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现实主义的光芒
话剧:《红白喜事》
编剧: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
导演:郝戎
主演:刘红梅、周迅、张潇、罗宇、蒋博宁、方立等
演出时间:2011年7月9-18日
读家:词语果酱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现实主义,有理想的人们的精雕细刻中才能闪耀出永恒的动人光芒。
上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了郝戎导演的四幕农村风俗喜剧《红白喜事》,3个小时20分钟的演出,场面甚至壮观,观众反响热烈。演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戏的青年教师们。身为中戏表演系系主任的郝戎说,表演系的老师不仅要会教课,更要会演戏,要善于拿作品说话。据说这部作品是中戏历史上第一部由在职教师担纲的完整剧目。
《红白喜事》的剧本由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于1983年创作。以河北保定地区的农村婚丧嫁娶为题材,以郑热闹、金豆等年轻人主张婚恋自由、破除旧习俗和郑奶奶老一代的保守传统的封建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1984年北京人艺曾成功将其搬上舞台,由林兆华导演,封智,林连昆,朱旭,梁冠华,宋丹丹等演出,该剧以冀中方言演出,一度成为话题。十几年后中戏重排该戏,依然可以感受到冀中平原那生动活泼的农村生活气息,话语方式,可以闻到人物身上散发的泥土芳香。这是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所饱有的,穿越时间依旧闪耀出的动人光芒。
相较北京人艺经典版,这次中戏教师版的《红白喜事》无论导、表演创作都有所创新和发展,融入了创作者在新世纪新时期对剧本和人物的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展现了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农村新一代农村青年革婚姻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以及以郑奶奶为代表的巨大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坚硬。现实主义的戏剧作品对导演、表演、舞美要求最为严格,最为谨慎,也最吃功夫。遥远的哈姆雷特或者无名的鬼魂可以有一千种想象和一千种演法,但是对于观众烂熟于心的中国现实生活,从一双鞋,一个拐棍,到一个眼神,一声咳嗽稍有不慎,人物形象塑造则失于虚伪与矫饰。
中戏的老师们没有让我们失望,全剧显示出扎实的艺术创作功底和真诚的艺术创作态度。导演的对戏剧场面的开掘,对节奏控制十分出色。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自信和创作勇气,尤其是结尾处赫然呈现的一大片绿色的玉米田,匠心独具,既给观众以视觉震撼,也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舞美也可圈可点,舞台上的晾衣绳的运用的颇具新意。表演方面无论是郑奶奶,二伯、三叔,凤莲,还是热闹、麻烦,灵芝、金豆等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色彩各异。每个形象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各有各的可爱之处,语言幽默而诙谐,富有个人特色且不失年代感。尤其是方立所饰演的配角风莲非常富有个人特色,能感受到舞台上演员生活在角色里,很是出彩。这版《红白喜事》每一个人物都有闪光点,每一个场面都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给人以心灵上的巨大的震撼。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拥有最强大的力量,拥有最闪耀的烛照现实的光芒。如果说1984年北京人艺版《红白喜事》对现实的忠实再现,带有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那么中戏教师这一版带有非常强烈的学院派的人文色彩和个性色彩。美中不足的是演员们的方言味道还不够纯熟影响了表演,服装太新也影响了生活真实感,此外3个多小时的戏还是太长了需要适当精简。
英国人马丁•艾斯林说“剧场,是一个民族当众思考的地方”。说的多好,观众的确是可以从舞台上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我们都说当下这个时代里的人与事,躁动而喧嚣。戏剧舞台也如是。方寸之间,各种来头,各种路数,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一片“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市面上那多所谓先锋实验搞笑减压青春胡来穿越种种话剧,一次又一次轻易又轻佻地整蛊着中国戏剧之心。所谓的各种主义各种实验,真正的探索价值甚至寥寥。越是喧嚣的时刻,戏剧学院的选择和趣味,则更应该是体现专业戏剧人的艺术追求和戏剧理想。现实主义,有理想的人们的精雕细刻中才能闪耀出永恒的动人光芒。虽然这条路很艰难很漫长。我们应该向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和信念的戏剧人致意。
编剧: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
导演:郝戎
主演:刘红梅、周迅、张潇、罗宇、蒋博宁、方立等
演出时间:2011年7月9-18日
读家:词语果酱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现实主义,有理想的人们的精雕细刻中才能闪耀出永恒的动人光芒。
上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了郝戎导演的四幕农村风俗喜剧《红白喜事》,3个小时20分钟的演出,场面甚至壮观,观众反响热烈。演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戏的青年教师们。身为中戏表演系系主任的郝戎说,表演系的老师不仅要会教课,更要会演戏,要善于拿作品说话。据说这部作品是中戏历史上第一部由在职教师担纲的完整剧目。
《红白喜事》的剧本由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于1983年创作。以河北保定地区的农村婚丧嫁娶为题材,以郑热闹、金豆等年轻人主张婚恋自由、破除旧习俗和郑奶奶老一代的保守传统的封建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1984年北京人艺曾成功将其搬上舞台,由林兆华导演,封智,林连昆,朱旭,梁冠华,宋丹丹等演出,该剧以冀中方言演出,一度成为话题。十几年后中戏重排该戏,依然可以感受到冀中平原那生动活泼的农村生活气息,话语方式,可以闻到人物身上散发的泥土芳香。这是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所饱有的,穿越时间依旧闪耀出的动人光芒。
相较北京人艺经典版,这次中戏教师版的《红白喜事》无论导、表演创作都有所创新和发展,融入了创作者在新世纪新时期对剧本和人物的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展现了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农村新一代农村青年革婚姻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以及以郑奶奶为代表的巨大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坚硬。现实主义的戏剧作品对导演、表演、舞美要求最为严格,最为谨慎,也最吃功夫。遥远的哈姆雷特或者无名的鬼魂可以有一千种想象和一千种演法,但是对于观众烂熟于心的中国现实生活,从一双鞋,一个拐棍,到一个眼神,一声咳嗽稍有不慎,人物形象塑造则失于虚伪与矫饰。
中戏的老师们没有让我们失望,全剧显示出扎实的艺术创作功底和真诚的艺术创作态度。导演的对戏剧场面的开掘,对节奏控制十分出色。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自信和创作勇气,尤其是结尾处赫然呈现的一大片绿色的玉米田,匠心独具,既给观众以视觉震撼,也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舞美也可圈可点,舞台上的晾衣绳的运用的颇具新意。表演方面无论是郑奶奶,二伯、三叔,凤莲,还是热闹、麻烦,灵芝、金豆等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色彩各异。每个形象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各有各的可爱之处,语言幽默而诙谐,富有个人特色且不失年代感。尤其是方立所饰演的配角风莲非常富有个人特色,能感受到舞台上演员生活在角色里,很是出彩。这版《红白喜事》每一个人物都有闪光点,每一个场面都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给人以心灵上的巨大的震撼。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拥有最强大的力量,拥有最闪耀的烛照现实的光芒。如果说1984年北京人艺版《红白喜事》对现实的忠实再现,带有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那么中戏教师这一版带有非常强烈的学院派的人文色彩和个性色彩。美中不足的是演员们的方言味道还不够纯熟影响了表演,服装太新也影响了生活真实感,此外3个多小时的戏还是太长了需要适当精简。
英国人马丁•艾斯林说“剧场,是一个民族当众思考的地方”。说的多好,观众的确是可以从舞台上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我们都说当下这个时代里的人与事,躁动而喧嚣。戏剧舞台也如是。方寸之间,各种来头,各种路数,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一片“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市面上那多所谓先锋实验搞笑减压青春胡来穿越种种话剧,一次又一次轻易又轻佻地整蛊着中国戏剧之心。所谓的各种主义各种实验,真正的探索价值甚至寥寥。越是喧嚣的时刻,戏剧学院的选择和趣味,则更应该是体现专业戏剧人的艺术追求和戏剧理想。现实主义,有理想的人们的精雕细刻中才能闪耀出永恒的动人光芒。虽然这条路很艰难很漫长。我们应该向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和信念的戏剧人致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