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涛品《富春山居图》一,之“无缘对面不相识”
在《锵锵》七月中的那集节目,文涛滔滔不绝地描述了他赴台观看《富春山居图》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对那期节目很认真,(还是说那期的嘉宾子东、文道那期没啥准备,所以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听客’?)
名嘴主持的灵动评述几乎贯穿了整集节目,让好多喜欢文涛的观众大呼过瘾。
——“无缘对面不相识,千里有缘来相会”——这句老生常谈的句子,以前听来都没甚感觉了。可这次,结合文涛观画的体会,我重新理解了这句‘老话’。
文涛说,若不是靠《山居图》旁边的那些注解,一般的人就算面对那幅名作,又有谁能真的明白作品好在哪儿?真是有种“无缘对面不相识,千里有缘来相会”的感觉。所以他说,“能欣赏艺术佳作是有福气的人”。
在我看,那是观画者与作品的一种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啊,甚至可以说是与作者(那位古时老人)的一种交流啊。
画作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所有内在的精神,通过他的一幅画儿,以物质的形式映射出来。
看画儿的人(今天的观者),若停留在画儿的表面,欣赏画笔里的一山、一水;那这幅作品,对于观赏者而言,就仅是一画功的佳范。
能欣赏到艺术佳作的人,是能通过作品,感受到作者作画时的精神气息的人。不论作者是否以物质形象存在,他的精神就在那里,没有时间或空间的阻隔。而那幅画儿,就是媒质体(media),连接了观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跨时空的桥梁。那是作者与品者之间的,单对单的精神上的交流。
所以,不论品者是谁,鉴画专家还是平凡小民,你只望着那画儿,就感受到属于作者的精神,你与那画之间就有了一种communication(而不是靠作品旁边那堆专家的鉴定报告或某名家的藏印);反而言之,若不能感受到,那就是文涛说的“无缘对面不相识”。
为什么我说是‘交流’(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明明作者早已不在,就算观者能借助他的画作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那也是品者接收到作者的精神,非作者接收品者的感受啊。我的理由如下:
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他内在的映射。世界是多元多面体,而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哪一面哪几元,反应了你内在接受的程度。而每个人接收到的都是不同的层面,因此没有哪两个人对世界的评论是相同的。同样,每个人本身也是一个小世界,多元多面,你面前的那个人,你接受到他的哪几元哪一面,显示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位古时老人,而品者,通过一幅作品,能收到作者的哪几元哪几面,折射出了品画者自己的位置。
这种折射,若品画者收不到,那品者看到的是张画;若品者收得到,那就是一种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也就是说,通过看画,感受到了作者,又通过对作者的感觉,而反射出来的自己。
这是仅属于品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每个人的感受到的作者不同,每个人收到的自己不同。
名嘴主持的灵动评述几乎贯穿了整集节目,让好多喜欢文涛的观众大呼过瘾。
——“无缘对面不相识,千里有缘来相会”——这句老生常谈的句子,以前听来都没甚感觉了。可这次,结合文涛观画的体会,我重新理解了这句‘老话’。
文涛说,若不是靠《山居图》旁边的那些注解,一般的人就算面对那幅名作,又有谁能真的明白作品好在哪儿?真是有种“无缘对面不相识,千里有缘来相会”的感觉。所以他说,“能欣赏艺术佳作是有福气的人”。
在我看,那是观画者与作品的一种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啊,甚至可以说是与作者(那位古时老人)的一种交流啊。
画作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所有内在的精神,通过他的一幅画儿,以物质的形式映射出来。
看画儿的人(今天的观者),若停留在画儿的表面,欣赏画笔里的一山、一水;那这幅作品,对于观赏者而言,就仅是一画功的佳范。
能欣赏到艺术佳作的人,是能通过作品,感受到作者作画时的精神气息的人。不论作者是否以物质形象存在,他的精神就在那里,没有时间或空间的阻隔。而那幅画儿,就是媒质体(media),连接了观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跨时空的桥梁。那是作者与品者之间的,单对单的精神上的交流。
所以,不论品者是谁,鉴画专家还是平凡小民,你只望着那画儿,就感受到属于作者的精神,你与那画之间就有了一种communication(而不是靠作品旁边那堆专家的鉴定报告或某名家的藏印);反而言之,若不能感受到,那就是文涛说的“无缘对面不相识”。
为什么我说是‘交流’(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明明作者早已不在,就算观者能借助他的画作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那也是品者接收到作者的精神,非作者接收品者的感受啊。我的理由如下:
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他内在的映射。世界是多元多面体,而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哪一面哪几元,反应了你内在接受的程度。而每个人接收到的都是不同的层面,因此没有哪两个人对世界的评论是相同的。同样,每个人本身也是一个小世界,多元多面,你面前的那个人,你接受到他的哪几元哪一面,显示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位古时老人,而品者,通过一幅作品,能收到作者的哪几元哪几面,折射出了品画者自己的位置。
这种折射,若品画者收不到,那品者看到的是张画;若品者收得到,那就是一种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也就是说,通过看画,感受到了作者,又通过对作者的感觉,而反射出来的自己。
这是仅属于品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每个人的感受到的作者不同,每个人收到的自己不同。
![]() |
《富春山居图》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