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完)
七
后门开在厅堂的隔间处。打开最上面厢房的门,跨过门槛,就是厅堂后的隔间。后门关着的隔间很暗,只从开在极高墙上的小窗洞里射进来一缕白晃晃的光。这点光照不到地面,倒把顶上二层楼的楼板照得更清楚些。
我和冬梅拉开门拴想要从后门逃跑的时候,听见爷爷说话。他在整理隔间两家堆放的乱糟糟的杂物。今天要把在外面已经晒干的稻草收进屋,然后吊到隔间的二层楼上去。到冬天给牛吃或垫猪圈作肥。爷爷叫我不可跑远了,一会得回来帮他挂钩子。我和冬梅嘻嘻笑闹着应声跑了。
太阳快落山时,暑气渐渐退下去,风穿过大山大树再越过屋后的小山小树,吹进村落的每条缝隙,掠过每根头发和汗毛,丝丝凉凉。趁着这段时光,娘亲带着姐姐把晒在谷场四周的稻草扎成一捆捆,担进老屋的隔间。爷爷和哥哥扛来长梯。长梯粗的一头落地,细的一头高高搭在隔间二层的楼梯口。爷爷绾了又粗又长的麻绳爬上去,跨开双腿在楼口边上弯腰稳稳站着。麻绳下端系着铁勾垂在地上,我戴了草帽在用钩子勾住稻草,然后仰起头对着爷爷叫,好了。爷爷便一下一下往上收着绳子,一捆稻草在空中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上升,到楼口时,爷爷伸手一捞,晒得黄干干的稻草就从隔间的地板上到高高二层楼上安家落户去。
我帮爷爷挂钩子时,冬梅一会一个转从她家厢房里走出来,一会一个转又从外面走进来。看我一捆勾一下,一捆勾一下地挂钩,看着看着,冬梅挤眉弄眼地朝我比划,扯过麻绳把钩子勾在后门拴上。我吃吃笑着抬起头叫道,好了。爷爷开始悠悠地往上收绳,发现收不动。再用点力,还是拉不动,知道下面在捣鬼,就骂起来。我和冬梅搂在一起哈哈哈哈地大声笑,笑到肚子都疼了。爷爷气得要爬下楼梯,我赶紧把钩子重新挂在稻草上,仰头跟爷爷说,看不到光,钩子钩错地方了,现在好了。爷爷只好气哼哼地又重新一下一下往上收着绳子。
因此,在暗黑暗黑的老屋隔间里帮爷爷挂稻草,也是极好玩的事。不光是看着一捆捆稻草在空中悠悠地上升觉得很有兴味,每次都还伙同冬梅做点小恶行,不是将钩子钩在门栓或某个笨重的物件上,让爷爷拉不动,就是上面挂个装满猪草的筐或者绑个长板登让爷爷吊上去发现不对只好再放下来。直到一次下空钩,骗爷爷说,好了。爷爷一用力,差点从楼上摔了下来。我因此吃了娘亲一顿狠板子,打得哇哇直哭。从那往后,就老实了,一下一下每下都把稻草勾稳,再仰起头,仰到把头上的草帽都要掉落了,直着脖子讨好地对高高二层楼上弓腿弯腰站着的爷爷大声叫,好了,爷爷。
不过除了挂稻草这种并不日常的活计外,隔间是我们极少流连光顾的地方。因为它阴暗潮湿虫鼠横行。我们更多是在厅堂里嬉闹或做活。
相较于窄小晦暗的后隔间,厅堂显得阔大亮堂。桂先每天鸡叫头遍起床开大门,把臂膀粗的门栓由左到右从门背抽出,两扇大门吱嘎一声对应而开,蒙着薄雾的晨光和沾着水波的月光一并泄了进来。厅堂在随后的一整天里,跟着外面的辰光变化着亮暗,一直到黄昏,光线慢慢暗下去暗下去消失不见,桂先才又吱嘎一声,把两扇大门合拢闭上。没有灯火的厅堂便与隔间一起,再次沉入黑暗与寂静之中。
厅堂与隔间由一层薄薄的木板墙切开。只需抬脚过门槛低头过门框,就从隔间到厅堂或厅堂到隔间了。木板墙朝向厅堂的一面张悬着已经蒙灰退色的毛主席画像。画像下的供桌上摆着太爷爷蓄着小山羊胡须的瓷画像和一个黑黑的香火钵,有时候,桂莲会把南瓜冬瓜摆放在供桌上排成一排。有的时候,她也在上面随手放几个红薯地瓜或不论晴天下雨她都戴在头上的草帽。
老鼠和蝙蝠在身后的隔间里栖息出没,吱吱叽叽发出各种咬啮声和叫声。燕子却在厅堂高高的雕花楼板上筑窝,叽叽喳喳绕梁唱歌。老屋里人丁繁盛的时候,也是这三个物种最多的时候。老鼠很多,多到大黄狗变成猫,几乎每天都能逮住一只壮硕的家伙,蝙蝠多,多到白天在厅堂里都能听到隔间一片叽叽声。去抓老鼠的时候,狗经常嘴里叼着一只蝙蝠颤着头跃过门槛从隔间出来。燕子多,冬桃抬头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两个手指用完还没数清楚到底有几个窝。厅堂的地面上是一滩两滩三滩旧的才扫掉新的又堆起的燕子粪,我家的吃饭大方桌也是移了又移,终究还是逃不掉一泡白稀稀的燕子粪啪地落在桌面上。桂先坐在厅堂绕禾藤,一圈一圈拧着着缠着,没留神头顶上一只小燕子撅出庇股朝外一拱,一坨热热的黄白色液体落在脑门上。据说被燕子拉屎到头上会变成秃头,桂先气愤愤的操起长长的晾衣竿就要捅燕子窝。桂莲连忙去抢竿子,说捅不得,会惹来灾祸。破天荒地,奶奶也声援起桂莲来,从厨房探出大半个身子教训桂先说,不吃你粮,不吃你谷(谷念guo音),只借你屋檐筑个窝。燕子窝捅了会造孽,可不能捅。檐下燕子多,说明这家是积善吉祥兴旺之家的道理,桂先当然知道,拿竹竿不过是气急之举。没了竹竿桂先骂骂咧咧快步走去外面把头伸到压水井下,嚷嚷冬梅给他压水冲洗。厅堂里其他的人一并哄笑起来,七嘴八舍地拿桂先的头打趣说笑。
自从桂先不小心被燕子拉屎到头上以后,我和冬梅便怀着隐隐的好奇,密切关注桂先脑门的头发,但是一直看了好几个月,也没见有任何掉发秃头的迹象。失望地松了口气之余,我便断定大部分的老人之言是妄语,不必再信。
尽管桂先并没有用竹竿去捅燕子窝,老屋檐下的燕子还是一年年地少了。雷雨来临之前以及傍晚晚分,随处可见成群的燕子和蜻蜓一起低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了。不只是燕子,蝙蝠也日益少见,待到桂先把隔间清理出来,重新抹墙开窗,塑起灶台,摆上饭桌,把隔间作成厨房兼饭厅后,就再也看不见蝙蝠出没。连带的,老鼠好象也少了。。。。。
再后来,奶奶去世,老屋就真的老了。它的前面,排着大哥新盖的四层楼新屋。大哥年前拆了四十年前父亲盖的新屋,在上面盖起了一幢水泥楼房。它的左边,是我父亲在十多年前盖的第二幢红砖新屋,与老屋并排在一起,一个赭红一个黛青,映着过道上方一块碧蓝的天和大朵洁白的云。它的后面,是桂先还只盖起一层的水泥新屋。
再后来,桂先一家将会搬进这幢新盖的小楼,然后在小楼边上盖间低矮的屋用来作厨房。老屋很快就会同村子中央其它的老屋一样,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气。尽管有足够的阴暗和潮湿,但是不会再有黑黑的蝙蝠出没,也不会再有轻捷的燕子绕梁唱歌。
后门开在厅堂的隔间处。打开最上面厢房的门,跨过门槛,就是厅堂后的隔间。后门关着的隔间很暗,只从开在极高墙上的小窗洞里射进来一缕白晃晃的光。这点光照不到地面,倒把顶上二层楼的楼板照得更清楚些。
我和冬梅拉开门拴想要从后门逃跑的时候,听见爷爷说话。他在整理隔间两家堆放的乱糟糟的杂物。今天要把在外面已经晒干的稻草收进屋,然后吊到隔间的二层楼上去。到冬天给牛吃或垫猪圈作肥。爷爷叫我不可跑远了,一会得回来帮他挂钩子。我和冬梅嘻嘻笑闹着应声跑了。
太阳快落山时,暑气渐渐退下去,风穿过大山大树再越过屋后的小山小树,吹进村落的每条缝隙,掠过每根头发和汗毛,丝丝凉凉。趁着这段时光,娘亲带着姐姐把晒在谷场四周的稻草扎成一捆捆,担进老屋的隔间。爷爷和哥哥扛来长梯。长梯粗的一头落地,细的一头高高搭在隔间二层的楼梯口。爷爷绾了又粗又长的麻绳爬上去,跨开双腿在楼口边上弯腰稳稳站着。麻绳下端系着铁勾垂在地上,我戴了草帽在用钩子勾住稻草,然后仰起头对着爷爷叫,好了。爷爷便一下一下往上收着绳子,一捆稻草在空中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上升,到楼口时,爷爷伸手一捞,晒得黄干干的稻草就从隔间的地板上到高高二层楼上安家落户去。
我帮爷爷挂钩子时,冬梅一会一个转从她家厢房里走出来,一会一个转又从外面走进来。看我一捆勾一下,一捆勾一下地挂钩,看着看着,冬梅挤眉弄眼地朝我比划,扯过麻绳把钩子勾在后门拴上。我吃吃笑着抬起头叫道,好了。爷爷开始悠悠地往上收绳,发现收不动。再用点力,还是拉不动,知道下面在捣鬼,就骂起来。我和冬梅搂在一起哈哈哈哈地大声笑,笑到肚子都疼了。爷爷气得要爬下楼梯,我赶紧把钩子重新挂在稻草上,仰头跟爷爷说,看不到光,钩子钩错地方了,现在好了。爷爷只好气哼哼地又重新一下一下往上收着绳子。
因此,在暗黑暗黑的老屋隔间里帮爷爷挂稻草,也是极好玩的事。不光是看着一捆捆稻草在空中悠悠地上升觉得很有兴味,每次都还伙同冬梅做点小恶行,不是将钩子钩在门栓或某个笨重的物件上,让爷爷拉不动,就是上面挂个装满猪草的筐或者绑个长板登让爷爷吊上去发现不对只好再放下来。直到一次下空钩,骗爷爷说,好了。爷爷一用力,差点从楼上摔了下来。我因此吃了娘亲一顿狠板子,打得哇哇直哭。从那往后,就老实了,一下一下每下都把稻草勾稳,再仰起头,仰到把头上的草帽都要掉落了,直着脖子讨好地对高高二层楼上弓腿弯腰站着的爷爷大声叫,好了,爷爷。
不过除了挂稻草这种并不日常的活计外,隔间是我们极少流连光顾的地方。因为它阴暗潮湿虫鼠横行。我们更多是在厅堂里嬉闹或做活。
相较于窄小晦暗的后隔间,厅堂显得阔大亮堂。桂先每天鸡叫头遍起床开大门,把臂膀粗的门栓由左到右从门背抽出,两扇大门吱嘎一声对应而开,蒙着薄雾的晨光和沾着水波的月光一并泄了进来。厅堂在随后的一整天里,跟着外面的辰光变化着亮暗,一直到黄昏,光线慢慢暗下去暗下去消失不见,桂先才又吱嘎一声,把两扇大门合拢闭上。没有灯火的厅堂便与隔间一起,再次沉入黑暗与寂静之中。
厅堂与隔间由一层薄薄的木板墙切开。只需抬脚过门槛低头过门框,就从隔间到厅堂或厅堂到隔间了。木板墙朝向厅堂的一面张悬着已经蒙灰退色的毛主席画像。画像下的供桌上摆着太爷爷蓄着小山羊胡须的瓷画像和一个黑黑的香火钵,有时候,桂莲会把南瓜冬瓜摆放在供桌上排成一排。有的时候,她也在上面随手放几个红薯地瓜或不论晴天下雨她都戴在头上的草帽。
老鼠和蝙蝠在身后的隔间里栖息出没,吱吱叽叽发出各种咬啮声和叫声。燕子却在厅堂高高的雕花楼板上筑窝,叽叽喳喳绕梁唱歌。老屋里人丁繁盛的时候,也是这三个物种最多的时候。老鼠很多,多到大黄狗变成猫,几乎每天都能逮住一只壮硕的家伙,蝙蝠多,多到白天在厅堂里都能听到隔间一片叽叽声。去抓老鼠的时候,狗经常嘴里叼着一只蝙蝠颤着头跃过门槛从隔间出来。燕子多,冬桃抬头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两个手指用完还没数清楚到底有几个窝。厅堂的地面上是一滩两滩三滩旧的才扫掉新的又堆起的燕子粪,我家的吃饭大方桌也是移了又移,终究还是逃不掉一泡白稀稀的燕子粪啪地落在桌面上。桂先坐在厅堂绕禾藤,一圈一圈拧着着缠着,没留神头顶上一只小燕子撅出庇股朝外一拱,一坨热热的黄白色液体落在脑门上。据说被燕子拉屎到头上会变成秃头,桂先气愤愤的操起长长的晾衣竿就要捅燕子窝。桂莲连忙去抢竿子,说捅不得,会惹来灾祸。破天荒地,奶奶也声援起桂莲来,从厨房探出大半个身子教训桂先说,不吃你粮,不吃你谷(谷念guo音),只借你屋檐筑个窝。燕子窝捅了会造孽,可不能捅。檐下燕子多,说明这家是积善吉祥兴旺之家的道理,桂先当然知道,拿竹竿不过是气急之举。没了竹竿桂先骂骂咧咧快步走去外面把头伸到压水井下,嚷嚷冬梅给他压水冲洗。厅堂里其他的人一并哄笑起来,七嘴八舍地拿桂先的头打趣说笑。
自从桂先不小心被燕子拉屎到头上以后,我和冬梅便怀着隐隐的好奇,密切关注桂先脑门的头发,但是一直看了好几个月,也没见有任何掉发秃头的迹象。失望地松了口气之余,我便断定大部分的老人之言是妄语,不必再信。
尽管桂先并没有用竹竿去捅燕子窝,老屋檐下的燕子还是一年年地少了。雷雨来临之前以及傍晚晚分,随处可见成群的燕子和蜻蜓一起低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了。不只是燕子,蝙蝠也日益少见,待到桂先把隔间清理出来,重新抹墙开窗,塑起灶台,摆上饭桌,把隔间作成厨房兼饭厅后,就再也看不见蝙蝠出没。连带的,老鼠好象也少了。。。。。
再后来,奶奶去世,老屋就真的老了。它的前面,排着大哥新盖的四层楼新屋。大哥年前拆了四十年前父亲盖的新屋,在上面盖起了一幢水泥楼房。它的左边,是我父亲在十多年前盖的第二幢红砖新屋,与老屋并排在一起,一个赭红一个黛青,映着过道上方一块碧蓝的天和大朵洁白的云。它的后面,是桂先还只盖起一层的水泥新屋。
再后来,桂先一家将会搬进这幢新盖的小楼,然后在小楼边上盖间低矮的屋用来作厨房。老屋很快就会同村子中央其它的老屋一样,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气。尽管有足够的阴暗和潮湿,但是不会再有黑黑的蝙蝠出没,也不会再有轻捷的燕子绕梁唱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