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瑜伽
瑜伽意味着将身心灵的所有力量与神结合;它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内在宁静,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地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
瑜伽的真意在于从痛苦和悲伤中解脱,超脱于那些苍白的感觉之外,这是理智所无法领会的。他遵守这种真实,从此毫不动摇,他已经发现比其他所有事物都更为珍贵的珍宝。
工作本身是你的特权,成果则不是。永远不要让行动的成果作为你的目的,永远不要停止工作。抛弃所有的私心,不要被成功或失败所困扰,这种心态的平衡就叫瑜伽。通过适度的饮食和休息,有规律地工作,协调地起居,瑜伽能消除一切痛苦和悲伤。
当感官静止,大脑休憩,心智不再摇摆不定时,圣贤认为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这种对感官和大脑的持久控制被称作瑜伽。那些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就从幻觉和假想中获得了解脱。
chitta vrttinirodhah:精神的千变万化受到了克制,或者意识的飘忽不定得到了控制。
Chitta:表示精神的整体,精神、理智、自我。
瑜伽是使无休止的大脑获得平静的方法以及将内在能量导向有益的渠道的方式。当大脑被控制后,内心就像拥有了一个蓄满`平静`的水库,为人的灵性提升创造了充足的能量。
瑜伽的八分支:
向外探寻阶段:从身体意识中解脱出来,征服自己的身体,并把它驯服成灵魂的最佳载体。
1、制戒,即普遍适用的道德戒律
超越信条、国家、年龄和时间的戒律。他们是非暴力、求真、不偷盗、节制、不贪婪。罪恶的根源在于贪婪、欲望和依附这三种情感,程度上有轻、中、重之分。
2、内制,即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五个内制是:纯净、满足、热情或克己、自我研习、敬奉神。
3、体式
体式带来肢体的稳定、健康和轻盈。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向内探寻阶段:控制了自己的呼吸,从而也控制了自己的精神,有助于使感官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4、呼吸控制,即有节律的呼吸
含有呼吸的控制与延长的所以四。这中控制涉及呼吸的所有功能:即吸气、呼气、屏息或悬息。
5、制感,即精神从感官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撤出并获得解放
如果一个人的理智屈于感官,那么就会失去方向。但如果人有节律地呼吸,感官不是向外追寻欲望的对象而是转向内,那么人就会从感官和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瑜伽的第五阶段,此时,感官处于控制之下。
向灵魂深处的探寻
6、专注
这个阶段他完全专注于一点或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为了达到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大脑必须达到静止。
7、冥想
如同水以它的容器为形,当精神沉思于一个事物,它就会变为那个事物的形态。
8、入定或三摩地,即由深邃的冥想中产生的超然意识,此时瑜伽修行者与他的冥想对象合而为一
是瑜伽修行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他冥想的最高阶段,他进入了入定境界,此时他的身体和感官处于休息状态,如睡着了一般,而他的精神和理智则保持清醒,与醒着无异。他超越了一般的意识状态,出入入定境界的修行者完全清醒并警觉。
大脑是感官之王,那些征服了自己的大脑、感觉、情感、思想和理智的人就是人中之王。他拥有了内在的光芒。
引起快乐和痛苦的chitta vrtti:
1、标准或观念
2、错误的看法
3、想像、假想、没有事实基础仅仅依靠口头表述
4、沉睡
5、记忆
使修行者分心,阻碍瑜伽练习的障碍:
1、扰乱身体平衡的疾病
身体对于他来说,是达到瑜伽境界的主要工具。身体的健康对于精神的成长也很重要。因为大脑的功能通常是通过神经系统达成的。
2、倦怠,或对工作缺乏热情
倦怠的人没有目标,不遵守任何修炼道路,也缺乏热情。由于不加以运动,他们的大脑和智力变得迟钝。一个倦怠的人无法专注于任何事情。
3、疑虑与优柔寡断
缺乏信念者以及怀疑者终将自我毁灭。随着信心由衷而发,贪婪、恶意、怠惰、自满和疑虑一扫而光,心灵也会从这些障碍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宁静。
4、漠不关心
这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卑,只认为自己是最明智的人。他只选则让自己高兴和愉悦的事情,为了满足个人自私的情感和辉煌的梦想,故意且毫不犹豫地牺牲任何挡在他面前的人。
5、懒惰
为了扫除懒惰,需要不屈不挠的热忱。瑜伽修行者的态度应该如同一个正在恋爱的人渴望见到他的爱人,永远不会因绝望而放弃。
6、好色,沉溺于感官欲望
这里指即便有意识地抛弃却仍对感官对象存在渴望,这中渴望非常难以抑制。
7、错误的知识或幻想
那些受到错误知识困扰的人被假象所迷惑,认为只有自己看到了真理之光。他们拥有聪明才智,但却缺乏谦卑和智慧。
8、想法不一致,精神不集中,为此无法看到真实的存在
9、具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获得的保持专注的能力,但却不能坚持
他已经拥有纯净和伟大的专注力,在最后的阶段,不懈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他必须有无限的耐性和坚定的决心继续遵循正确的道路,绝不懈怠,因为懈怠会阻止他继续前景从而无法达到目标。
另外四个分心的障碍:
1、痛苦或不幸
2、绝望
3、身体摇摆不定
4、呼吸不均匀
克服这些障碍并赢得纯粹的快乐的良方:
1、友善
不仅指友善,而且也指度友善的对象感同身受。本着善意而培养友善和感同身受的品质,化敌为友,对任何人都不存恶意。
2、慈悲
不仅表现出同情或怜悯,还需要伴随奉献的举动,去帮助那些受难者解除痛苦。
3、随喜
对别人的善行感到喜悦,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对手。通过随喜,避免了妒火焚心,当别人达到了自己渴望却从未达到的目标时,不再表现出愤怒、憎恨或妒嫉。
4、静观
不仅仅指对坠入罪恶深渊的人表示鄙视和轻蔑,或对那人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有优越感。它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当面临相同的诱惑时该如何行事。同时也检查一下,对于不幸堕落的人,我们到底负有多少责任,该如何帮助他们走上正路。通过先在自己身上找缺点,反省,而后理解他人身上的缺点,这种自我反省多所有人都更为慈悲。
那些心神不宁的人无法感受到这四大良方的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体式和呼吸控制而获得内心平静。
瑜伽练者(sadhkas)等级:
1、柔弱(mrdu)
缺乏热情、批评他们的导师、贪婪、行为不良、贪吃、好色、意志不坚定、胆小怕事、健康欠佳、有依赖性、说话粗鲁、性格懦弱,缺乏男子气。他们需要非常努力地修练12年才可以达到开悟。 曼陀罗瑜伽(Mantra Yoga)
2、平庸(madhyama)
心态平稳,能承受困难,愿意去完善自己的工作,说话温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节制。 信仰瑜伽(Laya Yoga)
3、高级(adhimatra)
意志坚定,具备练习信仰瑜伽的条件,独立自主、品格高尚、富有同情心,宽容大度,诚实可靠、年轻勇敢、受人尊敬、尊敬师长、专心修练瑜伽。可以通过6年的练习悟道。 哈他瑜伽(Hatha Yoya)
4、至高(adhimatratama)
充满热情、外表优雅、勇敢无畏、熟识经文、勤敏好学、心智健全、心情开朗、永葆青春、饮食规律、自控力强、不恐惧、洁净、精明、慷慨、乐于助人、立场坚定、聪明、独立、宽容、人品好、说话温和、敬拜Guru。适合任何形式的瑜伽,可以在3年内达到开悟。
abhyasa:长期、不间断地努力,专心致志地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不会因为在预期内未达到既定的目标而灰心丧气,这要求具有极大的耐心才能使无休止的大脑平静下来,因为大脑被无数过往的经验和过去的言行留下来的旧印记所左右。
珍视爱、适度和谦卑的品质。爱中激发勇气、适度创造丰盛、谦卑带来力量。缺乏爱的勇气是鲁莽、缺乏度的丰盛只会导致奢靡腐败、缺乏谦卑的力量滋生傲慢和暴政。
sadhana:瑜伽修行,不仅指对瑜伽典籍进行理论学习,也指一种精神的努力。修行者必须不断地练习才能点亮他体内的神圣之火。成就会伴随那些刻苦练习的人,而不会垂青于那些不去练习的人。
通过身体、感官、精神、理智以及真我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全神贯注的努力,瑜伽练习者才能赢得内心平静并使自己的灵魂如愿以偿地与其创造的真神相会。
renunciation:舍弃。
瑜伽的真意在于从痛苦和悲伤中解脱,超脱于那些苍白的感觉之外,这是理智所无法领会的。他遵守这种真实,从此毫不动摇,他已经发现比其他所有事物都更为珍贵的珍宝。
工作本身是你的特权,成果则不是。永远不要让行动的成果作为你的目的,永远不要停止工作。抛弃所有的私心,不要被成功或失败所困扰,这种心态的平衡就叫瑜伽。通过适度的饮食和休息,有规律地工作,协调地起居,瑜伽能消除一切痛苦和悲伤。
当感官静止,大脑休憩,心智不再摇摆不定时,圣贤认为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这种对感官和大脑的持久控制被称作瑜伽。那些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就从幻觉和假想中获得了解脱。
chitta vrttinirodhah:精神的千变万化受到了克制,或者意识的飘忽不定得到了控制。
Chitta:表示精神的整体,精神、理智、自我。
瑜伽是使无休止的大脑获得平静的方法以及将内在能量导向有益的渠道的方式。当大脑被控制后,内心就像拥有了一个蓄满`平静`的水库,为人的灵性提升创造了充足的能量。
瑜伽的八分支:
向外探寻阶段:从身体意识中解脱出来,征服自己的身体,并把它驯服成灵魂的最佳载体。
1、制戒,即普遍适用的道德戒律
超越信条、国家、年龄和时间的戒律。他们是非暴力、求真、不偷盗、节制、不贪婪。罪恶的根源在于贪婪、欲望和依附这三种情感,程度上有轻、中、重之分。
2、内制,即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五个内制是:纯净、满足、热情或克己、自我研习、敬奉神。
3、体式
体式带来肢体的稳定、健康和轻盈。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向内探寻阶段:控制了自己的呼吸,从而也控制了自己的精神,有助于使感官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4、呼吸控制,即有节律的呼吸
含有呼吸的控制与延长的所以四。这中控制涉及呼吸的所有功能:即吸气、呼气、屏息或悬息。
5、制感,即精神从感官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撤出并获得解放
如果一个人的理智屈于感官,那么就会失去方向。但如果人有节律地呼吸,感官不是向外追寻欲望的对象而是转向内,那么人就会从感官和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瑜伽的第五阶段,此时,感官处于控制之下。
向灵魂深处的探寻
6、专注
这个阶段他完全专注于一点或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为了达到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大脑必须达到静止。
7、冥想
如同水以它的容器为形,当精神沉思于一个事物,它就会变为那个事物的形态。
8、入定或三摩地,即由深邃的冥想中产生的超然意识,此时瑜伽修行者与他的冥想对象合而为一
是瑜伽修行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他冥想的最高阶段,他进入了入定境界,此时他的身体和感官处于休息状态,如睡着了一般,而他的精神和理智则保持清醒,与醒着无异。他超越了一般的意识状态,出入入定境界的修行者完全清醒并警觉。
大脑是感官之王,那些征服了自己的大脑、感觉、情感、思想和理智的人就是人中之王。他拥有了内在的光芒。
引起快乐和痛苦的chitta vrtti:
1、标准或观念
2、错误的看法
3、想像、假想、没有事实基础仅仅依靠口头表述
4、沉睡
5、记忆
使修行者分心,阻碍瑜伽练习的障碍:
1、扰乱身体平衡的疾病
身体对于他来说,是达到瑜伽境界的主要工具。身体的健康对于精神的成长也很重要。因为大脑的功能通常是通过神经系统达成的。
2、倦怠,或对工作缺乏热情
倦怠的人没有目标,不遵守任何修炼道路,也缺乏热情。由于不加以运动,他们的大脑和智力变得迟钝。一个倦怠的人无法专注于任何事情。
3、疑虑与优柔寡断
缺乏信念者以及怀疑者终将自我毁灭。随着信心由衷而发,贪婪、恶意、怠惰、自满和疑虑一扫而光,心灵也会从这些障碍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宁静。
4、漠不关心
这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卑,只认为自己是最明智的人。他只选则让自己高兴和愉悦的事情,为了满足个人自私的情感和辉煌的梦想,故意且毫不犹豫地牺牲任何挡在他面前的人。
5、懒惰
为了扫除懒惰,需要不屈不挠的热忱。瑜伽修行者的态度应该如同一个正在恋爱的人渴望见到他的爱人,永远不会因绝望而放弃。
6、好色,沉溺于感官欲望
这里指即便有意识地抛弃却仍对感官对象存在渴望,这中渴望非常难以抑制。
7、错误的知识或幻想
那些受到错误知识困扰的人被假象所迷惑,认为只有自己看到了真理之光。他们拥有聪明才智,但却缺乏谦卑和智慧。
8、想法不一致,精神不集中,为此无法看到真实的存在
9、具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获得的保持专注的能力,但却不能坚持
他已经拥有纯净和伟大的专注力,在最后的阶段,不懈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他必须有无限的耐性和坚定的决心继续遵循正确的道路,绝不懈怠,因为懈怠会阻止他继续前景从而无法达到目标。
另外四个分心的障碍:
1、痛苦或不幸
2、绝望
3、身体摇摆不定
4、呼吸不均匀
克服这些障碍并赢得纯粹的快乐的良方:
1、友善
不仅指友善,而且也指度友善的对象感同身受。本着善意而培养友善和感同身受的品质,化敌为友,对任何人都不存恶意。
2、慈悲
不仅表现出同情或怜悯,还需要伴随奉献的举动,去帮助那些受难者解除痛苦。
3、随喜
对别人的善行感到喜悦,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对手。通过随喜,避免了妒火焚心,当别人达到了自己渴望却从未达到的目标时,不再表现出愤怒、憎恨或妒嫉。
4、静观
不仅仅指对坠入罪恶深渊的人表示鄙视和轻蔑,或对那人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有优越感。它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当面临相同的诱惑时该如何行事。同时也检查一下,对于不幸堕落的人,我们到底负有多少责任,该如何帮助他们走上正路。通过先在自己身上找缺点,反省,而后理解他人身上的缺点,这种自我反省多所有人都更为慈悲。
那些心神不宁的人无法感受到这四大良方的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体式和呼吸控制而获得内心平静。
瑜伽练者(sadhkas)等级:
1、柔弱(mrdu)
缺乏热情、批评他们的导师、贪婪、行为不良、贪吃、好色、意志不坚定、胆小怕事、健康欠佳、有依赖性、说话粗鲁、性格懦弱,缺乏男子气。他们需要非常努力地修练12年才可以达到开悟。 曼陀罗瑜伽(Mantra Yoga)
2、平庸(madhyama)
心态平稳,能承受困难,愿意去完善自己的工作,说话温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节制。 信仰瑜伽(Laya Yoga)
3、高级(adhimatra)
意志坚定,具备练习信仰瑜伽的条件,独立自主、品格高尚、富有同情心,宽容大度,诚实可靠、年轻勇敢、受人尊敬、尊敬师长、专心修练瑜伽。可以通过6年的练习悟道。 哈他瑜伽(Hatha Yoya)
4、至高(adhimatratama)
充满热情、外表优雅、勇敢无畏、熟识经文、勤敏好学、心智健全、心情开朗、永葆青春、饮食规律、自控力强、不恐惧、洁净、精明、慷慨、乐于助人、立场坚定、聪明、独立、宽容、人品好、说话温和、敬拜Guru。适合任何形式的瑜伽,可以在3年内达到开悟。
abhyasa:长期、不间断地努力,专心致志地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不会因为在预期内未达到既定的目标而灰心丧气,这要求具有极大的耐心才能使无休止的大脑平静下来,因为大脑被无数过往的经验和过去的言行留下来的旧印记所左右。
珍视爱、适度和谦卑的品质。爱中激发勇气、适度创造丰盛、谦卑带来力量。缺乏爱的勇气是鲁莽、缺乏度的丰盛只会导致奢靡腐败、缺乏谦卑的力量滋生傲慢和暴政。
sadhana:瑜伽修行,不仅指对瑜伽典籍进行理论学习,也指一种精神的努力。修行者必须不断地练习才能点亮他体内的神圣之火。成就会伴随那些刻苦练习的人,而不会垂青于那些不去练习的人。
通过身体、感官、精神、理智以及真我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全神贯注的努力,瑜伽练习者才能赢得内心平静并使自己的灵魂如愿以偿地与其创造的真神相会。
renunciation:舍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