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笔记】何处是玉林
![]() |
早上九点我如往常一样准时走过这条街,它很窄,有点脏,房屋破敝,经过它时,难免会沾上些早餐店炸油条的油烟味儿;出了这条巷,左拐上城隍庙浓荫蔽日的后街,买一份报纸(今天的快一周选题正是对应刘家琨的《玉林颂》),再右转走上人民北路窄得可怜的人行道,十分钟之内我会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再花费三十分钟穿过整座城市,最后到达每日出勤的这座大楼。在大楼的十三层,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欣赏到城南之南漂亮整饬的CBD风景。最不济,在每天晚高峰时段观赏返城的车队由南向北堵出一条长龙,也不失为一种(恶趣味的)乐子。你也许看出来了,在这条冗长的尺度逐渐放大视野逐渐开阔的路径上,我恋恋不忘的,始终是它的起点。
这个起点,也是我每天生活的原点: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街巷,密布早餐店、蔬果摊、杂货铺、熟食店、鞋匠与裁缝的铺子;在街的横断面上,衔接着数个以小型公共绿地为中心的居住院落,每一次经过它们,我都忍不住往里窥探,看到纳凉的老人、孩子,和猫。
刘家琨的《玉林颂》以玉林为案例对这样的城市生活载体做了一个剖析,简言之,就是以交通(不只是车的交通,也是人的交通,我更愿称之为联系)的毛细网络完成社区与城市生活的无缝对接,从而最大程度地容纳人的活动,实现“城市生活的活力与丰富性”,这些正是我们每次做城市设计必大谈的字眼。玉林其实并不遥远。我每日必经的这条叫成华巷的小街就是玉林模式的一个切片。我相信在这个城市的腹地,在那些还来不及改头换面的落伍区域,还隐藏着无数这样的街巷,每天上演着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在那里,你可以采集到此间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样本。玉林所不同的,在于它更具规模,从而将这种效应扩大化了。人们拥抱它,游客寻找它,文人迷恋它,专业人士赞美它,在我看来,再没有比“玉林”两个字更担得起城市名片这个名号的了。这不是规划的有意为之,而是城市的无心之举,且令规划建设从业人员汗颜之处。任何一个城市,其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都是自发自觉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自发自觉的。
城市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我一再对自己说,要相信城市的智慧,只要你肯给它时间。那么,我们还可以指望城市设计做什么呢?我以为,是用“恰当”的设计搭建一副机能良好的骨骼,一定程度上它得是刚性的,以避免畸形诱惑下的不良发育;它同时又必须富有弹性,以允诺健康生活的血肉逐日丰满自己无力顾及的孔洞与间隙。这是城市设计的无奈,大概也正是它的希望。
-
可可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