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尔:柏拉图那里的爱欲
柏拉图那里的爱欲
[美]阿尔弗雷德•杰尔 著
王立秋 试译
阿尔弗雷德•杰尔揭露了苏格拉底哲学爱欲的一面。
在柏拉图的《会饮》中与阿加顿的一次简短且非常简单的对话中,苏格拉底问阿加顿爱欲(=激情的爱)是不是一种“对某物”或“对虚无/无物”的东西。阿加顿回答说,“是的,确实它是[对某物]的。”这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回答,因为阿加顿确信爱欲之爱的客体/对象的存在,却不知道那个对象/客体,那个“某物”是什么。但这,总体而言以及就实质而言,正是爱欲的特征——也即,确信其客体/对象的存在,却不知道那个对象/客体是什么。苏格拉底继续说道,“凭/通过你自己,通过铭记不管什么来保卫这种[爱欲]。”保卫是必需的,这显然是因为爱欲可能轻易地离开,这也就意味着阿加顿呈现的爱欲并不是一种永恒的所得。而且,苏格拉底命令阿加顿“凭/通过”他自己来保卫它,而不是“在他自己身上”保卫它,这意味着,爱欲并不是作为他的灵魂的一种欲望或情感而寓居在阿加顿身上的。事实上,在后来,爱欲被描述为一种“伟大的守护神(Great Deimon)”——一种人与上帝之间的媒介。不过,苏格拉底所谓的“铭记无论什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么能铭记他还不知道的东西呢?这里他能够“铭记”的唯一的方式是,他是否一直不会在某个时刻遗忘他把还不知道那个“无论什么”的欲望的客体/对象是什么。
接着苏格拉底问阿加顿爱欲是否欲望和爱它的客体/对象;以及,进一步地,它是否在于拥有或不拥有它欲望和爱的那个客体/对象。苏格拉底论证说这是必然的:欲望全然取决于缺乏,为持续下去,爱欲因此也就永远不能“拥有”它的对象/客体。苏格拉底把爱欲之欲望的客体对象总结为不在手边,不在场,它不拥有且它本身也不是的那种东西。
后来,在《会饮》中,苏格拉底问爱欲的父母是谁,并用一个神话来回答了他自己的问题。爱欲的母亲被称作Penia——贫乏——而她的父亲则是Poros——资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呢?贫乏,作为爱欲之本性的一个核心的部分,意味着爱欲永不丰盈。资源也是爱欲本性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因此,爱欲永远不会亏本;这也就是说,爱欲总能找到出路。而既然爱欲既不丰盈又不亏蚀,他也就在于智慧和无知之间——或者说,“爱欲是一个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爱欲的方法
爱欲是所谓的苏格拉底的方法的核心。苏格拉底式的程式的目标不仅仅在于驳倒某人,还在于通过辩驳来试图让那个人信服他认为他知道,但他实际上(还)不知道。因此,被驳倒的人也就从辩驳那里得到了某种巨大的好处。辩驳通常是由苏格拉底作出的一些重复,要么是相同意见的重复,要么是意见之后果的重复来完成的,这样,遭到辩驳的人也就越来越不确定他认为他知道的东西。然而这种确定性的降低的后果,是一种对缺席的知识的渴望(pothos)开始出现。而确切来说正因为那个人不再认为他知道或拥有,这种渴望才变成一种爱欲。如果一种对真理的爱欲没有出现的话,那么,辩驳,无论在逻辑上多么出色,实际上都是一种失败。因此辩驳的艺术和核心全在于爱欲。
真理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在《会饮》中,亚西比德道出了一些对苏格拉底,他以前老师的过度的赞美。他告诉他的听众,以及我们,苏格拉底曾经是如何完美地静立了二十四个小时——他显然是在进行深沉的思考。亚西比德还断言说,在苏格拉底的灵魂中有“神的言辞”。他还把苏格拉底描述为奇异的(atopos:按字面意义来说,即“无处”)。然而亚西比德对苏格拉底的描述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看起来完全相信他知道“真实的”苏格拉底。
之前在《会饮》中,在亚西比德到来之前,苏格拉底说他自己的智慧是不足取的,有讨论余地的,就像梦一样。这在苏格拉底来说并不是虚假的谦虚,而是出自一个深刻地认同智慧的价值的人的诚实且智识的评估。苏格拉底本人不大可能吹嘘自己灵魂中有神的言辞。在这里苏格拉底也不会提供任何关于像在他进行二十四小时的思想马拉松那样的时候他心里进行的是神马活动。亚西比德关于“真实的”苏格拉底的描述因此也就是高度可以的。
然而,在柏拉图的另一部对话,《吕西斯篇》中,有苏格拉底作出的,对在他思考的时候他心里进行的是什么活动的描述。从这个描述我们能够理解真实的(也即,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接着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一种最奇异的怀疑进入了我的心里,我开始怀疑我们之前赞同的并不真实……”苏格拉底说。他和他的对话因此也就为一种新生的爱欲所驱动,去探索并发现真理。然而,根据苏格拉底,这种怀疑并非来源于他自己(“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他也没有说这种怀疑有任何神圣的来源。怀疑有一种完全神秘的起源;然而它产出了可能的最大的收益——在真理方面变得不受欺骗。
怀疑并非来自苏格拉底,但它确实来到了苏格拉底那里。这也许是一个对真正的哲学家的最值得信任的测试了——而哲学家正是这样的人,这样一种对对真理的主张的怀疑在未被要求的情况下出现在他心里,并因此而生产出一种对真理的爱欲。这点看起来也就是明显的了,即这样的一个个体,而不是亚西比德嘲笑、夸大和模棱两可的漫画,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亚西比德把苏格拉底当做爱欲的化身或典型;但在《吕西斯篇》中我们发现了爱欲在苏格拉底活动的、怀疑的灵魂中的真实的展现。因而,在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为何的时候,那时,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完全地理解爱欲。
©Prof. Alfred Geier 2011, trans. Liqiu Wang
阿尔弗雷德•杰尔是罗彻斯特大学古典学教授和《柏拉图的爱欲思想:未知的树》(Plato’s Erotic Thought: The Tree of the Unknown, 2002)一书的作者。他正在撰写一部关于柏拉图论及友谊的作品的后续著作。
[注]译自Alfred Geier, “Eros in Plato”, in Philosophy Now, Jul/Aug 2011. at:
http://www.philosophynow.org/issue85/Eros_In_Plato。
![]() |
[美]阿尔弗雷德•杰尔 著
王立秋 试译
阿尔弗雷德•杰尔揭露了苏格拉底哲学爱欲的一面。
在柏拉图的《会饮》中与阿加顿的一次简短且非常简单的对话中,苏格拉底问阿加顿爱欲(=激情的爱)是不是一种“对某物”或“对虚无/无物”的东西。阿加顿回答说,“是的,确实它是[对某物]的。”这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回答,因为阿加顿确信爱欲之爱的客体/对象的存在,却不知道那个对象/客体,那个“某物”是什么。但这,总体而言以及就实质而言,正是爱欲的特征——也即,确信其客体/对象的存在,却不知道那个对象/客体是什么。苏格拉底继续说道,“凭/通过你自己,通过铭记不管什么来保卫这种[爱欲]。”保卫是必需的,这显然是因为爱欲可能轻易地离开,这也就意味着阿加顿呈现的爱欲并不是一种永恒的所得。而且,苏格拉底命令阿加顿“凭/通过”他自己来保卫它,而不是“在他自己身上”保卫它,这意味着,爱欲并不是作为他的灵魂的一种欲望或情感而寓居在阿加顿身上的。事实上,在后来,爱欲被描述为一种“伟大的守护神(Great Deimon)”——一种人与上帝之间的媒介。不过,苏格拉底所谓的“铭记无论什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么能铭记他还不知道的东西呢?这里他能够“铭记”的唯一的方式是,他是否一直不会在某个时刻遗忘他把还不知道那个“无论什么”的欲望的客体/对象是什么。
接着苏格拉底问阿加顿爱欲是否欲望和爱它的客体/对象;以及,进一步地,它是否在于拥有或不拥有它欲望和爱的那个客体/对象。苏格拉底论证说这是必然的:欲望全然取决于缺乏,为持续下去,爱欲因此也就永远不能“拥有”它的对象/客体。苏格拉底把爱欲之欲望的客体对象总结为不在手边,不在场,它不拥有且它本身也不是的那种东西。
后来,在《会饮》中,苏格拉底问爱欲的父母是谁,并用一个神话来回答了他自己的问题。爱欲的母亲被称作Penia——贫乏——而她的父亲则是Poros——资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呢?贫乏,作为爱欲之本性的一个核心的部分,意味着爱欲永不丰盈。资源也是爱欲本性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因此,爱欲永远不会亏本;这也就是说,爱欲总能找到出路。而既然爱欲既不丰盈又不亏蚀,他也就在于智慧和无知之间——或者说,“爱欲是一个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爱欲的方法
爱欲是所谓的苏格拉底的方法的核心。苏格拉底式的程式的目标不仅仅在于驳倒某人,还在于通过辩驳来试图让那个人信服他认为他知道,但他实际上(还)不知道。因此,被驳倒的人也就从辩驳那里得到了某种巨大的好处。辩驳通常是由苏格拉底作出的一些重复,要么是相同意见的重复,要么是意见之后果的重复来完成的,这样,遭到辩驳的人也就越来越不确定他认为他知道的东西。然而这种确定性的降低的后果,是一种对缺席的知识的渴望(pothos)开始出现。而确切来说正因为那个人不再认为他知道或拥有,这种渴望才变成一种爱欲。如果一种对真理的爱欲没有出现的话,那么,辩驳,无论在逻辑上多么出色,实际上都是一种失败。因此辩驳的艺术和核心全在于爱欲。
真理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在《会饮》中,亚西比德道出了一些对苏格拉底,他以前老师的过度的赞美。他告诉他的听众,以及我们,苏格拉底曾经是如何完美地静立了二十四个小时——他显然是在进行深沉的思考。亚西比德还断言说,在苏格拉底的灵魂中有“神的言辞”。他还把苏格拉底描述为奇异的(atopos:按字面意义来说,即“无处”)。然而亚西比德对苏格拉底的描述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看起来完全相信他知道“真实的”苏格拉底。
之前在《会饮》中,在亚西比德到来之前,苏格拉底说他自己的智慧是不足取的,有讨论余地的,就像梦一样。这在苏格拉底来说并不是虚假的谦虚,而是出自一个深刻地认同智慧的价值的人的诚实且智识的评估。苏格拉底本人不大可能吹嘘自己灵魂中有神的言辞。在这里苏格拉底也不会提供任何关于像在他进行二十四小时的思想马拉松那样的时候他心里进行的是神马活动。亚西比德关于“真实的”苏格拉底的描述因此也就是高度可以的。
然而,在柏拉图的另一部对话,《吕西斯篇》中,有苏格拉底作出的,对在他思考的时候他心里进行的是什么活动的描述。从这个描述我们能够理解真实的(也即,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接着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一种最奇异的怀疑进入了我的心里,我开始怀疑我们之前赞同的并不真实……”苏格拉底说。他和他的对话因此也就为一种新生的爱欲所驱动,去探索并发现真理。然而,根据苏格拉底,这种怀疑并非来源于他自己(“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他也没有说这种怀疑有任何神圣的来源。怀疑有一种完全神秘的起源;然而它产出了可能的最大的收益——在真理方面变得不受欺骗。
怀疑并非来自苏格拉底,但它确实来到了苏格拉底那里。这也许是一个对真正的哲学家的最值得信任的测试了——而哲学家正是这样的人,这样一种对对真理的主张的怀疑在未被要求的情况下出现在他心里,并因此而生产出一种对真理的爱欲。这点看起来也就是明显的了,即这样的一个个体,而不是亚西比德嘲笑、夸大和模棱两可的漫画,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亚西比德把苏格拉底当做爱欲的化身或典型;但在《吕西斯篇》中我们发现了爱欲在苏格拉底活动的、怀疑的灵魂中的真实的展现。因而,在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为何的时候,那时,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完全地理解爱欲。
©Prof. Alfred Geier 2011, trans. Liqiu Wang
阿尔弗雷德•杰尔是罗彻斯特大学古典学教授和《柏拉图的爱欲思想:未知的树》(Plato’s Erotic Thought: The Tree of the Unknown, 2002)一书的作者。他正在撰写一部关于柏拉图论及友谊的作品的后续著作。
[注]译自Alfred Geier, “Eros in Plato”, in Philosophy Now, Jul/Aug 2011. at:
http://www.philosophynow.org/issue85/Eros_In_Plato。
-
赛冠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7 08:24:06
-
Ai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3 09:32:57
-
豆友14191236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1 22:43:01
-
豆友3885817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2 15:50:05
-
西风断雁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5 10:36:30
-
发条兔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31 10:43:45
-
桃樂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2 22:20:02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2 18:32:32
-
🦉的瓦涅密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2 00:02:57
-
司马青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44:23
-
gam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38:18
-
玛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35:42
-
西绪福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24: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21:48
-
motong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11 17: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