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的变与不变
1.主题的阐述
大多人看完徐静蕾的电影后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新世纪女性对爱情的不同看法,“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情故事大抵分有这么三类:两人情投意合;两人爱得半斤八两,争执不休谁爱谁多一点;我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电影《来信》就是第三种解读方式。小说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更多地蕴藏这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亦泣亦诉倾注于给作家R的书信中,等待不到爱情的女人在弥留之际向作家倾诉她的一生,告诉他她的整个的一生都属于他。他们惟一的关联——他们的儿子死了,他们就失去了联系,没有得到满足的女人确实让人觉得可怜。电影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从遇到爱到为爱而死的爱情故事,在强调她的一片痴情的同时表现了“陌生”女人的自我救赎。电影中的陌生女人似乎更加主动,他总是将她忘却,不过她在死前为他写下了遗书,让他措手不及。这就是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
2.作品的剧情
电影《来信》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故事移植到1930-1948的中国北平,融入了极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如四合院,过年包饺子,放鞭炮等的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将奥地利的故事“天衣无缝”搬到中国来,而且让一般大众乐于接受。之所以说它是忠实于原著的,是因为它的整个的故事保留原作架构,一样的线索,开头读信、中间叙事和最后掩卷收场都和小说是一致的。剧情的发展也随那三次重要的相遇而步步推进,以至最后的悲惨结局。电影也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复制小说中的人物角色,而是非常恰当将角色一一本地化,这种本地化不但没有让电影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更加接近本土观众。应该说,电影的忠实是在本土化上的忠实。
3.情感的表达
小说中用一封信引出了陌生女人,而这封信正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给她整个的一生深深爱着的作家。提笔便是“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等来的绝望让她鼓起勇气向他倾诉,她要把和他有关的一切都告诉他。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牵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而电影在这一方面就稍显得不足了。为了表现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充满阳光的男性的爱慕,徐创造性地剪辑了如丢沙包,练毛笔字,拒绝去送饺子等生活的场景及她在窗前的窥望,不过这些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玩耍心中向着他的朴素表达并没有原作中亲吻过他摸过的门把,捡起他丢掉的烟头来得更热切些,这个也可能因为徐导旨在表现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
4.人物形象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现了,男主人公在小说是这样写道的,“年轻、漂亮、身材颀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特有那种既有严肃又有戏谑的性格上的双重性”,那么看过小说的观众自然对姜文所演绎的作家表示不满了,一个中年发了福的男人怎么是少女的初恋对象呢,对于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太难以接受了。不过按照导演的说法,这是她个人对作品的解读,一个安静孤僻的少女爱上这个学识渊博,有女人缘的男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之后,不但男主角更倾向于生活化,而不是那种完美的知识运动型男,而且在对于女主人公——陌生女人的把握上,结合历史背景给予了她多种身份,惟一不变的是她深深爱着他的一颗炙热的心。
大多人看完徐静蕾的电影后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新世纪女性对爱情的不同看法,“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情故事大抵分有这么三类:两人情投意合;两人爱得半斤八两,争执不休谁爱谁多一点;我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电影《来信》就是第三种解读方式。小说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更多地蕴藏这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亦泣亦诉倾注于给作家R的书信中,等待不到爱情的女人在弥留之际向作家倾诉她的一生,告诉他她的整个的一生都属于他。他们惟一的关联——他们的儿子死了,他们就失去了联系,没有得到满足的女人确实让人觉得可怜。电影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从遇到爱到为爱而死的爱情故事,在强调她的一片痴情的同时表现了“陌生”女人的自我救赎。电影中的陌生女人似乎更加主动,他总是将她忘却,不过她在死前为他写下了遗书,让他措手不及。这就是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
2.作品的剧情
电影《来信》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故事移植到1930-1948的中国北平,融入了极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如四合院,过年包饺子,放鞭炮等的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将奥地利的故事“天衣无缝”搬到中国来,而且让一般大众乐于接受。之所以说它是忠实于原著的,是因为它的整个的故事保留原作架构,一样的线索,开头读信、中间叙事和最后掩卷收场都和小说是一致的。剧情的发展也随那三次重要的相遇而步步推进,以至最后的悲惨结局。电影也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复制小说中的人物角色,而是非常恰当将角色一一本地化,这种本地化不但没有让电影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更加接近本土观众。应该说,电影的忠实是在本土化上的忠实。
3.情感的表达
小说中用一封信引出了陌生女人,而这封信正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给她整个的一生深深爱着的作家。提笔便是“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等来的绝望让她鼓起勇气向他倾诉,她要把和他有关的一切都告诉他。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牵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而电影在这一方面就稍显得不足了。为了表现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充满阳光的男性的爱慕,徐创造性地剪辑了如丢沙包,练毛笔字,拒绝去送饺子等生活的场景及她在窗前的窥望,不过这些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玩耍心中向着他的朴素表达并没有原作中亲吻过他摸过的门把,捡起他丢掉的烟头来得更热切些,这个也可能因为徐导旨在表现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
4.人物形象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现了,男主人公在小说是这样写道的,“年轻、漂亮、身材颀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特有那种既有严肃又有戏谑的性格上的双重性”,那么看过小说的观众自然对姜文所演绎的作家表示不满了,一个中年发了福的男人怎么是少女的初恋对象呢,对于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太难以接受了。不过按照导演的说法,这是她个人对作品的解读,一个安静孤僻的少女爱上这个学识渊博,有女人缘的男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之后,不但男主角更倾向于生活化,而不是那种完美的知识运动型男,而且在对于女主人公——陌生女人的把握上,结合历史背景给予了她多种身份,惟一不变的是她深深爱着他的一颗炙热的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