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里的乡愁
这几天看刘原的流氓三部曲,《丢下宝钏走西凉》里有一篇《米粉里的乡愁》,读罢掩卷,思绪起伏,口水万千,倒不是对马肉米粉垂涎,而是想念我家乡的那一碗烩面。
其实认真考究起来,我并不算河南人,我的爷爷奶奶是山东人,二老闯荡大半个中国后在陕西宝鸡定居,姥姥北京人姥爷辽宁本溪人,二老闯荡小半个中国后在陕西汉中定居,我出生在宝鸡,幼年时期在汉中度过,待到上学年龄被父母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河南郑州,而如今欲嫁做他人妇,随他飘在南京湿润的空气中。最怕别人问我是哪里人,太乱,说不清楚,不过,说不清楚不要紧,味蕾不会骗人,如果你问我现在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烩面。
吃过烩面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Mix型的食物,卖相不算好,几根皮带宽的手扯面条,几大片羊肉,几根海带,几根千张丝,几棵黄花菜,两个鹌鹑蛋,一把香菜叶,当然这只是基本款的,高档的还可以加鱿鱼海鲜什么的。这样一大碗用羊肉汤煮出来的面条,口感丰厚,汤汁肥美。
郑州的烩面馆大小不一,街头常见的规格是一进门正对着一个玻璃罩子的柜台,柜台中有各种凉菜,色泽艳丽,卖相姣好。柜台后坐着一个一脸不耐烦的老板娘,一口正宗的郑州话,如果你点的东西不巧卖完了,她会说:“乖,今天XX某了,要不你吃个XX吧?也可不错,中不中?”。
倘若三五好友小聚,可点若干烩面,一碟凉拌腐竹,一碟莲菜条,两把羊肉串,一件金星新一代,一边吃饭一边喷磕(河南方言你懂的),酒到酣处哇呀呀一声跳将起来,非得划上两拳才能尽兴;或者寂寥一人独自进食,点一碗烩面,这碗里有肉有菜有面有汤,一个人也可以吃的很饱足,不需要任何人假惺惺的关怀。我单身的时候独自吃过多少碗烩面啊!尤其是冬天!现在回过头去想想,这种口腹之欲往往伴随着你的生活习惯和成长轨迹,你想想啊,偌大而嘈杂的一个烩面馆,列位老少爷们开心地吃着喝着,我一个单身女子能气定神闲的坐在渍着油星的桌子前喝完最后一口烩面汤,这也是种历练!
其实我也爱吃凉皮米皮擀面皮,因为我的另一故乡是个面皮大省,面皮种类奇多无比,各种颜色,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我妈在从小在陕西长大,所以她很爱吃凉皮面皮和各种饼,每次回陕西都要带一沓未切未调味的面皮,回家来慢慢吃。我爸是在江苏镇江长大的,所以他爱吃咸水鸭。记得若干年前我家附近的很多卤菜店都打出“正宗南京咸水鸭”的招牌,我爸不厌其烦的一家一家试吃,终于给他找到一个真的正宗的,在我爸再三盘问下,老板交代出自己是南京人的真相,于是我爸就经常买他们家的咸水鸭和风干鸭,的确好吃。可惜好景不长,差不多半年吧,那老板就不干了,据说整个区只有我爸和另一个上海来的老教授经常光顾他家的生意,其他人吃过之后纷纷表示这个南京人做的南京盐水鸭不正宗,远不及隔壁那操着一口河南话骂隔壁的老板做的好。呵呵。
也许外地人吃了郑州烩面会觉得不过尔尔,就像河南人吃了南京咸水鸭会觉得尔的不能再尔了一样,乡愁这东西一旦和味蕾纠缠在一起,就说不清楚味觉享受更重要还是心底那一丝抽痛更摄魂。和味蕾纠缠在一起的乡愁也绝不同于嘴馋,“红尘一骑妃子笑”那是嘴馋,而“借问酒家何处有”才是乡愁。打个例子举个比方,你问问出国在外的同学最想吃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火锅、饺子这两种食物,现在国外的中国餐馆那么多,难道吃不到火锅和饺子吗?当然不是。他们想念的是一大堆人、一大堆中国人、一大堆故乡人、一大堆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围坐一席,守着一个热气腾腾的锅,你一筷子我一口的热闹和亲昵。
我常常想我的下一代,如果他\她也选择了像他的父辈、祖父辈、祖辈这样独在异乡,又会想念些什么味道呢?
其实认真考究起来,我并不算河南人,我的爷爷奶奶是山东人,二老闯荡大半个中国后在陕西宝鸡定居,姥姥北京人姥爷辽宁本溪人,二老闯荡小半个中国后在陕西汉中定居,我出生在宝鸡,幼年时期在汉中度过,待到上学年龄被父母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河南郑州,而如今欲嫁做他人妇,随他飘在南京湿润的空气中。最怕别人问我是哪里人,太乱,说不清楚,不过,说不清楚不要紧,味蕾不会骗人,如果你问我现在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烩面。
吃过烩面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Mix型的食物,卖相不算好,几根皮带宽的手扯面条,几大片羊肉,几根海带,几根千张丝,几棵黄花菜,两个鹌鹑蛋,一把香菜叶,当然这只是基本款的,高档的还可以加鱿鱼海鲜什么的。这样一大碗用羊肉汤煮出来的面条,口感丰厚,汤汁肥美。
郑州的烩面馆大小不一,街头常见的规格是一进门正对着一个玻璃罩子的柜台,柜台中有各种凉菜,色泽艳丽,卖相姣好。柜台后坐着一个一脸不耐烦的老板娘,一口正宗的郑州话,如果你点的东西不巧卖完了,她会说:“乖,今天XX某了,要不你吃个XX吧?也可不错,中不中?”。
倘若三五好友小聚,可点若干烩面,一碟凉拌腐竹,一碟莲菜条,两把羊肉串,一件金星新一代,一边吃饭一边喷磕(河南方言你懂的),酒到酣处哇呀呀一声跳将起来,非得划上两拳才能尽兴;或者寂寥一人独自进食,点一碗烩面,这碗里有肉有菜有面有汤,一个人也可以吃的很饱足,不需要任何人假惺惺的关怀。我单身的时候独自吃过多少碗烩面啊!尤其是冬天!现在回过头去想想,这种口腹之欲往往伴随着你的生活习惯和成长轨迹,你想想啊,偌大而嘈杂的一个烩面馆,列位老少爷们开心地吃着喝着,我一个单身女子能气定神闲的坐在渍着油星的桌子前喝完最后一口烩面汤,这也是种历练!
其实我也爱吃凉皮米皮擀面皮,因为我的另一故乡是个面皮大省,面皮种类奇多无比,各种颜色,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我妈在从小在陕西长大,所以她很爱吃凉皮面皮和各种饼,每次回陕西都要带一沓未切未调味的面皮,回家来慢慢吃。我爸是在江苏镇江长大的,所以他爱吃咸水鸭。记得若干年前我家附近的很多卤菜店都打出“正宗南京咸水鸭”的招牌,我爸不厌其烦的一家一家试吃,终于给他找到一个真的正宗的,在我爸再三盘问下,老板交代出自己是南京人的真相,于是我爸就经常买他们家的咸水鸭和风干鸭,的确好吃。可惜好景不长,差不多半年吧,那老板就不干了,据说整个区只有我爸和另一个上海来的老教授经常光顾他家的生意,其他人吃过之后纷纷表示这个南京人做的南京盐水鸭不正宗,远不及隔壁那操着一口河南话骂隔壁的老板做的好。呵呵。
也许外地人吃了郑州烩面会觉得不过尔尔,就像河南人吃了南京咸水鸭会觉得尔的不能再尔了一样,乡愁这东西一旦和味蕾纠缠在一起,就说不清楚味觉享受更重要还是心底那一丝抽痛更摄魂。和味蕾纠缠在一起的乡愁也绝不同于嘴馋,“红尘一骑妃子笑”那是嘴馋,而“借问酒家何处有”才是乡愁。打个例子举个比方,你问问出国在外的同学最想吃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火锅、饺子这两种食物,现在国外的中国餐馆那么多,难道吃不到火锅和饺子吗?当然不是。他们想念的是一大堆人、一大堆中国人、一大堆故乡人、一大堆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围坐一席,守着一个热气腾腾的锅,你一筷子我一口的热闹和亲昵。
我常常想我的下一代,如果他\她也选择了像他的父辈、祖父辈、祖辈这样独在异乡,又会想念些什么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