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书风另论
-----夏金 (刊登于 中国书法杂志 2012年第一期)
当下书坛,刮起的究竟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风,还是"伪二王"之气,这个命题也许把唐太宗从古墓里拉起,请他老人家手捧《兰亭》真迹对照,都无法评定是非。
而我认为,为何“王”风(涵盖真、伪二王风气)会在当下流行,这确实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命题。
从“二王”迄今,千百年来,这几年究竟出了什么情况,会导致“王”风大作,我想到一个最显而易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就是因特网的普及,以及书法论坛的兴起。
“二王”的字帖,晋朝就被达官贵人所珍藏品玩,以致成为历朝历代的国宝,梁武帝、唐太宗们,更是爱不释手,千金购置,摹刻陪葬。这样一来,广大的古代大众们,往往风闻有“王”,而从未曾见“王”。苏轼这样的北宋书法家之首,也说,如能得王字数行,终年追摩,必成大器。而赵孟頫一生复古,他于元初看到的《淳化阁帖》,已是翻刻版本,面貌全非了。
此后,中华战乱不断,二王真迹早已荡然无存,次真迹一等的众神品摹本,以及阁帖、太清楼帖的祖本,外人更是难得一窥,大多被皇帝们藏在深宫内院,以后日后飘零国外。即使有的藏于民间,也是藏家的少数至亲好友,才能偶然一睹真颜。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广大前辈,有机会揣摩、临习“王”字么?都知道《乐毅论》是王羲之亲手抄写,给王献之练字用的字帖,但“止海”“越州”等好的版本在哪?谁有资格占为己有,日日临写?而欧、颜、柳、赵,碑刻相对众多,所以前人一千多年来,用他们的字起步,其实是无奈之举。
有机会终生临摹的只有皇帝,但他们事务众多,业余时间还有三宫六院,很少有坚韧不拔,以书道为己命者。只有赵孟頫等很少数人,有条件按照转摹多次的二王碑帖练习,这正如欧阳峰练习错误的九阴真经,虽然也成为一代武林宗师,日久总存在无法突破的问题。
民国有了照片珂罗版,渐渐有钱人可以收藏一些王字一脉下来的黑白名帖名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无奈馆阁体,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需要,已经发展到极致,书写者已厌烦那种所谓的“王字”,连大名鼎鼎的赵字,也被评为品味流媚,骨气不高。所以大家开始纷纷追求自己的风格,抒发自己的个性,从康有为等开始,到“指点”兰亭序的郭沫若,一路演变,导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任何书展,几乎皆是满墙狂草丛生,往往不知所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类王字的印刷物大量出版,有的是珍藏版,数量很少,价格不菲。但因特网开始普及,书法论坛兴盛起来。书友非常慷慨,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更有一批善人,辛苦扫描、整理,将大量二王碑帖,用高清晰的图片上传,版主也纷纷特辟二王专题,这样一来,千年深宫内院的王字,终于进入千万台个人电脑里,打印出来,成为字帖,几乎与各大博物馆里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二王”书法终于因量变形成质变,青年书法爱好者,开始对照二王,反思当代名家:“为何一些大名鼎鼎的老书法家,临写二王的东西,往往状如枯枝,弱不禁风?”,“书协会员,宁有种乎?”
赞我泱泱中华,十几亿人,书法的根苗未断,一旦遇到喜雨春风,遍地发芽开花。大家各自苦练,相互鼓励,力争入品。
这就是为什么书坛,近来一下子涌现出如此多的“二王”书体!
有些人写的不够好,被冠以“伪”字;但也有年纪很轻,临的很好的,如果说那也是伪,就是一种因嫉妒产生的污蔑。当然,有好心者,说临二王被二王束缚,不得好“死”。但请放心,如今临二王的因特网论坛一代才俊,他们日后一定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会有跨时代的突破和传承。
我近日在论坛上,下载了数百张高清的大观帖。看到很多晋朝的名臣,他们的书法,并不太逊色二王,一眼望去,二王是绝顶,他们则也是三山五岳,无比巍峨。可见,二王只是一种代表,一种当时的符号,是众岭的两座最高峰。而他们之前,钟繇、皇象、卫夫人等,美感和力度,并不在二王之下,他们原本就是二王的恩师。
如今高山仅在眼前,但要切记:“二王”之山,可以压人粉身碎骨,也能令人登高望远。不同结局,全凭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