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书者言
“校书”一词有妓女的意思。
中学时在济宁政协印发的《文史资料》里看一篇谈济宁妓女源流的文章里谈到。文章中还举出妓女其他漂亮名字,如“夜渡娘”、“乐户”等等。“夜渡娘”三字绝妙,如船妓,粤语是“艇仔妹”,相对应的艇仔粥是小吃,可以类比八大胡同堂子菜。“渡”多写成“度”,窃以为还是“渡”好,有个实际动作,左摇右摆,余华《活着》里写福贵年轻时喜欢趴在肥妓女身上,“她躺到床上一动一动时,压在上面的我就像睡在船上,在河水里摇呀摇呀。”堪得一个“渡”字。“度”有点儿太菩萨了,提高了失足妇女地位。
“校书”关于妓女一词含义,有则典故,度娘查知:
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薛涛,蜀中能诗文的名人,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歌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此处说的乐伎、歌伎,与传统意义上的妓女不同,他们主要工作是演奏配乐、唱歌跳舞,亦有时兼而卖身。
这里其实不是谈妓女,而是谈校书,所以,前面文字是废话,与下文无干。
—————————————————————
前天接到了导师布置的任务,对《民间法》部分书稿清样校对一下。今天花了一天时间,几十页纸,用铅笔改错字、标点、格式等等。
越看越垂头丧气。民间法的东西又不是那种抽象法哲学理论,应该写得极有意思,可看得索然无味——不是内容,而是文法。大家集体中了翻译体的毒,写论文时有创造了论文体。论文体特点是表意尽量迂回曲折,大用长句。
主谓宾明显的一句话,非要用“是……的”来表示,如“在这种情形下雇工是没有工资的”,完全可以写成“这种情形雇工没有工资”,删去没有意义的“在……下”“是……的”,文字简洁,阅读压迫感也缓解。
滥用“的”字,无“的”不欢。长长的一句话就这样被“的”字串联成雄伟壮阔,可惜华而不实,意思支离破碎,需要层层分析。短句滥用“的”效果更恶劣,如“华北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规定”,写成“华北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意义和表达效果并未有差别,但文字简洁收敛,一个字——“紧”!古文里很少“的”字连接,必要时用“之”字,不必要时“之”也无有。“我手写我口”,论文体是不是要写成“我的手写我的口”?
论文有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需要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固定规矩,如严肃、理性、准确等等。然而论文体却是变种,严肃成死板,理性成机械。大量无意义词语夹杂其中,不自信自己的观点,患了形式强迫症,要让自己论文像“论文”。要“像”,就模拟不是人话的语言,把学术之严谨理解成啰嗦重复,以为多说就会使概念周延,无懈可击。一句话可以表达,要用一段话,非此无以学术。这种不自信、自欺欺人的心态挑拨,怎么会没有学术垃圾。
余光中曾撰文批评“汉语英语化”,犹如当头棒喝。也自我检讨,时刻警惕笔下翻译体,有意识祛除翻译体带来的文艺腔,可惜还残余不少,惶惑不已。去翻译体不是要回到古文,也不是不用“的”字,而是注意汉语法自身逻辑及运用习惯,怎样能清晰表意,进而有逻辑美感。
认真老实,不搞花俏,文章才真挚。学人先学会表意清晰准确,再搞上层理论,或许形而上下不至于如此隔阂。
校书者言如是。
中学时在济宁政协印发的《文史资料》里看一篇谈济宁妓女源流的文章里谈到。文章中还举出妓女其他漂亮名字,如“夜渡娘”、“乐户”等等。“夜渡娘”三字绝妙,如船妓,粤语是“艇仔妹”,相对应的艇仔粥是小吃,可以类比八大胡同堂子菜。“渡”多写成“度”,窃以为还是“渡”好,有个实际动作,左摇右摆,余华《活着》里写福贵年轻时喜欢趴在肥妓女身上,“她躺到床上一动一动时,压在上面的我就像睡在船上,在河水里摇呀摇呀。”堪得一个“渡”字。“度”有点儿太菩萨了,提高了失足妇女地位。
“校书”关于妓女一词含义,有则典故,度娘查知:
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薛涛,蜀中能诗文的名人,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歌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此处说的乐伎、歌伎,与传统意义上的妓女不同,他们主要工作是演奏配乐、唱歌跳舞,亦有时兼而卖身。
这里其实不是谈妓女,而是谈校书,所以,前面文字是废话,与下文无干。
—————————————————————
前天接到了导师布置的任务,对《民间法》部分书稿清样校对一下。今天花了一天时间,几十页纸,用铅笔改错字、标点、格式等等。
越看越垂头丧气。民间法的东西又不是那种抽象法哲学理论,应该写得极有意思,可看得索然无味——不是内容,而是文法。大家集体中了翻译体的毒,写论文时有创造了论文体。论文体特点是表意尽量迂回曲折,大用长句。
主谓宾明显的一句话,非要用“是……的”来表示,如“在这种情形下雇工是没有工资的”,完全可以写成“这种情形雇工没有工资”,删去没有意义的“在……下”“是……的”,文字简洁,阅读压迫感也缓解。
滥用“的”字,无“的”不欢。长长的一句话就这样被“的”字串联成雄伟壮阔,可惜华而不实,意思支离破碎,需要层层分析。短句滥用“的”效果更恶劣,如“华北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规定”,写成“华北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意义和表达效果并未有差别,但文字简洁收敛,一个字——“紧”!古文里很少“的”字连接,必要时用“之”字,不必要时“之”也无有。“我手写我口”,论文体是不是要写成“我的手写我的口”?
论文有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需要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固定规矩,如严肃、理性、准确等等。然而论文体却是变种,严肃成死板,理性成机械。大量无意义词语夹杂其中,不自信自己的观点,患了形式强迫症,要让自己论文像“论文”。要“像”,就模拟不是人话的语言,把学术之严谨理解成啰嗦重复,以为多说就会使概念周延,无懈可击。一句话可以表达,要用一段话,非此无以学术。这种不自信、自欺欺人的心态挑拨,怎么会没有学术垃圾。
余光中曾撰文批评“汉语英语化”,犹如当头棒喝。也自我检讨,时刻警惕笔下翻译体,有意识祛除翻译体带来的文艺腔,可惜还残余不少,惶惑不已。去翻译体不是要回到古文,也不是不用“的”字,而是注意汉语法自身逻辑及运用习惯,怎样能清晰表意,进而有逻辑美感。
认真老实,不搞花俏,文章才真挚。学人先学会表意清晰准确,再搞上层理论,或许形而上下不至于如此隔阂。
校书者言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