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归一佛—--谈谈吴新伯之流对评弹艺术的曲解 2007
奢谈创新的人往往就是传统根底最浅的人,我们看评话的吴新伯,就是这么一个丑陋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学过多少文化的,有的也就是“语文教授”传授的那点可怜的知识,于是他在面对众多的批评之际,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批林批孔运动”中学到的三句半古文(上海的中学79届的),本来是批判孔老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句子,他就在自己的博客里改投换脑地提出了他反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评弹高”之类的伦理,谁也没有提出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评弹高”之类的说法,只不过不学无术的吴新伯想表达自己厌恶自己从事的事业,厌烦人们规劝他走正路多说书磨练,少搞一些对自己的艺术并没有帮助的多种经营而现成地袭用了古文的句子,不伦不类外加自以为是就是他的德行和素质。
近看他在演绎“说书人”的“评弹综合剧”『雷雨』,感觉到评弹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又在走倒退的老路。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游艺场,就是有一些光裕社中蹩脚的艺人寄生在那里,做小丑买综艺,想不到历史的轮回竟然会有如此惊人的相同。评弹艺人搞创新,最大的问题还是豁不开,既然不惟评弹高,何必再要在剧目中插进这不伦不类的所谓说书人?干脆做戏算了!
不知道吴君玉对这个子承父业的吴新伯耳提面命的效果应该怎样来评估?还有一位近世评话的泰斗级人物顾宏伯也言传身教了他很多艺术,看过一位评话朋友在逍遥谷的帖子的人都知道顾老老在苏州日夜场录音『包公』,除了展示它的精湛的艺术的同时,还有专门示范给吴新伯看的含义,可惜不求上进的吴新伯没有理解前辈艺术家的一片苦心而已。在“评弹综合剧”里串演一个“说书人”,似乎也在说书,其实是三脚猫,无艺术可言的。我们可以一针见血地说,那些喜欢奢谈所谓创新的,在诱惑人的同时也在唬弄人,看评弹艺术的所谓新感觉,不是在承接传统经典上做接脉的工作,而是在断脉。听很多现在谱出来的东西,都是离苏州评弹艺术相去甚远。
评弹团给他工资他当然嫌不够,不过就是这点工资使得他没有茶饭之虞,于是在卷缩城市不跑码头的今天,有余裕可以挖空心思搞所谓的创新和变革,无非是想敛财聚富,因为做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评话艺人实在是太清苦,也太没有媒体的亮点,如果要不枉名家后代的一生,如果单单靠他的艺术实力,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那点斤两,于是搞舞台剧,把评弹弄得不伦不类就成了他终身事业,在“评弹综合剧”的『雷雨』出笼之前,他其实已经在尝试着雷同电视连续剧的所谓评弹演出,标新立异的同时,自然得惠最多是他自己有了卖点,增加了收入,就像恶质商人卖假货一样,只要每人上当一次,国人那么多,自然可以大发横财,他们本来就没有作客人(听客)再回头之想,有了一次足够矣。
有识之士忧患重重,多次呼吁评弹艺人要不趋时弊,戒绝狂躁,沉得住气,才会出真成果。也许良药苦口,那些热衷于改革创新之流者根本就听不进,在这里,改一段流行在文革期间人们对所谓“改革”评弹表达厌恶而作的「鹧鸪天」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载歌载舞身腰柔,评弹改革几时休。定谱定曲定布景,唱词台词两相糅。除特色,断源流,非驴非马带吹牛。京不京来苏不苏,“别转屁股一走头”。
2007/10/27
近看他在演绎“说书人”的“评弹综合剧”『雷雨』,感觉到评弹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又在走倒退的老路。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游艺场,就是有一些光裕社中蹩脚的艺人寄生在那里,做小丑买综艺,想不到历史的轮回竟然会有如此惊人的相同。评弹艺人搞创新,最大的问题还是豁不开,既然不惟评弹高,何必再要在剧目中插进这不伦不类的所谓说书人?干脆做戏算了!
不知道吴君玉对这个子承父业的吴新伯耳提面命的效果应该怎样来评估?还有一位近世评话的泰斗级人物顾宏伯也言传身教了他很多艺术,看过一位评话朋友在逍遥谷的帖子的人都知道顾老老在苏州日夜场录音『包公』,除了展示它的精湛的艺术的同时,还有专门示范给吴新伯看的含义,可惜不求上进的吴新伯没有理解前辈艺术家的一片苦心而已。在“评弹综合剧”里串演一个“说书人”,似乎也在说书,其实是三脚猫,无艺术可言的。我们可以一针见血地说,那些喜欢奢谈所谓创新的,在诱惑人的同时也在唬弄人,看评弹艺术的所谓新感觉,不是在承接传统经典上做接脉的工作,而是在断脉。听很多现在谱出来的东西,都是离苏州评弹艺术相去甚远。
评弹团给他工资他当然嫌不够,不过就是这点工资使得他没有茶饭之虞,于是在卷缩城市不跑码头的今天,有余裕可以挖空心思搞所谓的创新和变革,无非是想敛财聚富,因为做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评话艺人实在是太清苦,也太没有媒体的亮点,如果要不枉名家后代的一生,如果单单靠他的艺术实力,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那点斤两,于是搞舞台剧,把评弹弄得不伦不类就成了他终身事业,在“评弹综合剧”的『雷雨』出笼之前,他其实已经在尝试着雷同电视连续剧的所谓评弹演出,标新立异的同时,自然得惠最多是他自己有了卖点,增加了收入,就像恶质商人卖假货一样,只要每人上当一次,国人那么多,自然可以大发横财,他们本来就没有作客人(听客)再回头之想,有了一次足够矣。
有识之士忧患重重,多次呼吁评弹艺人要不趋时弊,戒绝狂躁,沉得住气,才会出真成果。也许良药苦口,那些热衷于改革创新之流者根本就听不进,在这里,改一段流行在文革期间人们对所谓“改革”评弹表达厌恶而作的「鹧鸪天」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载歌载舞身腰柔,评弹改革几时休。定谱定曲定布景,唱词台词两相糅。除特色,断源流,非驴非马带吹牛。京不京来苏不苏,“别转屁股一走头”。
200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