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局外人》读后感
很难把这部小说和乐观主义联系起来。除了结尾处的部分。我理解在那个时刻,默而索和世界也和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在这个时刻接受了自己被处决的命运结局。这样的一个结尾让之前的令人感觉疏离、冷漠的主人公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这样的和解是困难的。“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默而索籍着这样的信念战胜了死亡焦虑。成为了尼采所说的那种“爱你的命运”(amor fati)的人。
存在主义追根究底要解决的是上帝不存在之后人该如何活的问题。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
在《局外人》中,默而索就是这样的选择着自己的,也同时因他的选择而丧命。在给妈妈落葬的事情上,在和邻居朋友的相处上,在和玛丽的情爱关系上,在职业升迁上,在和法院打交道的各处的陈词上,默而索一向忠于自己。这是因为他冷漠吗?不是,他能倾听别人的诉苦,给丢了狗的邻居出主意。这是因为他愚蠢吗?不是,他能胜任工作,甚至得到升迁,他能从年轻人的举止中推断他们刚才看的电影。这是因为他疏离吗?不是,他有一些交往的朋友,他有女友,他对于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力。
在他身上,令人感觉“不舒服”的是他那种一切皆无所谓的态度。所有世人在意的,情感、地位、这个、那个。。。似乎对他都是无足轻重的。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去巴黎工作时,文中写道他的一些回应 “对,但实际上怎么样都行。。。。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这一类的雄心大志。但是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明白了,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从这里看得出,他的漠然于世还是有一些创伤的经历在前的,包括他没有见过他的父亲,他和他的母亲无话可说。
本来他也是可以这样生活下去的。但“因为那和妈妈下葬那天一样的太阳”,他“又往前走了一步”。这一段真是一个可怕的时刻。“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然而,那却好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这段让我不禁想到了药加鑫。命运似乎在同样的时刻抓出了他们。
默而索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间。他被判死刑后也想着上诉,甚至想改革刑罚制度。直到最后教士试图来感化他。默而索从来没有父亲,在这最后时刻,他也依然拒绝了教士口中的“父亲”(即上帝)。他揪住教士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的冲动劈头盖脸超他发泄。“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在这一通发泄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这成为了他的又一个选择。而在这个选择中,他是以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形象,而非一个受过创伤的受害者的形象。在这个选择中,他成为自己,同时获得了自由。
写到这里,终于可以回到标题。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它的乐观性在于,人是可以不需要上帝而达到自我救赎的。人是可以自己给予自己自由的。
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a不可避免的死亡;b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c我们需要的自由与责任;d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与意义的需要。加缪的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展现这四大主题的严峻,以及结尾处不完全明晰的解答。这可能和这部小说是他的早期作品有关。在《鼠疫》中,同样的主题,表现的温暖与确定许多。
哲学如果不能解决形而下的问题,那么就仍是语言游戏。如孙时进老师在今年的存在主义工作坊上追问的:“我不怕别人死,但我怕自己死,存在主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局外人》以及加缪其他的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样的和解是困难的。“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默而索籍着这样的信念战胜了死亡焦虑。成为了尼采所说的那种“爱你的命运”(amor fati)的人。
存在主义追根究底要解决的是上帝不存在之后人该如何活的问题。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
在《局外人》中,默而索就是这样的选择着自己的,也同时因他的选择而丧命。在给妈妈落葬的事情上,在和邻居朋友的相处上,在和玛丽的情爱关系上,在职业升迁上,在和法院打交道的各处的陈词上,默而索一向忠于自己。这是因为他冷漠吗?不是,他能倾听别人的诉苦,给丢了狗的邻居出主意。这是因为他愚蠢吗?不是,他能胜任工作,甚至得到升迁,他能从年轻人的举止中推断他们刚才看的电影。这是因为他疏离吗?不是,他有一些交往的朋友,他有女友,他对于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力。
在他身上,令人感觉“不舒服”的是他那种一切皆无所谓的态度。所有世人在意的,情感、地位、这个、那个。。。似乎对他都是无足轻重的。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去巴黎工作时,文中写道他的一些回应 “对,但实际上怎么样都行。。。。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这一类的雄心大志。但是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明白了,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从这里看得出,他的漠然于世还是有一些创伤的经历在前的,包括他没有见过他的父亲,他和他的母亲无话可说。
本来他也是可以这样生活下去的。但“因为那和妈妈下葬那天一样的太阳”,他“又往前走了一步”。这一段真是一个可怕的时刻。“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然而,那却好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这段让我不禁想到了药加鑫。命运似乎在同样的时刻抓出了他们。
默而索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间。他被判死刑后也想着上诉,甚至想改革刑罚制度。直到最后教士试图来感化他。默而索从来没有父亲,在这最后时刻,他也依然拒绝了教士口中的“父亲”(即上帝)。他揪住教士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的冲动劈头盖脸超他发泄。“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在这一通发泄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这成为了他的又一个选择。而在这个选择中,他是以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形象,而非一个受过创伤的受害者的形象。在这个选择中,他成为自己,同时获得了自由。
写到这里,终于可以回到标题。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主义。它的乐观性在于,人是可以不需要上帝而达到自我救赎的。人是可以自己给予自己自由的。
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a不可避免的死亡;b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c我们需要的自由与责任;d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与意义的需要。加缪的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展现这四大主题的严峻,以及结尾处不完全明晰的解答。这可能和这部小说是他的早期作品有关。在《鼠疫》中,同样的主题,表现的温暖与确定许多。
哲学如果不能解决形而下的问题,那么就仍是语言游戏。如孙时进老师在今年的存在主义工作坊上追问的:“我不怕别人死,但我怕自己死,存在主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局外人》以及加缪其他的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