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三事·那些花儿
有人曾对诗经中出现的每一种植物仔细做过考证与研究,并且根据朱子的《诗经集注》与沈德潜《古诗源》中的描述,为此绘制了一幅又一幅图片。《诗经》中提及的植物数量除了异名同物的之外,多达上百种。据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觉着一般可将其分为实用性的草药、鉴赏性的花草和生活用的丝质物等类别。这么多植物中,从平时最熟悉也最易见到的桃,梅,木瓜,到一个个拥有优美名字的葵、芍药、葛、卷耳,还有那些最富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蒹葭、芣苢、谖草,《诗经》对于植物的描述已经到了神奇而又莫测的地步,因它似是早已将这个世界上那些能看的见,感受的到的植物容进了最切实的生命中。尽管随着生态的变化,原始社会的这些花草或许也已消失或者灭绝,但就像百合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生活在《诗经》里的植物,是幸福的,安详的,让我们隔着几千年,亦觉得亲。
另一方面,《诗经》中的植物多少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象征意义,这也是赋比兴运用地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女子和男子各自象征的植物,就分属乔木灌木两个不同的门类,至于比喻君子小人,美人奸妃的那就更具生动的形象性,并富予其多样的感情色彩了,而在这么多花草中,有那么几种:葵,芍药和谖草,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一、葵
葵花在我们家那边是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也是母亲最喜欢的花儿。记得小时候每次去河边洗澡或者嬉水时,就会发现一丛又一丛金黄而又灿烂的葵花,俗语“葵花向阳”,那应该是一种成熟而又美丽的花儿。
而诗经中提到的葵主要出现在《豳风·七月》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但是朱子在对这篇诗歌进行解释时将“葵”只用一个字概括——“菜”。
看到朱子这般解释,于是又不禁莞尔,这葵不应该是我所理解的向日葵么?既是如此,我以前倒是听过母亲说内蒙那边专将葵花籽晒干之后用来炒瓜子,可至于做菜味道应该实在是不怎么样吧?而且一想起将金黄的叶子一瓣瓣地剁碎,加点油盐酱醋进去,实在是不敢恭维,想来故人也实在是“重口味”啊。
于是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诗中所提的葵应当不是向日葵,因向日葵在我国引入时间最早也是在明朝,更不可能是诗经如此久远的年代了。稍后又在图谱中发现,原来这里提到的葵应当是“冬葵”,每逢冬天开花,《本草纲目》中也说冬葵是古代“五菜之一”,一般实用的即是其幼苗或者嫩叶,且味甘而无毒。同时也可入药,有治愈恶疮的作用。而《毛诗品物图说》又给了他两个美丽的名字——“落葵”和“蘩露”,于是总算弄清了这花儿的真正面貌。
而不管如何,“葵”不论是作食用之物还是美丽的花儿,都始终是母亲的最爱,她总是说年轻时,那一片片记忆中的葵花田,阳光直射下,是她清纯的过往,于是又联想到许多电影中,总是成片成片地出现葵花海洋以营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调,这该是一幅很美丽的情景吧。
二、芍药
第一次知道有芍药这个花名,应当得利于小学时看《镜花缘》中的那些百花仙子的名字,纷纷绕绕,优美的花名加上作者对她们面容炉火纯青的描写,使我幼小的心灵是受到了不少震撼,而这当中自然也有这朵花儿。后来虽然也读过诗经中关于芍药的叙述,却始终未曾对这个名字稍加注意,一直到今年三月读到江淹的《别赋》,当中也引用了诗经中的这种花,才突然之间又对其兴趣猛增。
《郑风·溱洧》中这样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由此便想到了原来芍药还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看其图片,发觉原有红白两种颜色,白的叫白药,通常野生的居多,而红的则叫红药,也是香艳女子的人名。
至于芍药吸引我的,是因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将离”,所以历代以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惜别之时常咏唱的花儿,我想这也是江淹之所以要在《别赋》中提及此花的原因: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芍药和牡丹据说都是花中贵族,一个叫做花王,另一个则叫做花相,至于观赏芍药最佳的地方便是自古烟花盛处的扬州了,想想江南女子的轻柔妩媚配之以芍药,翩翩公子为之流连忘返也实属理之亦然。一边听萧曲悠扬,一边看芍药满地洒于二十四桥,怪不得姜夔要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了。
不过也不知为何,芍药给我的感觉总是苦情的,想想或许是因在《诗经》中用花喻相思的多是女子,而此种相思到最后却总是难以消除,心心念念男子归来的人最终只能孤独长老于东山一巅。于是流传下来的种种忧伤叹惋,在这种情花上便凝聚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自古红颜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用欧阳修的这句诗来形容芍药这种多情的花儿,我想是再适合不过了。
三、谖草
谖草的“谖”有个言字旁,于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与说话有关,在《王风·爰兔》中,有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朱子将其解释为“缓缓”,而再将上个个言字,于是我理解为应当是“缓缓地说”,可事实上看了《卫风·伯兮》之后,才想到自己的理解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云: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本身诗歌语言已经如此动人,而朱子对“谖”的解释则更为经典:谖,忘也。谖草,合欢,实之令人忘忧者。
一个忘忧,实则又包含了多少无奈,朱子关于诗中女子的话语大致这样解释:焉得忘忧之草,树之于北堂,以忘吾忧乎?然终不忍忘也。是以宁不求此草,而但愿言思伯,虽至于心痗,而不辞尔。可见女子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深。宁可让自己长受思念之苦,也不愿意忘记曾经拥有的记忆。实际上关于忘记和记得的花草有很多,却唯有这种草,因其音节独特的降调,读之仿佛有种血染成河,终下定决心要遗忘一切的决心和悲戚。于是自然也让人不由得长须短叹一声:好不无奈也。
至于这种草,我想配之于过客,是再适合不过了。
过客是什么?是那个在你的人生中,行色匆匆茫然而过的人?还是是哪个在你的梦中,伫立,而后前行的人?
想想念念,却终是纠缠不清,于是只好选择了用谖草来遗忘和放弃,尽管那是快乐而又痛苦的事情,这种感觉又仿佛昨夜读到的一片关于孟婆汤与彼岸花的文章,如此醉人。
而这也是我喜欢谖草的原因。
四、尾声
葵也好,芍药也好,还有谖草,桃李,苌楚,蒹葭……这么多的名字,总是萦绕人心。实在很佩服古人能够花足够的耐心给这些千千万万花样百种的植物,各取上一个个流芳百世的名字,然后用之喻人喻世。而也正因为这些花草的名字,使得诗词歌赋中,更多了些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柔媚浪漫。
同时读诗经过程中我又发现,通观诗三百,关于“玉”的美称又是另一个值得去深思的地方,比如光是《卫风·木瓜》中,就有琼琚,琼瑶,琼玖等好些个名字。我想这也得利于玉本身的气质给人的无限美好,以玉比德,不仅如此,就连出产玉的地方也都有着优美的名字,蓝田,玉田,和田……玉,总是象征着纯洁。
另一方面,《诗经》中的植物多少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象征意义,这也是赋比兴运用地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女子和男子各自象征的植物,就分属乔木灌木两个不同的门类,至于比喻君子小人,美人奸妃的那就更具生动的形象性,并富予其多样的感情色彩了,而在这么多花草中,有那么几种:葵,芍药和谖草,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一、葵
葵花在我们家那边是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也是母亲最喜欢的花儿。记得小时候每次去河边洗澡或者嬉水时,就会发现一丛又一丛金黄而又灿烂的葵花,俗语“葵花向阳”,那应该是一种成熟而又美丽的花儿。
而诗经中提到的葵主要出现在《豳风·七月》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但是朱子在对这篇诗歌进行解释时将“葵”只用一个字概括——“菜”。
看到朱子这般解释,于是又不禁莞尔,这葵不应该是我所理解的向日葵么?既是如此,我以前倒是听过母亲说内蒙那边专将葵花籽晒干之后用来炒瓜子,可至于做菜味道应该实在是不怎么样吧?而且一想起将金黄的叶子一瓣瓣地剁碎,加点油盐酱醋进去,实在是不敢恭维,想来故人也实在是“重口味”啊。
于是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诗中所提的葵应当不是向日葵,因向日葵在我国引入时间最早也是在明朝,更不可能是诗经如此久远的年代了。稍后又在图谱中发现,原来这里提到的葵应当是“冬葵”,每逢冬天开花,《本草纲目》中也说冬葵是古代“五菜之一”,一般实用的即是其幼苗或者嫩叶,且味甘而无毒。同时也可入药,有治愈恶疮的作用。而《毛诗品物图说》又给了他两个美丽的名字——“落葵”和“蘩露”,于是总算弄清了这花儿的真正面貌。
而不管如何,“葵”不论是作食用之物还是美丽的花儿,都始终是母亲的最爱,她总是说年轻时,那一片片记忆中的葵花田,阳光直射下,是她清纯的过往,于是又联想到许多电影中,总是成片成片地出现葵花海洋以营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调,这该是一幅很美丽的情景吧。
二、芍药
第一次知道有芍药这个花名,应当得利于小学时看《镜花缘》中的那些百花仙子的名字,纷纷绕绕,优美的花名加上作者对她们面容炉火纯青的描写,使我幼小的心灵是受到了不少震撼,而这当中自然也有这朵花儿。后来虽然也读过诗经中关于芍药的叙述,却始终未曾对这个名字稍加注意,一直到今年三月读到江淹的《别赋》,当中也引用了诗经中的这种花,才突然之间又对其兴趣猛增。
《郑风·溱洧》中这样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由此便想到了原来芍药还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看其图片,发觉原有红白两种颜色,白的叫白药,通常野生的居多,而红的则叫红药,也是香艳女子的人名。
至于芍药吸引我的,是因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将离”,所以历代以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惜别之时常咏唱的花儿,我想这也是江淹之所以要在《别赋》中提及此花的原因: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芍药和牡丹据说都是花中贵族,一个叫做花王,另一个则叫做花相,至于观赏芍药最佳的地方便是自古烟花盛处的扬州了,想想江南女子的轻柔妩媚配之以芍药,翩翩公子为之流连忘返也实属理之亦然。一边听萧曲悠扬,一边看芍药满地洒于二十四桥,怪不得姜夔要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了。
不过也不知为何,芍药给我的感觉总是苦情的,想想或许是因在《诗经》中用花喻相思的多是女子,而此种相思到最后却总是难以消除,心心念念男子归来的人最终只能孤独长老于东山一巅。于是流传下来的种种忧伤叹惋,在这种情花上便凝聚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自古红颜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用欧阳修的这句诗来形容芍药这种多情的花儿,我想是再适合不过了。
三、谖草
谖草的“谖”有个言字旁,于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与说话有关,在《王风·爰兔》中,有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朱子将其解释为“缓缓”,而再将上个个言字,于是我理解为应当是“缓缓地说”,可事实上看了《卫风·伯兮》之后,才想到自己的理解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云: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本身诗歌语言已经如此动人,而朱子对“谖”的解释则更为经典:谖,忘也。谖草,合欢,实之令人忘忧者。
一个忘忧,实则又包含了多少无奈,朱子关于诗中女子的话语大致这样解释:焉得忘忧之草,树之于北堂,以忘吾忧乎?然终不忍忘也。是以宁不求此草,而但愿言思伯,虽至于心痗,而不辞尔。可见女子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深。宁可让自己长受思念之苦,也不愿意忘记曾经拥有的记忆。实际上关于忘记和记得的花草有很多,却唯有这种草,因其音节独特的降调,读之仿佛有种血染成河,终下定决心要遗忘一切的决心和悲戚。于是自然也让人不由得长须短叹一声:好不无奈也。
至于这种草,我想配之于过客,是再适合不过了。
过客是什么?是那个在你的人生中,行色匆匆茫然而过的人?还是是哪个在你的梦中,伫立,而后前行的人?
想想念念,却终是纠缠不清,于是只好选择了用谖草来遗忘和放弃,尽管那是快乐而又痛苦的事情,这种感觉又仿佛昨夜读到的一片关于孟婆汤与彼岸花的文章,如此醉人。
而这也是我喜欢谖草的原因。
四、尾声
葵也好,芍药也好,还有谖草,桃李,苌楚,蒹葭……这么多的名字,总是萦绕人心。实在很佩服古人能够花足够的耐心给这些千千万万花样百种的植物,各取上一个个流芳百世的名字,然后用之喻人喻世。而也正因为这些花草的名字,使得诗词歌赋中,更多了些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柔媚浪漫。
同时读诗经过程中我又发现,通观诗三百,关于“玉”的美称又是另一个值得去深思的地方,比如光是《卫风·木瓜》中,就有琼琚,琼瑶,琼玖等好些个名字。我想这也得利于玉本身的气质给人的无限美好,以玉比德,不仅如此,就连出产玉的地方也都有着优美的名字,蓝田,玉田,和田……玉,总是象征着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