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悦
今天到新房子里面整理自己的旧书。在上海八年,托运了十个饮料箱的书回家。一去美国又是两年,两年不见,旧书似新书,翻来翻去,每本都觉得有趣。拆了半天的箱子,本来是想找那本《里尔克散文选》。过去两年里面纠结的不是一点点,甚至在暑热炎炎的时候,一度抑郁症拖延症大爆发。深夜的时候滚来滚去睡不着,想的就是这本书。至今记得当年新颖老师在六教念起的摸样。在任何一个心灵茫然失措,拼命想要求取外界肯定的时候,《给一个青年人的十封信》总是会让我安静下来,回到最初的那个出发点。
十箱书,倒也没有很多。想起当时读书的时光,也倒是优哉游哉。住在本部的第一年,去趟书店要走到南区。我没有涂那么好的脚程,经世书局啦,心平书店啦,鹿鸣啦一天可以跑两趟。我一般就走到庆云晃悠晃悠。六教旁边小小一间书店,常常放点古典音乐,走进去就觉得很欢喜。记得在那里买下几米当时的全部画册,然后自己还弄个彩色铅笔画了本自己的心情随笔,开始颇为得意,后来也羞于一直拿它示人,小本子就给压箱底去了。
大学二年级搬到南区,生活质量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小朋友是没法体会那个时候六人间上下铺的艰苦环境了。住在南区,选择就多了很多,庆云还安安稳稳的留在老地方,南区学生超市旁边又开了家左岸书店。下午四点下课以后,或者午饭晚饭后没事,就在南区瞎晃晃。最喜欢左岸书店,地方大,还有沙发。一眼看过去,有喜欢的书就拿起来翻翻,读上两句。大三的时候也没啥钱,书也大多打个八折八五折,看到喜欢的书也不一定立刻就买,每天晃过去看看。记得那个时候读吴晓东的《当代外国小说十讲》,非常喜欢里面他引的莫洛亚评论普鲁斯特的话,“遗忘从冥冥中升起,淹没我们所爱过的一切..."大意是这样,喜欢得不得了,看过几次后还是开心地买回去了。这句话后来放在了一个地方,替我守候着一个永远的墓园。也是在那个时候隐约的奠定了一种志向,架上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康德,黑格尔,狄尔泰,叔本华,加缪,卡夫卡,伍尔夫,罗兰巴特,列维施特劳斯。。。搬到北区的时候,据说被某藏书甚丰的博士评价说:书虽然不算多,但是该有的都有了。小开心的同时也有点羞赧,因为好多大部头也没有啃进去,对于很多哲学家的理解还借助着威尔杜兰特的那本《哲学的故事》。好像是大四的时候,南区一条街才建起来,多了吃东西的地方不说,学人书店也在那个时候出现,庆云也搬过来住进了更大的房子。闲晃的地方更多了,有时候也会有点着急,还有这么多美丽的书等着人去读啊,但是回到寝室趴在电脑面前上bbs看八卦节目的时间其实也并不少。读研的时候搬到了北区,有次回南区的时候发现左岸书店已经没有了,换成了一间间小小的店面都是学生代购什么的,心里面空落落的。以后也很少走进南区去了,那片开阔的天空,道旁的小树,篮球场上的人声,左岸书店的灯光,就静静的保存在回忆里面,不再被打扰。
本科的时候时不时能淘到便宜的降价书,五折到三折不等,但是我淘书的功夫一向不高,也捞不回来太多。涂显然是更有干劲,常常也遇人指点抱回来一摞,然后我等再跟风去买。读研的时候,鸣鸣更加是淘书之王,我们寝室瞬间就增加了两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那个时候很喜欢去武东路的大学生书城,打折厉害,好书也不少,再加上兜里面多了点小钱,更加惬意。村上君的八九本儿随笔集,皮埃尔约瑟夫的植物绘本,约翰霍华德的《后印象派绘画史》就跟着饭后散步的闲暇,一本本归到架上。当然少不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各种文学名著。幸亏译文总是更换书的封皮,老一代版式的就三折出售。北区一年一次的书展上就一摞摞堆满了这些外国文学书。买书的时候总有种大老爷挑小妾的感觉,好吧,反正本雅明都评过书籍和妓女的相似性,咱们也就不客气了。不然那“东边我的美人儿啊西边儿黄河流”的爷们儿段子也不会一直唱在嘴边啦。回过头来说挑书,那是合眼缘的就带回去。有的立刻就交往上了,比如谷其润一郎的《细雪》,冬日闭门读书一天,眼里面都是雪子小姐“不合时宜”的温婉。有的得在架上受冷落一段日子,机缘巧合某天翻来读读,结果大呼过瘾。《幸田露伴散文选》好像是这么喜欢上的。还有的则在买的那一刻激情过后,始终提不上交往的兴趣,比如那本亨利米勒的《宇宙哲学的眼光》。坦白说,这类待交往的对象,还真不少,但是看他们在那里就有种满足的欣喜,知道在未来某个不知所措的时间,你可以在它或它那里找到徜徉的风景。也有些曾经试图交往,但是就是交往不下去的书,时日一久,说不定也就慢慢读下去。这个假期看的昆德拉的《慢》就是这样。以前是横竖读不下去,今年忽悠就看明白了些这场喧哗的小剧,在骑士和主人公的最后的相遇时刻咂摸出丝丝妙处。再想起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开始的时候未有什么兴味。大四毕业的时候去泉州玩,借住在小蔡同学家。他家是村里一幢三层的小楼。晚饭后洗过澡,躺在三楼的凉席上,脑子里面是傍晚横亘着紫红色斜阳的天空,肚子里面饱饱的填满了海鲜。正在无聊的时候,拿起了旁边书架上的一本《洛丽塔》,翻到我们的老亨伯特先生初见小情人的花园场景,文字婉转的妙处,和思绪的层层进展,在吧嗒吧嗒的风扇声中,如此的实在而亲切,不知怎么的就津津有味的读了下去。回到上海专门去买了译文出的黄色封面加橙色小花瓶的那一版,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失去了夏夜海风里那种懒洋洋的气息,这本书就又没有读下去。不过也没关系,将来某个懒洋洋的日子里老亨伯特又会再继续他的故事吧。
这次回来发现校园周围的书店真是可以用凋零来形容,除了南区一条街的学人书店还在,好多都不见踪影。鸣鸣说现在网络书店太方便价钱也杀得很低,这些小书店都被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了。想想真是悲哀。如果不拿到一本书,翻翻封面,颠颠厚度,随便翻开几页咂摸上两三句子,你怎么能确定会喜爱或是不会喜爱这本书呢。失去了淘书店的乐趣,实在是读书人的一大损失啊。再说了,饭饱神虚的时刻又让人去哪里晃荡呢?在美国的这两年,书籍昂贵,搬弄起来也麻烦,再加上学校的图书馆啥都有,所以没怎么买书。虽然“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句大大的实在话,但是自己能在家里坐拥书城,随手拈来随手读,今日宠信你,明日宠信他,这种乐趣是图书馆不能给予的。不过托了鸭毛毛同学让写专栏的福,倒是在纽约晃荡了不少的书店。每个书店都各有特色,一下也说不完,但是想看书淘书的时候有地方可去,实在是件好事。书店里面常常都有店员推荐的书,旁边立着张小卡片,写着自己的读后感,十分可爱。不过我和外文书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那如鱼得水的亲切关系。虽然两年过去,翻开一本书总可以一行一行读下去,但是远不如看中文书的时候,随便瞥见几个字,马上脑袋瓜子边上气氛就张扬开来。在书店里左看右看不得要领,外国小妞们太骄傲,老爷也只好作揖告退,回家用功去了。
我外公也是一个书痴,每次搬家家里人最头疼的就是他那一屋子的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向外公书房里的大人书进攻,管他竖排繁体,横排简体,抓来就读,读不下去就扔一边再换一本。星期日下午漫长的午后,就坐在窗下的小凳子上埋头读过去。有时候一抬头发现窗外的天空已经变了颜色,惊觉错过了央视一套六点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内心懊悔不已。后来误打误撞进了中文系,再一头子跌进去继续“屁挨着地”,文献啊,论文啊,专著啊,评论啊,生发啊,批判啊,我和书籍间的关系似乎渐渐紧张了起来,所以我需要常常用Gabriel Josipovivi的话来提醒自己,真的,关于阅读的方法,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了:
“最糟糕的阅读方式,是想着自己时间不足。阅读的唯一方式,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拥有时间无限,若每日只愿咀嚼数句,也有这样的自由。”
十箱书,倒也没有很多。想起当时读书的时光,也倒是优哉游哉。住在本部的第一年,去趟书店要走到南区。我没有涂那么好的脚程,经世书局啦,心平书店啦,鹿鸣啦一天可以跑两趟。我一般就走到庆云晃悠晃悠。六教旁边小小一间书店,常常放点古典音乐,走进去就觉得很欢喜。记得在那里买下几米当时的全部画册,然后自己还弄个彩色铅笔画了本自己的心情随笔,开始颇为得意,后来也羞于一直拿它示人,小本子就给压箱底去了。
大学二年级搬到南区,生活质量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小朋友是没法体会那个时候六人间上下铺的艰苦环境了。住在南区,选择就多了很多,庆云还安安稳稳的留在老地方,南区学生超市旁边又开了家左岸书店。下午四点下课以后,或者午饭晚饭后没事,就在南区瞎晃晃。最喜欢左岸书店,地方大,还有沙发。一眼看过去,有喜欢的书就拿起来翻翻,读上两句。大三的时候也没啥钱,书也大多打个八折八五折,看到喜欢的书也不一定立刻就买,每天晃过去看看。记得那个时候读吴晓东的《当代外国小说十讲》,非常喜欢里面他引的莫洛亚评论普鲁斯特的话,“遗忘从冥冥中升起,淹没我们所爱过的一切..."大意是这样,喜欢得不得了,看过几次后还是开心地买回去了。这句话后来放在了一个地方,替我守候着一个永远的墓园。也是在那个时候隐约的奠定了一种志向,架上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康德,黑格尔,狄尔泰,叔本华,加缪,卡夫卡,伍尔夫,罗兰巴特,列维施特劳斯。。。搬到北区的时候,据说被某藏书甚丰的博士评价说:书虽然不算多,但是该有的都有了。小开心的同时也有点羞赧,因为好多大部头也没有啃进去,对于很多哲学家的理解还借助着威尔杜兰特的那本《哲学的故事》。好像是大四的时候,南区一条街才建起来,多了吃东西的地方不说,学人书店也在那个时候出现,庆云也搬过来住进了更大的房子。闲晃的地方更多了,有时候也会有点着急,还有这么多美丽的书等着人去读啊,但是回到寝室趴在电脑面前上bbs看八卦节目的时间其实也并不少。读研的时候搬到了北区,有次回南区的时候发现左岸书店已经没有了,换成了一间间小小的店面都是学生代购什么的,心里面空落落的。以后也很少走进南区去了,那片开阔的天空,道旁的小树,篮球场上的人声,左岸书店的灯光,就静静的保存在回忆里面,不再被打扰。
本科的时候时不时能淘到便宜的降价书,五折到三折不等,但是我淘书的功夫一向不高,也捞不回来太多。涂显然是更有干劲,常常也遇人指点抱回来一摞,然后我等再跟风去买。读研的时候,鸣鸣更加是淘书之王,我们寝室瞬间就增加了两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那个时候很喜欢去武东路的大学生书城,打折厉害,好书也不少,再加上兜里面多了点小钱,更加惬意。村上君的八九本儿随笔集,皮埃尔约瑟夫的植物绘本,约翰霍华德的《后印象派绘画史》就跟着饭后散步的闲暇,一本本归到架上。当然少不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各种文学名著。幸亏译文总是更换书的封皮,老一代版式的就三折出售。北区一年一次的书展上就一摞摞堆满了这些外国文学书。买书的时候总有种大老爷挑小妾的感觉,好吧,反正本雅明都评过书籍和妓女的相似性,咱们也就不客气了。不然那“东边我的美人儿啊西边儿黄河流”的爷们儿段子也不会一直唱在嘴边啦。回过头来说挑书,那是合眼缘的就带回去。有的立刻就交往上了,比如谷其润一郎的《细雪》,冬日闭门读书一天,眼里面都是雪子小姐“不合时宜”的温婉。有的得在架上受冷落一段日子,机缘巧合某天翻来读读,结果大呼过瘾。《幸田露伴散文选》好像是这么喜欢上的。还有的则在买的那一刻激情过后,始终提不上交往的兴趣,比如那本亨利米勒的《宇宙哲学的眼光》。坦白说,这类待交往的对象,还真不少,但是看他们在那里就有种满足的欣喜,知道在未来某个不知所措的时间,你可以在它或它那里找到徜徉的风景。也有些曾经试图交往,但是就是交往不下去的书,时日一久,说不定也就慢慢读下去。这个假期看的昆德拉的《慢》就是这样。以前是横竖读不下去,今年忽悠就看明白了些这场喧哗的小剧,在骑士和主人公的最后的相遇时刻咂摸出丝丝妙处。再想起来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开始的时候未有什么兴味。大四毕业的时候去泉州玩,借住在小蔡同学家。他家是村里一幢三层的小楼。晚饭后洗过澡,躺在三楼的凉席上,脑子里面是傍晚横亘着紫红色斜阳的天空,肚子里面饱饱的填满了海鲜。正在无聊的时候,拿起了旁边书架上的一本《洛丽塔》,翻到我们的老亨伯特先生初见小情人的花园场景,文字婉转的妙处,和思绪的层层进展,在吧嗒吧嗒的风扇声中,如此的实在而亲切,不知怎么的就津津有味的读了下去。回到上海专门去买了译文出的黄色封面加橙色小花瓶的那一版,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失去了夏夜海风里那种懒洋洋的气息,这本书就又没有读下去。不过也没关系,将来某个懒洋洋的日子里老亨伯特又会再继续他的故事吧。
这次回来发现校园周围的书店真是可以用凋零来形容,除了南区一条街的学人书店还在,好多都不见踪影。鸣鸣说现在网络书店太方便价钱也杀得很低,这些小书店都被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了。想想真是悲哀。如果不拿到一本书,翻翻封面,颠颠厚度,随便翻开几页咂摸上两三句子,你怎么能确定会喜爱或是不会喜爱这本书呢。失去了淘书店的乐趣,实在是读书人的一大损失啊。再说了,饭饱神虚的时刻又让人去哪里晃荡呢?在美国的这两年,书籍昂贵,搬弄起来也麻烦,再加上学校的图书馆啥都有,所以没怎么买书。虽然“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句大大的实在话,但是自己能在家里坐拥书城,随手拈来随手读,今日宠信你,明日宠信他,这种乐趣是图书馆不能给予的。不过托了鸭毛毛同学让写专栏的福,倒是在纽约晃荡了不少的书店。每个书店都各有特色,一下也说不完,但是想看书淘书的时候有地方可去,实在是件好事。书店里面常常都有店员推荐的书,旁边立着张小卡片,写着自己的读后感,十分可爱。不过我和外文书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那如鱼得水的亲切关系。虽然两年过去,翻开一本书总可以一行一行读下去,但是远不如看中文书的时候,随便瞥见几个字,马上脑袋瓜子边上气氛就张扬开来。在书店里左看右看不得要领,外国小妞们太骄傲,老爷也只好作揖告退,回家用功去了。
我外公也是一个书痴,每次搬家家里人最头疼的就是他那一屋子的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向外公书房里的大人书进攻,管他竖排繁体,横排简体,抓来就读,读不下去就扔一边再换一本。星期日下午漫长的午后,就坐在窗下的小凳子上埋头读过去。有时候一抬头发现窗外的天空已经变了颜色,惊觉错过了央视一套六点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内心懊悔不已。后来误打误撞进了中文系,再一头子跌进去继续“屁挨着地”,文献啊,论文啊,专著啊,评论啊,生发啊,批判啊,我和书籍间的关系似乎渐渐紧张了起来,所以我需要常常用Gabriel Josipovivi的话来提醒自己,真的,关于阅读的方法,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了:
“最糟糕的阅读方式,是想着自己时间不足。阅读的唯一方式,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拥有时间无限,若每日只愿咀嚼数句,也有这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