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一群群构造精密的飞机在城市之间起起落落,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缩地成寸的实现着现代生活的神话。能够轻易的在白云之上过日子,则是这个神话最令人神往的神髓,可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竟然很抵触在飞机上看云,即使它们很美。
事后想来,真正惹起我抵触的,恐怕是提供这种便捷的现代生活本身——这种看上去美不胜收却从内核深处剥夺生活诗意的便捷,在成就了古人难以企及的腾云驾雾的幻想之后,也宣告了另一种生活悖论的诞生。它展示、创造、摧毁,却不判断。它以毋庸置疑的姿态裹着时代疾行,丝毫不管人们对这种便捷的生活是享受还是不满。
白云之上有神仙吗?那些神仙能够腾云驾雾一去十万八千里吗?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空间留给这样的问题了。这些问题只存活于古代田园生活的悠然里。那个时候,云朵遥不可及。云卷云舒之间,自由和写意便在日常生活里呈现。远眺云端时,无法触及的距离又意味着神秘和向往,这样的远眺就能在观云之人的心底制造出彼岸的世界,诗意萌生跃动,于是整个世界变的可以忍受起来。
然而当现代社会用速度这把无坚不摧的的剑指向云端时,云朵曾赐予我们的诗意便彻底消散了。这种消散起始于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是起点,这个时候的人类感受着远方强烈的召唤,惊讶于异国风情和天边的财富。等到了麦哲伦、哥伦布、蒙提祖玛等众多航海家的时代时,云端传来的声音已经开始随着神秘主义的退却而有所削弱。世界开始以航海图、地理志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当洪堡以文明世界的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的知识为这个世界的所有远方圈定经纬度并且事无巨细的加以分门别类时,云,便彻底成了水汽的组合、镜头的猎取物和孩子们懵懂时的惊讶了。
也许还有一些人固守着云朵对于这个时代生活的隐喻。当他们抬头看天并发出感慨的时候,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诗人。他们不是脚踏实地生活在地上的人,朵朵白云流逝在瞳孔中时,他们就能幻想出在白云深处的生活。古人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山水之间的跋涉往往一去数年,轻盈的白云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八千里路云和月”,可以“荡胸生层云”,可以“气蒸云梦泽”,可以“坐看云起时”,最后的最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当八千里路可以朝发夕至后,飘逸的云朵再也载不动许多愁,“我歌唱云朵/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成了是几乎所有现代诗人对云朵最后的祈盼。
海子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手酿成的。在当代众多诗人中,成就赫然的海子一直比其它名家更倾心于歌颂云朵。但面对已经剥离了丰富意义的云,海子也只能让云彩成为箴言般的存在,只能盛放微小的生活寄托,远比不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绚烂和遁世。云朵在海子的诗里几乎没有任何浪漫色彩,最后随海子的卧轨输掉了与当代生活的博弈:呼啸而过的时代如同碾碎海子尸体一般碾碎了云间仅剩的可怜的浪漫,甚至连诗歌这个原先在古人生活中最大最有效的调剂品也一并抛弃了。
被剥离了诗意的世界是无法安放幸福自足的生活的。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必须寻找某种可替代的接近诗意的情愫来安抚自己的生活。旅游,则成为了现代人最为通用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若想体察当下的生活,那就再也没有比从旅游切入更好的方法了。都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异化和压力的陡增,使得借由目的地来释放舒缓的旅游成了现代生活的标志。身心疲惫的人们迫切需要在意味着“异地风情”或“异国情调”的地方,让自己从日常生活的锁链中短暂跳出,重新找回生活的激情。这种需求的存在,还促成了庞大的消费链条,形成现代社会所独有的、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旅游产业。旅游人群和这样的产业相互作用,声势逐日庞大。
只是这样的旅游早已经和工业社会时的旅游想去甚远了。换句话说,在十九世纪刚被工业文明冲击的头昏脑胀的人们希望在旅游中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已经再也无法实现了。因为在现代旅游中,大多数人无法脱离既定的社会脉络,看到的是旅行社希望游客看到的,听到的是价值匮乏的奇闻琐事,所谓感受也不过是在各个景点扫视一番后拍些照片以资炫耀罢了。哪里还有曾经福楼拜那样的对代表另一种文明体验的埃及之行的切肤体验和缅怀?
而且在这样的游程中,匆匆停下脚步拍摄云朵的人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无时不在的焦虑。苏珊•桑塔格曾这样说到:“它(摄影)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使用相机,可平息工作狂的人在度假或自以为要玩乐时所感到的不工作的焦虑。”像聪明如阿兰•德波顿夜在华兹华斯的湖区游览时,不时感到焦虑袭来,便是很好的证明。
现代旅游无法让我们回归云朵,丧失诗意以及焦虑感的如影随形,让我们像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般无所适从,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时,我们在尘埃中无奈的隐去,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可以活在云端的生活呢?如果有,它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假设这种生活在当下确实存在,它至少必需有如下几个特征:自由、富足、惬意。——令人大感奇怪的是,现代社会似乎完全有能力轻易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可为什么“云上的日子”还显得遥遥无期呢?是否幸福的生活只属于逝去的岁月和苦修的来世?还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
我并不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能轻易达到自由。哪怕仅仅是观念上、思想上的自由。信息社会在带来快捷的同时,也让大众时刻处于失重的状态。过去古典时期所建立的静穆式价值观、道德观在失速的社会中迅速崩溃,转而让位于善变的商业体系。而公众视线和辨识能力又在没有绝对衡量尺度的背景下被众多媒体轻易左右。轰动人世的风云世间,变的更具操作性和炒作性。“自由”这个概念迅速逃离了曾经庄子用《逍遥游》圈定的范围——当你终于可以做出无数种选择的时候,你连选择的自由都丧失了。
如今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富足起来了。一些年轻的人们毅然决然的冲破了被视为“妨碍自由”的各种条条框框,手里更是捧满了分量十足的黄金白银,但是紧接着他们身体力行了《圣经》上这样的预言:“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在这个任由他们高兴而操作起来的时代齿轮上,自由和富足更接近一场疯狂的灾难。这种所谓“更前卫更能代表社会方向”的生活态度,如果硬要拿云朵来比喻的话,那只能称为能带来飓风的不祥之云。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较为充足的自由的可能之后,我们该如何过上仿佛在云端的幸福生活?当外界无法像我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提供给我们一个处在彩云之南的乌托邦时,我们该怎么抵达彩云深处的人家?
我并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笃定的答案来试图博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无论是站在陶渊明的南山上看云,还是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上看云,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更相信让人性回归比回归自然更能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很早以前,柏拉图便认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的源泉:欲望、情感和知识。如果能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明净,我们创造完美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简言之,我们像天使一样在云端歌唱的几率也就越大。
也许只有这样的未来,才是值得殷切期待的吧。
2009年9月
事后想来,真正惹起我抵触的,恐怕是提供这种便捷的现代生活本身——这种看上去美不胜收却从内核深处剥夺生活诗意的便捷,在成就了古人难以企及的腾云驾雾的幻想之后,也宣告了另一种生活悖论的诞生。它展示、创造、摧毁,却不判断。它以毋庸置疑的姿态裹着时代疾行,丝毫不管人们对这种便捷的生活是享受还是不满。
白云之上有神仙吗?那些神仙能够腾云驾雾一去十万八千里吗?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空间留给这样的问题了。这些问题只存活于古代田园生活的悠然里。那个时候,云朵遥不可及。云卷云舒之间,自由和写意便在日常生活里呈现。远眺云端时,无法触及的距离又意味着神秘和向往,这样的远眺就能在观云之人的心底制造出彼岸的世界,诗意萌生跃动,于是整个世界变的可以忍受起来。
然而当现代社会用速度这把无坚不摧的的剑指向云端时,云朵曾赐予我们的诗意便彻底消散了。这种消散起始于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是起点,这个时候的人类感受着远方强烈的召唤,惊讶于异国风情和天边的财富。等到了麦哲伦、哥伦布、蒙提祖玛等众多航海家的时代时,云端传来的声音已经开始随着神秘主义的退却而有所削弱。世界开始以航海图、地理志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当洪堡以文明世界的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的知识为这个世界的所有远方圈定经纬度并且事无巨细的加以分门别类时,云,便彻底成了水汽的组合、镜头的猎取物和孩子们懵懂时的惊讶了。
也许还有一些人固守着云朵对于这个时代生活的隐喻。当他们抬头看天并发出感慨的时候,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诗人。他们不是脚踏实地生活在地上的人,朵朵白云流逝在瞳孔中时,他们就能幻想出在白云深处的生活。古人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山水之间的跋涉往往一去数年,轻盈的白云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八千里路云和月”,可以“荡胸生层云”,可以“气蒸云梦泽”,可以“坐看云起时”,最后的最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当八千里路可以朝发夕至后,飘逸的云朵再也载不动许多愁,“我歌唱云朵/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成了是几乎所有现代诗人对云朵最后的祈盼。
海子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手酿成的。在当代众多诗人中,成就赫然的海子一直比其它名家更倾心于歌颂云朵。但面对已经剥离了丰富意义的云,海子也只能让云彩成为箴言般的存在,只能盛放微小的生活寄托,远比不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绚烂和遁世。云朵在海子的诗里几乎没有任何浪漫色彩,最后随海子的卧轨输掉了与当代生活的博弈:呼啸而过的时代如同碾碎海子尸体一般碾碎了云间仅剩的可怜的浪漫,甚至连诗歌这个原先在古人生活中最大最有效的调剂品也一并抛弃了。
被剥离了诗意的世界是无法安放幸福自足的生活的。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必须寻找某种可替代的接近诗意的情愫来安抚自己的生活。旅游,则成为了现代人最为通用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若想体察当下的生活,那就再也没有比从旅游切入更好的方法了。都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异化和压力的陡增,使得借由目的地来释放舒缓的旅游成了现代生活的标志。身心疲惫的人们迫切需要在意味着“异地风情”或“异国情调”的地方,让自己从日常生活的锁链中短暂跳出,重新找回生活的激情。这种需求的存在,还促成了庞大的消费链条,形成现代社会所独有的、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旅游产业。旅游人群和这样的产业相互作用,声势逐日庞大。
只是这样的旅游早已经和工业社会时的旅游想去甚远了。换句话说,在十九世纪刚被工业文明冲击的头昏脑胀的人们希望在旅游中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已经再也无法实现了。因为在现代旅游中,大多数人无法脱离既定的社会脉络,看到的是旅行社希望游客看到的,听到的是价值匮乏的奇闻琐事,所谓感受也不过是在各个景点扫视一番后拍些照片以资炫耀罢了。哪里还有曾经福楼拜那样的对代表另一种文明体验的埃及之行的切肤体验和缅怀?
而且在这样的游程中,匆匆停下脚步拍摄云朵的人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无时不在的焦虑。苏珊•桑塔格曾这样说到:“它(摄影)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使用相机,可平息工作狂的人在度假或自以为要玩乐时所感到的不工作的焦虑。”像聪明如阿兰•德波顿夜在华兹华斯的湖区游览时,不时感到焦虑袭来,便是很好的证明。
现代旅游无法让我们回归云朵,丧失诗意以及焦虑感的如影随形,让我们像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般无所适从,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时,我们在尘埃中无奈的隐去,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可以活在云端的生活呢?如果有,它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假设这种生活在当下确实存在,它至少必需有如下几个特征:自由、富足、惬意。——令人大感奇怪的是,现代社会似乎完全有能力轻易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可为什么“云上的日子”还显得遥遥无期呢?是否幸福的生活只属于逝去的岁月和苦修的来世?还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
我并不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能轻易达到自由。哪怕仅仅是观念上、思想上的自由。信息社会在带来快捷的同时,也让大众时刻处于失重的状态。过去古典时期所建立的静穆式价值观、道德观在失速的社会中迅速崩溃,转而让位于善变的商业体系。而公众视线和辨识能力又在没有绝对衡量尺度的背景下被众多媒体轻易左右。轰动人世的风云世间,变的更具操作性和炒作性。“自由”这个概念迅速逃离了曾经庄子用《逍遥游》圈定的范围——当你终于可以做出无数种选择的时候,你连选择的自由都丧失了。
如今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富足起来了。一些年轻的人们毅然决然的冲破了被视为“妨碍自由”的各种条条框框,手里更是捧满了分量十足的黄金白银,但是紧接着他们身体力行了《圣经》上这样的预言:“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在这个任由他们高兴而操作起来的时代齿轮上,自由和富足更接近一场疯狂的灾难。这种所谓“更前卫更能代表社会方向”的生活态度,如果硬要拿云朵来比喻的话,那只能称为能带来飓风的不祥之云。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较为充足的自由的可能之后,我们该如何过上仿佛在云端的幸福生活?当外界无法像我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提供给我们一个处在彩云之南的乌托邦时,我们该怎么抵达彩云深处的人家?
我并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笃定的答案来试图博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无论是站在陶渊明的南山上看云,还是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上看云,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更相信让人性回归比回归自然更能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很早以前,柏拉图便认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的源泉:欲望、情感和知识。如果能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明净,我们创造完美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简言之,我们像天使一样在云端歌唱的几率也就越大。
也许只有这样的未来,才是值得殷切期待的吧。
![]() |
2009年9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