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课程《死亡》形而上篇(前十六课)
死亡 第二集
一、
定性: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
1. “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
2. 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
3. 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
二、
关于死亡讨论有意义的解释:
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就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
回应:
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三、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
两大观点:
A. 二元论
1. 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
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
2. 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3. 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
4. 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
B. 物理主义
1. 人只有身体
2. 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3. 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
4. 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
5. 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
四、
3大讨论的问题:
1. 灵魂到底存在不存在?
2. 灵魂能从肉体死亡中幸免?
3. 如果能幸免,它能永生吗?
死亡 第三节
分析方法:
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
1. 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
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所以
2. 对于无法通过五感感觉到的事物,需要通过“最佳解释推理”来证明其存在:
我们必须假设a存在,才能解释现象P,而且能给出最佳解释。(例如:原子、X射线)
注意:这里要求的是可能的“最佳”解释,而非任一看似可行的解释。
所以,二元论者要论证灵魂存在,就必须:
找到我们身上的某个现象或特性F,只有通过假设灵魂存在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物理主义无法解释或者只能给出较差的解释)。
根据F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论证。第一类诉诸普通的事物(情感、理性之类);第二类诉诸不寻常的、超自然的现象(通灵、濒死体验)。
第一类证明:
1)
正方论证 1.1 :身体运动
1. 人死后,(一般来说)身体仍然保存完好,但是已经不能动了
2. 如果人只是一具身体,那么物理主义无法解释完好的身体为什么不动了。
So
3. 必须假设灵魂存在,才能解释F
反方回应 1.1
人死后身体的部件虽然都在,但是坏了,无法正常工作,就像机器一样。物理主义,完全可以解释,所以论证1.1不成立。
2)
正方论证 1.2 :身体运动的目的性
1. 人的身体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目的性的;
2. 如果人只是一个物体,那么无法解释身体运动的目的性。
反方反驳 1.2
可以对2举出反例,追踪导弹、机器人都是纯物理对象,它们的运动就有目的性。所以论证1.2不成立。
正方回应 1.2
热追踪导弹、机器人有目的性的运动都来自于一个外来的命令源(人的编程)。那么人的目的性运动,也必须诉诸于身体之外的某个东西才能解释,那就是灵魂。
反方回应
信徒可以诉诸上帝来解释目的性的外在来源;而物理主义者也可以假设一个能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通过DNA来编程,因而人的活动有了目的性,也不必诉诸灵魂就足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3)
正方论证 1.3 :理性、信念、欲望
1. 纯粹的机器(物理对象)不可能有欲望、理性、信念……
2. 我们人有理性、信念、欲望……
3. 所以,我们肯定还有灵魂,这才能解释理性、信念、欲望……
反方反驳 1.3
前提一是错的,复杂的电脑、智能机器人完全可以有欲望和信念等,比如下棋程序运行时,就好像有信念、欲望、推理等等
正方回应 1.3
拟人化的说法并不表示电脑真的有欲望、机器人有信念
反方反驳
这是偏见,凭什么不能说电脑有欲望?二元论者没有给出证据证明为什么机器不能有信念、欲望…… 机器和电脑程序的一些行为使人很自然地把信念、欲望归属给机器。
正方回应
人的欲望、信念等等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而机器没有这些情绪伴随着它们那些被认为有欲望、信念的行为。
反方回应
机器也有情绪,比如太空漫游2001里的Hal
4)
正方论证 1.4 :感受性、感知
1. 机器在行为方面也许和人一样,但没有感受性的方面(如,机器不能知道花闻起来怎么样,咖啡尝起来什么味道……)
2. 物理主义者不能从纯物理的角度解释感受性,所以人不仅仅是物理的,还有灵魂。
反方回应
物理主义现在不能解释,不代表不可能解释,也许将来科学发展之后可以解释。
正方回应
不公平,物理主义解释不了的就说将来某天能解释,那岂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明明二元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就不接受呢?
反方回应
目前为止,二元论对于解释所要求的细节也只是语焉不详,算不得真正的解释。
所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打成平局。
5)
正方论证 1.5 :创造性
1. 机器、电脑这些物体只能按照指令行事,没有创造性。
2. 而人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从纯物理的角度无法解释,必须诉诸灵魂。
反方反驳
前提1. 错误,已经有作曲程序、下棋程序、数学定理证明程序,能够表现出超凡的创造性。所以这个论证不成立。
6)
正方论证 1.6 :自由意志
人有自由意志,而纯粹物理对象没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不仅仅是物体。
前提假设:
1. 人有自由意志
2. 服从决定论的东西不可能有自由意志
3. 所有的纯粹物理系统都服从决定论(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一切结果都是由先前的某种原因导致的,或者是可以根据前提条件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
4. 人不是纯粹的物理系统
So,
5. 要解释自由意志,必须假设灵魂存在。
死亡 第五节
反方回应:
上述论证要成立必需三个前提同时成立,而对每一前提都可以提出合理的质疑:
对前提1.:
自由意志也许只是错觉,我们认为我们有自由意志,但实际上没有。支持自由意志的人也没给出令人坚信不疑的证明。也许人就是服从于决定论的物理对象。
对前提2.:
相容论是可能的。
对前提3.:
根据量子力学,在基础层面物理现象(如原子衰变)是自然性的而不是遵从决定论。
综上,论证1.6的要求相当苛刻,需要许多准备工作才能可行。
第二类论证
1)
正方论证 2.1 :濒死体验
1. 许多人报告自己有过濒死体验,有特殊的见闻
2. 对这些体验,只有诉诸灵魂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用两间房的类比)
反方反驳
1. “濒死”体验名不副实,这些人根本就没死,谈不上是濒死体验
2. 或者说,这些人并没有永远地死掉
所以,这些人并不是在报告来生或阴间,濒死体验不足为证。
正方回应
在教室里的人不出教室也知道走廊上发生了什么;去法国只暂住过一段时间的人,当然有住在法国的经验。所以上述反驳不成立
反方反驳 2.1
对于这些体验,物理主义者完全可以从生理学、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So,论证2.1不成立。
2)
正方论证 2.2:通灵
1. 许多人报告自己能够跟死人交流
2. 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除非假设灵魂存在
反方
目前无法证明,但是不代表未来不能证明。
So,也无压力。
1)
笛卡尔的论证 3.1
1. 如果A和B是同一个东西(“A”“B”是不同的说法),那么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2. 如果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那么A和B不是同一个东西
3. 通过叙述的故事可知,可以想象我(我的心灵)存在而身体不存在。
4. 可以想象的,就是可能的。
5. 我的心灵存在而身体不存在,是可能的。
So,
6. 由2、5可得,心灵和身体是不同的东西,心灵不是身体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物理主义不成立,二元论成立。
死亡 第六节
反方反驳3.1
上述论证不成立,因为对同类论证可以提出反例:
1. 如果A和B是同一个东西(“A”“B”是不同的说法),那么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2. 如果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那么A和B不是同一个东西
3. 可以想象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
4. 可以想象的,就是可能的。
5. 昏星存在而晨星是可能的。
6. 由2、5可得,晨星和昏星不是一个东西。
But,
7. 事实上,晨星就是昏星,而且都是金星。
So,
8. 6、7矛盾,所以上述论证不成立。
同样,可以质疑论证3.1也不成立,因为两个论证的形式是一样的。
问题出在哪里?
有三种可能的分析:
一、 前提3有问题
看似能够想象的东西,其实并非真正能够想象;你认为你在想象那个东西,其实并不然。
例如:方的圆、最大自然数……
二、 前提4有问题
能够想象的并非一定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例如:方的圆,也许有人真能想象出来,但方的圆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三、 前提1有问题
A和B相等是偶然的,A和B的同一关系在某些可能世界(现实世界)成立,并不一定在其他逻辑可能世界成立。
在现实世界W0中,A=B;对W0来说,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但是,在一个可能世界W1中,A≠B;对W1来说,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尽管在现实世界W0中A=B。
死亡 第七节
1)
正方前提:
1. 理念(型相)是永恒的/非现实的(例如正圆;数字3)
2. 永恒/非现实的事物只能被永恒/非现实的事物所认知
So,结论:
3. 能认知理念或者型相的事物必须是永恒/非现实的
a.——非现实的——不是身体,即是灵魂
b.——永恒的——灵魂不朽
反方回应:
前提2(同类互知)不成立, (生物学家研究猫,加拿大人研究墨西哥人)
So,结论3. 不成立
2)
柏拉图之循环论:
正方论据:万物由之前存在的部件组成,当事物不再以它们之前的型相存在之后,这些部分被循环利用到新的型相。
灵魂是组成我们的一部分,死后,依旧存在的部件被循环利用。
反方:
无法断言灵魂是死后依旧存在的部分之一
(原子先于我们存在,死后继续存在)
即使灵魂是身体一部分,但是亦没有理由相信灵魂死后依旧存在
3)
柏拉图之回忆论:
正方论据:在现实交互中,我们通过各种东西能够回想起柏拉图型相
(看到圆,回想起正圆;看到某种美丽,回想起完美的美;看到某人的品德,回想起完美正义与美德)
看到照片想起某人,但是看到盘子想起正圆,看到美德,应该有对完美正义、美德的认知。
So,看到一种型相的物体能让想到型相本身,那么一定是在之前直接看过或对型相本身很熟悉。
So,灵魂先于身体存在,人类才能知道型相本身
反方:
仅仅依靠这辈子碰到的东西亦可以推理出完美的型相,(看到弯的推理出完美的直线)
So,回忆论不成立
死亡 第八节
4)
正方前提:
1. 只有合成的事物(由部分组成)才能被摧毁
2. 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是合成的(身体可以移动、变位)
3. 无形的东西不会改变(数字3、正圆无法摧毁)
结论:
4. 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的
But,
5. 灵魂是无形的
结论:
6. 灵魂不能被摧毁
反方回应:
前提4: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的
音乐是可以被摧毁的(竖琴弹奏音乐,用斧子砍去)
5)
正方再回应:
前提4. 无形定义可分为:
1. 不能被看到
2. 不能被察觉(五官感知)
3. 不能被探测到
反方:
定义1. 反例:音乐
定义2. 反例:电波
定义3. 前提5不成立,灵魂是可以被探测的
(电波可以通过收音机探测到,灵魂可以通过身体做的事探测到,例如谈论哲学的时候)
So,结论6不成立。
第九课
1. 观点:灵魂是不变的
回应:灵魂是变化的,信仰、目标、思想都是变化的。
2. 观点:单一的东西无法摧毁
回应:摧毁的方式不需要必须是使其撕毁或碎片化,也可以在某一时刻存在,在另一时刻消失的方式。
一、
观点:思想对于身体就像和声对竖琴一样,竖琴可以演奏出和声,一个正常的身体能产生思维活动
1. 柏拉图第一次回应:和声不先于竖琴存在,然而灵魂先于身体存在,So,观点错误。
反驳:灵魂先于身体存在没有说服力。
2. 柏拉图第二次回应:和声是可以变化的,和声在和谐的程度上有区分,而灵魂没有程度之分,So,观点错误。
反驳:思想有程度之分,创造力、推理能力、沟通能力都是有高下之分的。
3. 柏拉图第三次回应:灵魂有善恶之分,按照观点逻辑,灵魂之于身体如和声之于乐器,那么,灵魂有善恶就相当于说和声有和谐与不和谐,但是和声并没有此区分。
反驳:和声具有不同种类,有些更好听,有些较为刺耳、或音调不好。灵魂有善恶相当于和声有不同种类。
4. 柏拉图第四次回应:灵魂能指导身体,灵魂可以反抗身体的原始欲望。而和声无法影响指导、影响、改变月球。
反驳:身体的一部分知道其他部分,大脑指导身体,而不是灵魂。乐器太过简单,无法乐器的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或者拨动竖琴的一个琴弦,它的震动会影响其他琴弦发出弦外之音。
So,物理主义的观点无法被有效地推翻,依旧成立。
二、
基本属性与条件属性的区别
基本属性是指一个物体必须具有的属性,与物体共存的。热是火的基本属性,没有了热,也就没有了火。
条件属性是指一个物体可能在存在的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属性。例如车的颜色可有改变。
任何事物都具有属性。
柏拉图观点:灵魂具有一个基本属性,只要有灵魂,它就活的,即思维,或思维的能力。
解释:你无法问你自己有没有一种思维是没有思考能力的,那是不存在的。So,思维的基本属性是思维能力。即灵魂基本属性是活的。
观点:生命是灵魂的基本属性,
So 1,灵魂是不死的。
So 2,(不死的东西是不可能死去的)灵魂不能死,灵魂无法毁灭。
So 3,灵魂不能被毁灭。
反驳:So1中的不死这一概念模糊,不死可有以下解释
解释A:不能在灵魂存在的情况下死亡
解释B:灵魂不能被毁灭。
灵魂不能在灵魂存在的情况下死亡,无法推出灵魂无法被毁灭。火是热的,不能推出火无法被毁灭。柏拉图的论证只是在解释A层次上,而无法推出B。
三、小结
柏拉图的论证都不成功,(关于非物质灵魂的存在)。
结论:没有充分理由相信有灵魂存在,So,灵魂是不存在的。
在上述论证中,基本上举证的负担都交给了两元论者,基于公平原则,物理主义者是否也应该提出证据证明灵魂不存在?
以龙、独角兽的存在为例,如何证明龙的存在?必须对他们具有合理性怀疑,然后去证明他们不存在。并没有义务去地球每一角落需找存在的迹象,只需对他们的论证进行颠覆,并合情合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要证明了什么东西不存在,才有理由相信它的不存在。我觉得没有,就是没有,只是没有。
So,物理主义没有义务去证明灵魂不存在,因为我本身就不相信,为何要让我去论证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即使,物理主义者无法证明灵魂的不存在,但是必须非要证明了它的不存在,才能相信它的不存在这样的要求并不对,只要所有它存在的证据无法说服我它的存在,那么它就是存在的。
第十课
人格同一性与灵魂理论
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人贯穿时空依旧是同一人的形而上的粘质是什么?
一辆火车,在车尾看火车和车头看火车是同一火车,但是中间如果有一障碍物,你就无法确定是否是同一辆火车;一辆汽车,在1990年和在2007年期间虽然破损、更换零件,但是还是同一辆汽车,但假如在2011年你在废弃场发现一辆类似的汽车,你无法确定是否就是你的那一辆汽车。要证明是同一物体,这必定是有一个关键,可以贯穿时空依旧是同一事物的形而上的粘质,保证火车依旧是原来的那辆火车,汽车依旧是原来的那辆汽车的形而上的粘质。
人也是一样,人在2007年和在2040年过程中样貌改变,如何知道2040年那个人就是现在的这个人。
一、
灵魂理论:
按照灵魂理论,人在2007年和在2040年过程中,你依旧是同一人,因为你的灵魂依旧是同一个灵魂。
二、
人能不死吗?人在2041年死去,在2045年有一个类似于你的人,如何知道他是你,只要拥有同一灵魂,就是同一人。那么,人就不死了。
洛克反驳:假设上帝今晚把你现在的这个灵魂摧毁,然后植入新的灵魂,并赋予一样的信仰、信念、思维、记忆,那么你就无法知道你是不是原来的灵魂,按照灵魂理论,你已经死了,你无法知道你是不是你,因为灵魂是无形的。
So,拥有同一灵魂,并不能说明就是同一人。他可能在人格、信仰不变,但是深层次的灵魂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次。我们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第十一课
人格同一性与肉体理论
人格同一性的秘诀是同一肉体。
一、
人不死吗?人死后,肉体也开始腐烂不存在。那么,人不会不死。
但是如果肉体恢复到死前的样子,即肉体复活,那么人就可以不死。例如上帝可以重组原子,让肉体复活。存在这种可能吗?
1. 手表坏了,送到修表匠那里,修表匠将其打开,擦拭零件,重组零件后,那这个手表依旧是这个手表吗?
2. 范•因瓦根认为即使肉体重组,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个肉体。例如积木,他儿子搭的积木被他碰倒,他模仿他儿子的积木形状、顺序,重新搭好这个积木。但是这个积木已经不是之前他儿子搭的积木了。
肉体复活是否可能?如果可能,亦无法解释。
二、
问:肉体的哪些变化会改变原来的肉体?哪些变化又会保持原来的肉体。如何理解肉体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
答:身体的不同部分的重要性不同。胳膊被砍断,他还是他。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脑,大脑被拿掉,那么你的目标、信仰、渴望、记忆不再存在,也就不再是他。
举例:
一个庭审现场,律师向医生质询:
Question:医生,在你开始解剖前,你检查了脉搏吗?
Answer:No.
Question:你检查了血压吗?
Answer:No.
Question:你检查了呼吸吗?
Answer:No.
Question: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个病人在你解剖时还是活着的?
Answer:No.
Question:医生,你怎么能如此肯定?
Answer:因为他的大脑当时正摆在我桌子的瓶子里。
Question:但即使如此,这个病人当时可能还是活着的,对吗?
Answer:他要是活过来,可能就开业当律师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大脑的重要程度。
(大脑分左右脑,有学生提问,如果把一个人的大脑切成两半,分别植入不同的躯干,那么结果如何?)
物理主义的肉体论最佳的应该是大脑论。
三、
人格论: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在于相同的人格,即拥有共同的信仰、渴望、目标、野心、记忆。
一般而言,人格的基础是肉体,但是这并不能说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相同的肉体,而应该准确的说是相同的人格。
有没有特殊情况,人格的存在不必依赖肉体?人造大脑?
人格论可被物理主义者接受,亦可被灵魂论者接受。
反驳人格论:人的记忆、目标等会有变化,童年时的记忆与现在的记忆就不同,这就不能说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了。
回应:人格可以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是人格都是渐变的,这是缓慢的人格进化的过程。人格论不是指一成不变的人格,而是指相同的缓慢进化完善的人格。具有延展性和重叠性。
至此,关于人格同一性的关已有了三个力量:灵魂、肉体、人格论,那么哪个理论更好呢?
第十二课 人格理论
1. 案例一 一个疯狂而邪恶的科学家绑架并将你和linda催眠,然后利用意识交换机器将两人的意识交换(记忆、信念等东西相互移植),然后告诉你要折磨其中的一个人,你要做什么选择?
答案是折磨肉体,而不是我的人格。人格理论在直觉上是合理的。
2. 案例二 一个疯狂而宽厚的科学家,将你绑架,然后告诉你要折磨你,但是我可以在折磨你之前去掉你的记忆、一切都被洗的干干净净,如何选择?或者在让你失忆和折磨之前,会先把你洗脑,让你相信你是linda,你将拥有linda的记忆,然后再折磨你,如何选择?或者在这之前,可以把linda洗脑,然后把你的记忆等弄到她身上,再折磨你,如何选择?
答案:不管怎样,都不愿意。肉体理论在直觉上是合理的。
以上两个案例其实是一个案例,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角度即交换前与交换后选择。无法成为人格理论的驳斥论点。
3. 案例三 假设在底特律有一个人david smith拥有完全的拿破仑人格,没有一点smith的记忆,且知道我们无法知道的拿破仑记忆,那么这个smith是不是拿破仑呢?
肉体论可以说这不是拿破仑的肉体,不是拿破仑。人格理论可以说事拿破仑。
那假如一个人在new york和一个人在底特律都拥有完全的拿破仑人格,人格理论如何解释?
人格理论会说他们都是拿破仑。但是这个是不够吸引人的选项。
修正:人格理论可以回应上述案例是简化了人格理论的精髓。可以加一个条件即无分支条件,就可以不承认那些分支的人格是同一人。
这样的修正可以接受吗?无法接受。如何按此分析,只有在确定没有其他分支的存在,没有其他竞争者,才可以确定前几天和今天的这个人是一个人。人应该根据人的内在或者在不同时期的内在,而不是根据外在的条件。
如此,则需要摒弃人格理论。
第十三课 肉体理论
肉体真的不会分裂吗?
1. 例一 阿米巴原虫分裂
2. 例二 大脑移植,假设出车祸,肉体毁坏,将左脑移植到A,右脑移植到B,他们醒来,哪个才是他?
A是?B是?A和B都是?A和B都不是?
肉体理论最好的选择是添加一个无分支条件限制,如果发生分支或分裂,就不是一个人。
但是这个无分支规则合理吗?如果选择不合理的话,灵魂理论就可以窃笑了。
人格和肉体理论都可能碰见复制和分裂问题,那灵魂理论如何回应例二中的分裂问题呢?
首先要回答灵魂可以分裂吗 这个形而上的问题。
在例二中,如果灵魂可以分裂,不能说A是他而B不是他,也不能说A和B都是他,那么只能说都不是他了。这时,灵魂理论也需要一个无分支条件限制了。
那么,既然人格理论、肉体理论和灵魂理论都需要无分支规则限制,那么,这个规则或许可以都适用于它们或都不适用于它们。
1.灵魂理论在无分支条件下的论证
假设灵魂不能分割,柏拉图所说的灵魂这个简单事物无法分割(尽管没有说服我们,但是我们可以形而上的假设),那么灵魂只能存在于A或者B,那么如何分辨呢?
我们无法从外部观察谁是?我们也无法从内部观察谁是?问A,A回答是,B也可以回答是。
如果灵魂进入A,那么A说是他,B没有灵魂,但是具有意识、创造力等,分裂的答案会动摇灵魂的存在,毕竟我们之前论证灵魂存在时用到这样的证据。
另一个可能性:如果B长眠,或者A长眠,移植两个半脑时,只有一个苏醒。如果两人都醒来就会有争议。有一半可以使用,另一半无法使用,但不从能同时使用可以用灵魂解释。如果灵魂没有跟随其中一个,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醒来一个不醒来的论据。
2.人格理论和肉体理论在无分支条件的论证
Shelly 无法确定。
值得思考的地方,人格同一性这个问题根本无关紧要,要怎样才能让我的存活成为事实,也许答案是无论得出怎样的结果,这都不是我们最该考虑的问题。
要怎样才能生存,还有什么是对生存来说是最重要的?提出这个问题的假设是我们能分清1.我是否存活,是否在未来有一个人存活,和2.我想要存活下来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存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区别。
假设灵魂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只要有灵魂,那就存活。假设灵魂可以转世,记忆被清除,那么只要灵魂依旧存在,那就依旧存在。但是这样的问题谁在乎呢?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像死后捐献遗体一样,这就不会在乎谁拥有我的身体了。
真正在乎的是我可以拥有同一人格存活下去,真正关心的不仅是活下去,而且是拥有同一个格地活下去。仅仅肉体的存活这一理论,也无法满足我们所在乎的。
第十四课 死亡的本质
以人格理论来讲,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拥有同一进化的缓慢的人格。
举例,如果700年后的我发展到一个完全不是我的我,一切的记忆慢慢遗忘,性格、思想都变化,那样也无法让我去在乎,我只需要一个跟我很相似的人格。
Shelly kagan 相信肉体理论,他认为人就是有人格功能的肉体,接下来问题转向为
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才是死亡?
按照物理主义说法就是 那种人格功能停止时,人就死了。肉体被破坏,技能停止时,人就死了。(答案需要完善)
什么功能在定义死亡时十分关键。(肉体生理功能还是人格功能?)
通常情况下,肉体生理功能和人格功能同时停止时即死亡。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格功能在生理功能之前停止时,失去哪个功能才是死亡的关键呢?
如何按照人格理论来说,那么我的存在是人格存在,而当人格功能消失,我已经死亡,仅剩的肉体不能称作是我。这样就带来这样一个思考,在人格未形成的幼儿阶段,我是否存在呢?
从肉体论看,我当然存在,因为肉体存在。 而在人格论来看,在人格未形成的胎儿阶段,我并不存在。
下面讨论这样一个情境,我是一个植物人,一个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如何在植物人中取出器官,可以吗?这个案例讨论的是,按照人格论观点,我已经不存在,但是肉体本身有没有活下去的权利?
当然,按照人格论观点,肉体已经不是我,所以没关系。在肉体论来说,我还活着,当然不可以。但是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还是作为人存在的吗?显然不是。
我们暂且把以上的区分或疑惑搁置,从普通情境去思考,死亡是什么?
身体的人格功能的存在,人就活着。人格功能消失,要么我不存在,要么我不是活着或不再作为人。结论就是死亡就是停止人格功能。
好,接下来问题来了,当你睡眠的时候,你没有实施人格功能。那么就是死了?所以,这个结论显然要修正。
第十五课 死亡的本质(2)
没有做梦的时候,在熟睡中是死了?人格功能死亡论需要修正。
1. 修正一:只要这个人格功能性可以在未来再次拥有,暂时的失去并没死亡。将其修正为永久性的人格功能失去。
回应:假设审判日的存在,在那一天死者将复活,那么他们就拥有了失去的人格功能。所以,修正一说法就不太正确了。
2. 修正二:在睡眠中,即使你没有进行人格活动,但是你还是具有人格功能。只需要叫醒睡眠者,他还是具有人格功能。当人死亡时,大脑被破坏,你不仅没有从事人格功能性行为,还是去了实施人格功能的能力。
这似乎是正确答案。那么针对植物人来说呢,他们没有进行人格活动,那么他们能从事人格功能性行为吗?
1. 在睡眠状态下,让他苏醒很简单,在昏厥状态下,有些困难,但是只要他还拥有完整的大脑认知结构,他醒来就是活着的。
2.而当大脑被破坏,已经失去了个人活动能力,也就是持续性的植物人状态,原则上他们已经没有了人格功能性能力。
3. 假死状态,将他们身体冷冻,所有新陈代谢活动停止,而当温度升高,就可能苏醒。他们也就在假死状态下没有失去人格功能性能力,但是说他们在假死状态下仍然活着,直觉上说不过去。
如果这样,那么在假死状态下,就是介于死亡与活着之间,也就有了除了死就是活的第三种可能(假死),即暂停人格功能性能力。那么这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假死状态和非存活状态的界限在哪?
Shelly kagan 无法解决。
死亡观
1. 观点:死亡是神秘的,是无法相信的,因为你无法想象你死亡的感觉(没有任何思考、感觉)。
论据:无法想象的东西是神秘的,是不能相信的。
反驳:一、作为一个钢笔、手机是什么感觉?没有感觉,本身就无法用这种方式去想象,而钢笔之类的东西本身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相信是存在的。
二、哪怕是想象你无梦的睡眠和昏厥,你都无法想象,但是这不能得出人不能想象自己不能睡眠和昏厥的结论。
三、尽管无法从主观的第一人称角度去想象,但可以客观的去想象,想象人死亡的那个画面。
论据:人自己的死亡是无法想象的,无论何时要想象,都会发现自己依然作为观察者存活着。(弗洛伊德),So,没人相信自己会死亡。
反驳:仅仅是我将自己作为观察者进入,这一事实并不代表我不相信我在大脑中构建的可能性。即使我把自己当观察者想象死后的世界,但是这并不能说我就无法相信我会死亡。
看一幅画,并不代表你需要进入这幅画。
3. 观点:人口头上相信自己会死,但是根本上不相信;人在意识上相信会死,但是潜意识上相信自己不会死;在平时相信自己会死,但是真的面临死亡时,不相信会死。有没有更好的理由证明这一点呢?
第16课
观点: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支持理据1:假设确实有此种行为的人存在,我们在某种层面,我们并不相信我们口口声声相信的东西。(臆想症)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会死,那么你会恐惧尖叫。但我们不会,因此,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支持理据2:与死亡擦肩而过,车祸后活下来,真切地感受到死亡后,会改变人生计划,减少时间去竞争而去陪家人等。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并不会这样,因此,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观点:每个人都会孤独地死去。Everyone dies alone.
这一命题必须是对死亡深层次的揭示,不仅真实而且是必然真理,专属于死亡属性的,为死亡所独有,而非适用于所有事物。并能提供对死亡的深刻见解。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命题就没多大意义。
分析1:如果孤独做某事是指他做某事时没有别人在场,那么,我们都是孤独地死去,就是说死亡时,没有别人陪伴。但我们有家人、朋友陪伴,那么这个观点就是错的。
分析2:孤独是指死亡只能由自身完成,家人他们并没有死。
反驳:战场上,一起死的人们。
分析3:孤独死去是指死者孤独承受了死亡,没有与其他人协作、共同完成死亡。
在战场上即使他们同时死去,但却不是协作完成死亡。死亡不是联合作业。
反驳:死亡可以联合作业。集体自杀。情侣殉情。
分析4:没人能代替我死亡,没人能够经历我的死亡。
反驳:代替另一个人上断头台。雇佣别人代替自己服兵役。
再反驳:代替的仍然是他们的死亡,不是被代替者自己死亡。被代替者依旧会死。
分析5:没有人能够给真正代替我的死亡,只有我能经历自己的死亡。
反驳:理发时,我让别人先理,别人理的是他自己的头发,永远不会有人代替我理我的头发。没人代替我吃我的午餐……这样例子太多。“这并不是一个死亡所独有的深刻见解。”强调“我”只是一个无聊的词汇而已。
分析6:只是一种隐喻,是说我们在死亡时会感到孤独,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死亡时的孤独状态。所有人临死时会感到隔阂、分离、疏离,即使爱人在旁边。
反驳:有些人在睡梦中死去,他没有感到孤独。过马路时,和朋友聊得很投机,没有意识到一个卡车过来,直接撞死,没有感到孤独。
分析7:所有在死亡时清醒的人(加上限制条件),对自己的死亡有所认知,能够面对自己死亡的事实,人是感到孤独的。
反驳: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会死,但却不感到孤独。还有类似的哲学家,也没有疏离感、孤独感。
课程分水岭:
形而上学的讨论到此结束(唯物主义胜出),接下来我们讨论死亡伦理,死亡价值。死亡为什么是坏的?死亡究竟坏在哪里?长生不老好吗?我们应该畏惧死亡吗?如果死亡就是终结,我们应该如何存在?自杀合理吗?
一、
定性: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
1. “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
2. 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
3. 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
二、
关于死亡讨论有意义的解释:
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就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
回应:
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三、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
两大观点:
A. 二元论
1. 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
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
2. 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3. 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
4. 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
B. 物理主义
1. 人只有身体
2. 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3. 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
4. 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
5. 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
四、
3大讨论的问题:
1. 灵魂到底存在不存在?
2. 灵魂能从肉体死亡中幸免?
3. 如果能幸免,它能永生吗?
死亡 第三节
分析方法:
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
1. 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
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所以
2. 对于无法通过五感感觉到的事物,需要通过“最佳解释推理”来证明其存在:
我们必须假设a存在,才能解释现象P,而且能给出最佳解释。(例如:原子、X射线)
注意:这里要求的是可能的“最佳”解释,而非任一看似可行的解释。
所以,二元论者要论证灵魂存在,就必须:
找到我们身上的某个现象或特性F,只有通过假设灵魂存在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物理主义无法解释或者只能给出较差的解释)。
根据F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论证。第一类诉诸普通的事物(情感、理性之类);第二类诉诸不寻常的、超自然的现象(通灵、濒死体验)。
第一类证明:
1)
正方论证 1.1 :身体运动
1. 人死后,(一般来说)身体仍然保存完好,但是已经不能动了
2. 如果人只是一具身体,那么物理主义无法解释完好的身体为什么不动了。
So
3. 必须假设灵魂存在,才能解释F
反方回应 1.1
人死后身体的部件虽然都在,但是坏了,无法正常工作,就像机器一样。物理主义,完全可以解释,所以论证1.1不成立。
2)
正方论证 1.2 :身体运动的目的性
1. 人的身体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目的性的;
2. 如果人只是一个物体,那么无法解释身体运动的目的性。
反方反驳 1.2
可以对2举出反例,追踪导弹、机器人都是纯物理对象,它们的运动就有目的性。所以论证1.2不成立。
正方回应 1.2
热追踪导弹、机器人有目的性的运动都来自于一个外来的命令源(人的编程)。那么人的目的性运动,也必须诉诸于身体之外的某个东西才能解释,那就是灵魂。
反方回应
信徒可以诉诸上帝来解释目的性的外在来源;而物理主义者也可以假设一个能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通过DNA来编程,因而人的活动有了目的性,也不必诉诸灵魂就足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3)
正方论证 1.3 :理性、信念、欲望
1. 纯粹的机器(物理对象)不可能有欲望、理性、信念……
2. 我们人有理性、信念、欲望……
3. 所以,我们肯定还有灵魂,这才能解释理性、信念、欲望……
反方反驳 1.3
前提一是错的,复杂的电脑、智能机器人完全可以有欲望和信念等,比如下棋程序运行时,就好像有信念、欲望、推理等等
正方回应 1.3
拟人化的说法并不表示电脑真的有欲望、机器人有信念
反方反驳
这是偏见,凭什么不能说电脑有欲望?二元论者没有给出证据证明为什么机器不能有信念、欲望…… 机器和电脑程序的一些行为使人很自然地把信念、欲望归属给机器。
正方回应
人的欲望、信念等等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而机器没有这些情绪伴随着它们那些被认为有欲望、信念的行为。
反方回应
机器也有情绪,比如太空漫游2001里的Hal
4)
正方论证 1.4 :感受性、感知
1. 机器在行为方面也许和人一样,但没有感受性的方面(如,机器不能知道花闻起来怎么样,咖啡尝起来什么味道……)
2. 物理主义者不能从纯物理的角度解释感受性,所以人不仅仅是物理的,还有灵魂。
反方回应
物理主义现在不能解释,不代表不可能解释,也许将来科学发展之后可以解释。
正方回应
不公平,物理主义解释不了的就说将来某天能解释,那岂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明明二元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就不接受呢?
反方回应
目前为止,二元论对于解释所要求的细节也只是语焉不详,算不得真正的解释。
所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打成平局。
5)
正方论证 1.5 :创造性
1. 机器、电脑这些物体只能按照指令行事,没有创造性。
2. 而人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从纯物理的角度无法解释,必须诉诸灵魂。
反方反驳
前提1. 错误,已经有作曲程序、下棋程序、数学定理证明程序,能够表现出超凡的创造性。所以这个论证不成立。
6)
正方论证 1.6 :自由意志
人有自由意志,而纯粹物理对象没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不仅仅是物体。
前提假设:
1. 人有自由意志
2. 服从决定论的东西不可能有自由意志
3. 所有的纯粹物理系统都服从决定论(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一切结果都是由先前的某种原因导致的,或者是可以根据前提条件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
4. 人不是纯粹的物理系统
So,
5. 要解释自由意志,必须假设灵魂存在。
死亡 第五节
反方回应:
上述论证要成立必需三个前提同时成立,而对每一前提都可以提出合理的质疑:
对前提1.:
自由意志也许只是错觉,我们认为我们有自由意志,但实际上没有。支持自由意志的人也没给出令人坚信不疑的证明。也许人就是服从于决定论的物理对象。
对前提2.:
相容论是可能的。
对前提3.:
根据量子力学,在基础层面物理现象(如原子衰变)是自然性的而不是遵从决定论。
综上,论证1.6的要求相当苛刻,需要许多准备工作才能可行。
第二类论证
1)
正方论证 2.1 :濒死体验
1. 许多人报告自己有过濒死体验,有特殊的见闻
2. 对这些体验,只有诉诸灵魂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用两间房的类比)
反方反驳
1. “濒死”体验名不副实,这些人根本就没死,谈不上是濒死体验
2. 或者说,这些人并没有永远地死掉
所以,这些人并不是在报告来生或阴间,濒死体验不足为证。
正方回应
在教室里的人不出教室也知道走廊上发生了什么;去法国只暂住过一段时间的人,当然有住在法国的经验。所以上述反驳不成立
反方反驳 2.1
对于这些体验,物理主义者完全可以从生理学、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So,论证2.1不成立。
2)
正方论证 2.2:通灵
1. 许多人报告自己能够跟死人交流
2. 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除非假设灵魂存在
反方
目前无法证明,但是不代表未来不能证明。
So,也无压力。
1)
笛卡尔的论证 3.1
1. 如果A和B是同一个东西(“A”“B”是不同的说法),那么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2. 如果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那么A和B不是同一个东西
3. 通过叙述的故事可知,可以想象我(我的心灵)存在而身体不存在。
4. 可以想象的,就是可能的。
5. 我的心灵存在而身体不存在,是可能的。
So,
6. 由2、5可得,心灵和身体是不同的东西,心灵不是身体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物理主义不成立,二元论成立。
死亡 第六节
反方反驳3.1
上述论证不成立,因为对同类论证可以提出反例:
1. 如果A和B是同一个东西(“A”“B”是不同的说法),那么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2. 如果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那么A和B不是同一个东西
3. 可以想象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
4. 可以想象的,就是可能的。
5. 昏星存在而晨星是可能的。
6. 由2、5可得,晨星和昏星不是一个东西。
But,
7. 事实上,晨星就是昏星,而且都是金星。
So,
8. 6、7矛盾,所以上述论证不成立。
同样,可以质疑论证3.1也不成立,因为两个论证的形式是一样的。
问题出在哪里?
有三种可能的分析:
一、 前提3有问题
看似能够想象的东西,其实并非真正能够想象;你认为你在想象那个东西,其实并不然。
例如:方的圆、最大自然数……
二、 前提4有问题
能够想象的并非一定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例如:方的圆,也许有人真能想象出来,但方的圆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三、 前提1有问题
A和B相等是偶然的,A和B的同一关系在某些可能世界(现实世界)成立,并不一定在其他逻辑可能世界成立。
在现实世界W0中,A=B;对W0来说,不可能A存在而B不存在。
但是,在一个可能世界W1中,A≠B;对W1来说,A存在而B不存在是可能的,尽管在现实世界W0中A=B。
死亡 第七节
1)
正方前提:
1. 理念(型相)是永恒的/非现实的(例如正圆;数字3)
2. 永恒/非现实的事物只能被永恒/非现实的事物所认知
So,结论:
3. 能认知理念或者型相的事物必须是永恒/非现实的
a.——非现实的——不是身体,即是灵魂
b.——永恒的——灵魂不朽
反方回应:
前提2(同类互知)不成立, (生物学家研究猫,加拿大人研究墨西哥人)
So,结论3. 不成立
2)
柏拉图之循环论:
正方论据:万物由之前存在的部件组成,当事物不再以它们之前的型相存在之后,这些部分被循环利用到新的型相。
灵魂是组成我们的一部分,死后,依旧存在的部件被循环利用。
反方:
无法断言灵魂是死后依旧存在的部分之一
(原子先于我们存在,死后继续存在)
即使灵魂是身体一部分,但是亦没有理由相信灵魂死后依旧存在
3)
柏拉图之回忆论:
正方论据:在现实交互中,我们通过各种东西能够回想起柏拉图型相
(看到圆,回想起正圆;看到某种美丽,回想起完美的美;看到某人的品德,回想起完美正义与美德)
看到照片想起某人,但是看到盘子想起正圆,看到美德,应该有对完美正义、美德的认知。
So,看到一种型相的物体能让想到型相本身,那么一定是在之前直接看过或对型相本身很熟悉。
So,灵魂先于身体存在,人类才能知道型相本身
反方:
仅仅依靠这辈子碰到的东西亦可以推理出完美的型相,(看到弯的推理出完美的直线)
So,回忆论不成立
死亡 第八节
4)
正方前提:
1. 只有合成的事物(由部分组成)才能被摧毁
2. 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是合成的(身体可以移动、变位)
3. 无形的东西不会改变(数字3、正圆无法摧毁)
结论:
4. 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的
But,
5. 灵魂是无形的
结论:
6. 灵魂不能被摧毁
反方回应:
前提4: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的
音乐是可以被摧毁的(竖琴弹奏音乐,用斧子砍去)
5)
正方再回应:
前提4. 无形定义可分为:
1. 不能被看到
2. 不能被察觉(五官感知)
3. 不能被探测到
反方:
定义1. 反例:音乐
定义2. 反例:电波
定义3. 前提5不成立,灵魂是可以被探测的
(电波可以通过收音机探测到,灵魂可以通过身体做的事探测到,例如谈论哲学的时候)
So,结论6不成立。
第九课
1. 观点:灵魂是不变的
回应:灵魂是变化的,信仰、目标、思想都是变化的。
2. 观点:单一的东西无法摧毁
回应:摧毁的方式不需要必须是使其撕毁或碎片化,也可以在某一时刻存在,在另一时刻消失的方式。
一、
观点:思想对于身体就像和声对竖琴一样,竖琴可以演奏出和声,一个正常的身体能产生思维活动
1. 柏拉图第一次回应:和声不先于竖琴存在,然而灵魂先于身体存在,So,观点错误。
反驳:灵魂先于身体存在没有说服力。
2. 柏拉图第二次回应:和声是可以变化的,和声在和谐的程度上有区分,而灵魂没有程度之分,So,观点错误。
反驳:思想有程度之分,创造力、推理能力、沟通能力都是有高下之分的。
3. 柏拉图第三次回应:灵魂有善恶之分,按照观点逻辑,灵魂之于身体如和声之于乐器,那么,灵魂有善恶就相当于说和声有和谐与不和谐,但是和声并没有此区分。
反驳:和声具有不同种类,有些更好听,有些较为刺耳、或音调不好。灵魂有善恶相当于和声有不同种类。
4. 柏拉图第四次回应:灵魂能指导身体,灵魂可以反抗身体的原始欲望。而和声无法影响指导、影响、改变月球。
反驳:身体的一部分知道其他部分,大脑指导身体,而不是灵魂。乐器太过简单,无法乐器的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或者拨动竖琴的一个琴弦,它的震动会影响其他琴弦发出弦外之音。
So,物理主义的观点无法被有效地推翻,依旧成立。
二、
基本属性与条件属性的区别
基本属性是指一个物体必须具有的属性,与物体共存的。热是火的基本属性,没有了热,也就没有了火。
条件属性是指一个物体可能在存在的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属性。例如车的颜色可有改变。
任何事物都具有属性。
柏拉图观点:灵魂具有一个基本属性,只要有灵魂,它就活的,即思维,或思维的能力。
解释:你无法问你自己有没有一种思维是没有思考能力的,那是不存在的。So,思维的基本属性是思维能力。即灵魂基本属性是活的。
观点:生命是灵魂的基本属性,
So 1,灵魂是不死的。
So 2,(不死的东西是不可能死去的)灵魂不能死,灵魂无法毁灭。
So 3,灵魂不能被毁灭。
反驳:So1中的不死这一概念模糊,不死可有以下解释
解释A:不能在灵魂存在的情况下死亡
解释B:灵魂不能被毁灭。
灵魂不能在灵魂存在的情况下死亡,无法推出灵魂无法被毁灭。火是热的,不能推出火无法被毁灭。柏拉图的论证只是在解释A层次上,而无法推出B。
三、小结
柏拉图的论证都不成功,(关于非物质灵魂的存在)。
结论:没有充分理由相信有灵魂存在,So,灵魂是不存在的。
在上述论证中,基本上举证的负担都交给了两元论者,基于公平原则,物理主义者是否也应该提出证据证明灵魂不存在?
以龙、独角兽的存在为例,如何证明龙的存在?必须对他们具有合理性怀疑,然后去证明他们不存在。并没有义务去地球每一角落需找存在的迹象,只需对他们的论证进行颠覆,并合情合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要证明了什么东西不存在,才有理由相信它的不存在。我觉得没有,就是没有,只是没有。
So,物理主义没有义务去证明灵魂不存在,因为我本身就不相信,为何要让我去论证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即使,物理主义者无法证明灵魂的不存在,但是必须非要证明了它的不存在,才能相信它的不存在这样的要求并不对,只要所有它存在的证据无法说服我它的存在,那么它就是存在的。
第十课
人格同一性与灵魂理论
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人贯穿时空依旧是同一人的形而上的粘质是什么?
一辆火车,在车尾看火车和车头看火车是同一火车,但是中间如果有一障碍物,你就无法确定是否是同一辆火车;一辆汽车,在1990年和在2007年期间虽然破损、更换零件,但是还是同一辆汽车,但假如在2011年你在废弃场发现一辆类似的汽车,你无法确定是否就是你的那一辆汽车。要证明是同一物体,这必定是有一个关键,可以贯穿时空依旧是同一事物的形而上的粘质,保证火车依旧是原来的那辆火车,汽车依旧是原来的那辆汽车的形而上的粘质。
人也是一样,人在2007年和在2040年过程中样貌改变,如何知道2040年那个人就是现在的这个人。
一、
灵魂理论:
按照灵魂理论,人在2007年和在2040年过程中,你依旧是同一人,因为你的灵魂依旧是同一个灵魂。
二、
人能不死吗?人在2041年死去,在2045年有一个类似于你的人,如何知道他是你,只要拥有同一灵魂,就是同一人。那么,人就不死了。
洛克反驳:假设上帝今晚把你现在的这个灵魂摧毁,然后植入新的灵魂,并赋予一样的信仰、信念、思维、记忆,那么你就无法知道你是不是原来的灵魂,按照灵魂理论,你已经死了,你无法知道你是不是你,因为灵魂是无形的。
So,拥有同一灵魂,并不能说明就是同一人。他可能在人格、信仰不变,但是深层次的灵魂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次。我们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第十一课
人格同一性与肉体理论
人格同一性的秘诀是同一肉体。
一、
人不死吗?人死后,肉体也开始腐烂不存在。那么,人不会不死。
但是如果肉体恢复到死前的样子,即肉体复活,那么人就可以不死。例如上帝可以重组原子,让肉体复活。存在这种可能吗?
1. 手表坏了,送到修表匠那里,修表匠将其打开,擦拭零件,重组零件后,那这个手表依旧是这个手表吗?
2. 范•因瓦根认为即使肉体重组,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个肉体。例如积木,他儿子搭的积木被他碰倒,他模仿他儿子的积木形状、顺序,重新搭好这个积木。但是这个积木已经不是之前他儿子搭的积木了。
肉体复活是否可能?如果可能,亦无法解释。
二、
问:肉体的哪些变化会改变原来的肉体?哪些变化又会保持原来的肉体。如何理解肉体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
答:身体的不同部分的重要性不同。胳膊被砍断,他还是他。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脑,大脑被拿掉,那么你的目标、信仰、渴望、记忆不再存在,也就不再是他。
举例:
一个庭审现场,律师向医生质询:
Question:医生,在你开始解剖前,你检查了脉搏吗?
Answer:No.
Question:你检查了血压吗?
Answer:No.
Question:你检查了呼吸吗?
Answer:No.
Question: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个病人在你解剖时还是活着的?
Answer:No.
Question:医生,你怎么能如此肯定?
Answer:因为他的大脑当时正摆在我桌子的瓶子里。
Question:但即使如此,这个病人当时可能还是活着的,对吗?
Answer:他要是活过来,可能就开业当律师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大脑的重要程度。
(大脑分左右脑,有学生提问,如果把一个人的大脑切成两半,分别植入不同的躯干,那么结果如何?)
物理主义的肉体论最佳的应该是大脑论。
三、
人格论: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在于相同的人格,即拥有共同的信仰、渴望、目标、野心、记忆。
一般而言,人格的基础是肉体,但是这并不能说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相同的肉体,而应该准确的说是相同的人格。
有没有特殊情况,人格的存在不必依赖肉体?人造大脑?
人格论可被物理主义者接受,亦可被灵魂论者接受。
反驳人格论:人的记忆、目标等会有变化,童年时的记忆与现在的记忆就不同,这就不能说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了。
回应:人格可以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是人格都是渐变的,这是缓慢的人格进化的过程。人格论不是指一成不变的人格,而是指相同的缓慢进化完善的人格。具有延展性和重叠性。
至此,关于人格同一性的关已有了三个力量:灵魂、肉体、人格论,那么哪个理论更好呢?
第十二课 人格理论
1. 案例一 一个疯狂而邪恶的科学家绑架并将你和linda催眠,然后利用意识交换机器将两人的意识交换(记忆、信念等东西相互移植),然后告诉你要折磨其中的一个人,你要做什么选择?
答案是折磨肉体,而不是我的人格。人格理论在直觉上是合理的。
2. 案例二 一个疯狂而宽厚的科学家,将你绑架,然后告诉你要折磨你,但是我可以在折磨你之前去掉你的记忆、一切都被洗的干干净净,如何选择?或者在让你失忆和折磨之前,会先把你洗脑,让你相信你是linda,你将拥有linda的记忆,然后再折磨你,如何选择?或者在这之前,可以把linda洗脑,然后把你的记忆等弄到她身上,再折磨你,如何选择?
答案:不管怎样,都不愿意。肉体理论在直觉上是合理的。
以上两个案例其实是一个案例,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角度即交换前与交换后选择。无法成为人格理论的驳斥论点。
3. 案例三 假设在底特律有一个人david smith拥有完全的拿破仑人格,没有一点smith的记忆,且知道我们无法知道的拿破仑记忆,那么这个smith是不是拿破仑呢?
肉体论可以说这不是拿破仑的肉体,不是拿破仑。人格理论可以说事拿破仑。
那假如一个人在new york和一个人在底特律都拥有完全的拿破仑人格,人格理论如何解释?
人格理论会说他们都是拿破仑。但是这个是不够吸引人的选项。
修正:人格理论可以回应上述案例是简化了人格理论的精髓。可以加一个条件即无分支条件,就可以不承认那些分支的人格是同一人。
这样的修正可以接受吗?无法接受。如何按此分析,只有在确定没有其他分支的存在,没有其他竞争者,才可以确定前几天和今天的这个人是一个人。人应该根据人的内在或者在不同时期的内在,而不是根据外在的条件。
如此,则需要摒弃人格理论。
第十三课 肉体理论
肉体真的不会分裂吗?
1. 例一 阿米巴原虫分裂
2. 例二 大脑移植,假设出车祸,肉体毁坏,将左脑移植到A,右脑移植到B,他们醒来,哪个才是他?
A是?B是?A和B都是?A和B都不是?
肉体理论最好的选择是添加一个无分支条件限制,如果发生分支或分裂,就不是一个人。
但是这个无分支规则合理吗?如果选择不合理的话,灵魂理论就可以窃笑了。
人格和肉体理论都可能碰见复制和分裂问题,那灵魂理论如何回应例二中的分裂问题呢?
首先要回答灵魂可以分裂吗 这个形而上的问题。
在例二中,如果灵魂可以分裂,不能说A是他而B不是他,也不能说A和B都是他,那么只能说都不是他了。这时,灵魂理论也需要一个无分支条件限制了。
那么,既然人格理论、肉体理论和灵魂理论都需要无分支规则限制,那么,这个规则或许可以都适用于它们或都不适用于它们。
1.灵魂理论在无分支条件下的论证
假设灵魂不能分割,柏拉图所说的灵魂这个简单事物无法分割(尽管没有说服我们,但是我们可以形而上的假设),那么灵魂只能存在于A或者B,那么如何分辨呢?
我们无法从外部观察谁是?我们也无法从内部观察谁是?问A,A回答是,B也可以回答是。
如果灵魂进入A,那么A说是他,B没有灵魂,但是具有意识、创造力等,分裂的答案会动摇灵魂的存在,毕竟我们之前论证灵魂存在时用到这样的证据。
另一个可能性:如果B长眠,或者A长眠,移植两个半脑时,只有一个苏醒。如果两人都醒来就会有争议。有一半可以使用,另一半无法使用,但不从能同时使用可以用灵魂解释。如果灵魂没有跟随其中一个,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醒来一个不醒来的论据。
2.人格理论和肉体理论在无分支条件的论证
Shelly 无法确定。
值得思考的地方,人格同一性这个问题根本无关紧要,要怎样才能让我的存活成为事实,也许答案是无论得出怎样的结果,这都不是我们最该考虑的问题。
要怎样才能生存,还有什么是对生存来说是最重要的?提出这个问题的假设是我们能分清1.我是否存活,是否在未来有一个人存活,和2.我想要存活下来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存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区别。
假设灵魂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只要有灵魂,那就存活。假设灵魂可以转世,记忆被清除,那么只要灵魂依旧存在,那就依旧存在。但是这样的问题谁在乎呢?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像死后捐献遗体一样,这就不会在乎谁拥有我的身体了。
真正在乎的是我可以拥有同一人格存活下去,真正关心的不仅是活下去,而且是拥有同一个格地活下去。仅仅肉体的存活这一理论,也无法满足我们所在乎的。
第十四课 死亡的本质
以人格理论来讲,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是拥有同一进化的缓慢的人格。
举例,如果700年后的我发展到一个完全不是我的我,一切的记忆慢慢遗忘,性格、思想都变化,那样也无法让我去在乎,我只需要一个跟我很相似的人格。
Shelly kagan 相信肉体理论,他认为人就是有人格功能的肉体,接下来问题转向为
什么时候会死?什么才是死亡?
按照物理主义说法就是 那种人格功能停止时,人就死了。肉体被破坏,技能停止时,人就死了。(答案需要完善)
什么功能在定义死亡时十分关键。(肉体生理功能还是人格功能?)
通常情况下,肉体生理功能和人格功能同时停止时即死亡。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格功能在生理功能之前停止时,失去哪个功能才是死亡的关键呢?
如何按照人格理论来说,那么我的存在是人格存在,而当人格功能消失,我已经死亡,仅剩的肉体不能称作是我。这样就带来这样一个思考,在人格未形成的幼儿阶段,我是否存在呢?
从肉体论看,我当然存在,因为肉体存在。 而在人格论来看,在人格未形成的胎儿阶段,我并不存在。
下面讨论这样一个情境,我是一个植物人,一个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如何在植物人中取出器官,可以吗?这个案例讨论的是,按照人格论观点,我已经不存在,但是肉体本身有没有活下去的权利?
当然,按照人格论观点,肉体已经不是我,所以没关系。在肉体论来说,我还活着,当然不可以。但是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还是作为人存在的吗?显然不是。
我们暂且把以上的区分或疑惑搁置,从普通情境去思考,死亡是什么?
身体的人格功能的存在,人就活着。人格功能消失,要么我不存在,要么我不是活着或不再作为人。结论就是死亡就是停止人格功能。
好,接下来问题来了,当你睡眠的时候,你没有实施人格功能。那么就是死了?所以,这个结论显然要修正。
第十五课 死亡的本质(2)
没有做梦的时候,在熟睡中是死了?人格功能死亡论需要修正。
1. 修正一:只要这个人格功能性可以在未来再次拥有,暂时的失去并没死亡。将其修正为永久性的人格功能失去。
回应:假设审判日的存在,在那一天死者将复活,那么他们就拥有了失去的人格功能。所以,修正一说法就不太正确了。
2. 修正二:在睡眠中,即使你没有进行人格活动,但是你还是具有人格功能。只需要叫醒睡眠者,他还是具有人格功能。当人死亡时,大脑被破坏,你不仅没有从事人格功能性行为,还是去了实施人格功能的能力。
这似乎是正确答案。那么针对植物人来说呢,他们没有进行人格活动,那么他们能从事人格功能性行为吗?
1. 在睡眠状态下,让他苏醒很简单,在昏厥状态下,有些困难,但是只要他还拥有完整的大脑认知结构,他醒来就是活着的。
2.而当大脑被破坏,已经失去了个人活动能力,也就是持续性的植物人状态,原则上他们已经没有了人格功能性能力。
3. 假死状态,将他们身体冷冻,所有新陈代谢活动停止,而当温度升高,就可能苏醒。他们也就在假死状态下没有失去人格功能性能力,但是说他们在假死状态下仍然活着,直觉上说不过去。
如果这样,那么在假死状态下,就是介于死亡与活着之间,也就有了除了死就是活的第三种可能(假死),即暂停人格功能性能力。那么这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假死状态和非存活状态的界限在哪?
Shelly kagan 无法解决。
死亡观
1. 观点:死亡是神秘的,是无法相信的,因为你无法想象你死亡的感觉(没有任何思考、感觉)。
论据:无法想象的东西是神秘的,是不能相信的。
反驳:一、作为一个钢笔、手机是什么感觉?没有感觉,本身就无法用这种方式去想象,而钢笔之类的东西本身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相信是存在的。
二、哪怕是想象你无梦的睡眠和昏厥,你都无法想象,但是这不能得出人不能想象自己不能睡眠和昏厥的结论。
三、尽管无法从主观的第一人称角度去想象,但可以客观的去想象,想象人死亡的那个画面。
论据:人自己的死亡是无法想象的,无论何时要想象,都会发现自己依然作为观察者存活着。(弗洛伊德),So,没人相信自己会死亡。
反驳:仅仅是我将自己作为观察者进入,这一事实并不代表我不相信我在大脑中构建的可能性。即使我把自己当观察者想象死后的世界,但是这并不能说我就无法相信我会死亡。
看一幅画,并不代表你需要进入这幅画。
3. 观点:人口头上相信自己会死,但是根本上不相信;人在意识上相信会死,但是潜意识上相信自己不会死;在平时相信自己会死,但是真的面临死亡时,不相信会死。有没有更好的理由证明这一点呢?
第16课
观点: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支持理据1:假设确实有此种行为的人存在,我们在某种层面,我们并不相信我们口口声声相信的东西。(臆想症)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会死,那么你会恐惧尖叫。但我们不会,因此,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支持理据2:与死亡擦肩而过,车祸后活下来,真切地感受到死亡后,会改变人生计划,减少时间去竞争而去陪家人等。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并不会这样,因此,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会死。
观点:每个人都会孤独地死去。Everyone dies alone.
这一命题必须是对死亡深层次的揭示,不仅真实而且是必然真理,专属于死亡属性的,为死亡所独有,而非适用于所有事物。并能提供对死亡的深刻见解。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命题就没多大意义。
分析1:如果孤独做某事是指他做某事时没有别人在场,那么,我们都是孤独地死去,就是说死亡时,没有别人陪伴。但我们有家人、朋友陪伴,那么这个观点就是错的。
分析2:孤独是指死亡只能由自身完成,家人他们并没有死。
反驳:战场上,一起死的人们。
分析3:孤独死去是指死者孤独承受了死亡,没有与其他人协作、共同完成死亡。
在战场上即使他们同时死去,但却不是协作完成死亡。死亡不是联合作业。
反驳:死亡可以联合作业。集体自杀。情侣殉情。
分析4:没人能代替我死亡,没人能够经历我的死亡。
反驳:代替另一个人上断头台。雇佣别人代替自己服兵役。
再反驳:代替的仍然是他们的死亡,不是被代替者自己死亡。被代替者依旧会死。
分析5:没有人能够给真正代替我的死亡,只有我能经历自己的死亡。
反驳:理发时,我让别人先理,别人理的是他自己的头发,永远不会有人代替我理我的头发。没人代替我吃我的午餐……这样例子太多。“这并不是一个死亡所独有的深刻见解。”强调“我”只是一个无聊的词汇而已。
分析6:只是一种隐喻,是说我们在死亡时会感到孤独,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死亡时的孤独状态。所有人临死时会感到隔阂、分离、疏离,即使爱人在旁边。
反驳:有些人在睡梦中死去,他没有感到孤独。过马路时,和朋友聊得很投机,没有意识到一个卡车过来,直接撞死,没有感到孤独。
分析7:所有在死亡时清醒的人(加上限制条件),对自己的死亡有所认知,能够面对自己死亡的事实,人是感到孤独的。
反驳: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会死,但却不感到孤独。还有类似的哲学家,也没有疏离感、孤独感。
课程分水岭:
形而上学的讨论到此结束(唯物主义胜出),接下来我们讨论死亡伦理,死亡价值。死亡为什么是坏的?死亡究竟坏在哪里?长生不老好吗?我们应该畏惧死亡吗?如果死亡就是终结,我们应该如何存在?自杀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