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详《小团圆》
《小团圆》是本大书,细读,精读,才知神韵所在,远不是以前认为的“八卦味”浓重,是小说,而非自传,严格说是以张爱玲本人为原型创作的现代小说。有几处印象深刻,需记录备忘。
1,孔孟之道絮叨了几千年,无非两个字,仁和义。《小团圆》通篇只讲一字,“窘”,窘迫的窘。
小说第一次出现窘字,是九莉在香港大学的暑假,她母亲蕊秋过路探望,母女对话,教会学校宿舍管理亨利嬷嬷在旁,不经意的问她母亲住在哪里,“蕊秋略顿了顿道:“浅水湾饭店。”“两人都声色不懂,九莉在旁边却奇窘,知道那是香港最贵的旅馆,她倒会装穷,占修道院的便宜,白住一夏天。”描写少女敏感心态,一个窘字,毕现。此后,全文共37个窘字,(真的,我数过,一次不差),皆运用的活灵活现,不愧为语言天才,小说教母。
2,女人都是通过追溯母亲来追溯历史的。
早年,张爱玲编过一个电影剧本,叫《情场如战场》,也适合描述这部小说,不过不是爱情,而是九莉跟蕊秋的母女之情。小说里描述的母女情充满硝烟味,先是少女恨嫁,母亲多次威胁要嫁掉她,“反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道少女,只要是个处女,!”女儿不符合母亲心中的“少女”形象,“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你二叔其实长得不难看,十几岁的时候很秀气的。你下次这样:看见你爱慕的人,”蕊秋夹了个英文字说,“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九莉羞得正眼都不看她一眼。”“自己知道不是她母亲心目中的清丽的少女。”最后用手帕包了的二两金子还钱戏码达到高潮,“她并没想到蕊秋以为她还钱是要跟她断绝关係,但是这样相持下去,她渐渐也有点觉得不拿她的钱是要保留一份感情在这里。“不拿也就是这样,别的没有了。”她心里说。”。然而,母女的冲突还有深刻的原因,简直是时代的冲突,文化本位的迷思,母亲出洋数次,情人众多,然洋化的并不彻底,所谓的家严,对女儿相当规制,或许就是洋化不彻底,“蕊秋哭道:“我那些事,都是他们逼我的——”,首先对母亲这个称呼存了个自卑,才把责任推给了外力(他们逼我的),女儿呢,又是天然的不相信“思想上没有圣牛这样东西”,对规制当然反感,避而远之。
3,这样打破佳话,所以写的好小说。(胡兰成语)
所谓打破,当然有解构,消解,讽刺,冰释的意思在里头。首先是小说名。《小团圆》。小说主角邵之雍做过汪政府的官,抗战胜利后,避难在小城温州,九莉千里寻夫,途中看绍兴戏,“十分惋惜没看到私订终身,考中一併迎娶,二美三美团圆”。 “按照三美团圆的公式,这是必需的,作为信物,不然再海誓山盟也没用。”先是对之雍这样的三美团圆如意算盘构成反讽,然后又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佳话构成反讽。
紧接着打破的是恋爱的佳话。22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有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爱情那么就来了,他39岁,“一般到了这年纪都有一种惰性了的”,正甜蜜,正如胶似漆,画面突转,去了十几年后的纽约,九莉打胎,临了还不忘幽默一把,“在等打胎的来,先洗个澡,正如有些西方主妇在女佣来上工之前先忙著打扫一番。”这样的倒叙小说笔法就为了突出一句话,“女人总是要把命拼上去的”,被打下去的胎儿凝聚在抽水马桶的血,勾划出的轮廓,线条分明的是从前站在门头上木雕的鸟,正注视着十几年前的恋爱场景。为什么恋爱场景要加进去恐怖阴森的打胎场景?当然还是解构。
小说对乃德描述相对不多,却也丝丝入扣,蕊秋讲乃德,只有这一个儿子,总会给他受教育的,就算不给教育,也会给他娶妻的,无后为大。然后写到乃德续娶的时候想再多生几个子女,怎么儿子的绝后问题不管了呢?张爱玲又幽默了一把,说:当然,自己生与儿子生,是人我的分别。“遗老”形象,跃然纸上。
1,孔孟之道絮叨了几千年,无非两个字,仁和义。《小团圆》通篇只讲一字,“窘”,窘迫的窘。
小说第一次出现窘字,是九莉在香港大学的暑假,她母亲蕊秋过路探望,母女对话,教会学校宿舍管理亨利嬷嬷在旁,不经意的问她母亲住在哪里,“蕊秋略顿了顿道:“浅水湾饭店。”“两人都声色不懂,九莉在旁边却奇窘,知道那是香港最贵的旅馆,她倒会装穷,占修道院的便宜,白住一夏天。”描写少女敏感心态,一个窘字,毕现。此后,全文共37个窘字,(真的,我数过,一次不差),皆运用的活灵活现,不愧为语言天才,小说教母。
2,女人都是通过追溯母亲来追溯历史的。
早年,张爱玲编过一个电影剧本,叫《情场如战场》,也适合描述这部小说,不过不是爱情,而是九莉跟蕊秋的母女之情。小说里描述的母女情充满硝烟味,先是少女恨嫁,母亲多次威胁要嫁掉她,“反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道少女,只要是个处女,!”女儿不符合母亲心中的“少女”形象,“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你二叔其实长得不难看,十几岁的时候很秀气的。你下次这样:看见你爱慕的人,”蕊秋夹了个英文字说,“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九莉羞得正眼都不看她一眼。”“自己知道不是她母亲心目中的清丽的少女。”最后用手帕包了的二两金子还钱戏码达到高潮,“她并没想到蕊秋以为她还钱是要跟她断绝关係,但是这样相持下去,她渐渐也有点觉得不拿她的钱是要保留一份感情在这里。“不拿也就是这样,别的没有了。”她心里说。”。然而,母女的冲突还有深刻的原因,简直是时代的冲突,文化本位的迷思,母亲出洋数次,情人众多,然洋化的并不彻底,所谓的家严,对女儿相当规制,或许就是洋化不彻底,“蕊秋哭道:“我那些事,都是他们逼我的——”,首先对母亲这个称呼存了个自卑,才把责任推给了外力(他们逼我的),女儿呢,又是天然的不相信“思想上没有圣牛这样东西”,对规制当然反感,避而远之。
3,这样打破佳话,所以写的好小说。(胡兰成语)
所谓打破,当然有解构,消解,讽刺,冰释的意思在里头。首先是小说名。《小团圆》。小说主角邵之雍做过汪政府的官,抗战胜利后,避难在小城温州,九莉千里寻夫,途中看绍兴戏,“十分惋惜没看到私订终身,考中一併迎娶,二美三美团圆”。 “按照三美团圆的公式,这是必需的,作为信物,不然再海誓山盟也没用。”先是对之雍这样的三美团圆如意算盘构成反讽,然后又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佳话构成反讽。
紧接着打破的是恋爱的佳话。22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有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爱情那么就来了,他39岁,“一般到了这年纪都有一种惰性了的”,正甜蜜,正如胶似漆,画面突转,去了十几年后的纽约,九莉打胎,临了还不忘幽默一把,“在等打胎的来,先洗个澡,正如有些西方主妇在女佣来上工之前先忙著打扫一番。”这样的倒叙小说笔法就为了突出一句话,“女人总是要把命拼上去的”,被打下去的胎儿凝聚在抽水马桶的血,勾划出的轮廓,线条分明的是从前站在门头上木雕的鸟,正注视着十几年前的恋爱场景。为什么恋爱场景要加进去恐怖阴森的打胎场景?当然还是解构。
小说对乃德描述相对不多,却也丝丝入扣,蕊秋讲乃德,只有这一个儿子,总会给他受教育的,就算不给教育,也会给他娶妻的,无后为大。然后写到乃德续娶的时候想再多生几个子女,怎么儿子的绝后问题不管了呢?张爱玲又幽默了一把,说:当然,自己生与儿子生,是人我的分别。“遗老”形象,跃然纸上。
有病要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果林奕含活着,今天34岁了。 (50人喜欢)
- 我觉得称叶嘉莹为“先生”的人,不仅没文化,还擦边。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