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尾崎丰
四月的纪念
——纪念尾崎丰
1992年4月25日,尾崎丰永远离开了,时年26岁。官方公布死因为肺水肿,真实原因至今却仍是谜。
十九年之后。这是四月的第二天,阴雨连绵的天气,听着他的《I love you》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样的时刻很适合悼念他。
知道尾崎丰是通过柏邦妮一本随笔集里的一篇文章。1983年他凭《十七岁的地图》在日本歌坛崭露头角。同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迅速成为耀眼的新星。并在80年代中后期成为“十代”(10岁至19岁年龄段的人)人的精神领袖。他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在歌曲中直抒心意地表达了出来。青春的激昂的气息在歌曲中永久流动着,他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青春之路,他走得那么艰难而痛苦。他像不愿长大的彼得·潘一样,不愿融入这世界,也找不到融入的缺口。
1984年尾崎丰在东京日比谷野外音乐堂表演时,从6米高的舞台照明灯钢架上纵身跳下,左脚登时骨折,他却忍着剧痛坚持将歌唱完。从此这个片刻成为喜爱他的人们永久难忘的一幕。他用痛苦作词,用灵魂做曲,用生命歌唱。他不满这个世界和当时的现状,矛盾和痛苦时刻牢牢抓住他的心。他生活的年代,日本校园暴力泛滥,陈旧刻板的教育扭曲了一代人的心灵,空虚和叛逆滋生。他痛恨学校,不满环境。他开始依赖毒品带来片刻的逃离与安宁。
照片上的尾崎丰,面孔冷峻而忧郁,眼神如此沧桑。他与世界仿佛又隔着一个世界的距离。
纯粹的单纯的的灵魂,不肯屈就的心灵,最终总要沉于最悲伤的宿命中,疯狂或者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他在舞台上时,是至情至性的孩子,大汗淋漓的歌唱,他的世界里俨然已没有了别人没有了这噪杂的俗世,只有他干净的心灵和他纯粹的歌声。
我看到了,他那颗孤独的异常单纯真实的心灵,不肯屈就于这污浊的粗糙的残缺的世界。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妥协,附和,腐堕。
1992年4月30日在东京护国寺举行了尾崎丰的遗体告别仪式。那天,那天也是下着雨。会场聚集着两万多人,很多歌迷站在雨中望着尾崎丰的遗像流泪。告别式的过程中一直放着尾崎丰的很多歌,好几次歌迷们不约而同一起跟着唱了起来。直到当天下午四点过后仪式还在进行着。当天有超过四万人到达现场送别尾崎丰。遗体被抬上灵车的时刻,歌迷们失声痛哭追着灵车喊着不要走,不要走。
他的离去带给无数人长久的悲伤和遗憾,但记录他声音和影像的音乐永不消逝。
我又想起了River Phoenix,1970年8月23日,母亲在公路上难产三天后生下他,他一出生就沾染着奇怪的奇迹般的宿命。河流,父母给了他这个名字,却一语成谶,注定了他漂流一生的宿命。像是一条忧伤而不羁的河流,不知道归宿在何处。他不羁的面孔上是一双冷峻的忧伤的眼睛。
1993年10月31日他自好友强尼·戴普的酒吧出来,强力的毒品使他瞬间跌在地。沉入长久的睡眠。生命永远停留在23岁。他短暂的一生光芒万丈。然而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荒谬无比的笑话。他有他自己理想的世界。他说那里没有工业化生产也没有污染。可以在白雪覆盖的山峦上嬉戏,在山脚下的小溪里游泳。他说自己只是个流浪者。他的愿望从来就与别人不同。豪华轿车和大把的金钱没有任何意义。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才是让人心动的。人们说整个九十年代都会是他的。每一部影片都让人们永难忘怀。
人们说上帝宠爱的人都会在年轻时死去。凤凰涅槃,只为了更纯粹永久的生。
要死,就死在最灿烂最纯净尚未被这世界腐浊的时刻。以一霎那的痛苦成就纯净的永恒。这些纯净的不寻常的灵魂,决不容许自己像那些轻易向俗世妥协的凡夫俗子一样被这世界反复磨损,最后剩下一个虚妄的肮脏的躯壳。他们的世界,不在这里。当他们无法与这俗世强大的力量对抗,他们就被上帝收回到一个纯净的世界。使得他们不用再这世界以封闭的执拗的姿态挣扎。人生是太艰难的历程,我们被迫受时间和世界的磨损,但他们不允许,他们承受不住这些,也无法长期与外界对峙。冗长的拖沓的丑陋的受磨损的人生是他们无法忍受的。他们不愿让心灵沾染半点世界的腐浊。
他们透支所有激情和力量,努力与俗世对抗,当他们显示出长久的疲倦和绝望时上帝就要眷宠的把他们收回去了。于是,他们干净的离去了。死亡于他们来讲是长久的救赎,是永远温暖的归宿。他们并不悲伤,如果他们没有离开,未必能够长久保持最初的清醒,纯净。未必能够微笑着走完无趣的的余生。
楚留香的折扇上书:千山我独行,不必想送。 这是我最喜欢的话了。悲壮而心酸,充满孤绝的力量和勇气。
邦尼纪念张国荣时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一霎那,一颗纯净的灵魂交付了出去,再不用饱受俗世的磨损,漫长岁月的消磨。所有最初的饱满的纯粹的美好的东西得以永远封存,不会有残缺和破碎。生之艰难意味着这是一场长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些人,终究不愿在这场战争中失去尊严失去自我,灵魂和肢体都变得丑陋残缺。所以他们一早壮丽死去。
生命消亡,青春永驻,那些纯粹的干净的灵魂永在。
——纪念尾崎丰
1992年4月25日,尾崎丰永远离开了,时年26岁。官方公布死因为肺水肿,真实原因至今却仍是谜。
十九年之后。这是四月的第二天,阴雨连绵的天气,听着他的《I love you》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样的时刻很适合悼念他。
知道尾崎丰是通过柏邦妮一本随笔集里的一篇文章。1983年他凭《十七岁的地图》在日本歌坛崭露头角。同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迅速成为耀眼的新星。并在80年代中后期成为“十代”(10岁至19岁年龄段的人)人的精神领袖。他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在歌曲中直抒心意地表达了出来。青春的激昂的气息在歌曲中永久流动着,他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青春之路,他走得那么艰难而痛苦。他像不愿长大的彼得·潘一样,不愿融入这世界,也找不到融入的缺口。
1984年尾崎丰在东京日比谷野外音乐堂表演时,从6米高的舞台照明灯钢架上纵身跳下,左脚登时骨折,他却忍着剧痛坚持将歌唱完。从此这个片刻成为喜爱他的人们永久难忘的一幕。他用痛苦作词,用灵魂做曲,用生命歌唱。他不满这个世界和当时的现状,矛盾和痛苦时刻牢牢抓住他的心。他生活的年代,日本校园暴力泛滥,陈旧刻板的教育扭曲了一代人的心灵,空虚和叛逆滋生。他痛恨学校,不满环境。他开始依赖毒品带来片刻的逃离与安宁。
照片上的尾崎丰,面孔冷峻而忧郁,眼神如此沧桑。他与世界仿佛又隔着一个世界的距离。
纯粹的单纯的的灵魂,不肯屈就的心灵,最终总要沉于最悲伤的宿命中,疯狂或者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他在舞台上时,是至情至性的孩子,大汗淋漓的歌唱,他的世界里俨然已没有了别人没有了这噪杂的俗世,只有他干净的心灵和他纯粹的歌声。
我看到了,他那颗孤独的异常单纯真实的心灵,不肯屈就于这污浊的粗糙的残缺的世界。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妥协,附和,腐堕。
1992年4月30日在东京护国寺举行了尾崎丰的遗体告别仪式。那天,那天也是下着雨。会场聚集着两万多人,很多歌迷站在雨中望着尾崎丰的遗像流泪。告别式的过程中一直放着尾崎丰的很多歌,好几次歌迷们不约而同一起跟着唱了起来。直到当天下午四点过后仪式还在进行着。当天有超过四万人到达现场送别尾崎丰。遗体被抬上灵车的时刻,歌迷们失声痛哭追着灵车喊着不要走,不要走。
他的离去带给无数人长久的悲伤和遗憾,但记录他声音和影像的音乐永不消逝。
我又想起了River Phoenix,1970年8月23日,母亲在公路上难产三天后生下他,他一出生就沾染着奇怪的奇迹般的宿命。河流,父母给了他这个名字,却一语成谶,注定了他漂流一生的宿命。像是一条忧伤而不羁的河流,不知道归宿在何处。他不羁的面孔上是一双冷峻的忧伤的眼睛。
1993年10月31日他自好友强尼·戴普的酒吧出来,强力的毒品使他瞬间跌在地。沉入长久的睡眠。生命永远停留在23岁。他短暂的一生光芒万丈。然而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荒谬无比的笑话。他有他自己理想的世界。他说那里没有工业化生产也没有污染。可以在白雪覆盖的山峦上嬉戏,在山脚下的小溪里游泳。他说自己只是个流浪者。他的愿望从来就与别人不同。豪华轿车和大把的金钱没有任何意义。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才是让人心动的。人们说整个九十年代都会是他的。每一部影片都让人们永难忘怀。
人们说上帝宠爱的人都会在年轻时死去。凤凰涅槃,只为了更纯粹永久的生。
要死,就死在最灿烂最纯净尚未被这世界腐浊的时刻。以一霎那的痛苦成就纯净的永恒。这些纯净的不寻常的灵魂,决不容许自己像那些轻易向俗世妥协的凡夫俗子一样被这世界反复磨损,最后剩下一个虚妄的肮脏的躯壳。他们的世界,不在这里。当他们无法与这俗世强大的力量对抗,他们就被上帝收回到一个纯净的世界。使得他们不用再这世界以封闭的执拗的姿态挣扎。人生是太艰难的历程,我们被迫受时间和世界的磨损,但他们不允许,他们承受不住这些,也无法长期与外界对峙。冗长的拖沓的丑陋的受磨损的人生是他们无法忍受的。他们不愿让心灵沾染半点世界的腐浊。
他们透支所有激情和力量,努力与俗世对抗,当他们显示出长久的疲倦和绝望时上帝就要眷宠的把他们收回去了。于是,他们干净的离去了。死亡于他们来讲是长久的救赎,是永远温暖的归宿。他们并不悲伤,如果他们没有离开,未必能够长久保持最初的清醒,纯净。未必能够微笑着走完无趣的的余生。
楚留香的折扇上书:千山我独行,不必想送。 这是我最喜欢的话了。悲壮而心酸,充满孤绝的力量和勇气。
邦尼纪念张国荣时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一霎那,一颗纯净的灵魂交付了出去,再不用饱受俗世的磨损,漫长岁月的消磨。所有最初的饱满的纯粹的美好的东西得以永远封存,不会有残缺和破碎。生之艰难意味着这是一场长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些人,终究不愿在这场战争中失去尊严失去自我,灵魂和肢体都变得丑陋残缺。所以他们一早壮丽死去。
生命消亡,青春永驻,那些纯粹的干净的灵魂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