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也遵循"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的原理
同事借我《像恋爱一样去工作》,还没全看完,我就发现我头一次对作者提出的观点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尤其是刚看完的那一篇《厕所理论》。
其实作者说的都是大白话,很诚实,很现实。
打一开始就说,无论对谈恋爱,还是找工作而言,“骑驴找马”都是好策略。
然后通篇下来教育读者,“骑驴”要骑稳,马就在那儿,不难找,但要把准时机,好让自己的臀部安全着落在马背上。对了,最好马背上还有马鞍。华丽丽的马鞍。
如果在工作上秉承“骑驴找马”的理念,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企业不是人,再怎么有血有肉,企业文化再怎么人性化,
我们都是要么为钱而工作,要么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工作,
再怎么卖力,只要一天还不是给员工发工资的老大,都不会为企业的前途发展方向思考太多,
毕竟那个轮不到自己去想,去执行,去实现。
坐在什么座位上就去思考那个座位上可以及应该要思考的事情。
这是潘建新老师教给我的“屁股定位理论”。
无疑,工作上“骑驴找马”,其出发点是自私的,
但我认为在不违背法理与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这是合理的想法,也是王利芬女士与茅侃侃先生所认同与鼓励的。
但将“骑驴找马”的模式应用到谈恋爱中,我便持有疑义,抱有顾虑。
茅先生认为,“在恋爱中骑驴找马的主要功能是让当下更幸福,而不是让未来更幸福”,这个非常令我怀疑。
首先,What our happiness is dependent on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把幸福与否归因于我们当下所骑的“驴”or“马”身上,我们会不会显得有点被动呢?如此让自己的happiness取决于他人。这样获得幸福感会否也同时给对方增加了压力?难道不需要考虑对方是否也同时认为我们就是他们所寻找的“马”吗?
其次,虽然我不是不可知论的拥趸,但是我会很怀疑“找到马就更幸福”这个逻辑。
“更幸福”的量表是什么?怎么去衡量?
是“比较出来的幸福”么?
这必然是没有标准的。幸福永远是主观的感性的。
至起码每当我变得贪婪的时候,总有人告诉我,“幸福”不是用脑子去思考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
以自身外的人、事、物来获得“更幸福”的感受,很容易让人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的人,坐不住,也难以留得住。相信这对感情与职场而言,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文中,茅先生还坦白道自己为了获得“更幸福”所一直遵循的一个变态原则:红旗不倒,彩旗飘飘。
同样令我怀疑这个原则是否真的是原则。
因为我认为,“红旗不倒,彩旗飘飘”,无非就是教人不能死心眼,要博爱。就像你不是上场去踢球的人,你是教练,无论你怎么爱上场迎战的球员,怎么重用他,你都得有后备,必须培养后备。
按这个逻辑推演,茅先生是在说“暧昧有理。搞暧昧,是好事,有益”吗?
如果说,你对自己所服务的公司宣示有很多公司青睐你,觊觎你,以此来说明你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就像在威胁公司一样,“你对我不好,我就闪人,我就炒了你”,这样是要比当面对上司,对人事,对老大放狠话要来的客气,来的温和。
但是,如果同样的方式,用在恋爱上,是否妥当呢?
为什么为了让对方更爱自己,对自己更好一点,需要用“展示市场竞争力”的方式?
这让我对How to win a heart这个话题更感压力与茫然。
记得倪蒙蒙童鞋曾教会我,真爱是深入到骨子里头的,那样地爱对方,就像爱自己的骨头、自己的血肉一样,怎么舍得割舍?
当然,这种真爱,我还没有那么幸运的遇到过,更没有那么不幸的要去割舍过。不过也有可能,被我错过,而至今仍不自知。
茅先生还提出“恋爱也讲‘无为而治’”,认为“管等于不管,不管等于管”,所举的例子是他与他那在夜店认识的“混血大美女”女友之间的事,简单描述了一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女友的追求者的态度,和他女友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追求者和茅先生之间的关系。
读了那么多,留在我脑子里的,只有他一开始就提的那句话:“我爱玩儿,她也爱玩儿。”
顿时,a good saying came into my mind: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好想说:“车ˇ——”(in Cantonese)
尤其是刚看完的那一篇《厕所理论》。
其实作者说的都是大白话,很诚实,很现实。
打一开始就说,无论对谈恋爱,还是找工作而言,“骑驴找马”都是好策略。
然后通篇下来教育读者,“骑驴”要骑稳,马就在那儿,不难找,但要把准时机,好让自己的臀部安全着落在马背上。对了,最好马背上还有马鞍。华丽丽的马鞍。
如果在工作上秉承“骑驴找马”的理念,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企业不是人,再怎么有血有肉,企业文化再怎么人性化,
我们都是要么为钱而工作,要么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工作,
再怎么卖力,只要一天还不是给员工发工资的老大,都不会为企业的前途发展方向思考太多,
毕竟那个轮不到自己去想,去执行,去实现。
坐在什么座位上就去思考那个座位上可以及应该要思考的事情。
这是潘建新老师教给我的“屁股定位理论”。
无疑,工作上“骑驴找马”,其出发点是自私的,
但我认为在不违背法理与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这是合理的想法,也是王利芬女士与茅侃侃先生所认同与鼓励的。
但将“骑驴找马”的模式应用到谈恋爱中,我便持有疑义,抱有顾虑。
茅先生认为,“在恋爱中骑驴找马的主要功能是让当下更幸福,而不是让未来更幸福”,这个非常令我怀疑。
首先,What our happiness is dependent on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把幸福与否归因于我们当下所骑的“驴”or“马”身上,我们会不会显得有点被动呢?如此让自己的happiness取决于他人。这样获得幸福感会否也同时给对方增加了压力?难道不需要考虑对方是否也同时认为我们就是他们所寻找的“马”吗?
其次,虽然我不是不可知论的拥趸,但是我会很怀疑“找到马就更幸福”这个逻辑。
“更幸福”的量表是什么?怎么去衡量?
是“比较出来的幸福”么?
这必然是没有标准的。幸福永远是主观的感性的。
至起码每当我变得贪婪的时候,总有人告诉我,“幸福”不是用脑子去思考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
以自身外的人、事、物来获得“更幸福”的感受,很容易让人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的人,坐不住,也难以留得住。相信这对感情与职场而言,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文中,茅先生还坦白道自己为了获得“更幸福”所一直遵循的一个变态原则:红旗不倒,彩旗飘飘。
同样令我怀疑这个原则是否真的是原则。
因为我认为,“红旗不倒,彩旗飘飘”,无非就是教人不能死心眼,要博爱。就像你不是上场去踢球的人,你是教练,无论你怎么爱上场迎战的球员,怎么重用他,你都得有后备,必须培养后备。
按这个逻辑推演,茅先生是在说“暧昧有理。搞暧昧,是好事,有益”吗?
如果说,你对自己所服务的公司宣示有很多公司青睐你,觊觎你,以此来说明你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就像在威胁公司一样,“你对我不好,我就闪人,我就炒了你”,这样是要比当面对上司,对人事,对老大放狠话要来的客气,来的温和。
但是,如果同样的方式,用在恋爱上,是否妥当呢?
为什么为了让对方更爱自己,对自己更好一点,需要用“展示市场竞争力”的方式?
这让我对How to win a heart这个话题更感压力与茫然。
记得倪蒙蒙童鞋曾教会我,真爱是深入到骨子里头的,那样地爱对方,就像爱自己的骨头、自己的血肉一样,怎么舍得割舍?
当然,这种真爱,我还没有那么幸运的遇到过,更没有那么不幸的要去割舍过。不过也有可能,被我错过,而至今仍不自知。
茅先生还提出“恋爱也讲‘无为而治’”,认为“管等于不管,不管等于管”,所举的例子是他与他那在夜店认识的“混血大美女”女友之间的事,简单描述了一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女友的追求者的态度,和他女友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追求者和茅先生之间的关系。
读了那么多,留在我脑子里的,只有他一开始就提的那句话:“我爱玩儿,她也爱玩儿。”
顿时,a good saying came into my mind: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好想说:“车ˇ——”(in Cantonese)