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天下,人淡如菊 恭祝杨绛先生百岁寿诞!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千千万万尊敬和爱戴杨先生的读者早早的就发起了很多纪念活动,诸多政府、机关、大学、协会、出版社都专程派人上门祝贺,可杨先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拒绝采访、谢绝出席任何仪式,在三里河南沙沟白墙水泥地简陋的寓所内,百岁的杨先生起床、习字、整理钱钟书先生遗稿、休息,度过了自己平静的一天。
摘抄一段百度上的杨绛先生介绍:
“ 杨绛,字季康,1917年7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瑗(1937-1997)。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90年代后因为钱钟书先生和钱媛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高)中教材。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再摘抄些近日的纪念文章:
她生活极其俭约。杨绛说,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前几年90多岁的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一个细节是,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需要带着纸和笔,把要说的话写给杨先生看,而且不能用干净的白纸,杨先生觉得太浪费了,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无数网友自发倡议,用吃一碗长寿面来表达对杨绛先生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阅读杨先生的文章始于2003年的《我们仨》,这是杨绛在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先后离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和怀念文集。钱钟书和杨绛一生恩爱,相扶相携63年,98年因病离世。女儿钱媛孝顺贤良,正直淑慧,是北师大深受学生爱戴的教授,也是钱钟书先生自认“生平唯一杰作”,97年因癌症去世。晚年丧夫、丧女肯定让杨绛先生悲痛至极,但阅读《我们仨》,通篇文字却平和淡然,含蓄节制,可字里行间满溢着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哀伤,让阅读者动容动情。
后来,又相继阅读了《走到人生边上》,《我们的钱媛》,《干校六记》等。
杨先生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婉朴实。文字平淡,描述的事情也大多是家长里短,锅碗瓢盆,但平和平淡的文字后面,那份充溢的温情和亲情却异常的感动我们,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们仨》,出版四年,再版24次。。。
在如今这个愤懑、浮躁的年代,还有如杨绛先生一般的老派人安静、充实的生活着,纷纷扰扰中似有一股清泉沁入我们的心脾。。。
摘抄一段百度上的杨绛先生介绍:
“ 杨绛,字季康,1917年7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瑗(1937-1997)。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90年代后因为钱钟书先生和钱媛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高)中教材。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再摘抄些近日的纪念文章:
她生活极其俭约。杨绛说,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前几年90多岁的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一个细节是,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需要带着纸和笔,把要说的话写给杨先生看,而且不能用干净的白纸,杨先生觉得太浪费了,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无数网友自发倡议,用吃一碗长寿面来表达对杨绛先生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阅读杨先生的文章始于2003年的《我们仨》,这是杨绛在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先后离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和怀念文集。钱钟书和杨绛一生恩爱,相扶相携63年,98年因病离世。女儿钱媛孝顺贤良,正直淑慧,是北师大深受学生爱戴的教授,也是钱钟书先生自认“生平唯一杰作”,97年因癌症去世。晚年丧夫、丧女肯定让杨绛先生悲痛至极,但阅读《我们仨》,通篇文字却平和淡然,含蓄节制,可字里行间满溢着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哀伤,让阅读者动容动情。
后来,又相继阅读了《走到人生边上》,《我们的钱媛》,《干校六记》等。
杨先生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婉朴实。文字平淡,描述的事情也大多是家长里短,锅碗瓢盆,但平和平淡的文字后面,那份充溢的温情和亲情却异常的感动我们,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们仨》,出版四年,再版24次。。。
在如今这个愤懑、浮躁的年代,还有如杨绛先生一般的老派人安静、充实的生活着,纷纷扰扰中似有一股清泉沁入我们的心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