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读物
到了第二十一天,我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耗尽自己,起码是达到了某种极限。一些缺少语境的,言过其实的零碎言辞也许就出现在夜里,给了令砖墙倒塌的最后一击。断片集就是这么本睡前读物:它轻盈,自负并且处处是诡辩。“挫折的累积最终变成一个游戏,并给厄运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新招。”
我猜这就是人们时时会做噩梦的原因,不过他也不是第一个揭开地毯的人。
这些天的早晨,庞大如舰队的秃积雨云会向城市中心进行混乱的行军。这时候我一般躺在床上,脑海中的仙军紧随其后,前赴后继地陆上行舟,直到令其中大部分不合理的设想泥牛入海。去年我在一本小说里读到一个荒唐的故事,忘了出处,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它当然是叙述者讲述的,否则就会成为一则危险的思辨寓言。故事的细节让我忘了个一干二净,除了一条主轴:一个坐在街角的家伙(年龄段我也记不清了),抬头发现人群中出现了他自己的面孔,走在街上,笃定且年轻。街角的人成为自身的旁观者,画框外的人。即使街上人流如织也不妨碍街角的这位闲人认出他的双生体(观者没有兄弟,有必要作为前提)。随后他追上去,但步伐永远比幻影慢一步,并且恰到好处的小小意外总是令他咫尺天涯,最终他也没能追上前者的步伐,只得折返与岁月与镜子作伴。
有一些缺憾是令人沮丧的,但总能被自身意识到的结果就是最终也无法分清前后两者哪一个更令人悲观。因为一旦“自省”这扇门被打开,通向无限却并非坦途的岔路也就将人吸纳了。我说岔路是因为它是一种形式,并且是一种难言的形式。它难以成为描述的对象,或者更具体些------艺术性描述的对象,它从来不是正在进入存在的,而是“天真”怪异的对立面。像是那种被称为镓的乖僻元素,夏天的室温就能使其溶解,而沸点却比钢还要高近一倍。意即自省并不是万能灵药,因为它永远无法解决对立的问题。欢悦的立面健谈且通达,与外在畅通无阻。而内闭的自省则完全相反,思想流入幻觉或是后者融入前者取决于类型,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需要内部的一处隐秘的避难所,这样内外之间的平衡便被取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与空间也就不复存在,起码失去了定性或是衡量的标准。但无论如何努力坚守任何一方阵地,失去精确性的风险始终存在并将一直存在。漏洞百出与过度诠释都是随之而来的厄运。也可以这么说,当人们从事创造的时候,以精确性为代表的终极目的(或是美德,美感,随便你怎么称呼)与材质混在一起,对半分成两堆,看起来都一样,烈焰冲天令你不知道怎么区分优劣,于是你祭出经验的火钳,当然,最后得到金石或是烫伤的几率总是后者居上,因为经验嘛,嘿。
上高中那会儿我一直在看许多莫名其妙的电影,有一部叫《Stay》,我循环着看了两年,翻来覆去看到能把台词背出来。我被它莫名其妙的刹住了一些长期以来的惯性。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糟糕的艺术品之所以显得悲剧性的美,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的失败。” 当时话一落地我觉得这编剧真他妈装逼,写这种对白还想不想挣钱了。Stay里面埋藏的细节现在看来真是妙极,其中一个就是心理医生在全片中始终短一截的裤脚就是结局中弥留之际的主角视角高度所见。
后来我想所谓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无限的暂时显现,一种混沌但是明确的在场。如果你同意本雅明那个“决定性瞬间”的说法,一切都会很好理解。这种成功是一种消除界限的努力的外化,暂时性地与自身达成了一致,找到了一种确定的表达,前提是你必须为悲观或者乐观与外在或内在建立往来的回路,通向内在的宁静。比如做张海报或者封面有太多条条框框,你不能把颜色用的太纯,还有那些可悲的服从整体性要有创造性这些空泛原则。但谁都知道,任何形式的语言牺牲的都是纯净,首先我们形成想法-----一片美好的混乱,晦暗不明,这是最好的状态。然后你对整体性这一原则的理解是与众不同的,事实上也没什么狗屁标准和绝对正确,但又会造成他人的误会,在这两种状态间摆荡,对想法的力度的第一次削减开始了。继而你对想法动刀子,因为逻辑看上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你无法忽视,第二次。我们据说掌握了许多实际上是以他人的主观为实质的所谓权威方式,别着急,教科书和老师都教过你这些。于是你开始绘制形象,寻找字体,斟酌意象,以便能唤起所有人的情绪,第三次。如果不考虑色差与比例的失调这些意外,你也可以忽视第四重流失。即使以惊人的速度将想法表述出来,它往往也不是活的。写作是如此,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共鸣这类词汇是很玄妙的,它既确证了观者在场的事实,又将瞬息匿迹的决定性瞬间表述出来,并且它被使用时始终存在着一种交互。但这类词又不会被经常使用,如果共鸣成为恒常,那么集体又是什么呢。
再后来,我了解到Stay的编剧名叫david benioff,那部电影虽然好评如潮但在院线亏的很惨,确实没挣到钱。但从此之后他的作品一路凯歌,今年的作品是《权力的游戏》。
上星期我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一瓶波本,就是最常见的占边,到现在也没喝完。一个月又快过去了,事实上几个月也显得不怎么够用,我对巨型工程文学的美好设想暂时成为上文的炮灰,第一部分我根本没敢写,第二部分被我拆成三个部分又逐个扩写,以后希望能攒够一定的数量的短篇。三四五部分都是草纸上的线条和词语。一个月又要过去了,而我需要从书桌前站起来,暂时武断的承认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另外借用醉狗的话:知识作为尘土和云泥的世纪。文学批评俯视文学作品,读者俯视作者,觊觎作者的话语权威,大众文化俯视精英文化,非文学俯视文学,心理分析俯视心灵,小丑俯视巨人,人俯视神或真理或逻各斯,时时刻刻要做命运的主人,命运哪儿他妈来这么多主人。
现在我想起一首纲领性歌曲,所以我扔了笔,准备关电脑,哼着the lazy song,喝杯酒,先睡他妈十来个小时。
“Today I don’t feel like doing anything
爷TM今儿毛都不想干”
“I just wanna lay in my bed
爷就想窝在被窝里头”
“Don’t feel like picking up my phone
就是不想接电话”
“So leave a message at the tone
所以你就留个言”
“Cause today I swear I'm not doing anything
因为爷发誓,今儿爷毛都不干”
干杯。
我猜这就是人们时时会做噩梦的原因,不过他也不是第一个揭开地毯的人。
这些天的早晨,庞大如舰队的秃积雨云会向城市中心进行混乱的行军。这时候我一般躺在床上,脑海中的仙军紧随其后,前赴后继地陆上行舟,直到令其中大部分不合理的设想泥牛入海。去年我在一本小说里读到一个荒唐的故事,忘了出处,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它当然是叙述者讲述的,否则就会成为一则危险的思辨寓言。故事的细节让我忘了个一干二净,除了一条主轴:一个坐在街角的家伙(年龄段我也记不清了),抬头发现人群中出现了他自己的面孔,走在街上,笃定且年轻。街角的人成为自身的旁观者,画框外的人。即使街上人流如织也不妨碍街角的这位闲人认出他的双生体(观者没有兄弟,有必要作为前提)。随后他追上去,但步伐永远比幻影慢一步,并且恰到好处的小小意外总是令他咫尺天涯,最终他也没能追上前者的步伐,只得折返与岁月与镜子作伴。
有一些缺憾是令人沮丧的,但总能被自身意识到的结果就是最终也无法分清前后两者哪一个更令人悲观。因为一旦“自省”这扇门被打开,通向无限却并非坦途的岔路也就将人吸纳了。我说岔路是因为它是一种形式,并且是一种难言的形式。它难以成为描述的对象,或者更具体些------艺术性描述的对象,它从来不是正在进入存在的,而是“天真”怪异的对立面。像是那种被称为镓的乖僻元素,夏天的室温就能使其溶解,而沸点却比钢还要高近一倍。意即自省并不是万能灵药,因为它永远无法解决对立的问题。欢悦的立面健谈且通达,与外在畅通无阻。而内闭的自省则完全相反,思想流入幻觉或是后者融入前者取决于类型,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需要内部的一处隐秘的避难所,这样内外之间的平衡便被取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与空间也就不复存在,起码失去了定性或是衡量的标准。但无论如何努力坚守任何一方阵地,失去精确性的风险始终存在并将一直存在。漏洞百出与过度诠释都是随之而来的厄运。也可以这么说,当人们从事创造的时候,以精确性为代表的终极目的(或是美德,美感,随便你怎么称呼)与材质混在一起,对半分成两堆,看起来都一样,烈焰冲天令你不知道怎么区分优劣,于是你祭出经验的火钳,当然,最后得到金石或是烫伤的几率总是后者居上,因为经验嘛,嘿。
上高中那会儿我一直在看许多莫名其妙的电影,有一部叫《Stay》,我循环着看了两年,翻来覆去看到能把台词背出来。我被它莫名其妙的刹住了一些长期以来的惯性。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糟糕的艺术品之所以显得悲剧性的美,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的失败。” 当时话一落地我觉得这编剧真他妈装逼,写这种对白还想不想挣钱了。Stay里面埋藏的细节现在看来真是妙极,其中一个就是心理医生在全片中始终短一截的裤脚就是结局中弥留之际的主角视角高度所见。
后来我想所谓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无限的暂时显现,一种混沌但是明确的在场。如果你同意本雅明那个“决定性瞬间”的说法,一切都会很好理解。这种成功是一种消除界限的努力的外化,暂时性地与自身达成了一致,找到了一种确定的表达,前提是你必须为悲观或者乐观与外在或内在建立往来的回路,通向内在的宁静。比如做张海报或者封面有太多条条框框,你不能把颜色用的太纯,还有那些可悲的服从整体性要有创造性这些空泛原则。但谁都知道,任何形式的语言牺牲的都是纯净,首先我们形成想法-----一片美好的混乱,晦暗不明,这是最好的状态。然后你对整体性这一原则的理解是与众不同的,事实上也没什么狗屁标准和绝对正确,但又会造成他人的误会,在这两种状态间摆荡,对想法的力度的第一次削减开始了。继而你对想法动刀子,因为逻辑看上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你无法忽视,第二次。我们据说掌握了许多实际上是以他人的主观为实质的所谓权威方式,别着急,教科书和老师都教过你这些。于是你开始绘制形象,寻找字体,斟酌意象,以便能唤起所有人的情绪,第三次。如果不考虑色差与比例的失调这些意外,你也可以忽视第四重流失。即使以惊人的速度将想法表述出来,它往往也不是活的。写作是如此,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共鸣这类词汇是很玄妙的,它既确证了观者在场的事实,又将瞬息匿迹的决定性瞬间表述出来,并且它被使用时始终存在着一种交互。但这类词又不会被经常使用,如果共鸣成为恒常,那么集体又是什么呢。
再后来,我了解到Stay的编剧名叫david benioff,那部电影虽然好评如潮但在院线亏的很惨,确实没挣到钱。但从此之后他的作品一路凯歌,今年的作品是《权力的游戏》。
上星期我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一瓶波本,就是最常见的占边,到现在也没喝完。一个月又快过去了,事实上几个月也显得不怎么够用,我对巨型工程文学的美好设想暂时成为上文的炮灰,第一部分我根本没敢写,第二部分被我拆成三个部分又逐个扩写,以后希望能攒够一定的数量的短篇。三四五部分都是草纸上的线条和词语。一个月又要过去了,而我需要从书桌前站起来,暂时武断的承认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另外借用醉狗的话:知识作为尘土和云泥的世纪。文学批评俯视文学作品,读者俯视作者,觊觎作者的话语权威,大众文化俯视精英文化,非文学俯视文学,心理分析俯视心灵,小丑俯视巨人,人俯视神或真理或逻各斯,时时刻刻要做命运的主人,命运哪儿他妈来这么多主人。
现在我想起一首纲领性歌曲,所以我扔了笔,准备关电脑,哼着the lazy song,喝杯酒,先睡他妈十来个小时。
“Today I don’t feel like doing anything
爷TM今儿毛都不想干”
“I just wanna lay in my bed
爷就想窝在被窝里头”
“Don’t feel like picking up my phone
就是不想接电话”
“So leave a message at the tone
所以你就留个言”
“Cause today I swear I'm not doing anything
因为爷发誓,今儿爷毛都不干”
干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