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甲胄图文详解之四
四、甲胄的分类与命名
日本铠甲的命名 最为让人感到迷惑和不解的。这是因为其中夹杂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术语,而且所用的词也与常用语中存在差别。那么甲胄的命名是怎样进行的呢?下文将对甲胄命名中关键的威,札,胴进行介绍。
威
在日本文化中,绳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装饰中经常出现,而且常常被赋予了有象征意义的名字。比如“水引”“御币”也可以看作一种绳的变形体。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威指的是连接札片之间的绳带的编制方式,而幺指绳带。
下面为甲胄中常见的威的颜色命名
毛引威:在编制小札的过程中使用的工艺,因为威毛排列的非常紧密而得名。
色色威:在编制札片的过程中使用三种以上的不同颜色的威毛的工艺。
素悬(挂)威:威毛反复的穿过札片之间的洞的编制工艺,代表作为本多忠胜的 黒幺素悬威五段大袖。
绯威:利用绯色的威线来编制的工艺,常用于大铠。
赤丝威:顾名思义,使用红色的威线编制的手法。最早的赤丝威来源德川家康所传的小腹卷,相传是今川义元为了其子氏真和家康而在奈良派人做的。
除上述的威种类以外,还有数十种不同的威的种类。如缥丝威,褄取威,小樱韦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幺肩赤威胴丸,樫鸟幺肩赤威胴丸,绀幺威等等;威也经常使用幺的颜色来命名,如黑幺威,浅葱幺威等等;也有不使用幺的颜色,而以白革威等方式命名的做法。
札
札在汉语中是指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而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引申为甲片(札片)的整合方式。在日本甲胄中,主要有四种札的方式:板札,切付小札,伊予札,本小札。
板札就是由几段整块的板扎成当世胴的工艺;
伊予札是由大约烟盒大的札片编成当世胴的工艺;
切付札脱胎于板札,是在整块札板上做出密集锯齿以形成类似于本小札效果的工艺,因此有时也叫做切付小札。
本小札就是使用橡皮大小的札片密集地编制成胴的工艺。
就工艺难度而言:本小札第一,伊予第二,切付第三,板札最为简单。正因为本小札的工艺最为繁琐,效果也最为华丽,所以织田信长送给上杉谦信的本小札色色威会被作为重宝来看待。
本小札是竹木质,所以虽然外形和切付札酷似,但是质感要比铁质的后者来得厚重。本小札一般解读为正宗的小札,但是本字的古意也指代木。下面以袖为例,展示四种札的排列
在板札和伊予札中,铁和革材质的实物大约各一半。本小札用竹,切付札用铁,也就是九成左右的情况。但它们偶尔也有用皮革的。在本小札中是绝对没有完全使用铁制札片的,因为几千枚铁片加上漆涂的分量会让亚洲人难以穿戴。在15世纪以前,小札常有铁,革交错编扎的,以求强度和轻便两全其美。室町以后,金属开采扩大,工艺提高,铁不再象古时那么稀罕,所以出现了大量铁甲材质的当世具足。本小札由于制作繁复,不适合战争需要,渐成冷门,材质则终江户复古至近现代等身,始终以漆涂竹木为主。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革札。其材料为水牛皮,皮厚1/8英寸。西方国家的甲胄爱好者在自己做制作等身甲胄的时候常以黑塑料取代水牛皮,漆涂后无论外观和质感,都和牛皮差不多。
胴
胴乃是日本甲胄中对躯干部分的称呼,其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组成胴的部件数来分,比如二枚胴,五枚胴。还有根据地域特点不同而分成最上胴,仙台胴,甲州胴等等。以及根据札片的排列方式,如横引,竖引等等。下面就对一些重要的胴的类别进行介绍。
桶川(侧)胴:最为常见的胴,多为足轻或低级武士所使用的板札,在札片之间的连接处打钉。多数情况下的桶川胴采用横蚓板的方式,即札片水平排列,少数是竖蚓板。(不知道为什么,在光荣公司所出的游戏战国无双中,很多杂兵所传的桶川胴都是竖蚓板的)
佛胴:最早是用一块铁板打造而成,铠甲表面平滑,没有接缝。后期受南蛮胴具足的影响,前胴、后胴各用一块铁板打造。事实上用一块铁板打造的具足并不多,多数都是在内侧有纵接缝或是横接缝的桶侧胴,在表面覆革并涂漆,使其看起来像一整块。这种胴也被称为“包亿(fo)胴”。因为其表面光滑,只能用黑漆或是红漆,所以在绘画、雕刻等附加装饰方面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其光滑宽大的表面也可以使用时绘的工艺。
雪下胴:根据雪下田七郎命名,又称仙台胴。存世的都为五枚胴,特征是狭长,草褶多,小鳍护肩,通常不必装备当世袖。
畳胴:俗称榻榻米胴利用骨牌金,龟甲金这些甲片连缀成甲的方法叫做畳,因而使用了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胴叫做畳胴。
下表是西方甲胄权威Anthony Bryant列举的胴型与款式的搭配表
字母符号的意义:C = 常见;E = 有存世的样品;P = 可能的组合,虽然没有实物存世;X = 绝无可能的组合
由表中可知:雪下胴只有五枚的,而五枚佛胴与它的区别在于弧线更接近桶川,草褶数目在传统的6 - 8幅之间;雪下胴的草褶在9 - 11幅之间。最上胴存世的也只有五枚形制的,所以五枚腹卷胴有时也叫最上腹卷胴。
古典胴(大铠,胴丸,腹卷)在札法上与当世胴最明 显的区别在于立拳部分的段数:古典的前立拳为二段,后立拳二段或三段,胸下的冲胴(长侧)部分为四段;当世胴更细密,前立拳三段,后立拳四段,冲胴五段, 显然是通过缩小札片达到增加段数的目的。小札的密度低于正常标准,有时也被称为大札,毛引威很粗疏,一看就知道,但是大札也算一片一片串起来的本小札工 艺。
南蛮胴
首先来看南蛮胴的来历。秀吉一直喜欢各种华丽的铠甲,南蛮胴自然也受到了他的青睐。根据记载显示,菲律宾总督堂-弗朗西斯科曾派遣大使前往日本,要求秀吉归还之前被扣押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菲利培号的时候,在文书中提到有“两副盔甲”作为赠品。在死前秀吉共收藏有四套南蛮胴,西班牙葡萄牙各二。
不过关于织田信长所用的南蛮胴(下图)的来源似乎不太明了,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可能来自于是葡萄牙。因为信长和弗 罗伊斯等葡萄牙传教士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这套铠甲经过了日本工匠的改造加上了袖,草折,佩楯这些日本铠甲的组件,而胸甲也就是胴体部分则是舶来品。这 领南蛮胴有着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胴的中央上面还有十字花纹,不过整体来看比较粗糙,无法和同时期欧洲贵族所用的豪华铠甲相比。
在关原之战的时候,有所谓的“天下有六套铠甲”的说法,家康将其中的几套赐给了自己忠心的部下们。这是因为在1600年四月,有一艘荷兰鹿特丹东方贸易公司的船带着包括三箱锁子甲和荷兰制铠甲在长崎海岸搁浅。后来德川家康将三浦半岛的一块土地封给了船长,并赐 名为三浦按针。
到了江户中后期,关于南蛮具足的记载就少了一些,大概是和日本那时候盛行盔甲复古,闭关锁国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从欧洲飘洋过海而来的南蛮胴的基础上,日本甲胄师也开发出了和制南蛮胴,即在日本制作出来的南蛮式铠甲。
甲胄命名规范
在介绍了威,札,胴的分类之后,我们来看日本甲胄的命名规范:
一般来说,甲的命名按照以下的规则:特点+威色目+札种类+胴种类+袖种类
如熊毛植,朱漆涂,黑革包这些指出甲胄特色的形容词放在最前面,然后是威的种类和胴的种类构造,如二枚胴,桶川胴等等。最后则是袖的种类,如五段袖,丸袖等等。对当世具足而言,其命名中一般要指出所用胴的种类。
举例:
熊毛植+ XX威+二枚胴具足
红漆涂+XX威+仙台胴具足
而大铠,腹卷的命名中则需要指出札的种类和威的种类。
举例:
本小札+色色威
XX威+大袖
兜的命名按照以下的规则:特点+立物+ 间数(星兜,筋兜)+兜种类
举例:
马兰后立+唐冠形兜
三日月+六十二间+筋兜
在介绍一整套甲胄的时候,要先描述兜,再描述甲。
举例:
朱漆合子形兜+黑幺威胴丸具足
黑漆涂鲶尾形兜+鹌卷绀系威胴丸具足
日本铠甲的命名 最为让人感到迷惑和不解的。这是因为其中夹杂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术语,而且所用的词也与常用语中存在差别。那么甲胄的命名是怎样进行的呢?下文将对甲胄命名中关键的威,札,胴进行介绍。
威
在日本文化中,绳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装饰中经常出现,而且常常被赋予了有象征意义的名字。比如“水引”“御币”也可以看作一种绳的变形体。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威指的是连接札片之间的绳带的编制方式,而幺指绳带。
下面为甲胄中常见的威的颜色命名
![]() |
白么威 |
![]() |
紫么威 |
![]() |
紫坐浓着长威 |
![]() |
红威 |
![]() |
红下浓 |
![]() |
緑深铠 |
![]() |
浅木威 |
![]() |
黒么威 |
![]() |
绀么威 |
![]() |
黄么威 |
![]() |
朽叶色唐绫威 |
![]() |
麹尘威 |
![]() |
萌黄么威 |
![]() |
萌木裾浓 |
![]() |
绀村浓 |
![]() |
色々村浓 |
![]() |
耳坐滋 |
![]() |
赤威肩白铠 |
![]() |
栌匂威 |
![]() |
匂肩白缀 |
![]() |
色々匂威 |
![]() |
肩异色威 |
![]() |
妻肩匂威 |
![]() |
沢泻威 |
![]() |
逆剪草威 |
![]() |
浅木么片红 |
![]() |
编异色 |
![]() |
黒革中白么 |
![]() |
中异色 |
![]() |
腰取威 |
![]() |
妻取威 |
![]() |
卯花妻取威 |
![]() |
樫取威 |
![]() |
色々威 |
![]() |
小桜威 |
毛引威:在编制小札的过程中使用的工艺,因为威毛排列的非常紧密而得名。
色色威:在编制札片的过程中使用三种以上的不同颜色的威毛的工艺。
素悬(挂)威:威毛反复的穿过札片之间的洞的编制工艺,代表作为本多忠胜的 黒幺素悬威五段大袖。
绯威:利用绯色的威线来编制的工艺,常用于大铠。
赤丝威:顾名思义,使用红色的威线编制的手法。最早的赤丝威来源德川家康所传的小腹卷,相传是今川义元为了其子氏真和家康而在奈良派人做的。
除上述的威种类以外,还有数十种不同的威的种类。如缥丝威,褄取威,小樱韦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幺肩赤威胴丸,樫鸟幺肩赤威胴丸,绀幺威等等;威也经常使用幺的颜色来命名,如黑幺威,浅葱幺威等等;也有不使用幺的颜色,而以白革威等方式命名的做法。
札
札在汉语中是指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而在日本甲胄术语中引申为甲片(札片)的整合方式。在日本甲胄中,主要有四种札的方式:板札,切付小札,伊予札,本小札。
板札就是由几段整块的板扎成当世胴的工艺;
伊予札是由大约烟盒大的札片编成当世胴的工艺;
切付札脱胎于板札,是在整块札板上做出密集锯齿以形成类似于本小札效果的工艺,因此有时也叫做切付小札。
本小札就是使用橡皮大小的札片密集地编制成胴的工艺。
就工艺难度而言:本小札第一,伊予第二,切付第三,板札最为简单。正因为本小札的工艺最为繁琐,效果也最为华丽,所以织田信长送给上杉谦信的本小札色色威会被作为重宝来看待。
本小札是竹木质,所以虽然外形和切付札酷似,但是质感要比铁质的后者来得厚重。本小札一般解读为正宗的小札,但是本字的古意也指代木。下面以袖为例,展示四种札的排列
![]() |
本小札 |
![]() |
伊予札 |
![]() |
板札 |
![]() |
切付札 |
在板札和伊予札中,铁和革材质的实物大约各一半。本小札用竹,切付札用铁,也就是九成左右的情况。但它们偶尔也有用皮革的。在本小札中是绝对没有完全使用铁制札片的,因为几千枚铁片加上漆涂的分量会让亚洲人难以穿戴。在15世纪以前,小札常有铁,革交错编扎的,以求强度和轻便两全其美。室町以后,金属开采扩大,工艺提高,铁不再象古时那么稀罕,所以出现了大量铁甲材质的当世具足。本小札由于制作繁复,不适合战争需要,渐成冷门,材质则终江户复古至近现代等身,始终以漆涂竹木为主。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革札。其材料为水牛皮,皮厚1/8英寸。西方国家的甲胄爱好者在自己做制作等身甲胄的时候常以黑塑料取代水牛皮,漆涂后无论外观和质感,都和牛皮差不多。
胴
胴乃是日本甲胄中对躯干部分的称呼,其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组成胴的部件数来分,比如二枚胴,五枚胴。还有根据地域特点不同而分成最上胴,仙台胴,甲州胴等等。以及根据札片的排列方式,如横引,竖引等等。下面就对一些重要的胴的类别进行介绍。
桶川(侧)胴:最为常见的胴,多为足轻或低级武士所使用的板札,在札片之间的连接处打钉。多数情况下的桶川胴采用横蚓板的方式,即札片水平排列,少数是竖蚓板。(不知道为什么,在光荣公司所出的游戏战国无双中,很多杂兵所传的桶川胴都是竖蚓板的)
![]() |
桶川胴 - 横引 |
![]() |
桶川胴 - 竖引 |
![]() |
毛引胴:运用小札毛引威密集编结法的胴 |
![]() |
缝延胴:最常用的即伊予札,注意札片的形制大小,特殊的威毛造型。 |
![]() |
菱缝胴:桶川胴的变异,不用钉子,改用交错的菱缝编结札片 |
![]() |
胸目缝胴:实为菱缝胴的一种,世间良彦等人习惯将之细分。 |
佛胴:最早是用一块铁板打造而成,铠甲表面平滑,没有接缝。后期受南蛮胴具足的影响,前胴、后胴各用一块铁板打造。事实上用一块铁板打造的具足并不多,多数都是在内侧有纵接缝或是横接缝的桶侧胴,在表面覆革并涂漆,使其看起来像一整块。这种胴也被称为“包亿(fo)胴”。因为其表面光滑,只能用黑漆或是红漆,所以在绘画、雕刻等附加装饰方面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其光滑宽大的表面也可以使用时绘的工艺。
![]() |
佛胴 |
![]() |
佛胴 |
![]() |
著名的佛胴以家康的金陀美具足为代表 |
雪下胴:根据雪下田七郎命名,又称仙台胴。存世的都为五枚胴,特征是狭长,草褶多,小鳍护肩,通常不必装备当世袖。
![]() |
五枚雪下胴——竖引 |
![]() |
仁王胴:取名自苦行僧干瘪的胸腹 |
![]() |
片肌脱胴:由仁王胴发展来,相当于部分的仁王胴。 |
![]() |
片肌脱胴:由仁王胴发展来,相当于部分的仁王胴。 |
![]() |
最上胴:根据产地命名,就是素悬威或毛引威的板札,多为五枚胴 |
![]() |
鸠胸胴:胴的正中有一凸起的竖脊,常见于南蛮胴和桶川胴。 |
![]() |
段替胴:顾名思义,两种不同款式的组合。 |
![]() |
段替胴:比如胸部或腰部小札,其余为桶川,伊予札,最上等。 |
![]() |
南蛮胴:采用欧洲(南蛮)胸甲样式的胴,下文中将单独介绍 |
![]() |
畳胴 |
![]() |
畳胴 |
畳胴:俗称榻榻米胴利用骨牌金,龟甲金这些甲片连缀成甲的方法叫做畳,因而使用了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胴叫做畳胴。
下表是西方甲胄权威Anthony Bryant列举的胴型与款式的搭配表
![]() |
字母符号的意义:C = 常见;E = 有存世的样品;P = 可能的组合,虽然没有实物存世;X = 绝无可能的组合
由表中可知:雪下胴只有五枚的,而五枚佛胴与它的区别在于弧线更接近桶川,草褶数目在传统的6 - 8幅之间;雪下胴的草褶在9 - 11幅之间。最上胴存世的也只有五枚形制的,所以五枚腹卷胴有时也叫最上腹卷胴。
古典胴(大铠,胴丸,腹卷)在札法上与当世胴最明 显的区别在于立拳部分的段数:古典的前立拳为二段,后立拳二段或三段,胸下的冲胴(长侧)部分为四段;当世胴更细密,前立拳三段,后立拳四段,冲胴五段, 显然是通过缩小札片达到增加段数的目的。小札的密度低于正常标准,有时也被称为大札,毛引威很粗疏,一看就知道,但是大札也算一片一片串起来的本小札工 艺。
南蛮胴
首先来看南蛮胴的来历。秀吉一直喜欢各种华丽的铠甲,南蛮胴自然也受到了他的青睐。根据记载显示,菲律宾总督堂-弗朗西斯科曾派遣大使前往日本,要求秀吉归还之前被扣押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菲利培号的时候,在文书中提到有“两副盔甲”作为赠品。在死前秀吉共收藏有四套南蛮胴,西班牙葡萄牙各二。
不过关于织田信长所用的南蛮胴(下图)的来源似乎不太明了,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可能来自于是葡萄牙。因为信长和弗 罗伊斯等葡萄牙传教士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这套铠甲经过了日本工匠的改造加上了袖,草折,佩楯这些日本铠甲的组件,而胸甲也就是胴体部分则是舶来品。这 领南蛮胴有着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胴的中央上面还有十字花纹,不过整体来看比较粗糙,无法和同时期欧洲贵族所用的豪华铠甲相比。
![]() |
在关原之战的时候,有所谓的“天下有六套铠甲”的说法,家康将其中的几套赐给了自己忠心的部下们。这是因为在1600年四月,有一艘荷兰鹿特丹东方贸易公司的船带着包括三箱锁子甲和荷兰制铠甲在长崎海岸搁浅。后来德川家康将三浦半岛的一块土地封给了船长,并赐 名为三浦按针。
到了江户中后期,关于南蛮具足的记载就少了一些,大概是和日本那时候盛行盔甲复古,闭关锁国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从欧洲飘洋过海而来的南蛮胴的基础上,日本甲胄师也开发出了和制南蛮胴,即在日本制作出来的南蛮式铠甲。
甲胄命名规范
在介绍了威,札,胴的分类之后,我们来看日本甲胄的命名规范:
一般来说,甲的命名按照以下的规则:特点+威色目+札种类+胴种类+袖种类
如熊毛植,朱漆涂,黑革包这些指出甲胄特色的形容词放在最前面,然后是威的种类和胴的种类构造,如二枚胴,桶川胴等等。最后则是袖的种类,如五段袖,丸袖等等。对当世具足而言,其命名中一般要指出所用胴的种类。
举例:
熊毛植+ XX威+二枚胴具足
红漆涂+XX威+仙台胴具足
而大铠,腹卷的命名中则需要指出札的种类和威的种类。
举例:
本小札+色色威
XX威+大袖
兜的命名按照以下的规则:特点+立物+ 间数(星兜,筋兜)+兜种类
举例:
马兰后立+唐冠形兜
三日月+六十二间+筋兜
在介绍一整套甲胄的时候,要先描述兜,再描述甲。
举例:
朱漆合子形兜+黑幺威胴丸具足
黑漆涂鲶尾形兜+鹌卷绀系威胴丸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