动价值论称为成本价值论。李嘉图学派处理成本局限时,又过度重视劳动力成本。李嘉图不承认地租是成本,不承认利息是成本,所有成本就只剩下劳动力成本了,遂有劳动价值论之说。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者发觉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有很大问题,转而开始过分强调价格的需求层面,遂又有主观价值论或需求价值论。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以前,由于决定价格的两大最重要局限条件――产权和交易费用――被完全忽视,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