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馄饨
小时候若在饺子和馄饨中选择,总是倾向于前者,因为饺子馅多,吃起来更觉爽快。因此那时候妈妈问去菜市场买点饺子皮还是馄饨皮回家自己包的时候总是答饺子皮,接着再买点猪肉,再来点豆腐干,回家剁碎了加点榨菜等其它小配料,便当作是饺子馅了。左手拿着圆圆的饺子皮,右手拿着勺子弄馅,之后双手将放了馅的饺子皮一对折,必要时还得沾点水,易于包的结实,同时弄些褶皱出来,包好的饺子便万无一失既美观又不会散掉了。如此下来便是几十只饺子完成,蒙上保鲜膜放进冰箱,想吃的时候取几只出来,稍稍解冻便可下锅。吃的方式自然多样,常见的可作蒸饺蘸醋吃,亦可作水饺,作煎饺……过去寒暑假一些时候的早餐便是这么解决的。
因而那时馄饨倒吃的少,因为馅不多,心想没什么内容。
上大学跑到杭州后,偶尔在学校外边吃,点过饺子,倒与家里这边相差不大,万变不离其宗,如何变化,一眼也能看出是个饺子。也试过馄饨,却大有不同。其一皮厚,与饺子皮差不多厚度甚至更厚些;其二馅多……如此一来一比较,与饺子相比除了外观上略有不同外竟看不出其它差异。换过几家店吃,依旧如此。于是便心生纳闷,这里的馄饨怎么都弄的跟饺子似的?
温州的馄饨不是这样的。皮呢是四四方方的皮,同时较饺子皮而言要薄上好多;馅呢也少的很,大概也就差不多指甲般大小。馄饨包起来可好看,开始时像折纸一样的,后面也不知怎弄的(因为自己没包过),便出来一只只玲珑乖巧的馄饨了。吃法似乎单一,多是与汤作伴,类似水饺。馄饨捞到弄好汤的碗里后,再加上油条、榨菜、紫菜、虾皮等,最后淋上少许肉末汤,大功告成。
熟了的馄饨皮稍显透明,有晶莹剔透之感,好吃好看兼备。
幼时会有人骑着车在村子里晃荡,当然不是指无事之徒。车呢也不是普通的三轮车,而是经过改装成了移动的馄饨铺。“店主”手里拿着根小竹管,车子的把手似乎也套了段略粗的竹子。一边骑着车,一边用竹管敲着把手上的竹筒,发出“咚~咚~,咚~咚~”的声音,以向人们传递移动的馄饨小铺来了的信息。若是想吃了便把他叫住,于是小车就在路边停下来。这时你可以跑下去,看看他如何弄出一碗馄饨来,完了收工给钱,自己端着馄饨嘻嘻哈哈地跑回家去,而他呢则重新骑上车敲出“咚~咚~,咚~咚~”的声音,等待下一位客人把他叫住。
小时候因为馅少而拒绝馄饨,现在想想也挺好玩的。多了不一定就会好,而少,也自有少的滋味。
昨晚听到楼下传来这敲馄饨的声音,觉得格外亲切,心里头再一琢磨,已有几年未吃过。
忽然格外想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