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贰
1、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也有词典将其解释为纯酥油
2、古时哪位皇帝被做成了菜
耶律德光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他统治时期改国号契丹为辽。后晋石重贵继位后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借机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但是由于扰民太重,中原百姓起义不断,各路武装纷纷抗击辽军侵略,辽国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不得不撤军回国。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的临城突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述律太后(扶其登基亲母)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一位御厨便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
3、拿手好菜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国遭到外敌入侵,形势万分危机。国王出榜,招纳倾国壮士,务必人人参战。
当时在招贤榜上,最让人眼热的要数御厨了。试想这御厨不必沙场厮杀,只要躲进国 王的大帐里,平安的同时还能与国王共享山珍海味。于是乎,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厨师争相报名,一位平日里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贪生怕死者也托门子、拉关系滥竽充数进了御膳房。
一日,三军凯旋,国王大喜,令御膳房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了展示皇恩浩荡,每位御厨必须做一道自己的招牌菜来款待子弟兵。于是乎,个个御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端上了 “大漠雄鹰”、“飞沙落雁”、“猛龙过江”、“雄心烈火” ……等等菜肴,道道菜是色、香、味、意、型绝佳,见者莫不口水泛滥。此时,滥竽充数的“御厨”却傻了眼,再想用银子代劳,已属不可能。无奈下,只得硬着头皮操刀上阵,小心翼翼地端上自己的“杰作” ……。
国王是满心的欢喜,兴致极高,君臣频频举杯,帐中一派欢腾。品过每道大菜,众口齐喝:“好菜!好菜!来来来我们再共饮一杯,哈………”。正当国王兴高采烈,将刚上的一道菜夹到口中准备大嚼美味时,突然,满嘴的酒肉喷射而出,万分恼怒道:“哪个畜生胆敢加害于朕?”一时间,整个大帐鸦雀无声。国王对诸位大臣道“你们都给我尝尝这是什么破菜?”。几位年长的大臣壮着胆子夹一点刚上的菜,刚一入口,又都象下了口令一般,齐刷刷地吐了出来,咧着大嘴直呼:“这是什么菜?!”“老臣一辈子也从未尝过这种怪味,真是气杀我也!”“把做这破菜的御厨提上来,砍了……”。
当侍卫把那位“御厨”带上来时,国王发话道:“从实招来,你是用什么做的菜?”。那位“御厨” 早就吓得缩成一团,浑身抖得象筛糠一样,结结巴巴本想说是用手做的菜,但却因紧张过度,只听得“拿…手…菜…”。国王问身边的大臣:“什么叫‘拿手菜’ ?”群臣们都摇头不知,其中一位大臣说:“我想他的‘拿手菜’可能就是用手做菜的意思”,国王闻听大怒:“是这般蹩脚的手胆敢冒充御厨,来人,给我拉出去砍了,看日后还有谁敢盗名欺人!”
“拿手菜”原本是教育后人不要滥竽充数、欺世盗名的贬义词,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拿手菜”却成了大厨们展示绝活的代名词,演变成了褒义词。
4、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什么
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5、“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指什么?
所谓三宝是指佛、法、僧。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即释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说的道义;僧,是指继承和宣传教义的人。 而“三宝殿”又是指什么地方呢?明代学者归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故称“三宝殿”。 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说“没有重要的事情不登门”,或者是“没有重要的事情不敢来麻烦”。
6、“三姑六婆”中的“六婆”?
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女人),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为叫陶宗仪的学者,在他的笔记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应该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8、白胡椒与黑胡椒有什么不一样?
不管是白、黑、红胡椒,颜色虽然不同,但都一样是从胡椒树上取得的。作为香料原料的胡椒树,是印度产的常绿灌木,会长出豌豆大小的红色果实。把这果实直接采收,就是红胡椒。白胡椒则是等果实成熟后才采收,用机械或水洗把红色的皮去掉,然后让剩下的白种子干燥而成。黑胡椒之所以是黑的,是因为把原本红色的皮加以干燥,所以才会发黑。
9、斜封官,也被称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
10、为什么把妻子出轨的男人叫“戴绿帽子”?
汉民族向来是重色彩的民族。《礼记》里讲:“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后来秦灭周,又尚黑;汉灭秦,武帝“易服色”,改为尚黄。到了魏晋,情况比较复杂,天子和群臣要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节穿戴五种朝服,其色依次是青、朱、黄、白、黑,真够烦的。隋唐建立后,正式把服饰的颜色作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皇帝就穿黄色的龙袍,百官中,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以后各朝代均大体沿袭此法。可见,绿色青色排名最后,在官场上是低贱的代表。当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而在民间,这两种颜色也是象征着低贱的行业。比如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而《元典章》更是规定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须裹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的男性亲属有了联系,后来扩大为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而现在人们也不带头巾改戴帽子,于是又逐渐演变成了“绿帽子”。
绿帽子的由来大约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的蒙古是没有娼妓的,化外之人,想要就要,大草原上的男女只要愿意,马上就会天当被子地当床。等到挥军南下进了中原,就很是看不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原人开设的妓院了。于是元朝统治者规定妓女着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延续至今,就诞生了中国男人最怕的一顶帽子:绿帽子。
11、为什么是“不肖子孙”而非“不孝子孙”?
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出处《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12、古人为什么把家乡称为“桑梓”?
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注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13、使节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14、零食叫“点心”?
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15、“义结金兰”的“金兰”指的是什么?
义结金兰,源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又见《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以“金兰”指的是金子和兰花。
16、哪两个汉字的本义实际是男女生殖器
“且”——男性生殖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在金文中,“且”就是男根形状。这个特殊意思可能不少现代人都不清楚,而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字大家熟知的可能是“龟”和“鸟(diǎo)”两个字。这两个字也是象形字,但与“且”相比,他们都不是正宗的男性生殖器代表,“且”字才是鼻祖。
考证“且”是男根的现代学者中,有两位比较出名,一位是现在仍活跃于台湾文坛、政坛的作家李敖。另一位是已故大文人、前全国文联主席郭沬若。1984年,李敖在台湾写了《且且且且且》一文,从中国古人的性崇拜,考证到儒家文化中的“牌位”,比较清楚地说清了“且”代表男根的来龙去脉。
李敖把“且”是男根说得特有意思。他借用清代文人阮元《揅(yán)经室一集》中的“释且”说事,谈到了鼻祖中的“祖”字。过去“祖”就是“且”,并没有“示”字旁,有生殖器的才是祖宗。阮元所谓的“古文‘祖’皆‘且’字”,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小篆出现之后,才有人开始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现在的“祖”字形状,“祖”被理解为生殖器,当然也是因为“且”。
“也”——女性生殖器。
在文言文中,“也”字一般被看成是语气助词,大家常见的“之乎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流行的古今文学作品,大家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的比喻女阴的字有“花”、“桃”、“莲”、“鱼”、“扇”、“口”等,但说及“也”字代表女性生殖器鲜见。不少人可能根本就不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在现代《高级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这个意思
实际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的形状本来就是女性生殖器,似女阴状。东汉文人许慎著《说文解字》称,“也,女阴也。从乙,象形。”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段专门考证了“也”字:“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氏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人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
17、为什么叫“傻瓜”而不是“傻菜”“傻果”?
在古代,秦岭一带有一地区取名为“瓜州”,聚居在那里的人也就被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歇手。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进而把头脑不聪明的人叫做“瓜子”、“傻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中便有“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也有词典将其解释为纯酥油
2、古时哪位皇帝被做成了菜
耶律德光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他统治时期改国号契丹为辽。后晋石重贵继位后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借机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但是由于扰民太重,中原百姓起义不断,各路武装纷纷抗击辽军侵略,辽国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不得不撤军回国。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的临城突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述律太后(扶其登基亲母)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一位御厨便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
3、拿手好菜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国遭到外敌入侵,形势万分危机。国王出榜,招纳倾国壮士,务必人人参战。
当时在招贤榜上,最让人眼热的要数御厨了。试想这御厨不必沙场厮杀,只要躲进国 王的大帐里,平安的同时还能与国王共享山珍海味。于是乎,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厨师争相报名,一位平日里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贪生怕死者也托门子、拉关系滥竽充数进了御膳房。
一日,三军凯旋,国王大喜,令御膳房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了展示皇恩浩荡,每位御厨必须做一道自己的招牌菜来款待子弟兵。于是乎,个个御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端上了 “大漠雄鹰”、“飞沙落雁”、“猛龙过江”、“雄心烈火” ……等等菜肴,道道菜是色、香、味、意、型绝佳,见者莫不口水泛滥。此时,滥竽充数的“御厨”却傻了眼,再想用银子代劳,已属不可能。无奈下,只得硬着头皮操刀上阵,小心翼翼地端上自己的“杰作” ……。
国王是满心的欢喜,兴致极高,君臣频频举杯,帐中一派欢腾。品过每道大菜,众口齐喝:“好菜!好菜!来来来我们再共饮一杯,哈………”。正当国王兴高采烈,将刚上的一道菜夹到口中准备大嚼美味时,突然,满嘴的酒肉喷射而出,万分恼怒道:“哪个畜生胆敢加害于朕?”一时间,整个大帐鸦雀无声。国王对诸位大臣道“你们都给我尝尝这是什么破菜?”。几位年长的大臣壮着胆子夹一点刚上的菜,刚一入口,又都象下了口令一般,齐刷刷地吐了出来,咧着大嘴直呼:“这是什么菜?!”“老臣一辈子也从未尝过这种怪味,真是气杀我也!”“把做这破菜的御厨提上来,砍了……”。
当侍卫把那位“御厨”带上来时,国王发话道:“从实招来,你是用什么做的菜?”。那位“御厨” 早就吓得缩成一团,浑身抖得象筛糠一样,结结巴巴本想说是用手做的菜,但却因紧张过度,只听得“拿…手…菜…”。国王问身边的大臣:“什么叫‘拿手菜’ ?”群臣们都摇头不知,其中一位大臣说:“我想他的‘拿手菜’可能就是用手做菜的意思”,国王闻听大怒:“是这般蹩脚的手胆敢冒充御厨,来人,给我拉出去砍了,看日后还有谁敢盗名欺人!”
“拿手菜”原本是教育后人不要滥竽充数、欺世盗名的贬义词,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拿手菜”却成了大厨们展示绝活的代名词,演变成了褒义词。
4、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什么
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5、“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指什么?
所谓三宝是指佛、法、僧。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即释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说的道义;僧,是指继承和宣传教义的人。 而“三宝殿”又是指什么地方呢?明代学者归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故称“三宝殿”。 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说“没有重要的事情不登门”,或者是“没有重要的事情不敢来麻烦”。
6、“三姑六婆”中的“六婆”?
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女人),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为叫陶宗仪的学者,在他的笔记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应该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8、白胡椒与黑胡椒有什么不一样?
不管是白、黑、红胡椒,颜色虽然不同,但都一样是从胡椒树上取得的。作为香料原料的胡椒树,是印度产的常绿灌木,会长出豌豆大小的红色果实。把这果实直接采收,就是红胡椒。白胡椒则是等果实成熟后才采收,用机械或水洗把红色的皮去掉,然后让剩下的白种子干燥而成。黑胡椒之所以是黑的,是因为把原本红色的皮加以干燥,所以才会发黑。
9、斜封官,也被称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
10、为什么把妻子出轨的男人叫“戴绿帽子”?
汉民族向来是重色彩的民族。《礼记》里讲:“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后来秦灭周,又尚黑;汉灭秦,武帝“易服色”,改为尚黄。到了魏晋,情况比较复杂,天子和群臣要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节穿戴五种朝服,其色依次是青、朱、黄、白、黑,真够烦的。隋唐建立后,正式把服饰的颜色作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皇帝就穿黄色的龙袍,百官中,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以后各朝代均大体沿袭此法。可见,绿色青色排名最后,在官场上是低贱的代表。当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而在民间,这两种颜色也是象征着低贱的行业。比如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而《元典章》更是规定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须裹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的男性亲属有了联系,后来扩大为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而现在人们也不带头巾改戴帽子,于是又逐渐演变成了“绿帽子”。
绿帽子的由来大约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的蒙古是没有娼妓的,化外之人,想要就要,大草原上的男女只要愿意,马上就会天当被子地当床。等到挥军南下进了中原,就很是看不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原人开设的妓院了。于是元朝统治者规定妓女着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延续至今,就诞生了中国男人最怕的一顶帽子:绿帽子。
11、为什么是“不肖子孙”而非“不孝子孙”?
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出处《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12、古人为什么把家乡称为“桑梓”?
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注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13、使节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14、零食叫“点心”?
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15、“义结金兰”的“金兰”指的是什么?
义结金兰,源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又见《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以“金兰”指的是金子和兰花。
16、哪两个汉字的本义实际是男女生殖器
“且”——男性生殖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在金文中,“且”就是男根形状。这个特殊意思可能不少现代人都不清楚,而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字大家熟知的可能是“龟”和“鸟(diǎo)”两个字。这两个字也是象形字,但与“且”相比,他们都不是正宗的男性生殖器代表,“且”字才是鼻祖。
考证“且”是男根的现代学者中,有两位比较出名,一位是现在仍活跃于台湾文坛、政坛的作家李敖。另一位是已故大文人、前全国文联主席郭沬若。1984年,李敖在台湾写了《且且且且且》一文,从中国古人的性崇拜,考证到儒家文化中的“牌位”,比较清楚地说清了“且”代表男根的来龙去脉。
李敖把“且”是男根说得特有意思。他借用清代文人阮元《揅(yán)经室一集》中的“释且”说事,谈到了鼻祖中的“祖”字。过去“祖”就是“且”,并没有“示”字旁,有生殖器的才是祖宗。阮元所谓的“古文‘祖’皆‘且’字”,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小篆出现之后,才有人开始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现在的“祖”字形状,“祖”被理解为生殖器,当然也是因为“且”。
“也”——女性生殖器。
在文言文中,“也”字一般被看成是语气助词,大家常见的“之乎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流行的古今文学作品,大家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的比喻女阴的字有“花”、“桃”、“莲”、“鱼”、“扇”、“口”等,但说及“也”字代表女性生殖器鲜见。不少人可能根本就不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在现代《高级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这个意思
实际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的形状本来就是女性生殖器,似女阴状。东汉文人许慎著《说文解字》称,“也,女阴也。从乙,象形。”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段专门考证了“也”字:“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氏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人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
17、为什么叫“傻瓜”而不是“傻菜”“傻果”?
在古代,秦岭一带有一地区取名为“瓜州”,聚居在那里的人也就被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歇手。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进而把头脑不聪明的人叫做“瓜子”、“傻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中便有“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